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胡老師說畫之中原大家丨柔情系生靈 健筆寫風骨——李自強藝術初探

提起李自強先生的大名, 在我省文藝圈可謂如雷貫耳。 先生現年83歲, 美術科班出身, 畢業後即從事新聞出版美術編輯工作, 前後歷時三十餘年。 工作之餘, 長期堅持美術創作, 先後出版個人畫集十餘種, 並有眾多作品分別入選海內外百餘部畫冊。 後調入河南省書畫院主持全面工作, 並同時擔任河南省美協副主席和中國美協理事, 參與並主持了大量跨區域美術交流活動, 連續8次擔任全國性美術展覽評委。

這樣的人生經歷和社會影響, 在同時代藝術家中是極其罕見的。 按理說曾為美術事業做出巨大貢獻且為全國美術界重量級人物的李老,

本應在有生之年受到特別禮遇和推崇, 可他退休後基本處於銷聲匿跡狀態, 其作品在本土藝術市場上也並未隨著其年齡的增長而風生水起。 倒是不斷有“李先生外地的粉絲比咱河南還多”的傳聞, 給人以牆內開花牆外香的感覺。

筆者作為李先生的下屬, 曾與其一起工作多年, 深知其外柔內剛、坦誠直率的性格。 他同情弱者, 熱心幫助過不少懷才不遇之人, 但從不搞小圈子, 也不喜歡別人為自己吹喇叭, 抬轎子。 他疾惡如仇, 對趨炎附勢之輩冷眼相向, 自己也從不拿原則作交易, 更不屑攀附權貴和市場炒作。 他擔任美術界領導多年, 一直忙於為別人做嫁衣, 沒有利用職務之便為自己辦過一次展覽。

也許先生從沒想過, 自己的作派會不被抱有私心的當權者待見;自己的謙讓會被投機鑽營之徒擠兌;自己“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慣常思維會被資訊爆炸的煙霧遮蔽。 不過這更加反襯先生為人的誠實善良和為藝的高風峻節。

李先生出生在河南汝陽縣的一個中醫世家, 從小即接受國學教育, 滋養了其濃厚的家國情懷。 成年從藝之後, 隨著對先哲“天人合一”理念的領悟, 他明白了世間的其他生靈與人類共處, 是鄰里, 是夥伴, 是朋友, 理應和諧共生, 於是他就把描繪多彩世界,

感召人類關愛弱小生命作為自己人生的價值取向和筆墨訴求, 以日常所見的草木花卉、鳥獸蟲魚為素材, 為自然風物寫照傳神。

李先生有一方閒章“草木關情”, 他的許多作品鈐有此印, 他確實把自己的真摯感情融入到了花鳥畫的創作之中, 然而他筆下的花鳥已經不是自然中的花鳥, 已被悄然滲入了畫家的思想、觀念和意趣。 他最喜畫雞、鴨、魚、鴿子、燕子、麻雀、松鼠、瓜果、墨竹等, 他對這些題材都進行過深入的觀察和研究, 在表現手法上也不斷進行探索和錘煉, 然後以“狀物態, 道人情”為旨歸, 形成了一套自己獨有的筆法、墨法和程式。

他畫的魚類無不信手拈來, 生動有神, 盡顯悠然自適之態, 使觀者頓生臨淵陶然之情。

他畫雄雞, 沉著痛快, 神完氣足, 盡顯雞之雄風英姿, 觸目即令人精神振奮。 他畫鴨, 行筆輕鬆自然, 造型生動活潑, 給人以恬靜舒暢之感。 他畫竹, 下筆快捷沉實, 枝幹清勁挺拔, 剛直不阿之性彰顯於筆端。 他畫松鼠, 寥寥數筆, 即能虛實相生, 準確把握這些小生命機敏靈巧的性格特徵, 使觀者自然聯想到無憂無慮的稚趣童年。

李先生常說,藝術源於生活,是大自然中的生靈給了藝術家不竭的創作源泉,我們應該感謝自然的饋贈。他喜歡小動物,上世紀90年代曾親養松鼠於陽臺,經常觀察揣摩。筆者還見到一張三隻鴿子落在他身上嬉戲的照片,足見其與小動物的感情非同一般。正因為李老對小生靈的似水柔情,才換來了一個個鮮活的生命躍然紙上,為藝術的百花園增添了勃勃生機。

前不久,李先生在一家私人藝術機構的一再邀請下,被動地舉辦了生平第一次有規模的個人畫展。展題“中國風”三個大字是先生自己書寫的,只見中鋒用筆,行筆爽健,結體寬博,線條遒勁蒼茫,確有漢唐風度。開幕式沒有大領導出席,儀程也十分簡單,可展出的六十多幅作品件件會說話,似在進行一場交響大合唱,感覺非常熱鬧。筆者也是第一次這麼集中地欣賞先生這麼多精品力作,整體印象是筆墨酣暢淋漓,物態氣韻生動,最具個性的當然是筆力雄健,哪怕是一幅小品,由於線條挺括也神采飛揚。這似乎與李老慈祥平易、淡泊安然的神態形成了極大反差。

有道是“丹青難寫是精神”,李老作品所表現的“強在骨”格調,也許正是他一直追求的“中國精神”。不過,筆者更樂於見到李老作品氣度與其日常神態的一致,畢竟年事已高,操筆以舒緩輕鬆為宜,並試想先生畫中的線條若再揉入點兒“太極工夫”,也許更加耐人尋味。

李先生常說,藝術源於生活,是大自然中的生靈給了藝術家不竭的創作源泉,我們應該感謝自然的饋贈。他喜歡小動物,上世紀90年代曾親養松鼠於陽臺,經常觀察揣摩。筆者還見到一張三隻鴿子落在他身上嬉戲的照片,足見其與小動物的感情非同一般。正因為李老對小生靈的似水柔情,才換來了一個個鮮活的生命躍然紙上,為藝術的百花園增添了勃勃生機。

前不久,李先生在一家私人藝術機構的一再邀請下,被動地舉辦了生平第一次有規模的個人畫展。展題“中國風”三個大字是先生自己書寫的,只見中鋒用筆,行筆爽健,結體寬博,線條遒勁蒼茫,確有漢唐風度。開幕式沒有大領導出席,儀程也十分簡單,可展出的六十多幅作品件件會說話,似在進行一場交響大合唱,感覺非常熱鬧。筆者也是第一次這麼集中地欣賞先生這麼多精品力作,整體印象是筆墨酣暢淋漓,物態氣韻生動,最具個性的當然是筆力雄健,哪怕是一幅小品,由於線條挺括也神采飛揚。這似乎與李老慈祥平易、淡泊安然的神態形成了極大反差。

有道是“丹青難寫是精神”,李老作品所表現的“強在骨”格調,也許正是他一直追求的“中國精神”。不過,筆者更樂於見到李老作品氣度與其日常神態的一致,畢竟年事已高,操筆以舒緩輕鬆為宜,並試想先生畫中的線條若再揉入點兒“太極工夫”,也許更加耐人尋味。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