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十八軍子弟重走父輩路 到達雀兒山緣何大哭?

「編者按」今年是中國人民解放軍成立90周年。 波瀾壯闊的解放戰爭, 是中國現代史上兩個命運、兩種前途之間的生死對決。 而在解放戰爭勝利後, 為響應偉大領袖毛澤東主席的號召, 十八軍“背著公路”進西藏, 無畏艱辛不怕犧牲, 最終給廣大西藏人民帶來了和平解放, 帶來了新生活的希望。 中國西藏網記者獨家專訪十八軍後代蘆繼兵, 讓我們一起聽歷史故事, 憶往事情懷。

△作為延安兒女故事團成員之一, 蘆繼兵一直在宣傳十八軍進藏故事。 圖片由蘆繼兵提供

2001年, 原老十八軍宣傳部長之子蘆繼兵帶著24位十八軍子弟, 重走父輩進藏路。 他們先坐火車到成都, 然後租了一台大轎車, 一路去往拉薩。 13天的行程, 留給蘆繼兵的整體感覺只能用兩個詞概括——驕傲和自豪。 因為他們無論走到哪裡, 一提起自己是老十八軍的後代, 藏地百姓都紛紛稱讚。

談起重走父輩路的意義,

蘆繼兵感慨道, 首先, 此番重走讓他體會到當年毛主席提出決策的英明偉大;其次, 一行人與沿途當地武警官兵見面交流, 慰問了長期駐藏的部隊;再次, 看望了還在西藏堅守著的老前輩, 讓老一輩十八軍知道, 十八軍的後代沒有忘記他們;最後, 把父輩們與藏族人民結成的友誼, 在重走進藏路的過程中, 昇華到十八軍後代身上。

△2001年, 十八軍子弟重走父輩進藏路小分隊于譚冠三將軍墓前合影 圖片由蘆繼兵提供

回想起當時重走的情景, 蘆繼兵印象最深的是在雀兒山前一場痛哭。 當時, 當十八軍後代到達雀兒山時, 他們感慨萬千, 甚至嚎啕大哭。

“哭不是悲哀, 而是為父輩感到驕傲和自豪”, 蘆繼兵說道。

據《西藏公路交通史》記載, 川藏公路東段的五處最險要的工程, 雀兒山工程位元列第一。 雀兒山得名於藏語名字“巧拉山”, 意為“鐵山”, 當地人有句俗語“雀兒山五千三, 飛鳥也難飛過山”。 蘆繼兵說, 當年十八軍到達雀兒山時, 由於高海拔缺氧, 許多戰士一開始不得不拉著犛牛尾巴才能爬上山。

平均海拔5000多米的工地, 又時值寒冷的冬天, 氣溫常在零下20到30攝氏度左右, 山上積起深達兩三米的凍土, 十分堅硬。 戰士們必須砍伐下樹枝, 先烘烤凍土, 才能進行挖掘。

這樣的條件下, 革命樂觀主義精神發揮了作用。 戰士們豪邁而風趣地說:“我們在雀兒山上, 生活勞動在5000米的高度, 睡覺是斜坡30度, 開水是沸點70度, 氣溫是寒暑表零下不夠度, 我們的熱血沸騰到了100度, 智慧和力量沒限度。 ”

蘆繼兵說, “重走父輩路, 實地感受當年十八軍經歷的艱難困苦, 體會他們無私奉獻的精神。 這一趟川藏公路行, 使我學習到了很多, 在以後的日子裡要老有所用, 無私奉獻自己的剩餘價值”。 (中國西藏網 文/周晶)

轉載該作品, 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 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