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心理罪上線,犯罪片將成為下一個超級IP?

2017年下半年的《心理罪》“雙黃蛋”即將下到鍋裡, 這兩部電影能否像當年的《盜墓筆記》一樣, 點燃國產犯罪題材電影改編的熱情?

刺蝟公社 | 王惠民

李易峰的演技又被完爆了, 雖然這次對他來說是好事。

8月11日, 《心理罪》頂著《戰狼2》45億票房成績帶來的壓力登陸院線, 兩天突破1億元大關, 業內人士預測最終票房會是3億。 作為初次嘗試犯罪商業片的國產電影, 這樣的成績還算說得過去。

但豆瓣的評分, 並沒有像票房表現一樣讓人滿意。 截止到8月15日, 豆瓣上的評分已經降到5.6分, 給出三星評價的網友佔據大多數。

在大多數人眼中,

這似乎又是一次稀鬆平常的“改編毀原著”。

怪劇本不怪李易峰

李易峰在片中飾演一位天賦異稟的犯罪心理畫像專家方木, 和廖凡飾演的刑警隊長邰偉一起, 通過心理畫像聯手追查嗜血真凶, 並不斷挖掘罪犯和自己內心。

李易峰古井無波般的演技為人詬病已久,

相比柏林影帝廖凡的精湛演技來說, 李易峰顯然還是太嫩。 但不得不承認的是, 在《心理罪》中他還是努力尋求演技上的突破, 片中幾場哭戲的爆發力讓許多一貫挑剔的觀眾為之側目。

《心理罪》的評分如此之低, 這鍋也不能全讓李易峰來背。

目前, 豆瓣中的負面評價主要集中在劇情和推理上:不拘泥於原著, 在劇本上尋求突破不是壞事, 但這部主要展示犯罪側寫技術的電影, 在推理和解密的過程中卻大大弱化了關鍵過程。 很多謎題的破解都被簡化成了方木的“靈光一閃”, 側寫變成了依靠直覺的斷言, 方木也隨之從神探變成了神算。

一部犯罪片摒棄了最核心的元素, 讓不是推理迷的觀眾看得雲裡霧裡, 更讓許多期待原著中推理大戲的粉絲大失所望。

《心理罪》的同名原著被譽為十年來最經典的國產犯罪小說, 至今已經積累了相當規模的粉絲, 又有當紅小生的流量加成和柏林影帝的演技保證, 這部電影, 說是備受矚目一點不為過。

但面對原著粉絲的高期待, 顯然在誠意欠奉、邏輯混亂的劇本面前, 即便是演技精湛的戲骨也無力回天。

兩部《心理罪》拱市場

8月11日上映的《心理罪》並不是今年最後一部《心理罪》。

由鄧超、阮經天主演的《心理罪城市之光》定檔9月30號, 鄧超將在片中飾演方木, 與阮經天飾演的高智商殺人犯江亞展開鬥爭。

這一幕是不是有些似曾相識?

兩年前的中國電影市場, 就曾在半年裡接連上映兩部《鬼吹燈》, 刮起一陣濃濃的“盜墓風”。

而當年的結局是, 《鬼吹燈之尋龍訣》在口碑上完爆此前上映的《九層妖塔》, 這似乎預示著此番上映的兩部《心理罪》, 也註定會被觀眾拿來作比較。

值得注意的是, 在電影《心理罪城市之光》中, 並不會出現邰偉這個角色,

顯然在《心理罪》中, 廖凡無可挑剔的表演已經將這位刑警隊長演繹的足夠好。

那剩下最有可能被觀眾拿來比較的, 就只有方木這個角色了。

此前在《烈日灼心》裡有著驚豔表現的鄧超, 讓觀眾對這部《城市之光》有了更多期待。

李易峰飾演的恃才傲物的天才方木, 和鄧超飾演的滿頭銀髮的刑警方木, 兩個方木之間必有一戰。

掀起“犯罪片熱”

《心理罪》“雙黃蛋”已經打進了2017年國產電影市場的大鍋裡,看似突然刮起的這陣“犯罪風”,其實已經在前幾年做好了足夠充分的鋪墊。

2014年,由慈文傳媒集團出品的《暗黑者》上線,這部改編自周浩暉的《死亡通知單》的網劇,上線首周便取得了2000萬次的播放量。

2015年5月8日,網劇《心理罪》在愛奇藝平臺開播,作為愛奇藝的首部超級網劇,《心理罪》在完全沒有明星大腕、題材也並不討巧的情況下點擊量一舉突破5億,依靠的就是其過硬的故事內核,以及精良的製作。

2016年,由張一山領銜的《餘罪》登陸愛奇藝,上線72小時移動端播放量超過6千萬,上線7天播放量累計超過2億次,2016年6月16日播放量累計超過10億次,截止至2016年7月14日,播放量累計超過30億次,創造了國產犯罪題材網劇的播放量記錄。

從2014年到2017年,平均每年都會出現一部製作精良的犯罪題材網劇,並且演員陣容越來越豪華,製作和宣傳上的投入也越來越多,而開播後的影響力也在逐年增長。短短幾年,原著改編的犯罪劇已經成為國產劇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這一切都在預示著,犯罪類題材已經逐漸完成了由原著向網劇改編的轉變,即將走向大銀幕。

《解救吾先生》《白日焰火》《烈日灼心》……回顧近幾年上映的國產犯罪題材電影,無論從市場反響還是口碑評價來看,都有不錯的表現,曾經被視為小眾的犯罪題材,已經開始為廣大觀眾所接受。

但以上都屬於比較典型的“作者型”電影,所謂“作者型”電影,是以個人化的審美和創作態度去講故事,更注重探討人性的複雜和真實。真正根據已有較高知名度的原著進行改編的電影,去拍商業犯罪片,《心理罪》算是第一個吃螃蟹的,儘管評分不高,卻沒有爛到“毀原著”的地步。

而對於整個內容產業市場而言,《心理罪》上映的意義,還遠不止於此。

犯罪題材會成為下一個超級IP嗎?

《暗黑者》《十宗罪》《心理罪》《餘罪》……近幾年,國產犯罪題材網劇集中爆發,而他們的共同特點就是均有相對應的原著IP作為支撐。

買下原著的版權,根據原著進行網劇翻拍,等到時機成熟一舉挺進院線,小說-網劇-電影三部曲成為當下最成熟的IP操作手法,這一幕是不是似曾相識?

此次一前一後上映的兩部《心理罪》,無論是電影版權分拆的改拍模式,還是主演挑選當紅小鮮肉的做法,都與《鬼吹燈》非常相似。

而網劇先行、電影殿后的改編方式,又與盜墓劇的另一大門派《盜墓筆記》如出一轍。

二者最大不同的可能就是,《心理罪》的網劇版評價要遠遠高於後者。

在IP氾濫的中國內容產業市場,資本永遠保持著極高的靈敏度,曾經在2015年掀起的“盜墓熱”,至今余溫猶存,今夏宣傳鋪天蓋地的《鬼吹燈之黃皮子墳》便是最好的證明。

而依靠原著的人氣吸引粉絲,等待網劇火爆以後順勢開啟電影翻拍計畫,最後帶動相關衍生品的銷售,這幾年IP翻拍基本都是這樣的套路,進可賺得盆滿缽滿,退可保住本錢,再怎麼看這都是一樁穩賺不賠的買賣。

但粉絲的錢未必就有這樣好賺,近幾年隨著《權利的遊戲》《紙牌屋》等高品質美劇進入國內,觀眾的口味變得越來越刁,不僅對演員演技的要求更高,對於原著改編作品中存在的問題更是毫不留情面地批評。

正在從網劇走向銀幕的《心理罪》無疑正面臨這個問題。

原著作者雷米筆下的《心理罪》全系列一共有五部小說:《畫像》《教化場》《暗河》《城市之光》以及《第七個讀者》。而目前的兩部電影,只講述了其中很小一部分的故事。

也就是說,在不遠的未來,我們還會看到更多《心理罪》一類的犯罪小說翻拍作品走上大銀幕,一股“犯罪熱”似乎已經在資本的裹挾下蓄勢待發。

毫無疑問,犯罪片包含了懸疑、探險、推理等流行元素,情節緊湊節奏較快,又有著相當規模的原著粉絲作為人氣支撐,確實已經具備了“盜墓類”超級IP的潛力。

但此時的粉絲們,姑且稱他們為“罪粉”,還會像兩年前的“盜墓粉”一樣買帳嗎?

掀起“犯罪片熱”

《心理罪》“雙黃蛋”已經打進了2017年國產電影市場的大鍋裡,看似突然刮起的這陣“犯罪風”,其實已經在前幾年做好了足夠充分的鋪墊。

2014年,由慈文傳媒集團出品的《暗黑者》上線,這部改編自周浩暉的《死亡通知單》的網劇,上線首周便取得了2000萬次的播放量。

2015年5月8日,網劇《心理罪》在愛奇藝平臺開播,作為愛奇藝的首部超級網劇,《心理罪》在完全沒有明星大腕、題材也並不討巧的情況下點擊量一舉突破5億,依靠的就是其過硬的故事內核,以及精良的製作。

2016年,由張一山領銜的《餘罪》登陸愛奇藝,上線72小時移動端播放量超過6千萬,上線7天播放量累計超過2億次,2016年6月16日播放量累計超過10億次,截止至2016年7月14日,播放量累計超過30億次,創造了國產犯罪題材網劇的播放量記錄。

從2014年到2017年,平均每年都會出現一部製作精良的犯罪題材網劇,並且演員陣容越來越豪華,製作和宣傳上的投入也越來越多,而開播後的影響力也在逐年增長。短短幾年,原著改編的犯罪劇已經成為國產劇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這一切都在預示著,犯罪類題材已經逐漸完成了由原著向網劇改編的轉變,即將走向大銀幕。

《解救吾先生》《白日焰火》《烈日灼心》……回顧近幾年上映的國產犯罪題材電影,無論從市場反響還是口碑評價來看,都有不錯的表現,曾經被視為小眾的犯罪題材,已經開始為廣大觀眾所接受。

但以上都屬於比較典型的“作者型”電影,所謂“作者型”電影,是以個人化的審美和創作態度去講故事,更注重探討人性的複雜和真實。真正根據已有較高知名度的原著進行改編的電影,去拍商業犯罪片,《心理罪》算是第一個吃螃蟹的,儘管評分不高,卻沒有爛到“毀原著”的地步。

而對於整個內容產業市場而言,《心理罪》上映的意義,還遠不止於此。

犯罪題材會成為下一個超級IP嗎?

《暗黑者》《十宗罪》《心理罪》《餘罪》……近幾年,國產犯罪題材網劇集中爆發,而他們的共同特點就是均有相對應的原著IP作為支撐。

買下原著的版權,根據原著進行網劇翻拍,等到時機成熟一舉挺進院線,小說-網劇-電影三部曲成為當下最成熟的IP操作手法,這一幕是不是似曾相識?

此次一前一後上映的兩部《心理罪》,無論是電影版權分拆的改拍模式,還是主演挑選當紅小鮮肉的做法,都與《鬼吹燈》非常相似。

而網劇先行、電影殿后的改編方式,又與盜墓劇的另一大門派《盜墓筆記》如出一轍。

二者最大不同的可能就是,《心理罪》的網劇版評價要遠遠高於後者。

在IP氾濫的中國內容產業市場,資本永遠保持著極高的靈敏度,曾經在2015年掀起的“盜墓熱”,至今余溫猶存,今夏宣傳鋪天蓋地的《鬼吹燈之黃皮子墳》便是最好的證明。

而依靠原著的人氣吸引粉絲,等待網劇火爆以後順勢開啟電影翻拍計畫,最後帶動相關衍生品的銷售,這幾年IP翻拍基本都是這樣的套路,進可賺得盆滿缽滿,退可保住本錢,再怎麼看這都是一樁穩賺不賠的買賣。

但粉絲的錢未必就有這樣好賺,近幾年隨著《權利的遊戲》《紙牌屋》等高品質美劇進入國內,觀眾的口味變得越來越刁,不僅對演員演技的要求更高,對於原著改編作品中存在的問題更是毫不留情面地批評。

正在從網劇走向銀幕的《心理罪》無疑正面臨這個問題。

原著作者雷米筆下的《心理罪》全系列一共有五部小說:《畫像》《教化場》《暗河》《城市之光》以及《第七個讀者》。而目前的兩部電影,只講述了其中很小一部分的故事。

也就是說,在不遠的未來,我們還會看到更多《心理罪》一類的犯罪小說翻拍作品走上大銀幕,一股“犯罪熱”似乎已經在資本的裹挾下蓄勢待發。

毫無疑問,犯罪片包含了懸疑、探險、推理等流行元素,情節緊湊節奏較快,又有著相當規模的原著粉絲作為人氣支撐,確實已經具備了“盜墓類”超級IP的潛力。

但此時的粉絲們,姑且稱他們為“罪粉”,還會像兩年前的“盜墓粉”一樣買帳嗎?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