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歷史就在那裡不偏不倚、各路明星大牌推薦的《二十二》值得一看

8月14日, 是“慰安婦”紀念日。

2017年8月14日, 那場戰爭過去70多年, 今天卻才是第五個紀念日。

這天2013年的紀錄片《三十二》的後續, 《二十二》靜靜的走進影院。

從2012年紀錄短片《三十二》到2014年籌備《二十二》, 再到如今後者正式與觀眾見面, 這中間經歷了五年。

這些老奶奶都已經是耄耋之年。

2012年拍攝《三十二》時, 公開身份的老人還有32位。

2014年拍攝《二十二》時, 只剩下了22位。

截止2017年初, 只剩下了9位。

再截止到8月12日, 只剩下了8位。

這個數位也在以驚人的速度遞減, 速度之快, 讓我們不知所措。

影片《二十二》再次提醒我們正視歷史。

值得一提的是, 該片也是國內第一部獲得公映許可的“慰安婦”題材的紀錄電影。

時隔這麼多年, 才真正正視這個問題, 不早。

但有就比沒有強。

1937—1945年, 至少20萬中國女性被強征為“慰安婦”, 2014年, 僅存22位倖存者。

這也就是片名《二十二》的由來。

1

韋紹蘭奶奶是這22人中的一位。

沒有經濟來源的她, 靠政府低保過活, 3個月才討90塊錢。

沒有什麼夠不夠用, 多就多用點, 少就少用點。

之前還可以挖點草藥賣, 現在眼睛不行了,

力氣也跟不上, 看見草藥也做不得了。

1944年10月, 日軍陸軍第十一軍包圍桂林, 來到村子連同她背上的女兒一起被抓走了。

一路走, 一路抓。

眼淚不敢流, 頭也不敢抬。

在此後的三個月裡, 她在“地獄”中度過, 驚慌, 恐懼, 煎熬。

三個月後的一天趁看守的士兵打瞌睡,

她背上仍在繈褓中的女兒, 逃出了慰安所。

然而逃回家的韋紹蘭卻得到了丈夫的一句:“你還回來做什麼?”

心灰意冷的她想到了喝農藥自殺, 所幸被鄰居救了回來才沒能死掉。

婆婆和鄰居勸她想開點, 原本打算忍氣吞聲的度過這一生。

接著又發現自己懷上了日本人的孩子, 開始有人議論她“不正經。”

眼淚都是往心裡流,老人這樣說著。

1945年,她生下了兒子羅善學,坐月子的時候,丈夫拒絕給她買營養的東西補身體。

她只能吃青菜和苦毛菜。

而羅善學則從小就受欺負,別人都罵她是“日本仔”。

70多歲的他一生都沒有娶妻。

養父也自小將他區別對待,煮飯時,半邊鍋煮米飯讓弟弟妹妹吃,他只能吃另外半邊的雜糧。

養父趕集回來,買的東西也往往只有弟弟妹妹的份。

“心裡像絲瓜一樣扭曲,”羅善學後來這樣形容命運對他的傷害。

韋紹蘭說:“說到苦,沒人比我更苦,但我沒想過要死。”

這世界紅紅火火的,我要留著命來看。

如今她依舊每日洗衣做飯,挑水種菜。

對於她來說“只愁命短不愁窮”。

儘管沒有錦衣玉食的好生活,但能活就已經很好。

2

不是所有的老人都能像韋紹蘭奶奶一樣樂觀開朗。

1925年出生的林愛蘭奶奶,在談起那段歷史,只有一句“想殺人”。

1939年2月,日本悍然入侵海南島,14歲的林愛蘭加入中國共產黨抗日遊擊獨立隊,從最初的醫護人員晉升為女戰士。

1941年,16歲的她不幸被俘,花朵一樣的年紀就這樣落入魔窟。

日復一日地遭受非人的折磨,她的右大腿筋骨被徹底打斷,自此落下殘疾。

她屢次想咬舌自盡,但日本兵看得太緊,讓她求生不得,求死不能。

直到半年後,一個在軍營裡做苦力的中國老人,看著她們實在是不忍心,趁著據點下鄉“掃蕩”的一個深夜,在圍牆上打了一個洞,放她們逃了出去。

劫後餘生的林愛蘭,腳殘廢了,不能浴血奮戰就回到後方負責救援工作。

儘管當時未滿18歲,但做過護士的她知道自己已經永遠失去生育能力了。

她終生未嫁,在這兩種極端的情緒間煎熬,捱過一個個的不眠之夜。

直到現在,林愛蘭只要看到電視裡出現日本兵的畫面,仍會本能地破口大駡。

2005年,這位鐵骨錚錚的女戰士獲得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頒發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紀念章。

3

相比林愛蘭奶奶的剛強,韓國老人毛銀梅似乎已經接受了遺忘。

1922年出生在朝鮮(現韓國境內)的毛銀梅,原名朴車順。

在農村生活的她被騙到當時的中國日占區,本來以為是到工廠做工,最後卻淪為日軍慰安婦。

飽受日軍摧殘,數次昏厥,因為太痛苦,一起來的朝鮮姑娘跳江死了兩個。

與毛銀梅同樓的一個姑娘懷孕了,被日本兵拖出去打胎,再也沒回來。

在採訪毛銀梅老人的現場

直到有一天,她們被集中帶到當時的日租界,日本人說要送她們回朝鮮。由於害怕被再次欺騙,毛銀梅找個機會偷偷跑了,最後來到了湖北省孝感市。

在這裡,她改名毛銀梅,“因為毛主席好,沒有毛主席,就沒有現在的日子,我想跟他一個姓。”

銀色的梅花,是她丈夫非常喜歡的一種花,她丈夫也從來沒有嫌棄過自己,兩人恩愛幾十年。

老人後院種了很多梔子花,拍攝《二十二》的時候,她每天都會摘一大桶花送給劇組的人。

花很香,老人人很好。

而在今年1月18日,這位帶著花香的老人離開了人世,終年95歲。

這位飽經摧殘的老人一生喜歡唱歌,坐在小板凳上,靜靜地發呆。

唱著記憶深處的歌謠《阿裡郎》。

阿裡郎貴族樂團 - 民謠(水晶鋼琴演奏專輯)

她曾在採訪中表示,這一生過後,再也不想投胎了……

4

2014年,《二十二》完成拍攝,加上拍攝初期,演員張歆藝無條件資助的100萬元。(當時她說,快拍吧,再不拍老人們都不在了。)

電影總成本300萬元,後期製作耗時一年。

作為國內首部獲得公映許可證的“慰安婦”題材紀錄片,導演郭柯透露整個審查過程出乎意料的順利。

拿到公映許可證,但依然缺少發行資金。

2016年底,郭柯效仿《鬼鄉》的方式在公益平臺上眾籌宣發費用。

最終獲得32099人支持,籌得100多萬元。

影片最後籌款人名單

在《二十二》上映前,很多明星自發“安利”,還自發錄製宣傳視頻。

張歆藝不僅出席了首映發佈會,還專門給馮導寫了一封關於《二十二》的推薦信。

經費不夠,大多數幫忙的人都是志願者,後來有影院主動要求點映,才讓影片看到了上映後會有的生存空間。

一位眾籌中捐出1000元的網友特意趕來參加首映,還有些募捐者留下的名字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

突然覺得很感動。

5

山西武鄉縣的李愛連老人曾兩次被日本人抓住,被關了27天。

日本人抓她去後,餓了她三天三夜,到最後扔給她一堆大蔥。

那年她只有18歲,一把抓過來連吃了8根,吃到後面胃已是火辣辣的疼,可嘴卻沒停。

至此她落下胃病,抗戰勝利後回到家。

丈夫告訴她:“以後我們該怎麼過怎麼過,是日本人抓你去的,不是你自己要去的。”

後來她的丈夫去世了,老人也就把這段經歷埋在心底。

6

影片最後用了葬禮,結束了全片。

從32到22再到9。

今年8月12日晚上9點,海南“慰安婦”事件受害者、赴日告狀日本政府原告之一的黃有良阿婆在家中含恨去世,終年90歲。

9又變成了8,我們都知道這個數字終有一天會變成0。

8月13日,韓國公車上安裝“慰安婦”少女像。

8月14日,中國內地上映紀錄片《二十二》。

我們用身體力行告訴某國,這件事情,我們不會忘記。

影片上映後也引起了一些質疑,有人說是重揭傷疤,有人則認為是在消費苦難,更有人認為這件事本身不光彩。

其實“慰安婦”問題在戰後曾長期被遮掩,礙于傳統思想觀念,總覺得這樣的事情說不出口。

就像文章開頭韋紹蘭奶奶逃出那裡之後的處境,丈夫嫌棄自己,村民也說自己閒話。

電影《鬼鄉》在海報有這樣一行字——

是什麼把少女送往地獄?

是單單只有日本軍人嗎?

如果是日本軍人把少女的身體送往地獄的話,那把從死人堆裡爬出來的她們靈魂判以死刑的——

則是她們的家人,鄰居,朋友。

這樣的話,和慘無人道的日本軍人又有何區別?

在這個問題上,我想引用《真相訪談》裡的一期節目,關於被侵犯的女性維權的問題。

無論什麼時候,被侵犯的人都只是受害者!只是受害者!只是受害者!

應該感到恥辱的人是那些犯下不可饒恕罪孽的人。

二戰,西有德國,東有日本。

但是德國承認了當年自己的錯誤,日本卻一再的否認,甚至篡改。

7

如果我們因為不想啟齒而沒有記錄這些歷史。

多年以後,這些歷史我們要如何講給自己的孩子聽?

只靠文字和圖片嗎?

正因為文字圖片的說服力不強,才會有紀實歷史片的出現。

《二十二》劇組和毛銀梅老人一家的“全家福”

歷史雖像刻在石頭上的書本,但時間會沖淡一切。

等在世的戰爭親歷者相繼老去,等經歷真相的老人相繼離世,日本真的在等那天嗎?

等親歷者都過世,一代代的被沖淡,直到淡到無人提起。

就像我們現在看秦漢時期的暴政,並沒有太大感覺一樣。

細思極恐。

這些老奶奶只是戰爭的受害者,那場戰爭幾乎斷送了她們的一生。

“慰安婦”一詞也是日本軍國主義隨便安在她們身上的詞彙,甚至帶有侮辱輕蔑之意。

她們和我們的奶奶沒有任何差別,所以我特別想守護她們的笑容。

她們就是我們的奶奶,慈眉善目,善良質樸。

她們有些隱姓埋名,有些含恨而終,有些選擇忘卻那段記憶。

但無論如何——

那段歷史就在那裡,不管你承認不承認。

它就在那裡,不偏不倚,不動不移。

開始有人議論她“不正經。”

眼淚都是往心裡流,老人這樣說著。

1945年,她生下了兒子羅善學,坐月子的時候,丈夫拒絕給她買營養的東西補身體。

她只能吃青菜和苦毛菜。

而羅善學則從小就受欺負,別人都罵她是“日本仔”。

70多歲的他一生都沒有娶妻。

養父也自小將他區別對待,煮飯時,半邊鍋煮米飯讓弟弟妹妹吃,他只能吃另外半邊的雜糧。

養父趕集回來,買的東西也往往只有弟弟妹妹的份。

“心裡像絲瓜一樣扭曲,”羅善學後來這樣形容命運對他的傷害。

韋紹蘭說:“說到苦,沒人比我更苦,但我沒想過要死。”

這世界紅紅火火的,我要留著命來看。

如今她依舊每日洗衣做飯,挑水種菜。

對於她來說“只愁命短不愁窮”。

儘管沒有錦衣玉食的好生活,但能活就已經很好。

2

不是所有的老人都能像韋紹蘭奶奶一樣樂觀開朗。

1925年出生的林愛蘭奶奶,在談起那段歷史,只有一句“想殺人”。

1939年2月,日本悍然入侵海南島,14歲的林愛蘭加入中國共產黨抗日遊擊獨立隊,從最初的醫護人員晉升為女戰士。

1941年,16歲的她不幸被俘,花朵一樣的年紀就這樣落入魔窟。

日復一日地遭受非人的折磨,她的右大腿筋骨被徹底打斷,自此落下殘疾。

她屢次想咬舌自盡,但日本兵看得太緊,讓她求生不得,求死不能。

直到半年後,一個在軍營裡做苦力的中國老人,看著她們實在是不忍心,趁著據點下鄉“掃蕩”的一個深夜,在圍牆上打了一個洞,放她們逃了出去。

劫後餘生的林愛蘭,腳殘廢了,不能浴血奮戰就回到後方負責救援工作。

儘管當時未滿18歲,但做過護士的她知道自己已經永遠失去生育能力了。

她終生未嫁,在這兩種極端的情緒間煎熬,捱過一個個的不眠之夜。

直到現在,林愛蘭只要看到電視裡出現日本兵的畫面,仍會本能地破口大駡。

2005年,這位鐵骨錚錚的女戰士獲得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頒發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紀念章。

3

相比林愛蘭奶奶的剛強,韓國老人毛銀梅似乎已經接受了遺忘。

1922年出生在朝鮮(現韓國境內)的毛銀梅,原名朴車順。

在農村生活的她被騙到當時的中國日占區,本來以為是到工廠做工,最後卻淪為日軍慰安婦。

飽受日軍摧殘,數次昏厥,因為太痛苦,一起來的朝鮮姑娘跳江死了兩個。

與毛銀梅同樓的一個姑娘懷孕了,被日本兵拖出去打胎,再也沒回來。

在採訪毛銀梅老人的現場

直到有一天,她們被集中帶到當時的日租界,日本人說要送她們回朝鮮。由於害怕被再次欺騙,毛銀梅找個機會偷偷跑了,最後來到了湖北省孝感市。

在這裡,她改名毛銀梅,“因為毛主席好,沒有毛主席,就沒有現在的日子,我想跟他一個姓。”

銀色的梅花,是她丈夫非常喜歡的一種花,她丈夫也從來沒有嫌棄過自己,兩人恩愛幾十年。

老人後院種了很多梔子花,拍攝《二十二》的時候,她每天都會摘一大桶花送給劇組的人。

花很香,老人人很好。

而在今年1月18日,這位帶著花香的老人離開了人世,終年95歲。

這位飽經摧殘的老人一生喜歡唱歌,坐在小板凳上,靜靜地發呆。

唱著記憶深處的歌謠《阿裡郎》。

阿裡郎貴族樂團 - 民謠(水晶鋼琴演奏專輯)

她曾在採訪中表示,這一生過後,再也不想投胎了……

4

2014年,《二十二》完成拍攝,加上拍攝初期,演員張歆藝無條件資助的100萬元。(當時她說,快拍吧,再不拍老人們都不在了。)

電影總成本300萬元,後期製作耗時一年。

作為國內首部獲得公映許可證的“慰安婦”題材紀錄片,導演郭柯透露整個審查過程出乎意料的順利。

拿到公映許可證,但依然缺少發行資金。

2016年底,郭柯效仿《鬼鄉》的方式在公益平臺上眾籌宣發費用。

最終獲得32099人支持,籌得100多萬元。

影片最後籌款人名單

在《二十二》上映前,很多明星自發“安利”,還自發錄製宣傳視頻。

張歆藝不僅出席了首映發佈會,還專門給馮導寫了一封關於《二十二》的推薦信。

經費不夠,大多數幫忙的人都是志願者,後來有影院主動要求點映,才讓影片看到了上映後會有的生存空間。

一位眾籌中捐出1000元的網友特意趕來參加首映,還有些募捐者留下的名字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

突然覺得很感動。

5

山西武鄉縣的李愛連老人曾兩次被日本人抓住,被關了27天。

日本人抓她去後,餓了她三天三夜,到最後扔給她一堆大蔥。

那年她只有18歲,一把抓過來連吃了8根,吃到後面胃已是火辣辣的疼,可嘴卻沒停。

至此她落下胃病,抗戰勝利後回到家。

丈夫告訴她:“以後我們該怎麼過怎麼過,是日本人抓你去的,不是你自己要去的。”

後來她的丈夫去世了,老人也就把這段經歷埋在心底。

6

影片最後用了葬禮,結束了全片。

從32到22再到9。

今年8月12日晚上9點,海南“慰安婦”事件受害者、赴日告狀日本政府原告之一的黃有良阿婆在家中含恨去世,終年90歲。

9又變成了8,我們都知道這個數字終有一天會變成0。

8月13日,韓國公車上安裝“慰安婦”少女像。

8月14日,中國內地上映紀錄片《二十二》。

我們用身體力行告訴某國,這件事情,我們不會忘記。

影片上映後也引起了一些質疑,有人說是重揭傷疤,有人則認為是在消費苦難,更有人認為這件事本身不光彩。

其實“慰安婦”問題在戰後曾長期被遮掩,礙于傳統思想觀念,總覺得這樣的事情說不出口。

就像文章開頭韋紹蘭奶奶逃出那裡之後的處境,丈夫嫌棄自己,村民也說自己閒話。

電影《鬼鄉》在海報有這樣一行字——

是什麼把少女送往地獄?

是單單只有日本軍人嗎?

如果是日本軍人把少女的身體送往地獄的話,那把從死人堆裡爬出來的她們靈魂判以死刑的——

則是她們的家人,鄰居,朋友。

這樣的話,和慘無人道的日本軍人又有何區別?

在這個問題上,我想引用《真相訪談》裡的一期節目,關於被侵犯的女性維權的問題。

無論什麼時候,被侵犯的人都只是受害者!只是受害者!只是受害者!

應該感到恥辱的人是那些犯下不可饒恕罪孽的人。

二戰,西有德國,東有日本。

但是德國承認了當年自己的錯誤,日本卻一再的否認,甚至篡改。

7

如果我們因為不想啟齒而沒有記錄這些歷史。

多年以後,這些歷史我們要如何講給自己的孩子聽?

只靠文字和圖片嗎?

正因為文字圖片的說服力不強,才會有紀實歷史片的出現。

《二十二》劇組和毛銀梅老人一家的“全家福”

歷史雖像刻在石頭上的書本,但時間會沖淡一切。

等在世的戰爭親歷者相繼老去,等經歷真相的老人相繼離世,日本真的在等那天嗎?

等親歷者都過世,一代代的被沖淡,直到淡到無人提起。

就像我們現在看秦漢時期的暴政,並沒有太大感覺一樣。

細思極恐。

這些老奶奶只是戰爭的受害者,那場戰爭幾乎斷送了她們的一生。

“慰安婦”一詞也是日本軍國主義隨便安在她們身上的詞彙,甚至帶有侮辱輕蔑之意。

她們和我們的奶奶沒有任何差別,所以我特別想守護她們的笑容。

她們就是我們的奶奶,慈眉善目,善良質樸。

她們有些隱姓埋名,有些含恨而終,有些選擇忘卻那段記憶。

但無論如何——

那段歷史就在那裡,不管你承認不承認。

它就在那裡,不偏不倚,不動不移。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