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二十二》票房過億,紀錄片的春天沒來

從一眾商業片中脫穎, 《二十二》的票房過億給紀錄片上院線帶來了什麼啟示?

刺蝟公社 | 楊雨晨

1.55億, 是紀錄電影《二十二》截至8月24日22:00的票房數據。

上映前, 不少人不看好這部類型小眾、題材特殊的影片票房。 首日排片率1.5%, 票房300多萬, 也似乎坐實了這個預測。

導演郭柯在接受媒體採訪時亦坦言, 20萬觀眾走進影院, 1600萬元票房已是團隊能預料的最大極限。

但事實上, 第二天《二十二》的累計票房便已接近1600萬元。 此後, 其排片率一路上漲至16.5%, 上映第六天, 票房破億。

聽說《二十二》票房破億, 正在美國做訪問學者的紀錄片導演周兵非常高興,

“這也算是個標誌性事件了”。

從1995年開始參與紀錄片創作, 周兵曾指導了《故宮》《敦煌》等多部作品。 但他也很清楚, 紀錄電影不會從此形勢一片大好, “它依然是小眾的”。

紀錄電影的冰與火之歌

今年的暑期檔, 對小眾電影來說算個小高潮。 紀錄電影《二十二》上映6天, 票房破億;文藝片《岡仁波齊》最終累計票房也近億。

即使放在商業片中也不俗的成績, 落在紀錄電影、文藝片身上顯得尤為難得。 於是, 不少人猜想, 小眾電影的春天是否要到了?

可就現在看來, 這個“春天”似乎不會那麼快到來。

對比《二十二》和《岡仁波齊》的票房成績, 不難看出, 行銷在其中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岡仁波齊》上映後, 李冰冰、袁弘等明星紛紛轉發推薦,

之後媒體報導與影評人的評論跟上, 讓作品的影響與口碑不斷擴大。

《二十二》在這塊表現更為明顯。 特殊的題材、平靜又鮮活的故事、帶公益性的上映, 都很容易戳中人心。 所以, 明星、影評人、各種大V、媒體等都成了影片的自來水(自發而來的水軍), 由此影響到更廣泛的人群, 然後反向促使院線增加排片。

因此, 業內多數人認為《二十二》的成功過於特殊, 沒有普適性。 畢竟, 不可能每部紀錄電影都能有如此強大的助推團隊和自來水。

若是沒有行銷, 或是行銷較弱呢?可能電影名都未被觀眾知曉, 就已悄然下線。

8月18日, 上線了兩部小眾電影。 一部是同為張楊擔任導演的《皮繩上的魂》, 相比《岡仁波齊》, 這部作品在宣發上較為“低調”, 上映6天票房剛過300萬, 排片率已漸趨於零。

另一部是紀錄電影《鐵血殘陽-在刺刀和藩籬下》, 講述了二戰盟軍戰俘的故事。 這部影片幾乎零宣傳, 排片也幾乎為零, 在上線兩天后就不見蹤影, 據電影票房資料顯示, 其目前票房為13.3萬。

周兵把紀錄電影“冰火共存”的現狀,

歸結為缺乏商業模式。 “資本不青睞這塊, 就不可能有成熟的商業路徑, 也沒人去扶持和探索。 ”他對刺蝟公社(ID:ciweigongshe)說。

作為紀錄片導演, 他也和同行們一樣, 希望不僅在電視臺、網站看到自己的作品, 院線也能為紀錄電影留出一小塊播出管道。

於是, 在2010年, 這位經驗老道的導演與上海東方傳媒集團有限公司合作, 出了一部紀錄電影《外灘佚事》, 講述一段長達一百多年的上海故事。

“個人來說, 那部片子製作還是蠻用心、精良的。 ”可良心之作卻未換來好票房。 他們雖拿到了龍標, 卻沒人願意發行、放映。 好不容易上映了, 只在北京放了一周, 上海放了一個月, 時間全都是上午, 沒人看電影的時段。

一遭經歷下來, 周兵倍感無奈。 只要一說是紀錄片, 院線都不願意碰, 也不會積極推動這件事。 在對方眼中“紀錄片=沒市場”, 而類似《阿凡達》的電影更賺錢, 應該趕快加映。

“那時候我就覺得, 中國的紀錄電影市場還沒到來吧。 ”他說。

市場與受眾的慢慢“蘇醒”

當時不僅紀錄電影的市場還未到來, 即便是紀錄片這個類別,觀看人群也少之又少。

對大眾來說,比較有影響力的紀錄片大多出自央視。但對業內人士而言,央視紀錄片只是國內紀錄片的類型之一,除此之外,還有一大群非主流、非體制內的獨立紀錄片製作團隊。

他們在紀錄片領域堅持了十多年,無論經費還是製作條件都較艱難,一直在做多是因為愛好和信念。

一部紀錄片若是點擊量過億,已屬非常了不起,但一部IP劇點擊量幾十億都很正常。對於紀錄片較弱的消費能力,行業內都有較清楚的認識。周兵告訴刺蝟公社:“市場還在慢慢培養,從我們創作者的角度來說,做好了長期發展的準備。”

轉捩點出現在2012年。

《舌尖上的中國》熱播,讓觀眾驚喜地發現,原來紀錄片也可以這麼有趣。此後,紀錄片的熱度開始上升,不僅消費人群在增長,每年亦會出幾部經典作品。

2013年,周兵離開工作了20年的央視,成立北京東方之子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希望嘗試以一種市場化的方式來做紀錄片。團隊主要與國內外的主流電視臺、視頻平臺合作定制紀錄片。“我首先想得比較現實,要生存下來,目前狀況還不錯。”他說。

而紀錄電影一直是他想嘗試的方向,但先後談了一些潛在投資者,都沒有談攏,找不到值得信任又有效的行銷團隊合作推動這件事,東方之子也沒敢貿然放手去做。

周兵本以為,首部票房過億的紀錄電影應該出現在去年或前年。

2015年國內電影總票房達440億元,較上一年增長了近一半,躍居全球電影市場第二。加上《舌尖上的中國》兩季反響都不錯,國內電影市場本因各種類型影片相對均衡發展,但結果依舊是商業片佔據了極大的比重。

“紀錄電影本該在一兩年前就有更多的資本關注,更好的行銷團隊去行銷它。但由於資本缺乏理性和更長遠考慮,過多地去追求了他們所認為的熱點和快速來錢的題材。”周兵說。

且市場總是難以捉摸。2016年,兩部大火的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和《我在故宮修文物》先後推出紀錄電影,按理說票房即使不爆,也該不差才是。可最終《舌尖上的新年》累計票房不到200萬,《我在故宮修文物》累計票房646.5萬。

多年觀察下來,周兵總結出了一個簡單的遊戲規則:紀錄電影是否成功,取決於創作者和推廣者有沒有真正進入商業電影的遊戲中。

若能找到商業片導演、監製、明星來幫忙推動紀錄電影,可能會事半功倍,《二十二》也映證了這個方法。

但就目前來看,紀錄片和電影兩個行業還是割裂的,整個模式如何更好地跑通仍在繼續探索。

受到《二十二》的啟發,周兵決定將做紀錄電影的計畫撿起來。比如曲楠導演做的一部關於年輕人婚戀的紀錄片《談婚論嫁》,及他自己做的一部關於西藏環保的紀錄片,都適合做成紀錄電影投放到院線。“至少對我們團隊,應該每一兩年,製作幾部紀錄電影放到院線傳播。”

未來幾年,或許會有更多的紀錄電影走進院線,也許會出現票房破一億、兩億,甚至更高。

周兵也清楚,這一領域不會因此形勢一片大好,也不會每一部紀錄電影都得到大家的追捧,“這是不可能的事”。

但推動國內出現小眾電影院線,是業界一直在做的事。大多數歐美國家,以及香港都會有專門的藝術影院,放映小眾的文藝片、紀錄電影。隨著中國電影的發展,紀錄電影也將成為一個獨特類型。

“市場前景、關注度會越來越好吧,我個人預判是這樣的,因為中國喜歡知識、文化的文藝青年還蠻多的。”周兵說。

楊雨晨

關注綜藝、音樂、影視領域

微信號:yangyuchen0327

添加時煩請注明姓名、機構、職務

刺蝟公社是聚焦內容產業的垂直資訊平臺,關注領域包括紙媒和數位出版、互聯網資訊和社交平臺、視頻音訊平臺、影視文娛、內容創業和自媒體、二次元,以及VR/AR和人工智慧等未來內容發展方向。

內容產業報導第一媒體

合作、轉載事宜請聯繫微信號yunlugong

投稿郵箱ciweigongshe@126.com

網站www.ciweigongshe.net

即便是紀錄片這個類別,觀看人群也少之又少。

對大眾來說,比較有影響力的紀錄片大多出自央視。但對業內人士而言,央視紀錄片只是國內紀錄片的類型之一,除此之外,還有一大群非主流、非體制內的獨立紀錄片製作團隊。

他們在紀錄片領域堅持了十多年,無論經費還是製作條件都較艱難,一直在做多是因為愛好和信念。

一部紀錄片若是點擊量過億,已屬非常了不起,但一部IP劇點擊量幾十億都很正常。對於紀錄片較弱的消費能力,行業內都有較清楚的認識。周兵告訴刺蝟公社:“市場還在慢慢培養,從我們創作者的角度來說,做好了長期發展的準備。”

轉捩點出現在2012年。

《舌尖上的中國》熱播,讓觀眾驚喜地發現,原來紀錄片也可以這麼有趣。此後,紀錄片的熱度開始上升,不僅消費人群在增長,每年亦會出幾部經典作品。

2013年,周兵離開工作了20年的央視,成立北京東方之子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希望嘗試以一種市場化的方式來做紀錄片。團隊主要與國內外的主流電視臺、視頻平臺合作定制紀錄片。“我首先想得比較現實,要生存下來,目前狀況還不錯。”他說。

而紀錄電影一直是他想嘗試的方向,但先後談了一些潛在投資者,都沒有談攏,找不到值得信任又有效的行銷團隊合作推動這件事,東方之子也沒敢貿然放手去做。

周兵本以為,首部票房過億的紀錄電影應該出現在去年或前年。

2015年國內電影總票房達440億元,較上一年增長了近一半,躍居全球電影市場第二。加上《舌尖上的中國》兩季反響都不錯,國內電影市場本因各種類型影片相對均衡發展,但結果依舊是商業片佔據了極大的比重。

“紀錄電影本該在一兩年前就有更多的資本關注,更好的行銷團隊去行銷它。但由於資本缺乏理性和更長遠考慮,過多地去追求了他們所認為的熱點和快速來錢的題材。”周兵說。

且市場總是難以捉摸。2016年,兩部大火的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和《我在故宮修文物》先後推出紀錄電影,按理說票房即使不爆,也該不差才是。可最終《舌尖上的新年》累計票房不到200萬,《我在故宮修文物》累計票房646.5萬。

多年觀察下來,周兵總結出了一個簡單的遊戲規則:紀錄電影是否成功,取決於創作者和推廣者有沒有真正進入商業電影的遊戲中。

若能找到商業片導演、監製、明星來幫忙推動紀錄電影,可能會事半功倍,《二十二》也映證了這個方法。

但就目前來看,紀錄片和電影兩個行業還是割裂的,整個模式如何更好地跑通仍在繼續探索。

受到《二十二》的啟發,周兵決定將做紀錄電影的計畫撿起來。比如曲楠導演做的一部關於年輕人婚戀的紀錄片《談婚論嫁》,及他自己做的一部關於西藏環保的紀錄片,都適合做成紀錄電影投放到院線。“至少對我們團隊,應該每一兩年,製作幾部紀錄電影放到院線傳播。”

未來幾年,或許會有更多的紀錄電影走進院線,也許會出現票房破一億、兩億,甚至更高。

周兵也清楚,這一領域不會因此形勢一片大好,也不會每一部紀錄電影都得到大家的追捧,“這是不可能的事”。

但推動國內出現小眾電影院線,是業界一直在做的事。大多數歐美國家,以及香港都會有專門的藝術影院,放映小眾的文藝片、紀錄電影。隨著中國電影的發展,紀錄電影也將成為一個獨特類型。

“市場前景、關注度會越來越好吧,我個人預判是這樣的,因為中國喜歡知識、文化的文藝青年還蠻多的。”周兵說。

楊雨晨

關注綜藝、音樂、影視領域

微信號:yangyuchen0327

添加時煩請注明姓名、機構、職務

刺蝟公社是聚焦內容產業的垂直資訊平臺,關注領域包括紙媒和數位出版、互聯網資訊和社交平臺、視頻音訊平臺、影視文娛、內容創業和自媒體、二次元,以及VR/AR和人工智慧等未來內容發展方向。

內容產業報導第一媒體

合作、轉載事宜請聯繫微信號yunlugong

投稿郵箱ciweigongshe@126.com

網站www.ciweigongshe.net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