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郭靖的母親被成吉思汗逼死,郭靖為啥不報仇?

作者:毛志傑(“射雕”中的育兒心經)

導讀:我們教育孩子要做“好人”, 但是更應該懂得“在需要的時候”有意識、也有能力對“有可能對自己造成傷害的行為”做出必要的回應。

郭靖是個好人。

印象中, 在《射雕英雄傳》這本書裡, 除了在小時候情急意外殺了梅超風的男人, 後來幾乎就沒有哪個人死在郭靖大俠手中的描寫。

即使是對直接的殺父仇人段天德, 金庸先生給安排的報仇方法也是“楊康躍起, 將段天德頭骨打得粉碎”, 郭靖並未直接動手。

其中還有個情節, 就是成吉思汗為了讓郭靖為自己賣命, 最終逼死郭靖的母親。

但是, 在小說結尾時, 還是安排郭靖冰釋前嫌, 再也不提“報仇”二字。

反觀對郭靖義弟楊康的描寫, 幾乎可以“隨意殺人”, 就連兩人父輩的大仇人、自己的養父完顏洪烈都死在楊康自己的手中。

從這一正一反的角色安排中, 我們不難發現其中蘊涵了很多人都認可的一個觀點, 也是小說、電視劇中的一個普遍規律:“好人”一般不“記仇”, 而“壞人”才會動輒草菅人命。

這也是中國人心中的一個傳統道德觀念的縮影——鼓勵人們要“以德報怨”。

這和西方價值觀有著明顯的不同, 別說傷害自己親人了, 你未經允許闖入家中可能造成人身威脅, 我就可能給“一槍幹掉”。

一些西部牛仔片中更是將“恩怨分明”的理念闡述的淋漓盡致。

那麼, 在對孩子的教育中, 父母應該給孩子什麼樣的引導才正確呢?

孩子價值觀從幼年時期就開始逐步形成, 在這個階段就像一張白紙, 你畫上什麼, 他就認為什麼是對的。

所以, 做父母的一定要慎重對待孩子價值觀的形成, 給孩子灌輸正確的理念。

那麼, 究竟“以德抱怨”對還是應該“恩怨分明“對呢?

當然, 郭靖這個小說角色已經被拔高到了民族大義的層次。

但對於更多的普通人而言, 就需要具備“恩怨分明”的能力, 而不需要“別人打你左臉, 你也要把右臉伸過去”。

其實, 我們只需要看看自古以來國與國之間的抗衡關係就可以清楚, 除了自己國家“養精蓄銳”或者“實力不濟”的原因, 只要有一方率先發難, 另一方肯定決然而然地“以牙還牙”。

連精英階層都是遵循這這些理念, 那麼, 你會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呢?

我們的標準並不高:孩子要做“好人”, 但是更應該懂得“在需要的時候”有意識、也有能力對“有可能對自己造成威脅與傷害的行為”做出必要的回應。

新修彩圖精裝版 金庸作品集05-08:射雕英雄傳(套裝全4冊) ¥151.3 購買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