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說文解字:柴、米、油、鹽,代表了中國歷史悠久的飲食文化

好久不見, 感覺有好幾天沒有發文了, 希望你們都還在, 實在是抱歉啊!哈哈, 小編這幾天都在為柴、米、油、鹽奔波啊!簡單點說就是為幸福生活在努力, , 你們也要努力哦!今天我們從漢文字入手, 簡單分析柴、米、油、鹽(醬、醋、茶就先放一下, 實在信息量太大)每個字的含義和演化來源, 再順便看看這開門七件事究竟蘊含著什麼樣的中國文化!

據說:柴米油鹽醬醋茶都是姓, 柴姓130多萬醬姓不足百人!是嗎?我們來看看!

首先我們先來看看柴

《說文解字》: 柴, 由原木劈成的小塊散材。

大者可析謂之薪, 小者合束謂之柴。 ——《禮記 • 月令》

古代燒柴除開取暖, 煮飯之外, 還有一種用途就是拿來祭天, 叫柴祭。

柴於上帝。 --《禮記·大傳》

柴而望祀山川。 --《禮記·王制》

而總的來說:柴一般泛指木柴, 小木散材, 姓氏等。 另通“寨”, 讀作zhài, 意為防守的柵欄籬障。 而柴姓, 源於炎帝的薑姓, 出自春秋時期齊文公十八世孫高柴, 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柴姓在全國分佈較廣, 尤以河南、山西多此姓, 柴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一百二十七位的姓氏, 人口較多, 如今柴姓人口一百三十五萬多人, 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一。 很抱歉, 柴的相關資料不是很多!接下來我們看看米:

-----------------------------------------------------------------------------------------------------------------------------------------------------------------------------

米, 甲骨文字形像是圍繞著穗梗結滿了粟子, 像眾多籽粒。 就像被壓彎的水稻一樣, 《說文解字》:米, 粟的籽實。 米字中間的一筆指的是禾穗的莖, 兩邊的小點是散落下來的穀粒, 可以是稻穀粒, 小米的穀粒, 粟粒, 高粱穀粒等。

米姓是一個中文姓氏, 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109位。 自宋朝至今1000多年中, 米姓人口的增加率呈∨形的態勢。 米姓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于湖南、河北二省。

“米”是用來吃的, 為什麼又作為計量單位?

因為中華文明屬於農耕文明, 帶有顯著的農本位特色。 據文獻記載, 中國古代以十粒粟米並排的長度為一寸, 也就是說, 最小長度單位——分是以米粒的寬度為標準的。

------------------------------------------------------------------------------------------------------------------------------

而油的基礎意義:形聲。字從水,從由,由亦聲。“由”意為“滑動”。“水”指“汁水”、“液體”。“水”與“由”聯合起來表示“潤滑的液體”。

本義:潤滑的(動植物)汁液。

甲骨文

像一根蠟燭在燃燒,所以造字本義是不是可以理解為:可以燃燒的脂肪?

現代一般認為蠟燭起源於原始時代的火把,原始人把脂肪或者蠟一類的東西塗在樹皮或木片上,捆紮在一起,做成了照明用的火把。也有傳說在先秦上古時期,有人把艾蒿和蘆葦紮成一束,然後蘸上一些油脂點燃作照明用,後來又有人把一根空心的蘆葦用布纏上,裡面灌上蜜蠟點燃。

其實,初有文字時,並無“油”字,早時稱油為“膏”或“脂”。按《釋名》曰:“戴角曰脂,無角曰膏”。早時的油都是從動物身上提取出來。最早的稱謂,有角者提煉出來稱脂,無角者提煉出來稱膏。《禮記·內則》記,當時烹飪,“脂用蔥,膏用韭。”陳澔注:“肥凝者為脂,釋者為膏。”脂指凝固的油,膏指融化的油。所以在古代,油脂也已經變成老百姓的日常用品之一了!

-----------------------------------------------------------------------------------------------------------------------------------------------------------------------------

海水是鹽的“故鄉”,海水中含有各種鹽類,如果把海水中的鹽全部提取出來平鋪在陸地上,陸地的高度可以增加153米;假如把世界海洋的水都蒸發幹了,海底就會積上60米厚的鹽層。

《說文》鹹也。古宿沙初作,煮海為鹽,河東鹽池,袤五十一裡,廣七裡,周百十六裡。而古代人是怎樣煮鹽的呢?為什麼人一定要吃鹽呢?

人類最早何時開始食用鹽,迄今尚無史籍記載或考古資料可以確切說明。但是,可以想見,如同火的使用一樣,鹽的發現和食用,同樣經歷了極其漫長的歲月。

中國古代神話就有神農嘗百草的傳說,想這不會是古人毫無根據的編造。正是古代先民無數次地大膽品嘗,才構築起了人類飲食文化進步的階梯。古代先民經過無數次隨機性地品嘗海水、鹹湖水、鹽岩、鹽土等,嘗到了鹹味的香美,並將自然生成的鹽添加到食物中去,發現有些食物帶有鹹味比本味要香,經過嘗試以後,就逐漸用鹽作調味品了。

最後祝大家週末快樂!

而油的基礎意義:形聲。字從水,從由,由亦聲。“由”意為“滑動”。“水”指“汁水”、“液體”。“水”與“由”聯合起來表示“潤滑的液體”。

本義:潤滑的(動植物)汁液。

甲骨文

像一根蠟燭在燃燒,所以造字本義是不是可以理解為:可以燃燒的脂肪?

現代一般認為蠟燭起源於原始時代的火把,原始人把脂肪或者蠟一類的東西塗在樹皮或木片上,捆紮在一起,做成了照明用的火把。也有傳說在先秦上古時期,有人把艾蒿和蘆葦紮成一束,然後蘸上一些油脂點燃作照明用,後來又有人把一根空心的蘆葦用布纏上,裡面灌上蜜蠟點燃。

其實,初有文字時,並無“油”字,早時稱油為“膏”或“脂”。按《釋名》曰:“戴角曰脂,無角曰膏”。早時的油都是從動物身上提取出來。最早的稱謂,有角者提煉出來稱脂,無角者提煉出來稱膏。《禮記·內則》記,當時烹飪,“脂用蔥,膏用韭。”陳澔注:“肥凝者為脂,釋者為膏。”脂指凝固的油,膏指融化的油。所以在古代,油脂也已經變成老百姓的日常用品之一了!

-----------------------------------------------------------------------------------------------------------------------------------------------------------------------------

海水是鹽的“故鄉”,海水中含有各種鹽類,如果把海水中的鹽全部提取出來平鋪在陸地上,陸地的高度可以增加153米;假如把世界海洋的水都蒸發幹了,海底就會積上60米厚的鹽層。

《說文》鹹也。古宿沙初作,煮海為鹽,河東鹽池,袤五十一裡,廣七裡,周百十六裡。而古代人是怎樣煮鹽的呢?為什麼人一定要吃鹽呢?

人類最早何時開始食用鹽,迄今尚無史籍記載或考古資料可以確切說明。但是,可以想見,如同火的使用一樣,鹽的發現和食用,同樣經歷了極其漫長的歲月。

中國古代神話就有神農嘗百草的傳說,想這不會是古人毫無根據的編造。正是古代先民無數次地大膽品嘗,才構築起了人類飲食文化進步的階梯。古代先民經過無數次隨機性地品嘗海水、鹹湖水、鹽岩、鹽土等,嘗到了鹹味的香美,並將自然生成的鹽添加到食物中去,發現有些食物帶有鹹味比本味要香,經過嘗試以後,就逐漸用鹽作調味品了。

最後祝大家週末快樂!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