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長街深巷裡記錄江寧模樣

齊白石老人曾說:“夫畫道者, 本寂寞之道, 需心境清逸, 不慕名利, 才可從事於畫。 ”在市場經濟大潮衝擊下, 很多人心思浮動, 很難靜下心來作畫。 江寧農行卻有這麼一位畫者, 他叫劉洪俊, 1966年出生, 自幼酷愛美術, 自學水墨丹青, 幾十年來不慕名利, 不計得失, 行走在江寧的長街深巷中用手裡的畫筆記錄家鄉的山水人情。

迷戀繪畫, 緣起孩童

談起繪畫之初, 劉洪俊記憶特別深刻。 剛步入小學校門的他跟其他同學一樣,

對新世界充滿了新鮮好奇。 當老師讓他們打開課本“我愛北京天安門”那一頁, 劉洪俊就被那美麗雄偉的圖畫吸引住了, 他迫不及待地拿起手裡的蠟筆畫了起來。 也記不清自己前前後後一共畫了多少遍, 直到老師表揚、同學稱讚, 他才肯甘休。

自那時起, 劉洪俊的父親也發現了兒子喜歡畫畫, 隔天便跑到郵局專門為兒子訂閱了一份生動有趣的《少兒畫報》。 劉洪俊拿到後如獲至寶, 整天愛不釋手地照葫蘆畫瓢。 家人的鼓勵、鞭策以及“無功利”性的繪畫奠定了劉洪俊的繪畫基礎, 也培養了他與世無爭、樂於奉獻的性格。 家人一直以來的支持讓劉洪俊至今都十分感謝, 正緣於此, 他手中的畫筆一握就是四十多年。

無聲良師, 受益匪淺

上中學之後, 劉洪俊更是感到繪畫天地的博大與浩瀚, 感歎自身的不足與渺茫, 他盼望“若能拜個老師就好了”。 似乎冥冥之中天意相助, 不久他在一個舊貨書攤上淘到一套1~4冊的《芥子園畫譜》, 頓時眼前一亮, 山水、人物、花卉、草蟲、走獸, 一應俱全, 包羅萬象。 《芥子園畫譜》即是無聲的良師, 深入淺出, 循循善誘, 貫通古今, 劉洪俊翻閱後如醍醐灌頂, 茅塞頓開, 尤其對業餘畫者大有益處, 近距離感受了藝術大師的超凡魅力。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 市場經濟迅速升溫, 社會上迪廳、卡拉OK、檯球保齡球等娛樂項目風靡一時, 尤其對年輕人來說頗具吸引力, 正值青春期的劉洪俊卻不為所動, 潛心畫藝,

日有所進, 作品越來越超凡脫俗, 似有能與觀賞者交流的神奇能力。 2015年, 劉洪俊創作的國畫《江南水鄉》獲江蘇省農行書畫比賽一等獎。 同年, 另一幅《山淨雲浮翠》又在全省金融系統近千件參賽作品中脫穎而出, 榮獲一等獎。

寄情自然, 燒錄江甯

瞭解劉洪俊的人都知道, 他是一位與世無爭的君子, 至今還沒進“美術圈子”入會員, 其中的原因有兩個:一是他本職工作繁忙, 二是“浮生難偷半日閑”, 他更喜歡利用自己的空余時間到江寧的長街深巷裡走一走、看一看。 方山、青龍山、紫金山, 與草木相守, 與花鳥相和;大廈、街道、燈火、車流, 與都市相惜, 與鄰里相親……三十五個春夏秋冬的磨練, 三十五載寒來暑往的苦樂, 讓劉洪俊的繪畫技巧愈加純熟,

性情更加高雅。

劉洪俊回憶說, 創作《江南水鄉》時, 他十餘次從東山往返湖熟外婆家的老宅舊院, 或徜徉在秦淮河畔遠眺晨曦中的漁舟, 或佇立老牆根下懷想童年嬉戲時光, 一段鄉戀, 幾多鄉愁, 凝於筆端, 沁入紙墨, 在心潮澎湃下肆意揮灑, 記錄下自己的鄉愁……恰如評審專家所言:其山水、花鳥畫作光色空靈通透, 清雅秀逸, 視覺逼真。 人物、靜物作品筆觸精微入裡, 層次分明, 栩栩如生, 均有較強的時代特徵和自然氣韻。 呈立體之畫, 是流動之詩。 的確, 詩意空靈加上性情充盈乃中國畫的靈魂。

“每一幅畫, 要讓觀者自然而然地感受到一種內在的力量和美的享受, 千萬不能摻雜過多欲望的東西, 畫忌滿, 心更不能太滿。 ”採訪結束時,劉洪俊笑著對筆者說。據悉,他新近完成的《旭日東昇》和紀實工筆人物《安全操作嚴加防範》,已代表南京地區參加全省金融、政法系統書畫大賽,期待他能獲得好成績。

冀東

”採訪結束時,劉洪俊笑著對筆者說。據悉,他新近完成的《旭日東昇》和紀實工筆人物《安全操作嚴加防範》,已代表南京地區參加全省金融、政法系統書畫大賽,期待他能獲得好成績。

冀東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