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二十二》歷史顧問講述“慰安婦”揪心回憶:她們是我人生導師

撰文:田偲妮 莊夢蕾

新媒體編輯:田偲妮

本文圖片除劇照外均由蘇智良教授提供

“慰安婦”題材的紀錄片《二十二》公映已第三天, 從最初不被人看好票房、導演自稱“能有1%排片、600萬票房就知足”, 到今天20:00, 該片票房已破4000萬, 排片量11.1%, 上座率更是高達近26%, 主創們連連驚呼“這是奇跡”。

但在一片支持聲中, 仍免不了有人質疑, 認為《二十二》在“消費苦難”, “沒必要把這個群體再拉出來, 讓公眾給她們貼上悲情的標籤”…在一篇名為《<二十二>:或許她們根本不想被拍成電影》一文中寫道:

有位96年的小朋友看完《二十二》對我說:“根本就不應該拍成電影。 這些事, 我們聽來是故事, 對她們來說是人生, 誰希望自己的人生被議論。 她們對親人都開不了口, 現在卻要被全國的人談論, 去消費。 道歉重要嗎?賠償金重要嗎?她們90歲了根本不在乎這些, 她們只想安靜過完晚年, 然後死去。 ”說這些時,

她快急哭了。

——摘自魏森垚文章

無論是哪一種爭議和質疑, 出發點都是人性本真的善良, 但當我們連線《二十二》歷史顧問, 同時也是中國“慰安婦”問題研究中心主任蘇智良教授時, 他聽聞此事笑言:“能理解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年輕人會有此想法, 其實記錄是為了‘不忘’。 ”

究竟作為在和平年代成長起來的我們, 應該從《二十二》裡看到什麼?

新京報採訪已研究及幫助中國“慰安婦”群體二十多年的蘇教授, 他在感恩越來越多年輕人關心這群老人的同時, 也說出了很多期許。

與蘇教授通話時正是午飯時間, 電話那頭的蘇教授聲音略有沙啞, 因為自《二十二》上映引起全民熱議後, 他這幾天幾乎都是守在電話前度過, 接受的採訪實在太多,

每天至少要接受4-5家媒體的訪問, 這其中還包括直播、電話現場連線。

但蘇智良很高興, 因為他為之努力了二十多年的群體, 終於迎來了大眾的廣泛關注, “這是好事。 ”

2002年, 蘇智良、陳麗菲教授去崇明探望陸秀珍老人

《二十二》應該“刺痛”年輕人為老人們討回公道的路依然漫長

當我問出:“《二十二》郭柯導演整片表現得很平靜,

作為普通觀眾在想, 他其實是不是也是希望大家就把她們當作普通老人, 不要再給她們貼上悲情的標籤?”

蘇教授說:“你應該是一位年輕人吧?我能理解這種想法, 今天很多年輕人在和平環境下成長, 無所感知曾經的苦痛。 《二十二》導演作為一個電影人的視角, 他想真實的記錄她們最普通的晚年生活, 這是另外一種尊重, 更有它另一種意義在。 只是我是做‘慰安婦’這個群體歷史紀錄的人, 我接觸了太多揪心的時刻。 ”

2000年, 黃有良、陳亞扁舉起自己繡的“討還血債, 謝罪賠償”的織品

蘇教授坦言, 在親身接觸了這群老人幾十年後, 越來越篤定, 戰爭和暴行帶給她們的傷害一生都無法消散, “她們忘不了, 有位叫袁竹林的老人跟我說, 直到80歲她都還在做噩夢, 夢見自己還在慰安所, 然後自己會被嚇醒”。

2005年7月,蘇智良教授到武漢探望袁竹林老人。李碧華曾為這位老人寫過《煙花三月》,這本紀實小說裡記錄了被騙到湖北當“慰安婦”的袁竹林,後半生一心尋找被迫分離的老伴廖奎的故事。

蘇教授說:“一百個‘慰安婦’,就有一百個故事,這就是歷史。”

即便克制如《二十二》,但從中你依然可以解讀出很多歷史資訊。比如《二十二》裡很重要的一個主人公就是毛銀梅,她的故鄉其實在朝鮮,原來姓樸:“我20年前就去尋訪過她。當年被誘騙到中國的日占區,淪為日軍‘慰安婦’。戰爭結束後沒臉回家,就被一個中國農民娶回了家。她和丈夫生活的地方叫做孝感,是一個孝文化氛圍很重的地方,民風很好。我問她,朝鮮話還會說嗎,她幾乎都忘了,但是對家鄉的名字記得很清楚——她說,如果把家鄉的名字忘了,那我就永遠回不了家了。

這是一個很蒼涼的故事,毛銀梅為了回家,拼命地記住那個名字。但她這輩子都沒能再回去。今年1月,她去世了。”

毛銀梅老人

影片裡出現的老人,蘇智良教授都瞭解。

“比如曹黑毛老人,她是山西人,當時被關在類似‘慰安所’一樣的地方,在那裡懷孕兩次。一次生下了孩子死了,一次活著。活著的孩子輾轉送到了她母親手裡。後來她逃回了家,問她母親,孩子呢?她母親說,我把孩子扔到山溝裡喂狼了。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我認為完全可以理解。因為她覺得女兒已經因為被日軍抓去當性奴隸毀了一生,這個孩子活下來除了帶來更多悲劇,不會有什麼好的命運。”

曹黑毛老人

還包括韓國電影《鬼鄉》的故事原型薑日出,她16歲那年被“強征”到中國東北,花季從此成了噩夢,幾十年無法回家。1997年再次踏上故土時兄弟雙親都已不在,她只能靠“柿餅”慰藉自己的心,因為那是兒時工作晚歸的父親在她枕邊留下的食物,只是如今吃多少柿餅都化解不了這份錯過的遺憾。

前兩年,薑日出去上海做活動,與另一位倖存者卓天妹老人見面,一見如故。蘇教授說:“雖然是第一次見面,但二人親如姐妹。但有一個細節,我們在轉交一份日本友人送給老人們的一大包禮物時,老人聽到‘日本人’三個字仍是當下一臉驚恐,那是卓天妹第一次走出大山。可想日軍暴行給她們帶來的傷害有多刻骨銘心。”

包括8月12日逝世的黃有良老人,“她臨終之際還是在說‘你們要繼續幫我打官司’,她這口氣是咽不下的。”蘇教授說。

2001年11月28日,東京,黃有良出席聽證會

以及在南京經歷過暴行的雷桂英,蘇教授說2007年在老人辭世的前兩天,她一直在要求自己的養子給蘇教授寫封信,蘇教授在收到這封信時老人已經離世了,他拿著信思考很久最終決定塑封好放進“慰安婦”主題紀念館裡,“那封信兩個主題,一個是感謝社會這麼多年來對她的關注和幫助,第二個還是希望能有一天看到日本政府對過去那些暴行進行道歉,即便她看不到了,也希望後代能看到,甚至還有人能努力為還倖存的其他老人發聲。”

蘇教授希望有更多的中國人,尤其是年輕人能走進影院,或者以不同的方式去觸摸一下戰爭的傷痕,這不是一種“二次消費”,記錄傷痛也是銘記歷史,才能避免讓慘痛的歷史不再重演。

目前中國大陸登記在冊在世的倖存“慰安婦”還有14人(影片裡出現“倖存者8人”只是針對影片拍攝物件而言),她們的平均年齡已過九旬。這個人數數字會一直變化,因為一方面不停有人在離世,另一方面包括蘇教授在內的學者也在不停努力發現新的老人,為她們送去支持。他們希望作為這些老人的晚輩,能為她們在人生最後的日子裡做點什麼:

“願意站出來說話的老人都是非常偉大的,頂住身邊人給的壓力公開自己的身份揭露暴行,不讓這段歷史被埋沒,也有的老人我們直到離世都不會公佈她們的身份、肖像等一切資訊,她們都很不容易。也許老人們都逐漸走到生命盡頭,但對她們受到的傷害‘討回公道’的鬥爭之路,依然漫長。”

2010年12月7日,在東京“戰爭與女性暴力和平資料館”為日軍性暴力受害者韋紹蘭母子舉行的聽證會上

她們身上很多品質年輕人們會喜歡,會學習

90年代中國曾出現過一批“慰安婦”題材的紀錄片、文學作品,只是那個年代出現的文藝作品大多都很苦情,“主要因為那時大家還不瞭解‘慰安婦’群體,那批作品的出現是向大眾揭露當年日軍實行了什麼樣的暴行。”

蘇教授說現在的社會環境變化很大,大眾輿論對這個群體的壓力在逐漸減小,甚至隨著各種藝術作品的傳播,人們越來越瞭解這些老人的真實生活,比如這次的紀錄片《二十二》,“你能看到這些老人真實性格有許多可愛的地方。”

這次《二十二》裡有出現,同時也是郭柯此前紀錄短片《三十二》的主人公——韋紹蘭,這位老人十分善良,且有著寬大的胸懷。

“韋老人家裡真的六七十年來沒添一件新傢俱,其實生活很貧苦的,但她心態非常好,活得很高興,她愛唱山歌。我記得和太太去探望她,當時我太太拍照看到什麼東西,她頭也會湊過來一起看,她對這個世界充滿著好奇,老小孩,很喜歡看新鮮的東西。”

蘇教授說,在片裡看到韋紹蘭笑得很燦爛,這是非常真實的鏡頭。“她的心裡一直覺得這個世界很美好,要留下來看看。十幾年前我們去探望她時,她說多年前媽媽要喝農藥自殺,她也要跟著一起去,媽媽對她說‘這個世界多好,即便吃野東西也要留出這條命看’,所以這麼些年她也一直念叨這句話。”

蘇教授說這麼些年在自己遇到什麼難處時,總會想到韋紹蘭老人,“這種心態真的讓我非常受益,她們都是我的人生導師。其實包括現在的年輕人,創業、工作、失戀遇到點挫折覺得跨不過去時,都應該看看這些長輩。”

蘇教授發來這張韋紹蘭老人的照片,他說她總是笑得很開心

而且這些老人即便經歷過如此多不公,仍然心存善良。

《二十二》導演郭柯回憶,曾看到韋紹蘭老人家徒四壁,給了500元當生活費,結果老人家第二天返還了四個紅包,每個紅包裡裝著100元,分給前去的郭柯和團隊的人,並說“拿著買點好吃的”。

還有14日,蘇教授的研究生學生去看望其中一位老人,她腿摔骨折了但精神頭還不錯,問到想說什麼時,老人一直在說“謝謝你們年輕人來看我。”

《二十二》裡也能看到,李愛連老人即便自己不吃也要先把好東西拿來喂隔壁人家不管的貓

“她們其實一生都在努力自我調適,即便生活很不易,但她們能做到這樣寬廣的胸懷和善良,真的是我的人生導師”,蘇教授說。

而當我問蘇教授,作為年輕人該怎麼樣去關愛這些老人時,他說“就像晚輩一樣的陪伴吧。”

現在14名倖存者分別生活在海南、廣西、浙江、湖南、湖北、山西等地,蘇教授說他們十分希望在這些地方的年輕人能有機會組成社工小組,去陪她們說說話,聊聊天,哪怕給她們寫寫信都可以。

而隨著大眾越來越關注這群老人,現在蘇教授也期許能有更多的年輕人加入,想辦法幫助她們做生活減壓,“比如培養她們畫畫的興趣、剪紙、跳舞,就是想讓她們愉快的生活。”

早幾年北京也有醫院願意為這群老人提供免費治療,蘇教授他們也正在努力希望能有年輕醫學志願者能走進山裡為她們“上門送醫”。

《二十二》中的她們笑得如此好看,蘇教授說:“是老人家的執著、堅強、樂觀,讓我下決心一定得把她們的故事記錄下來。”

2005年7月,蘇智良教授到武漢探望袁竹林老人。李碧華曾為這位老人寫過《煙花三月》,這本紀實小說裡記錄了被騙到湖北當“慰安婦”的袁竹林,後半生一心尋找被迫分離的老伴廖奎的故事。

蘇教授說:“一百個‘慰安婦’,就有一百個故事,這就是歷史。”

即便克制如《二十二》,但從中你依然可以解讀出很多歷史資訊。比如《二十二》裡很重要的一個主人公就是毛銀梅,她的故鄉其實在朝鮮,原來姓樸:“我20年前就去尋訪過她。當年被誘騙到中國的日占區,淪為日軍‘慰安婦’。戰爭結束後沒臉回家,就被一個中國農民娶回了家。她和丈夫生活的地方叫做孝感,是一個孝文化氛圍很重的地方,民風很好。我問她,朝鮮話還會說嗎,她幾乎都忘了,但是對家鄉的名字記得很清楚——她說,如果把家鄉的名字忘了,那我就永遠回不了家了。

這是一個很蒼涼的故事,毛銀梅為了回家,拼命地記住那個名字。但她這輩子都沒能再回去。今年1月,她去世了。”

毛銀梅老人

影片裡出現的老人,蘇智良教授都瞭解。

“比如曹黑毛老人,她是山西人,當時被關在類似‘慰安所’一樣的地方,在那裡懷孕兩次。一次生下了孩子死了,一次活著。活著的孩子輾轉送到了她母親手裡。後來她逃回了家,問她母親,孩子呢?她母親說,我把孩子扔到山溝裡喂狼了。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我認為完全可以理解。因為她覺得女兒已經因為被日軍抓去當性奴隸毀了一生,這個孩子活下來除了帶來更多悲劇,不會有什麼好的命運。”

曹黑毛老人

還包括韓國電影《鬼鄉》的故事原型薑日出,她16歲那年被“強征”到中國東北,花季從此成了噩夢,幾十年無法回家。1997年再次踏上故土時兄弟雙親都已不在,她只能靠“柿餅”慰藉自己的心,因為那是兒時工作晚歸的父親在她枕邊留下的食物,只是如今吃多少柿餅都化解不了這份錯過的遺憾。

前兩年,薑日出去上海做活動,與另一位倖存者卓天妹老人見面,一見如故。蘇教授說:“雖然是第一次見面,但二人親如姐妹。但有一個細節,我們在轉交一份日本友人送給老人們的一大包禮物時,老人聽到‘日本人’三個字仍是當下一臉驚恐,那是卓天妹第一次走出大山。可想日軍暴行給她們帶來的傷害有多刻骨銘心。”

包括8月12日逝世的黃有良老人,“她臨終之際還是在說‘你們要繼續幫我打官司’,她這口氣是咽不下的。”蘇教授說。

2001年11月28日,東京,黃有良出席聽證會

以及在南京經歷過暴行的雷桂英,蘇教授說2007年在老人辭世的前兩天,她一直在要求自己的養子給蘇教授寫封信,蘇教授在收到這封信時老人已經離世了,他拿著信思考很久最終決定塑封好放進“慰安婦”主題紀念館裡,“那封信兩個主題,一個是感謝社會這麼多年來對她的關注和幫助,第二個還是希望能有一天看到日本政府對過去那些暴行進行道歉,即便她看不到了,也希望後代能看到,甚至還有人能努力為還倖存的其他老人發聲。”

蘇教授希望有更多的中國人,尤其是年輕人能走進影院,或者以不同的方式去觸摸一下戰爭的傷痕,這不是一種“二次消費”,記錄傷痛也是銘記歷史,才能避免讓慘痛的歷史不再重演。

目前中國大陸登記在冊在世的倖存“慰安婦”還有14人(影片裡出現“倖存者8人”只是針對影片拍攝物件而言),她們的平均年齡已過九旬。這個人數數字會一直變化,因為一方面不停有人在離世,另一方面包括蘇教授在內的學者也在不停努力發現新的老人,為她們送去支持。他們希望作為這些老人的晚輩,能為她們在人生最後的日子裡做點什麼:

“願意站出來說話的老人都是非常偉大的,頂住身邊人給的壓力公開自己的身份揭露暴行,不讓這段歷史被埋沒,也有的老人我們直到離世都不會公佈她們的身份、肖像等一切資訊,她們都很不容易。也許老人們都逐漸走到生命盡頭,但對她們受到的傷害‘討回公道’的鬥爭之路,依然漫長。”

2010年12月7日,在東京“戰爭與女性暴力和平資料館”為日軍性暴力受害者韋紹蘭母子舉行的聽證會上

她們身上很多品質年輕人們會喜歡,會學習

90年代中國曾出現過一批“慰安婦”題材的紀錄片、文學作品,只是那個年代出現的文藝作品大多都很苦情,“主要因為那時大家還不瞭解‘慰安婦’群體,那批作品的出現是向大眾揭露當年日軍實行了什麼樣的暴行。”

蘇教授說現在的社會環境變化很大,大眾輿論對這個群體的壓力在逐漸減小,甚至隨著各種藝術作品的傳播,人們越來越瞭解這些老人的真實生活,比如這次的紀錄片《二十二》,“你能看到這些老人真實性格有許多可愛的地方。”

這次《二十二》裡有出現,同時也是郭柯此前紀錄短片《三十二》的主人公——韋紹蘭,這位老人十分善良,且有著寬大的胸懷。

“韋老人家裡真的六七十年來沒添一件新傢俱,其實生活很貧苦的,但她心態非常好,活得很高興,她愛唱山歌。我記得和太太去探望她,當時我太太拍照看到什麼東西,她頭也會湊過來一起看,她對這個世界充滿著好奇,老小孩,很喜歡看新鮮的東西。”

蘇教授說,在片裡看到韋紹蘭笑得很燦爛,這是非常真實的鏡頭。“她的心裡一直覺得這個世界很美好,要留下來看看。十幾年前我們去探望她時,她說多年前媽媽要喝農藥自殺,她也要跟著一起去,媽媽對她說‘這個世界多好,即便吃野東西也要留出這條命看’,所以這麼些年她也一直念叨這句話。”

蘇教授說這麼些年在自己遇到什麼難處時,總會想到韋紹蘭老人,“這種心態真的讓我非常受益,她們都是我的人生導師。其實包括現在的年輕人,創業、工作、失戀遇到點挫折覺得跨不過去時,都應該看看這些長輩。”

蘇教授發來這張韋紹蘭老人的照片,他說她總是笑得很開心

而且這些老人即便經歷過如此多不公,仍然心存善良。

《二十二》導演郭柯回憶,曾看到韋紹蘭老人家徒四壁,給了500元當生活費,結果老人家第二天返還了四個紅包,每個紅包裡裝著100元,分給前去的郭柯和團隊的人,並說“拿著買點好吃的”。

還有14日,蘇教授的研究生學生去看望其中一位老人,她腿摔骨折了但精神頭還不錯,問到想說什麼時,老人一直在說“謝謝你們年輕人來看我。”

《二十二》裡也能看到,李愛連老人即便自己不吃也要先把好東西拿來喂隔壁人家不管的貓

“她們其實一生都在努力自我調適,即便生活很不易,但她們能做到這樣寬廣的胸懷和善良,真的是我的人生導師”,蘇教授說。

而當我問蘇教授,作為年輕人該怎麼樣去關愛這些老人時,他說“就像晚輩一樣的陪伴吧。”

現在14名倖存者分別生活在海南、廣西、浙江、湖南、湖北、山西等地,蘇教授說他們十分希望在這些地方的年輕人能有機會組成社工小組,去陪她們說說話,聊聊天,哪怕給她們寫寫信都可以。

而隨著大眾越來越關注這群老人,現在蘇教授也期許能有更多的年輕人加入,想辦法幫助她們做生活減壓,“比如培養她們畫畫的興趣、剪紙、跳舞,就是想讓她們愉快的生活。”

早幾年北京也有醫院願意為這群老人提供免費治療,蘇教授他們也正在努力希望能有年輕醫學志願者能走進山裡為她們“上門送醫”。

《二十二》中的她們笑得如此好看,蘇教授說:“是老人家的執著、堅強、樂觀,讓我下決心一定得把她們的故事記錄下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