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文化漫遊|曹眾的溫港情緣

溫州是我童年成長的地方, 對溫州最深的印象就是濃厚的人情味。 久居香港, 童年記憶不免模糊, 但幼時長在親切的社區, 與鄰居相處如同一家, 那份溫暖卻常駐我心。

這次, 受溫州圖書館邀請參加《溫州人的香港記憶》讀書會活動, 這是由溫州讀書會聯盟——近百個溫州民間讀書會組成, 容納溫州各行各業人士的自發閱讀集結組織執行承辦。 喜歡閱讀的我毫不猶豫的應承, 並開啟了短短3天的文化之旅。

1

讀書會

漫漫求知路上的溫州人

與讀書會聯盟的觀眾和主持人翁邏沿深度交流

文化, 是一個國家發展的“軟實力”。

而閱讀, 就是文化發展的最重要體現。

2

城市書房不打烊

送人玫瑰, 手留餘香

讀書會前後, 與溫州市圖書館負責人的一些交流,

讓我知曉了這樣一個獨特的文化場所“城市書房”。

三年前, 因舊城區改造, 市圖書館遷入新址, 位於市中心的舊館作為分館繼續使用。 晚上8點30分閉館時, 許多讀者仍沉醉書海, 不舍離開。

“能不能延長開放時間?”讀者的呼聲很強烈。 市圖書館回饋也很迅速有力:“改”, 從此24小時不打烊。

這, 很溫州。

自此, 這個公共閱覽模式就蔓延開。

便捷的自助借閱系統,

讀者自覺的遵守秩序,

附近社區積極提供幫助的志願者,

定期舉辦主題閱讀、新書推薦、讀者交流會,

讓城市書房吸引越來越多的溫州人養成了閱讀這個簡單而有意義的習慣。

值得一提的是, 除了舊圖書館改造的城市書房, 現有的27家城市書房大多由普通店面業主提供。

許多業主放棄高昂租金收入, 將自己的店面根據城市書房規格準則改建為公共閱覽場所。 由市讀書館無償提供書籍, 市民只需通過讀書證或市民卡, 就可便捷閱覽、借書還書。

在參觀城市書房時, 獲知這樣一個故事:

由於城市書房是公共閱覽場所, 無論是來閱讀的成年人, 或是小朋友, 都會自覺保持安靜, 但偶爾在書房內卻有交流的需要。 這些讀者為了無聲交流, 就用字條這種溫暖的方法傳遞資訊:

“前日遺失藍色水杯, 拾到請聯繫電話XXX”

“朋友, 走的時候記得把垃圾放到垃圾桶裡”

“抱歉, 不小心弄壞書角, 這35元希望能補償”

“你的字真好看”

文字似乎會說話, 簡單的字句彰顯了閱讀者的品格。

誰說溫州人只會做生意?在改革開放的過程中, 溫州人敢為人先, 在推動市民閱讀領域, 溫州模式亦成為先行者——

現在, 全國都在學“城市書房”這個溫州首創模式。

聽管理層說, 到年底城市書房將擴展到40家。 同時正在構想並實踐城市書房的發展新模式:

置於便利店的小型借閱書櫃——城市書站、

內置書櫃社區小巴——城市流動閱覽車等。

橘黃的閱讀燈不僅照亮求知的讀者,更成為一座城市軟實力的標誌。

城市書房的發展由政府引導推行,民間呼應普及,最終讓讀者自覺成為主人翁,循序漸進中體現出“去中央化”的管理模式。

3

米房(cei)

沒想到你是這樣的麵粉廠

雁蕩山孕育了我對於自然山水的嚮往,但多年涉足旅遊文化交流的工作,令我同樣熱愛在城市徜徉。“創意園區”是其中最吸引我聚焦的場所。

佛羅倫斯中心藝術區,倫敦南岸藝術區,紐約的格林威治村,北海道小樽運河區,北京798,上海田子坊,廣州紅磚廠,深圳華僑城,臺北的華山、松山,高雄的駁二……都曾留下我探索的足跡。

縱觀中西,創意園區的發展背後均帶著鮮明的時代烙印及深厚的歷史底蘊。其發展路徑多數可分為兩類:

一種是以民間資本力量推動做主導作用,重點在“建立”的,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即為佛羅倫斯中心藝術區:

佛羅倫斯中心藝術區形成於文藝復興時期,新興資產階級,最出名的即美第奇世家,在擁有了財富後,開始了對藝術的支持。

他們致力於修建教堂及公共文化設施、資助藝術家、進行藝術收藏,為佛羅倫斯留下了許多至今享譽世界的藝術場所。

深圳華僑城OCT創意園

而另一種是後工業時期,以政府主導,民間參與,同步進行“破”與“立”的,如北京的798藝術區:

位於大山子地區的798藝術區本是建國初東德援助修建的無線電廠,具有明顯的包豪斯建築風格。2000年隨著電子廠的資源整合與產業升級,廠房空置。

政府以租金補貼/政策支持發展文化產業,構建文化社區;藝術家/藝術企業/創意企業因租金低廉、空間大、有時代感的廠房適合藝術創作與展示而租用,因而產生產業集聚。

就這樣,798藝術區逐漸形成。

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

文化的發展是經濟發展的反映,但有時,當文化超前發展,一個國家,一個地區的經濟甚至可以受到文化發展的反哺,佛羅倫斯中心藝術區與北京798藝術區的發展都帶動了區域、城市的進一步發展。

名字來源於溫州話“麵粉廠”的“米房(cei)”創意社區,這次終於可以抽空去探訪。

在位於米房的日料店大快朵頤後,與從事藝術管理的侄女漫步米房。

米房創意市集

舊麵粉廠設備與園區塗鴉

紅色大貓看店的高顏值花店

胡桃裡音樂現場

米房現階段有不少知名餐飲品牌與小眾品牌入駐:

主打休閒生活方式的“漫咖啡”,

韓寒開的餐廳“很高興遇見你”,

主打音樂現場的“胡桃裡音樂酒館”。

本土的獨立書店“佐佑書房”,

名為“HanPlus”的買手店

也都佔有一席之地。有時,米房會舉辦一些創意市集和展覽。工作日的晚上和週末,米房已經成為當地年輕人的首選休閒場所。

我想如果米房能夠更多借鑒國內外先進創意園區發展經驗,維持園區內品牌風格統一化,同時吸引創意人才、創意企業進駐,甚至與許多民間組織、政府機構通力協作,比如興辦美術館,與城市書房合作,建立綜合文化圈,那一定會成為溫州的城市休閒生活新地標。

4

南塘

似曾相識燕歸來

溫州是個古城,歷史可以追溯至唐朝。歷史的文化積澱給現代人留下了許多豐富的文化遺產,如南戲、甌劇、甌繡、甌塑等。不過近年來對南塘多次探訪,讓我觀察到城市建設領域的一種嶄新可能。

童年在溫州度過,自幼就對南塘印象深刻。南塘河穿越市區,與南塘街相伴而生,給溫州這個城市帶來了“水”的靈氣。離開溫州多年,關於南塘的消息不斷傳來,比如許多沿河老字型大小逐漸關閉,南塘河水也污染嚴重,聽到了這些消息,我真心懷念那個古色古香的南塘。

從2006年起,政府就開始注重南塘社區的重建:

治理污染,對原有的舊式風貌進行升級修復;依託著名數學家谷超豪故居——一座始建於清中期的典型溫州傳統民居宅院建築,創立溫州數學名人館,展示晚清以來溫州數學家研究成果;引入水上巴士等更豐富的休閒遊覽方式,配合河邊商鋪,打造以傳統文化為特色的市民休閒區。

沿河漫步,黃昏的陽光格外溫暖,河水碧綠,拱橋倍具古風古韻,河邊走廊整潔乾淨。而南塘街邊未開放的現代化店鋪,橋後面的現代化建築,與甌越特色的南塘河卻並不衝突,反而相映成趣。

南塘現有街邊商鋪多是休閒娛樂類,溫州古城的文化氣息尚有所欠缺,但這種舊區的活化方式,讓我看到了溫州市政系統對於城市建設的全新思路。我期待,在不遠的未來,我可以見到一個更美的南塘。

5

香港

可以被踩著肩膀的“小巨人”

與溫州2000年建城歷史相比,香港歷史頗短,但在舊區活化與文化社區建設方面,香港卻先行一步。

灣仔藍屋,是一座誕生於1920年的四層歷史建築。與香港飛快發展的速度不同步,藍屋好像一個觀察者,至今仍保留少見的露臺建築、舊商戶的木板門戶和陡峭木樓梯。

而位於藍屋底層的“香港故事館”由聖雅各福群會主辦,從2007年起,就以本土文化特色為題舉辦展覽,並不斷開發全新瞭解本土文化的模式:

組織街坊舉辦中環、灣仔等地的社區導賞;邀請工藝師傅、藝術家、主婦等舉辦工作坊傳承舊社區生活文化技藝。

“香港故事館”的存在,無疑給傳統文化的傳承提供了一種模式借鑒:政府部門社會福利署,成立香港公益金,支持包括聖雅各福群會在內的多個慈善組織。而聖雅各福群會建立並運作香港故事館,民間機構基金如滙豐銀行慈善基金也提供贊助,多個方面的努力共同促進了這個舊區活力的重現。

如果說位於藍屋的“香港故事館”是民間力量對舊區文化挖掘的典範,那位於中環的文創地標PMQ元創方的形成過程,則可以見到更多政府力量的影子。

背景:

1889年,中央書院搬遷至荷裡活道。二戰期間受到嚴重破壞後,書院在1951年被改建為已婚員警宿舍至2000年。經濟的發展推進了文化社區的形成,政府在《2008-09年施政報告》中提出“保育中環”,將此處土地從“勾地表”中剔出並提出了“活化作創意產業用途”。而在此過程中,政府下設的發展局及商務及經濟發展局轄下創意香港就此專案邀請建議書,召集民間力量提交方案營運設施。

此後,發展局局長公佈,將由同心教育文化慈善基金會有限公司(“同心基金”)牽頭,聯同香港設計中心丶香港理工大學和職業訓練局轄下的香港知專設計學院,負責活化前荷李活道已婚員警宿舍成為標誌性的創意中心,名為“PMQ元創方”。

這個模式:

政府牽頭,監察,引導;同心基金從舊建築的現代化改造方面著手,吸引類似香港知名設計師VivienneTam品牌、首家海外獨立FoundMUJI店鋪、知名歌手古巨基開立的甜品店等與社區氣質符合的品牌入駐,吸引更多中小設計師品牌及獨立工作室集聚,同時開展各類型期間限定展覽活動——比如伊藤潤二恐怖美學展覽、Gucci多媒體藝術展,造就了現在倍具活力的PMQ社區。

溫州與香港,有太多的相似——同臨海,皆重商,卻不乏人情味。97以來,兩岸的經濟、政治、文化交流也愈發密切。

得益於經濟飛速發展、政府與民間力量的共同努力,香港的城市文化建設呈現了一種穩步前進的節奏。

而我也相信,如果未來溫州在城市文化建設上可以維持現有“sustainable”(可持續)的狀態,溫州會成為一個發展更加全面的現代化都市。

每次往返溫港都來去匆匆,可文化的氣息讓人不由得放慢腳步,靜下來聆聽城市的心跳。這次的文化之旅,我聽到了這座老城的呼吸。

-聽眾說-

內置書櫃社區小巴——城市流動閱覽車等。

橘黃的閱讀燈不僅照亮求知的讀者,更成為一座城市軟實力的標誌。

城市書房的發展由政府引導推行,民間呼應普及,最終讓讀者自覺成為主人翁,循序漸進中體現出“去中央化”的管理模式。

3

米房(cei)

沒想到你是這樣的麵粉廠

雁蕩山孕育了我對於自然山水的嚮往,但多年涉足旅遊文化交流的工作,令我同樣熱愛在城市徜徉。“創意園區”是其中最吸引我聚焦的場所。

佛羅倫斯中心藝術區,倫敦南岸藝術區,紐約的格林威治村,北海道小樽運河區,北京798,上海田子坊,廣州紅磚廠,深圳華僑城,臺北的華山、松山,高雄的駁二……都曾留下我探索的足跡。

縱觀中西,創意園區的發展背後均帶著鮮明的時代烙印及深厚的歷史底蘊。其發展路徑多數可分為兩類:

一種是以民間資本力量推動做主導作用,重點在“建立”的,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即為佛羅倫斯中心藝術區:

佛羅倫斯中心藝術區形成於文藝復興時期,新興資產階級,最出名的即美第奇世家,在擁有了財富後,開始了對藝術的支持。

他們致力於修建教堂及公共文化設施、資助藝術家、進行藝術收藏,為佛羅倫斯留下了許多至今享譽世界的藝術場所。

深圳華僑城OCT創意園

而另一種是後工業時期,以政府主導,民間參與,同步進行“破”與“立”的,如北京的798藝術區:

位於大山子地區的798藝術區本是建國初東德援助修建的無線電廠,具有明顯的包豪斯建築風格。2000年隨著電子廠的資源整合與產業升級,廠房空置。

政府以租金補貼/政策支持發展文化產業,構建文化社區;藝術家/藝術企業/創意企業因租金低廉、空間大、有時代感的廠房適合藝術創作與展示而租用,因而產生產業集聚。

就這樣,798藝術區逐漸形成。

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

文化的發展是經濟發展的反映,但有時,當文化超前發展,一個國家,一個地區的經濟甚至可以受到文化發展的反哺,佛羅倫斯中心藝術區與北京798藝術區的發展都帶動了區域、城市的進一步發展。

名字來源於溫州話“麵粉廠”的“米房(cei)”創意社區,這次終於可以抽空去探訪。

在位於米房的日料店大快朵頤後,與從事藝術管理的侄女漫步米房。

米房創意市集

舊麵粉廠設備與園區塗鴉

紅色大貓看店的高顏值花店

胡桃裡音樂現場

米房現階段有不少知名餐飲品牌與小眾品牌入駐:

主打休閒生活方式的“漫咖啡”,

韓寒開的餐廳“很高興遇見你”,

主打音樂現場的“胡桃裡音樂酒館”。

本土的獨立書店“佐佑書房”,

名為“HanPlus”的買手店

也都佔有一席之地。有時,米房會舉辦一些創意市集和展覽。工作日的晚上和週末,米房已經成為當地年輕人的首選休閒場所。

我想如果米房能夠更多借鑒國內外先進創意園區發展經驗,維持園區內品牌風格統一化,同時吸引創意人才、創意企業進駐,甚至與許多民間組織、政府機構通力協作,比如興辦美術館,與城市書房合作,建立綜合文化圈,那一定會成為溫州的城市休閒生活新地標。

4

南塘

似曾相識燕歸來

溫州是個古城,歷史可以追溯至唐朝。歷史的文化積澱給現代人留下了許多豐富的文化遺產,如南戲、甌劇、甌繡、甌塑等。不過近年來對南塘多次探訪,讓我觀察到城市建設領域的一種嶄新可能。

童年在溫州度過,自幼就對南塘印象深刻。南塘河穿越市區,與南塘街相伴而生,給溫州這個城市帶來了“水”的靈氣。離開溫州多年,關於南塘的消息不斷傳來,比如許多沿河老字型大小逐漸關閉,南塘河水也污染嚴重,聽到了這些消息,我真心懷念那個古色古香的南塘。

從2006年起,政府就開始注重南塘社區的重建:

治理污染,對原有的舊式風貌進行升級修復;依託著名數學家谷超豪故居——一座始建於清中期的典型溫州傳統民居宅院建築,創立溫州數學名人館,展示晚清以來溫州數學家研究成果;引入水上巴士等更豐富的休閒遊覽方式,配合河邊商鋪,打造以傳統文化為特色的市民休閒區。

沿河漫步,黃昏的陽光格外溫暖,河水碧綠,拱橋倍具古風古韻,河邊走廊整潔乾淨。而南塘街邊未開放的現代化店鋪,橋後面的現代化建築,與甌越特色的南塘河卻並不衝突,反而相映成趣。

南塘現有街邊商鋪多是休閒娛樂類,溫州古城的文化氣息尚有所欠缺,但這種舊區的活化方式,讓我看到了溫州市政系統對於城市建設的全新思路。我期待,在不遠的未來,我可以見到一個更美的南塘。

5

香港

可以被踩著肩膀的“小巨人”

與溫州2000年建城歷史相比,香港歷史頗短,但在舊區活化與文化社區建設方面,香港卻先行一步。

灣仔藍屋,是一座誕生於1920年的四層歷史建築。與香港飛快發展的速度不同步,藍屋好像一個觀察者,至今仍保留少見的露臺建築、舊商戶的木板門戶和陡峭木樓梯。

而位於藍屋底層的“香港故事館”由聖雅各福群會主辦,從2007年起,就以本土文化特色為題舉辦展覽,並不斷開發全新瞭解本土文化的模式:

組織街坊舉辦中環、灣仔等地的社區導賞;邀請工藝師傅、藝術家、主婦等舉辦工作坊傳承舊社區生活文化技藝。

“香港故事館”的存在,無疑給傳統文化的傳承提供了一種模式借鑒:政府部門社會福利署,成立香港公益金,支持包括聖雅各福群會在內的多個慈善組織。而聖雅各福群會建立並運作香港故事館,民間機構基金如滙豐銀行慈善基金也提供贊助,多個方面的努力共同促進了這個舊區活力的重現。

如果說位於藍屋的“香港故事館”是民間力量對舊區文化挖掘的典範,那位於中環的文創地標PMQ元創方的形成過程,則可以見到更多政府力量的影子。

背景:

1889年,中央書院搬遷至荷裡活道。二戰期間受到嚴重破壞後,書院在1951年被改建為已婚員警宿舍至2000年。經濟的發展推進了文化社區的形成,政府在《2008-09年施政報告》中提出“保育中環”,將此處土地從“勾地表”中剔出並提出了“活化作創意產業用途”。而在此過程中,政府下設的發展局及商務及經濟發展局轄下創意香港就此專案邀請建議書,召集民間力量提交方案營運設施。

此後,發展局局長公佈,將由同心教育文化慈善基金會有限公司(“同心基金”)牽頭,聯同香港設計中心丶香港理工大學和職業訓練局轄下的香港知專設計學院,負責活化前荷李活道已婚員警宿舍成為標誌性的創意中心,名為“PMQ元創方”。

這個模式:

政府牽頭,監察,引導;同心基金從舊建築的現代化改造方面著手,吸引類似香港知名設計師VivienneTam品牌、首家海外獨立FoundMUJI店鋪、知名歌手古巨基開立的甜品店等與社區氣質符合的品牌入駐,吸引更多中小設計師品牌及獨立工作室集聚,同時開展各類型期間限定展覽活動——比如伊藤潤二恐怖美學展覽、Gucci多媒體藝術展,造就了現在倍具活力的PMQ社區。

溫州與香港,有太多的相似——同臨海,皆重商,卻不乏人情味。97以來,兩岸的經濟、政治、文化交流也愈發密切。

得益於經濟飛速發展、政府與民間力量的共同努力,香港的城市文化建設呈現了一種穩步前進的節奏。

而我也相信,如果未來溫州在城市文化建設上可以維持現有“sustainable”(可持續)的狀態,溫州會成為一個發展更加全面的現代化都市。

每次往返溫港都來去匆匆,可文化的氣息讓人不由得放慢腳步,靜下來聆聽城市的心跳。這次的文化之旅,我聽到了這座老城的呼吸。

-聽眾說-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