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刨根問底,傳統文化智慧“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源自何處?

“水能載舟, 亦能覆舟”作為一句至理名言、經典俗話, 領導幹部常常以此作為告誡。 它最早出自于戰國時期著名思想家荀況。

《荀子•哀公》篇記載:是荀子講述孔子與魯哀公的一段對話。

魯哀公問於孔子曰:“寡人生於深宮之中, 長於婦人之手, 寡人未嘗知哀也, 未嘗知憂也, 未嘗知勞也, 未嘗知懼也, 未嘗知危也。 ”

孔子曰:“君之所問, 聖君之問也, 丘、小人也, 何足以知之?”曰:“非吾子無所聞之也。 ”孔子曰:

君入廟門而右, 登自胙階, 仰視榱棟, 俯見幾筵, 其器存, 其人亡, 君以此思哀, 則哀將焉而不至矣?

君昧爽而櫛冠, 平明而聽朝, 一物不應, 亂之端也, 君以此思憂, 則憂將焉而不至矣?

君平明而聽朝, 日昃而退, 諸侯之子孫必有在君之末庭者, 君以此思勞, 則勞將焉而不至矣?

君出魯之四門, 以望魯四郊, 亡國之虛則必有數蓋焉, 君以此思懼, 則懼將焉而不至矣?

且丘聞之, 君者, 舟也;庶人者,

水也。 水則載舟, 水則覆舟, 君以此思危, 則危將焉而不至矣?”

《荀子•王制篇》中有這麼一段話:“庶人安政, 然後君子安位。 傳曰:‘君者, 舟也;庶人者, 水也;水則載舟, 水則覆舟’。 ”

唐初魏征和唐太宗也多次轉引這樣的觀點。 見《貞觀政要•論政體》:“臣又聞古語雲:‘君,

舟也;人, 水也。 水能載舟, 亦能覆舟。 ’陛下以為可畏, 誠如聖旨。 ”

唐•魏徵《諫太宗十思疏》:“怨不在大, 可畏惟人;載舟覆舟, 所宜深慎。 ”

“水則載舟, 水則覆舟”, 亦作“水能載舟, 亦能覆舟”, 簡稱“載舟覆舟”。 意指事物用之得當則有利, 反之必有弊害。 比喻民心向背決定生死存亡。

荀子、魏征和唐太宗, 都深深懂得人民的力量是極其偉大的, 十分強調了依靠人民力量的重要性。 他們的這一思想, 為歷代統治階級所接受。 對歷代統治者尊重民情民意, 執政為民, 起到了積極參與的促進作用。

“水能載舟, 亦能覆舟”, 對於現在的企業來講, 管什麼?理什麼?所謂民如水, 企業是舟, 員工是水,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員工是企業一切財富的創造者, 企業在發展過程中離不開人力資本。 人力資本始終是影響企業發展成敗的關鍵因素。 沒有員工的辛勤耕耘、艱苦奮鬥, 企業不會實現一個個跨越。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主要含義變成了事物具有兩面性, 就像"雙刃劍"一樣, 企業與員工本就是利益共同體, 企業只有找到最科學的“黃金分割點”,

才能在洶湧波濤裡破浪前行, 走得更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