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豆瓣日記: 《勸導》:簡奧斯丁剩女指南

本文作者“murmur”, 歡迎去豆瓣App關注Ta。

暑假重讀《勸導》。 小時候看印象不深, 只記得基調苦澀, 和奧斯丁的其他小說很不一樣。 這次再讀, 覺得好玩極了, 簡直是剩女雞仔題材的開山鼻祖。 根據我的觀影經驗, 此類題材的女主角容易走入兩個極端, 要麼一臉愁苦生無可戀, 要麼大大咧咧沒心沒肺。 《勸導》裡的安妮則不同, 苦是挺苦, 但又驕傲又浪漫, 簡直是大齡女青年的自尊宣言。 (07版的電影就不行, 女主角一臉悲催, 動不動就涕泗橫流, 實在是可愛不起來。 )

乍一看, 安妮艾略特大概是奧斯丁筆下最苦情的女主角了。

先是過分蕭瑟的外貌描寫。 安妮也不是不好看, 但奧斯丁一開篇就用冷酷的口吻判決:A few years before, Anne Elliot had been a very pretty girl, but her bloom had vanished early... 我查了下奧斯丁女主角的年紀, 艾瑪(21歲)漂亮富有驕縱, 伊莉莎白(20歲)生動活潑, 且有一雙“fine eyes”加持, 埃莉諾(19歲)瑪麗安(17歲)姐妹各有風情, 範妮(18歲)更是活在表兄羽翼之下的養成系少女。 而安妮, 她出場時已經27歲, 在奧斯丁的時代已是個不折不扣的老姑娘。 如果奧斯丁其他小說的主題是聰明少女找丈夫, 《勸導》則是一個老姑娘的過去與未來。

安妮不僅青春不再, 還獨自守著一顆破碎的心。 19歲時與沒地位的窮小子溫特沃斯相戀, 在家人和摯友拉塞爾夫人的勸導下拒絕了溫特沃斯的求婚。 八年半後, 物是人非, 溫特沃斯已是發了財的海軍上校,

安妮卻是個單身、枯萎的老姑娘。 此刻重逢, 權力反轉, 安妮不得不看初戀當著自己的面勾搭小姑娘, 還對她冷嘲熱諷。 她從姐姐瑪麗之口聽到溫特沃斯說她變化太大以致認不出來, 這實在是殘忍到可以痛哭的境地。 安妮和青年喪偶的本維克上校討論失去的戀情。 ‘And yet,’ said Anne to herself, as they now moved forward to meet the party, ‘he has not, perhaps, a more sorrowing heart than I have. I cannot believe his prospects so blighted for ever. He is younger than I am; younger in feeling, if not in fact; younger as a man. He will rally again, and be happy with another.’ 安妮知道, 敏感纖細的本維克會再次振作起來, 再愛上別人的。 而她自己, 用八年的時間回顧、反省那段甜蜜的初戀, 只能承認自己錯了:當時輕易聽信了他人的勸導, 並做出了錯誤的決定。 19世紀的英國鄉下, 充其量十幾戶人家的社交網路, 再尋真心人談何容易。 當然, 這八年裡安妮也不是沒有結婚的機會。 後來成為她姐夫的查理斯就曾鍾情於她, 她的表哥威廉艾略特雖然心術不正,
對她也是情真意切。 可是安妮固執的很, 她曾經體會過兩情相悅的真正的愛情, 就不願意妥協於一段看似安穩可靠的婚姻。

讀《勸導》的時候, 我總在想, 安妮與溫特沃斯的愛情固然深刻持久, 但這種愛情的根基是什麼?說到底, 奧斯丁式愛情的本質是什麼?評論家皆稱其保守, 地主階級羅曼蒂克的發言人。 對奧斯丁來說, 階級自然非常重要, 好比伊莉莎白先愛上彭勃裡再愛上彭勃裡的主人達西先生。 這個階級不僅僅是經濟條件, 更類似韋伯的social status, 熔鑄了榮譽、爵位、禮節和品味。 但奧斯丁顯然並不僅僅是在歌頌“門當戶對”的愛情故事。 她對窮人刻薄, 對富人一樣毫不留情, 幾乎每一部小說裡都不乏有錢無聊討人厭的貴族遠親。

她描繪的愛情, 當然也不完全是激情。 對於那種突然迸發的熱情, 在奧斯丁那裡總是顯得欠缺考慮, 也總被證明是不合適的。 她筆下的好愛情, 似乎總根植于一種超越愛情的判斷力, 相愛的瞬間可以說是兩個“好”人充滿默契的相互確認。 奧斯丁的小說總是又熱鬧又無聊, 人們從一個社交場景來到另一個社交場景, 說些俏皮話, 交換一些坊間八卦, 一個新鄰居的奇聞逸事足以支撐一段時間的談資。 這樣的生活看似鬧哄哄, 但對於一個有觀察力的女人來說, 怎麼可能不無聊呢(男人多少還有些社交之外的事情可做)。 安妮看似人畜無害, 喪喪的過生活, 實則聰明有見解, 超級會吐槽。 這八年半的分別,
安妮在外表上略有遜色, 內心卻成長豐盛了許多, 她看到家人甚至拉塞爾夫人的局限, 也無法輕易被他人的求婚所打動。 在鬧哄哄的無聊聚會裡, 她是清醒又孤獨的那一個。 她也更看清了溫特沃斯。 哪刻他是真心, 哪刻假意, 何時該前進, 何時該後退。 雖然心情苦悶, 安妮也能在那些只有她懂的默契瞬間找到一絲樂趣。 好比這段, 她看清溫特沃斯客套背後的嫌棄。 There was a momentary expression in Captain Wentworth’s face at this speech, a certain glance of his bright eye, and curl of his handsome mouth, which convinced Anne, that instead of sharing in Mrs Musgrove’s kind wishes, as to her son, he had probably been at some pains to get rid of him; but it was too transient an indulgence of self-amusement to be detected by any who understood him less than herself...

溫特沃斯八年裡始終愛著安妮的癡情故事當然很美。 不過, 我更相信, 是安妮的理解力和穿透力令溫特沃斯在八年後再次陷入愛河, 領悟到還是非她不可。 奧斯丁是慷慨的, 讓她筆下的女主角都獲得幸福。 但《勸導》裡最動人的不是終將到來的幸福, 而是面對心碎的克制以及懷抱心碎生活下去的力量。

(全文完)

本文作者“murmur”,現居Chicago,目前已發表了117篇原創文字,至今活躍在豆瓣社區。下載豆瓣App搜索用戶“murmur”關注Ta。

而是面對心碎的克制以及懷抱心碎生活下去的力量。

(全文完)

本文作者“murmur”,現居Chicago,目前已發表了117篇原創文字,至今活躍在豆瓣社區。下載豆瓣App搜索用戶“murmur”關注Ta。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