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來楚生:做印十三則

來楚生

來楚生比吳昌碩更為進步的地方, 是因為他著有《然犀室印學心印》。 儘管對於篆刻家來說, 作品永遠是第一位的, 讓作品自己說話。 就此層面而言, 吳讓之、趙之謙、黃牧甫、吳昌碩、齊白石等篆刻巨匠們的“作而不述”是有其積極意義的。 但是, 就篆刻藝術發展的特性而言, 我們更需要能直接指導藝術創作的微觀理論。 三言兩語感想式的即興發揮, 後人難免望文生義, 以偏概全。

來楚生篆刻創作的成功, 來自於他對篆刻創作技法有自己獨到的見解。 《然犀室印學心印》只是篇短文, 它不很長, 像老師上課的提綱,

卻閃爍著來楚生篆刻藝術家智慧的光芒, 是當代篆刻創作理論不可多得的具有指導性實踐性的重要文章。 如此贅述, 無非是想引起讀者們的高度重視。 身邊的本土的文化積澱是我們藝術創作須臾不能離開的土壤。 文章分印面、邊欄、疏密、線條、淺深、章法、刀法、逼邊、款識、選刀、品式、擇石、停勻等十三則論述。 基本上就是“做印法大全”, 全為創作家語, 非精研篆刻技法, 不能有如此妙語。 下面結合印例, 包括來楚生篆刻作品, 試著做些深人淺出的對照分析。

印 面

印面磨時必須平, 刻時或可使之不平。 不平則印面著紙有輕重, 而印泥之色有濃淡矣。 輕重分而變化出, 濃淡見而筆墨生。 趙悲盦嘗雲:“古印有筆兼有墨, 今人但見刀與石。

”蓋只知於筆劃肥瘦中束筆墨、而不知于印面高低上生變化也。 試觀古印若有若無處, 即印面和不平之一證。 印面使不乎, 其法有二, 或以刀柄擦之, 或以銼刀銼之, 各隨其便耳。

關注印面和關注印面的宣紙鈐蓋效果是現代篆刻審美使之然。 “古印若有若無處”在古印是傷殘是品相欠缺, 在今天的篆刻創作就是虛實、就是陰陽。 可以分輕重, 可以有肥瘦, 可以見筆墨, 可以現性情。 這個審美轉換過程在今天仍有強調的必要。 這是篆刻藝術獨立的基礎。 否則, 還真的比較難回答“篆刻, 為什麼呢?”他列舉方法有二, 如果從唯美是從的角度推而廣之, 方法可以說是不勝枚舉的。 具體到是用工具磨擦印面。 什麼工具?隨便!刀、挫以外的工具也是可以的。

譬如鋼筋頭、破鞋底之類的, 軟硬都行。 什麼時候磨擦, 隨便!是先磨擦再刻, 還是刻好了再磨擦, 還是邊刻邊磨擦?不要問那麼多啦!怎麼高興怎麼弄。 藝術創作本來是件愉快輕鬆的活動。 只要能使印面不平, 達到最終審美效果, 就行。 如果你不會刮又不願擦, 又想取得印面不平的效果, 怎麼辦?法外之法還是有的。 可以用宣紙頭破布之類的, 在已蘸好印泥的印面上擇其虛處, 相機行事, 擦去或蘸去多餘的印泥。 效果一樣, 只是難度大一點, 比較難以掌控, 且不容易得到相同的印花。 印面不平就可以了嗎?還不行!你必須把這十三法融會貫通, 潤物無聲, 渾然無跡地運用到自己的創作中才行。 原生態的如三國·魏《威寇將軍章》(圖1),
現在的如戴武《萬福金安》(圖2)平與不平的線形和印面反映。

邊 欄

邊非不可敲, 亦非每印必敲, 須視其神韻之完善與否。 神韻未足, 敲以救之;不則, 畫蛇添足、弄找成拙而已。 敲之法亦有二, 大多以刀柄為之, 間或以切刀切之, 前者較渾樸, 後者刀痕易露。 敲邊地位須審慎, 擇其呆板處敲之, 邊欄過闊, 印文筆劃與邊欄並行處, 輒易呆板。 敲一處或數處, 一邊或數邊, 原無一定, 但方向相對, 距離相等, 均為避忌。

《壹枝》(圖3)和《初升》(圖4)一朱一白為來楚生69歲刻的目用兩面印。 印小宜渾樸, 用刀柄敲擊外邊框, 以不傷害文字線條為准。 “壹枝”的“壹”字右側下邊沿分隔號的外側敲破, 以取得向外拓展之勢;上邊則利用不平之理, 線形漸細至不可見,

向內收縮蓄勢。 收放之間, 提升了此印的氣象格局。 《初升》是朱文印邊框敲擊的典範。 “升”字下腳, 左邊的一條伸出邊框外, 右邊的一條還在邊框裡。 左上邊框“門”部的粘連和右下“初”、“刀”的粘連等等, 處處呼應, 處處體現不對等。 呼應容易做到, 術對等往往立見技法高低。 白文印《來楚生之印信》(圖5)從隱形邊框看, 印面左下邊的敲擊就恰到好處。 6字分二排章法已然。 中間空出了約是隱形邊框兩倍寬的豎形留紅。 遇此, 破解的手法很多。 現時常見的是在中間地帶敲點過渡。 如查仲林《查仲林印》(圖6)。 來楚生則在左邊尋找化解。 “之印信”一行三字的左邊作犬牙交錯之形, 在不平中體現留紅的不規則, 以破板滯。 最終選擇“印”和“信”的左下端動手, 刀柄擊之,穩、准又狠,一氣呵成,奠定全域。我們要注意的是不要把“信”的“人”左上殘存的一點紅敲掉!

疏 密

印文筆劃均勻,餘所最畏,蓋文字本體,無虛實疏密之致,全恃人為布成之耳。疏處愈疏,密處愈密,此漢秦人佈局要訣,隨文字筆劃之繁簡,而不娜移取巧以求其勻稱,此所以舒展自如,落落大雅也。不則,挪移以求勻稱,屈曲以圖滿實,味同嚼蠟。

均勻是篆刻章法大忌。像來楚生這樣的大家也是有所擔心的啊!對子篆刻來說,不是所有的內容都能出效果的。因字得形,因形造勢,將文字形態固有的空間結構美挖掘出來,展現出來。過多的人工挪移屈曲干預,反而捉襟見肘,遠離自然。《德侯曾讀》(圖7)四字都筆劃多,均勻佈局是無法避免的了。來楚生選擇了左上的“曾”字作為化解的扣子。保持上下二部分外輪廓的完整,將“曾”字上部全部敲空露白,下部右側也重敲露白。人為地求得疏密對比,密處求虛,死中求活,真是大家手筆。選擇“曾”字敲擊是因為它的破並沒有影響釋讀。

線 條

線細貴道勁,如高柳之垂絲;線闊貴渾雄,如長鯨之飲海。反之,纖巧嫩軟,平扁臃腫,便落下乘矣。線闊未必老,愈闊愈難老;線細未必嫩,愈細愈不嫩。要在刀法老練,不在線條闊細也。線有曲直,直線宜粗,中粗見力。程彥明所謂一劃之勢;可擔千鈞,曲線宜中細,中細易勁,文彭(壽承)所謂旋轉圓活,若鴻毛之順風也。線有朱白,俱尚閱渾。中鋒落石,刀路中間深而兩邊淺,則藏鋒斂鍔,筋骨在中,雖偏貼印面,而其象卻是渾圈。近有以起底刀起之使平,則線與底成垂直,其象輒易平偏而呆板矣。線光忌浮滑,線缺忌鋸牙,要在不光不缺之間。線形線質是篆刻藝術表現的根本。我們以來楚生對自已同一方印前(圖8)後(圖9)修改為例。“忽然揮掃不自知,風雲人懷天借力”是陸遊《草書歌》中句。“忽”字篆法似從說文中變化而來,“借”以“假”為之。前後印線形線質的區別是明顯的,可以驗證他對線條的精闢理解。注意他修改的刀法,不是描摹,用的仍是來氏刀法。

淺 深

陳目耕(克怒)以為朱文貴深,深則法始;白文貴淺,淺則隨刀中法。餘謂不然。一印之中;應有深淺,未可以朱白論也。朱文字畫疏處宜深,深則不致露底;密處當淺,淺則不致傷線。白文闊處可深,闊深則底不露;細處自淺,細線可隨刀以中法也。有以起底使平,自謂工整,殊不識古人疏密肥瘦之旨,特匠工媚俗之見耳。

深淺之法從製作工藝上是不傷及線條,從藝術效果上是為了讓線條達到不光不缺。深淺雖然只是線槽的深度,但它直接影響到線形線質。每個人心目中的完美線形線質是不一樣的,所以,每個熱愛篆刻藝術的人都可以有自己的實踐經驗。

章 法

目耕農嘗謂印之有邊,猶室之有牆。余以為印文之有章法,亦猶室內傢俱對象之有佈置也。何物宜置何處,全恃佈置得宜,譬諸揭宜靠壁,桌可當窗,否則零亂雜陳,令人一望生憎,雖有精美傢俱而不美也。印文章法亦然,何字宜逼邊,何字宜獨立,何處宜疏,何處宜密,何處當伸展,何處應緊縮,何處肥,何處瘦,何筆長,何筆短,亦全賴佈置之得宜耳。或謂刀法第一,章法次之,餘以為刀法與章法應並重。刀法者,擾傢俱之精美也,若淩亂雜陳,望之可厭,決無佳構。

將章法提高到和刀法並重的高度是來楚生的理解。一件成功的篆刻作品,篆法、章法、刀法都應該是完美的。但一件不成功的篆刻作品,它的毛病肯定也是多方面的。章法無疑是相當重要的。它的事後修飾往往能夠起死回生。妙手回春的奧妙就是做印法。選兩件相同印面形式的作品為例:《楚生一字初生又字初升》(圖10)和《吳郡豈齋張永愷印》(圖11)。前印左右邊線的敲擊,形成向中間內擠的壓力,中間的留紅才不至於空洞。後印兩邊的篆法形態沒有擊邊的便利了,只能另想辦法。在中間增加一條分隔號來化解中間留紅的板澀。行刀走一條徒手線,上端偏右,下端偏左。距離還不夠,可以敲擊啊!兩印破解的手法不一樣,但目的是一樣的,就是讓章法充滿張力,在變化中趨於統一。

刀 法

刀法名目繁多,不下十數種,曰正入正刀法、單入正刀法、雙入正刀法、沖刀法、複刀法、切刀法、舞刀法,又有所謂澀刀、遲刀、留刀,埋刀、輕刀等諸法,其中落落大者,不過三五種而已,餘都大同小異,或竟名異實同,頗似重複,故弄玄虛,以欺外道耳。

沖刀人人能之,但不宜多用,多用易板刻,應時以切刀救之,石之膩者宜舞刀,石之爽者可單刀,複刀用最廣,未有一印而無複刀者,更無一印而全用單刀者。單刀、複刀應相輔以並行也。

所謂中鋒、偏鋒,應以線條所示跡象之圓渾與否以為斷。中鋒落石,自易渾圓;偏鋒側入、未嘗不可使跡象渾圓,譬諸運筆,筆尖著紙,恒為中鋒,筆腹著紙,未嘗不可使為中鋒也。刀有向背,刀口所向曰面,刀背所向曰背,向之一面,線恒生動,背之一麵線輒板刻。尋常朱文落刀,大多背線外向,其線不至破碎。余以為朱文小印猶可,巨印朱文有時僅可向線落刀,但須熟審石質脆實,輕重合度,庶乎其線不至呆板矣。

總之,法不可泥,用久隨化,不知其然,舉乎合妙,不在刀也。執刀以求,無異癡人說夢。

一般認為,刀法離做印法比較近。在具體刀刻的時候確實如此。強調刀法的稱謂是太看重刻刀的工具性了。我們只是通過印花感受到印面的線條效果,並不能親見作者操刀的具體動作。如果將刻刀的工具性和線條的藝術性結合起來,將刀法和線形線質對應起來可能就很好理解了。白文《冷月之璽》(圖12)和《鴛湖冷月》(圖13)的刀法是很不相同的。線條的粗細不是刀法的重點,線條的邊緣才是我們要十分關注的。前印將鑿印的線條形質很溫潤地表現出來,幾處敲擊的斑駁呼應,強化了在個層面上經歷的共同歲月。印面形式內收;後印從鑄印的渾厚中來,增強了線條的書寫彈性,用大面積的並筆塊面來渲染疏密對比,融人了更多的個人對線條的理解。如線條的中粗,藏鋒斂鍔。印面形式外放。來楚生向線下刀和刀刃刀角的敲擊往往是結合起來使用的,為的是增加線條的豐富變化,突出虛實感。這一點比較集中地反映在朱文印式的創作中。朱文多字印《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圖14)的線條殘缺處正是刀法修飾的結果,這個結果又是為章法的虛實統一服務的。多字印的刀法節奏相對平緩,少字印的刀法則相對激烈。意在通過線條的張力來充實章法的活力。如朱文古璽大印《楚生私璽》(圖15)和《處厚》(圖16)。此時的刀法和做印法往往已很難分辨了。我們要注意的是敲擊的位置、敲擊的力量、敲擊的角度和敲擊後的線形效果。同時,也要注意不能敲擊的部位。如前印“生”和“璽”的底線和邊線的結合部。“生”和“璽”的底線同樣是和邊線粘連,“生”字的底線左邊抬起,以別於“璽”字“土”末筆的粘實。這是印面的視覺中心,你不能在這個地方動刀。敲擊手法是個熟能生巧的過程,一般選擇線條的中段、平行線、相同或相似的部件下手,因為這個地方的殘缺基本不會影響到文字的釋讀。線條的交接處和角的破損要詳察,要保留角的骨梗意趣。如“私”字的右上角,“處”字頂部的左上角等等。法需活用,法也要化用。

逼 邊

文有朱白,線有橫直,故有垂直與平行逼邊之分。橫線垂直退邊易,直線平行逼邊難。白文平行逼邊易,朱文平行逼邊尤難。垂直逼邊最忌重迭,如一字連續四五畫垂直逼邊。形同欄柵,味同嚼蠟,應擇其間可以短縮者離邊一二畫,相間再使逼邊,庶免重迭之弊。平行逼邊,應將邊線殘缺數處,使邊線與字線若合若離,若令合一,似嫌呆滯矣。此指朱文言也,如有邊白文,則又不同,宜將邊線若斷若續,使字線與邊線一望分明,亦有上下左右四方逼邊者,一若雞處鳥籠,局蹐難安,非萬不得已而不為也。

吳先聲嘗謂朱文不可逼邊,逼邊使板,是尚不知化板為活之機矣。

朱文印《負翁手跡》(圖17)的邊框處理很有獨到之處,可作為上文的研究對照範本。“跡”字的下底線和下邊線框平行線的對比性處理就很有突出。全印富有對比性的地方很多,在對比中有著豐富的變化,充滿了思辨的色彩。白文印《四海虛名只汗顏》(圖18)和《永愷小璽》(圖19),一大一小,對邊框的處理尤能說明問題。“四海虛名只汗顏”的左右邊線的上下和上邊線的中間均被擊破,雖有細微的變化,“重迭之弊”很難避免。好在有厚實的下邊線撐著。關鍵的破平解悶的手段是“虛”字左下和“汗”字右下處的敲擊,真是法眼通天。讀者如若不信,你可將此處遮上看看。《永愷小璽》利用文字的現有條件,和邊框線平行的基本都逼邊破線了。右側邊框線的完整就是對比的參照物。

款 識

陰文凹入者為款,陽文凸出者為識,識可書寫刻之,款多以刀代筆。單刀為之,亦有先書後刻者,正草篆隸,各隨其體。款識位置,歷來多終左面,蓋放置時,左側向上,作者欲署既彰,應用複便故也。五面者類終頂端,間有刻一面於頂上者,刻重其質耳。印之上下方正有規則者,應擇較美一面為左,蓋章其美也。不規則印或下方正而上歪曲者,應視捏手適當以定。圈印宜頂端。

這個大家都懂,多為這件作品著想,多為這件作品的歸宿著想,我們是會有更多的辦法的。

選 刀

刀以平頭一式為合用,大小應具數種。譬諸作書,寫大字用大筆,寫小評用小筆,治印亦然。大印宜大刀,小扣宜小刀。反之,印大刀小,無異花針穿井,事倍功半,且拘泥膚淺,嫩軟乏力。印小刀大,直走牛刀宰雞,雜出旁穿,則支離破落,散漫無神。是以印無巨細,同樣落刀,事無難易,工具有別耳。目耕農謂印難於大,不難於小,小則群醜可撩,大則微疵畢露,論殊非是。

毋庸贅言,完全照辦!

品 式

秦漢多尚方印條印,蓋文字本體,方正居多,安排既便端方大雅。間有軍曲印用腰子形者,“軍曲”二字,上下本圈,列之腆子形中,天然巧合,充抵觸處,舒展自然。否則,字不湊巧,削足適履,不免局蹐難安。圓印應以方印為之,用時庶免歪斜。不規則自由印,排布既難,總少佳構,蓋其形式本體,已欠雅馴也。

巨印尚氣魄,小印求工穩,自來作者,每多偏擅,長於大者短於小,能於細者畏於巨,此何以故資力超邁與否使然耳。才高見氣魄,巨印勝任;庸才求工穩,小巧相宜。古印無小於繩頭者,唯近人尚之以為巧工能事耳。

篆刻印面的欣賞視覺應該是有範圍的。過大忌於刻字,過小毀於微雕,都是不足取的。其中巨印氣魄,工穩小巧之說,大家可以想一想。

擇 石

石不求精,中刀則可。精貴上品,骨董商轉相實賣,丈字更易磨減,難垂久遠。周亮工所謂凍石不如市石即此。凍石、田黃、雞血、封門之類,價位連城,第可備以飾觀,實非印人所尚。田黃、封門,文值雖佳,刻固信手,無如名貴價昂,落刀顧忌,反拘澀而難暢。凍石、雞血,或膩刀。或多砂釘,實不若青田壽山之能適刀也。

好石頭肯定不會永遠屬於你。雕鈕之石必有瑕疵。大家名作往往都是平頭的壽山石、青田石,所以傳久。瞭解石性對我們的創作是有非常大的幫助的。青田石性脆,大寫意一路印風首選。壽山石性枯,工穩一路印風最愛。

停 勻

停勻非難,尚整齊者以為能;不停勻非易,文字筆劃本體停勻,欲使不停勻,實大不易。得式停勻,失之硫密。失卻硫密,即無流走自然之趣,易入板執呆滯之哉。

此條可作為以上印例的檢驗。也可作為自己創作的一條標準。

“書法屋”往期熱點連結:

精彩頭條:

學書資料:

書壇觀點:

與薛明輝老師一起探秘《十七帖》

說到王羲之《十七帖》,相信學書法的朋友並不陌生,似乎,如果沒有學過十七帖,就像相聲不聽侯寶林,京劇不學梅蘭芳一樣,草書便索然無味。

《十七帖》是王羲之與別人的信函,如果能知道每篇所講的內容,似乎離王羲之更近,離大師越近,則感受越深,所以,《十七帖》當中到底隱藏著哪些秘密和筆法呢?

第一節 《十七帖》概述

3月29日 19:00-20:30

1.《十七帖》就是十七張帖嗎?

2.王羲之和《十七帖》的關係

3.“連”還是“不連”?

4.能“以楷法寫草書”嗎?

5.哪個版本最好?

6.“作草如真”的意義

7.初步臨寫示範

第二節 筆法、字形與結體

4月1日 19:00-20:30

1.側鋒在《十七帖》中的體現

2.特殊的字形及示範

3.出彩的點畫及示範

4.左右字形解析及示範

5.上下字形解析及示範

6.與《書譜》《小草千字文》的橫向比較

第三節 臨創過渡

4月4日 19:00-20:30

1.章法分析

2.臨摹注意事項

3.臨摹示範

4.如何過渡到創作

5.創作示範

刀柄擊之,穩、准又狠,一氣呵成,奠定全域。我們要注意的是不要把“信”的“人”左上殘存的一點紅敲掉!

疏 密

印文筆劃均勻,餘所最畏,蓋文字本體,無虛實疏密之致,全恃人為布成之耳。疏處愈疏,密處愈密,此漢秦人佈局要訣,隨文字筆劃之繁簡,而不娜移取巧以求其勻稱,此所以舒展自如,落落大雅也。不則,挪移以求勻稱,屈曲以圖滿實,味同嚼蠟。

均勻是篆刻章法大忌。像來楚生這樣的大家也是有所擔心的啊!對子篆刻來說,不是所有的內容都能出效果的。因字得形,因形造勢,將文字形態固有的空間結構美挖掘出來,展現出來。過多的人工挪移屈曲干預,反而捉襟見肘,遠離自然。《德侯曾讀》(圖7)四字都筆劃多,均勻佈局是無法避免的了。來楚生選擇了左上的“曾”字作為化解的扣子。保持上下二部分外輪廓的完整,將“曾”字上部全部敲空露白,下部右側也重敲露白。人為地求得疏密對比,密處求虛,死中求活,真是大家手筆。選擇“曾”字敲擊是因為它的破並沒有影響釋讀。

線 條

線細貴道勁,如高柳之垂絲;線闊貴渾雄,如長鯨之飲海。反之,纖巧嫩軟,平扁臃腫,便落下乘矣。線闊未必老,愈闊愈難老;線細未必嫩,愈細愈不嫩。要在刀法老練,不在線條闊細也。線有曲直,直線宜粗,中粗見力。程彥明所謂一劃之勢;可擔千鈞,曲線宜中細,中細易勁,文彭(壽承)所謂旋轉圓活,若鴻毛之順風也。線有朱白,俱尚閱渾。中鋒落石,刀路中間深而兩邊淺,則藏鋒斂鍔,筋骨在中,雖偏貼印面,而其象卻是渾圈。近有以起底刀起之使平,則線與底成垂直,其象輒易平偏而呆板矣。線光忌浮滑,線缺忌鋸牙,要在不光不缺之間。線形線質是篆刻藝術表現的根本。我們以來楚生對自已同一方印前(圖8)後(圖9)修改為例。“忽然揮掃不自知,風雲人懷天借力”是陸遊《草書歌》中句。“忽”字篆法似從說文中變化而來,“借”以“假”為之。前後印線形線質的區別是明顯的,可以驗證他對線條的精闢理解。注意他修改的刀法,不是描摹,用的仍是來氏刀法。

淺 深

陳目耕(克怒)以為朱文貴深,深則法始;白文貴淺,淺則隨刀中法。餘謂不然。一印之中;應有深淺,未可以朱白論也。朱文字畫疏處宜深,深則不致露底;密處當淺,淺則不致傷線。白文闊處可深,闊深則底不露;細處自淺,細線可隨刀以中法也。有以起底使平,自謂工整,殊不識古人疏密肥瘦之旨,特匠工媚俗之見耳。

深淺之法從製作工藝上是不傷及線條,從藝術效果上是為了讓線條達到不光不缺。深淺雖然只是線槽的深度,但它直接影響到線形線質。每個人心目中的完美線形線質是不一樣的,所以,每個熱愛篆刻藝術的人都可以有自己的實踐經驗。

章 法

目耕農嘗謂印之有邊,猶室之有牆。余以為印文之有章法,亦猶室內傢俱對象之有佈置也。何物宜置何處,全恃佈置得宜,譬諸揭宜靠壁,桌可當窗,否則零亂雜陳,令人一望生憎,雖有精美傢俱而不美也。印文章法亦然,何字宜逼邊,何字宜獨立,何處宜疏,何處宜密,何處當伸展,何處應緊縮,何處肥,何處瘦,何筆長,何筆短,亦全賴佈置之得宜耳。或謂刀法第一,章法次之,餘以為刀法與章法應並重。刀法者,擾傢俱之精美也,若淩亂雜陳,望之可厭,決無佳構。

將章法提高到和刀法並重的高度是來楚生的理解。一件成功的篆刻作品,篆法、章法、刀法都應該是完美的。但一件不成功的篆刻作品,它的毛病肯定也是多方面的。章法無疑是相當重要的。它的事後修飾往往能夠起死回生。妙手回春的奧妙就是做印法。選兩件相同印面形式的作品為例:《楚生一字初生又字初升》(圖10)和《吳郡豈齋張永愷印》(圖11)。前印左右邊線的敲擊,形成向中間內擠的壓力,中間的留紅才不至於空洞。後印兩邊的篆法形態沒有擊邊的便利了,只能另想辦法。在中間增加一條分隔號來化解中間留紅的板澀。行刀走一條徒手線,上端偏右,下端偏左。距離還不夠,可以敲擊啊!兩印破解的手法不一樣,但目的是一樣的,就是讓章法充滿張力,在變化中趨於統一。

刀 法

刀法名目繁多,不下十數種,曰正入正刀法、單入正刀法、雙入正刀法、沖刀法、複刀法、切刀法、舞刀法,又有所謂澀刀、遲刀、留刀,埋刀、輕刀等諸法,其中落落大者,不過三五種而已,餘都大同小異,或竟名異實同,頗似重複,故弄玄虛,以欺外道耳。

沖刀人人能之,但不宜多用,多用易板刻,應時以切刀救之,石之膩者宜舞刀,石之爽者可單刀,複刀用最廣,未有一印而無複刀者,更無一印而全用單刀者。單刀、複刀應相輔以並行也。

所謂中鋒、偏鋒,應以線條所示跡象之圓渾與否以為斷。中鋒落石,自易渾圓;偏鋒側入、未嘗不可使跡象渾圓,譬諸運筆,筆尖著紙,恒為中鋒,筆腹著紙,未嘗不可使為中鋒也。刀有向背,刀口所向曰面,刀背所向曰背,向之一面,線恒生動,背之一麵線輒板刻。尋常朱文落刀,大多背線外向,其線不至破碎。余以為朱文小印猶可,巨印朱文有時僅可向線落刀,但須熟審石質脆實,輕重合度,庶乎其線不至呆板矣。

總之,法不可泥,用久隨化,不知其然,舉乎合妙,不在刀也。執刀以求,無異癡人說夢。

一般認為,刀法離做印法比較近。在具體刀刻的時候確實如此。強調刀法的稱謂是太看重刻刀的工具性了。我們只是通過印花感受到印面的線條效果,並不能親見作者操刀的具體動作。如果將刻刀的工具性和線條的藝術性結合起來,將刀法和線形線質對應起來可能就很好理解了。白文《冷月之璽》(圖12)和《鴛湖冷月》(圖13)的刀法是很不相同的。線條的粗細不是刀法的重點,線條的邊緣才是我們要十分關注的。前印將鑿印的線條形質很溫潤地表現出來,幾處敲擊的斑駁呼應,強化了在個層面上經歷的共同歲月。印面形式內收;後印從鑄印的渾厚中來,增強了線條的書寫彈性,用大面積的並筆塊面來渲染疏密對比,融人了更多的個人對線條的理解。如線條的中粗,藏鋒斂鍔。印面形式外放。來楚生向線下刀和刀刃刀角的敲擊往往是結合起來使用的,為的是增加線條的豐富變化,突出虛實感。這一點比較集中地反映在朱文印式的創作中。朱文多字印《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圖14)的線條殘缺處正是刀法修飾的結果,這個結果又是為章法的虛實統一服務的。多字印的刀法節奏相對平緩,少字印的刀法則相對激烈。意在通過線條的張力來充實章法的活力。如朱文古璽大印《楚生私璽》(圖15)和《處厚》(圖16)。此時的刀法和做印法往往已很難分辨了。我們要注意的是敲擊的位置、敲擊的力量、敲擊的角度和敲擊後的線形效果。同時,也要注意不能敲擊的部位。如前印“生”和“璽”的底線和邊線的結合部。“生”和“璽”的底線同樣是和邊線粘連,“生”字的底線左邊抬起,以別於“璽”字“土”末筆的粘實。這是印面的視覺中心,你不能在這個地方動刀。敲擊手法是個熟能生巧的過程,一般選擇線條的中段、平行線、相同或相似的部件下手,因為這個地方的殘缺基本不會影響到文字的釋讀。線條的交接處和角的破損要詳察,要保留角的骨梗意趣。如“私”字的右上角,“處”字頂部的左上角等等。法需活用,法也要化用。

逼 邊

文有朱白,線有橫直,故有垂直與平行逼邊之分。橫線垂直退邊易,直線平行逼邊難。白文平行逼邊易,朱文平行逼邊尤難。垂直逼邊最忌重迭,如一字連續四五畫垂直逼邊。形同欄柵,味同嚼蠟,應擇其間可以短縮者離邊一二畫,相間再使逼邊,庶免重迭之弊。平行逼邊,應將邊線殘缺數處,使邊線與字線若合若離,若令合一,似嫌呆滯矣。此指朱文言也,如有邊白文,則又不同,宜將邊線若斷若續,使字線與邊線一望分明,亦有上下左右四方逼邊者,一若雞處鳥籠,局蹐難安,非萬不得已而不為也。

吳先聲嘗謂朱文不可逼邊,逼邊使板,是尚不知化板為活之機矣。

朱文印《負翁手跡》(圖17)的邊框處理很有獨到之處,可作為上文的研究對照範本。“跡”字的下底線和下邊線框平行線的對比性處理就很有突出。全印富有對比性的地方很多,在對比中有著豐富的變化,充滿了思辨的色彩。白文印《四海虛名只汗顏》(圖18)和《永愷小璽》(圖19),一大一小,對邊框的處理尤能說明問題。“四海虛名只汗顏”的左右邊線的上下和上邊線的中間均被擊破,雖有細微的變化,“重迭之弊”很難避免。好在有厚實的下邊線撐著。關鍵的破平解悶的手段是“虛”字左下和“汗”字右下處的敲擊,真是法眼通天。讀者如若不信,你可將此處遮上看看。《永愷小璽》利用文字的現有條件,和邊框線平行的基本都逼邊破線了。右側邊框線的完整就是對比的參照物。

款 識

陰文凹入者為款,陽文凸出者為識,識可書寫刻之,款多以刀代筆。單刀為之,亦有先書後刻者,正草篆隸,各隨其體。款識位置,歷來多終左面,蓋放置時,左側向上,作者欲署既彰,應用複便故也。五面者類終頂端,間有刻一面於頂上者,刻重其質耳。印之上下方正有規則者,應擇較美一面為左,蓋章其美也。不規則印或下方正而上歪曲者,應視捏手適當以定。圈印宜頂端。

這個大家都懂,多為這件作品著想,多為這件作品的歸宿著想,我們是會有更多的辦法的。

選 刀

刀以平頭一式為合用,大小應具數種。譬諸作書,寫大字用大筆,寫小評用小筆,治印亦然。大印宜大刀,小扣宜小刀。反之,印大刀小,無異花針穿井,事倍功半,且拘泥膚淺,嫩軟乏力。印小刀大,直走牛刀宰雞,雜出旁穿,則支離破落,散漫無神。是以印無巨細,同樣落刀,事無難易,工具有別耳。目耕農謂印難於大,不難於小,小則群醜可撩,大則微疵畢露,論殊非是。

毋庸贅言,完全照辦!

品 式

秦漢多尚方印條印,蓋文字本體,方正居多,安排既便端方大雅。間有軍曲印用腰子形者,“軍曲”二字,上下本圈,列之腆子形中,天然巧合,充抵觸處,舒展自然。否則,字不湊巧,削足適履,不免局蹐難安。圓印應以方印為之,用時庶免歪斜。不規則自由印,排布既難,總少佳構,蓋其形式本體,已欠雅馴也。

巨印尚氣魄,小印求工穩,自來作者,每多偏擅,長於大者短於小,能於細者畏於巨,此何以故資力超邁與否使然耳。才高見氣魄,巨印勝任;庸才求工穩,小巧相宜。古印無小於繩頭者,唯近人尚之以為巧工能事耳。

篆刻印面的欣賞視覺應該是有範圍的。過大忌於刻字,過小毀於微雕,都是不足取的。其中巨印氣魄,工穩小巧之說,大家可以想一想。

擇 石

石不求精,中刀則可。精貴上品,骨董商轉相實賣,丈字更易磨減,難垂久遠。周亮工所謂凍石不如市石即此。凍石、田黃、雞血、封門之類,價位連城,第可備以飾觀,實非印人所尚。田黃、封門,文值雖佳,刻固信手,無如名貴價昂,落刀顧忌,反拘澀而難暢。凍石、雞血,或膩刀。或多砂釘,實不若青田壽山之能適刀也。

好石頭肯定不會永遠屬於你。雕鈕之石必有瑕疵。大家名作往往都是平頭的壽山石、青田石,所以傳久。瞭解石性對我們的創作是有非常大的幫助的。青田石性脆,大寫意一路印風首選。壽山石性枯,工穩一路印風最愛。

停 勻

停勻非難,尚整齊者以為能;不停勻非易,文字筆劃本體停勻,欲使不停勻,實大不易。得式停勻,失之硫密。失卻硫密,即無流走自然之趣,易入板執呆滯之哉。

此條可作為以上印例的檢驗。也可作為自己創作的一條標準。

“書法屋”往期熱點連結:

精彩頭條:

學書資料:

書壇觀點:

與薛明輝老師一起探秘《十七帖》

說到王羲之《十七帖》,相信學書法的朋友並不陌生,似乎,如果沒有學過十七帖,就像相聲不聽侯寶林,京劇不學梅蘭芳一樣,草書便索然無味。

《十七帖》是王羲之與別人的信函,如果能知道每篇所講的內容,似乎離王羲之更近,離大師越近,則感受越深,所以,《十七帖》當中到底隱藏著哪些秘密和筆法呢?

第一節 《十七帖》概述

3月29日 19:00-20:30

1.《十七帖》就是十七張帖嗎?

2.王羲之和《十七帖》的關係

3.“連”還是“不連”?

4.能“以楷法寫草書”嗎?

5.哪個版本最好?

6.“作草如真”的意義

7.初步臨寫示範

第二節 筆法、字形與結體

4月1日 19:00-20:30

1.側鋒在《十七帖》中的體現

2.特殊的字形及示範

3.出彩的點畫及示範

4.左右字形解析及示範

5.上下字形解析及示範

6.與《書譜》《小草千字文》的橫向比較

第三節 臨創過渡

4月4日 19:00-20:30

1.章法分析

2.臨摹注意事項

3.臨摹示範

4.如何過渡到創作

5.創作示範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