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閨蜜》:黃真真的姐妹物語

2001年, 從紐約大學電影學院畢業歸來的黃真真, 推出了首部長片作品《女人那話兒》, 儘管其本土票房較為一般, 但話題性則是相當的強, 這幾年在香港導演紛紛北上神州的潮流裡, 黃真真也與內地合拍了數部影片, 其中去年的《被偷走的那五年》叫好叫座, 不僅是在內地市場打敗了林超賢的男性情義片《激戰》, 在香港市場, 單日票房還比晚兩周上映的動作片《狄仁傑之神都龍王》要高, 成為一道獨特而亮麗的風景。 而《閨蜜》作為黃真真“女性三部曲”(《傾城之淚》、《被偷走的那五年》)之一, 自然受到了很高的期待,

畢竟在這個“十個男人七個傻八個呆九個壞”的小時代裡, 陳可辛的《投名狀》早已放大了男兒情義的不可靠, 反而是小妞與她的閨蜜們更能安撫內心的傷痛, 甚至是帶來事業的成功、人生的奮進。

當年《女人那話兒》被贊為是“藉著不同的女性的表白(或者可以說是獨白, 在沒有男人的影像下, 女性發聲可說是一種具政治性的獨白)來向現有的父權建制提出多元性的質疑。 父權的價值系統雖然並沒有因為戲中女性的表白而崩潰, 或摧殘, 可是當中對男性針鋒相對的陳述, 卻令不少男士相形見拙”, 而新作《閨蜜》的線索之一, 便是楊子姍扮演的小美作為副導演/導演在幫助黃真真拍攝“女人那話兒”, 帶出了自我致敬的意味,

同時也把當年的一些話題性元素帶入了本片之中, 如對男性/性的看法, 對於姐妹情深的閨蜜情的感受等。 但畢竟《閨蜜》是一部劇情片而並非是紀錄片/偽紀錄片, 《閨蜜》也不再是拘泥于沒有男人在場下的女性聲音, 而通過小美、Kimmy及希汶這三個從小一起長大的好閨蜜的成長經歷, 帶出了“十個男人九個花/壞, 還有一個可能GAY”的意味, 從而折射出閨蜜情深。

傳統裡的愛情是男女愛情, 影片也架構了三個閨蜜與不同類型男人的愛情故事, 不過影片裡的愛情並不可靠, 反而是閨蜜情誼來的更為實在, 儘管這個中難免會帶有女性間的嫉妒、怨恨等。 影片開場時就是薛凱琪扮演的Kimmy被男朋友藉口她要出國而甩掉, 而好友小美、希汶要“生死相隨”,

這也奠定了影片的整體基調:閨蜜情深遠勝男女愛情。 於是, Kimmy為了證明所謂的“好男人”其實也是一個花心男而自我犧牲了身體, 只為告訴好友其實男人不是你以為的那樣, 而希汶跟喬立之間的愛情看似較為理想, 但也止於曖昧情愫, 更何況, 影片裡不僅是借用“如何判斷一個男人是不是GAY”來暗示喬立可能是GAY, 還讓余文樂延續了他在《志明與春嬌》中的張志明的那種表演風格、人物形象(帶點壞壞的笑容), 難免讓人懷疑他跟希汶能否最終走到一塊。 倒是三個閨蜜之間的情感, 儘管小美、Kimmy及希汶之間有著很大的矛盾隔閡, 但因為小美的身處險境Kimmy與希汶也馬上趕了過去幫助好閨蜜……

另外, 影片《閨蜜》也帶有一些黃真真另一部代表作《六樓後座》的感覺。

當年《六樓後座》讓不少觀眾共鳴, 就如一位觀眾所說的, “理想, 可以不是父母繼續強迫兒子讀書, 而是兒子發現‘原來阿媽比我還瞭解音樂’;愛情, 可以不是結尾一定要有離合結果, 而是暗戀失戀不用交代無關重要這些才是青春;《六樓後座》是真實的, 簡單的, 真正年輕的青春片”。 這話同樣適合於《閨蜜》, 以前青春片喜歡談理想談人生談往上爬, 談愛情的悲歡離合, 但《六樓後座》裡除了林嘉欣扮演的女主角之外幾乎都是“沒有理想”的青春一代, 而《閨蜜》裡, 也只有小美有所謂的“理想”, 愛情, 更只是生活的一小部分, 愛過, 笑過, 哭過, 但依然不如姐妹情深。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