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美國上市公司竟然消失一半,過去20年到底發生了什麼

去納斯達克敲鐘, 去紐交所敲鐘, 這是許多中國創業者的夢想。

在美國上市, 很大程度上甚至已經成為一個科技創業者成功的標誌。

不過, 最近看到一份瑞信的研報, 提到一個讓人驚詫的數字:從1996年算起不過20年, 美國的上市公司就少了一半!

仔細讀完研報, 發現這個資本主義高級階段, 老美的玩法就是不一樣。 有些有趣的圖表, 這裡摘錄一下, 與諸位讀者分享。

▌ 公司的上市與下市

有一年《中國好歌曲》, 參賽的山人樂隊以《水滸》為主題寫了一首《上山下山》, 裡面最有意思的歌詞就是那句:

上山 下山 上山是為了下山

一句歌詞道盡老人家眼中《水滸》最好的投降本質。

其實, 同樣的歌詞, 換過來說美股也是可以。

上市(List)這是許多企業家的夢想。

不過, 在美國, 上市已經不是主旋律了, 下市(Delist)反而是。

下圖是每一年的上市和下市公司的數量, 可以看到在2000年前後, 那個下市的公司是相當多, 而到了2008年之後, 上市寥寥下市多多。

於是呢, 美國的上市公司就從1996年的7322家減少到了3671家, 足足減少了49.8%, 說腰斬並不為過。

▌ 別以為都是被退市的

最初看到上面的下市(delist)圖, 我的第一感覺就是:美國證監會真是嚴格啊, 把那麼多公司給除牌了, 這點A股真不能比。

但是仔細看了研報, 才發現我這個不過是一廂情願了。

其實, 美國上市公司下市, 有三類原因:收購合併、不符合要求退市、自願私有化——而在這些年裡面,

合併收購才是下市的核心理由。

這一點, 從下面的圖表中可以清晰的看到, 絕對是紅色的合併佔據了大頭:

小時候學政治經濟學, 就說過「壟斷」問題。

說資本家大企業, 熱衷於搞壟斷, 什麼托拉斯啊, 辛迪加啊, 一種又一種, 目的就是為了更高的利潤。

這個鬥爭觀念, 從資料來看, 還真有點道理。

下圖是不同年代美國上市企業的CFROI資料, 你可以簡單的理解為是企業的賺錢能力。 可以看到伴隨著美國上市公司的減少, 企業的盈利能力反而是上了一個臺階的, 這裡面可能就有降低競爭的好處。

想想A股, 現在還處於大規模上市的階段。 「發行堰塞湖」何時能夠緩解, 都是未知數呢。

要想美國這樣經歷上市公司由少變多,

又開始由多變少, 不知道要何年了?

不多, 到那個時候, 可能才是中國資本市場開始成熟, 上市公司們開始成熟的時候吧。

▌ ETF填補空白

美國的上市公司越來越少, 對喜歡炒股的投資者是一個壞消息, 因為可以選擇的股票是大大減少了。

是的, 要說ETF天堂, 毫無疑問就是美國了。 看看下圖, 美國第一隻ETF誕生距今, 也不過是20年的事情, ETF的數量卻已經飆升到超過600只。

更重要的是, 不足700只的ETF, 相比腰斬後3600多隻美股, 依然是少數。 但是從交投活躍程度來看, 卻是另一番天地。

是的, 眼下美國ETF的交易量要占到美國證券交易量的30-35%, 高峰的年份甚至一度超過過40%, 可見美國的投資者, 越來越多是不炒股就專門玩ETF去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