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古今理財哪個強?趣解古人理財觀

提起理財投資, 許多人以為是近現代才“流行”起來的。 實際上在中國, 以家庭或個人致富為目標的私人理財投資觀很早就出現了。

著名的政治大家王安石提出“聚天下之人, 不可以無財, 理天下之財, 不可以無義”的觀點。

這些言論體現古人對理財的重視。 那麼, 在經過歷史長河的沉澱後, “之乎者也”的古人們有哪些理財觀念, 值得生活在互聯網時代的人們研究和借鑒的呢?

今兒, 我們就根據古人的理財觀念, 劃分以下幾種類型, 看你是哪朝舊人?

1

風險愛好型:呂不韋, “用奇勝” 風險投資

風險偏好型, 主要是指追求高風險、高收益的理財方式。

司馬遷在《史記·貨殖列傳》中將這種方式稱為“用奇勝”。 呂不韋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當時, 呂不韋在邯鄲見過在趙國做人質的秦國公子異人後, 歸而謂父曰:“耕田之利幾倍?”曰:“十倍。 ”“珠玉之贏幾倍?”曰:“百倍。 ”“立國家之主贏幾倍?”曰:“無數。 ”(《戰國策》)。 既然贏無數倍, 則呂不韋願“用奇勝”。

呂不韋理財的途徑主要是發現有潛力、價值被低估的“企業”(秦國公子異人), 向其注入“風險資本”, 幫助其“上市”(登基為帝), 以獲取巨大收益, 這可以說是開創了風險投資的先河。

2

風險中立型:白圭, 觀測市場走勢, 抓住投資時機

風險中立型, 它是介於風險愛好型和風險厭惡型之間的。 這種理財觀遵守的原則是:收益覆蓋成本與風險,

選擇最佳的投資機會。

白圭, 戰國時代人, 曾在魏國做官, 後來到了齊國、秦國。 《漢書》中說他是經營貿易發展生產的鼻祖, 即“天下言治生者祖”。 他也是一位著名的經濟謀略家和理財家。

在戰國時期, 大部分商人都經營珠寶生意, 因為經營珠寶可以獲利百倍。 但是白圭卻沒有選擇這一當時最賺錢的行業, 他開闢了農副產品貿易這一新行業, 他看到當時農業生產迅速發展, 意識到農副產品的經營將會成為利潤豐厚的行業, 提出“欲長線, 取下穀”的經營策略。

他的具體做法是:在收穫季節, 適時購進穀物, 再將絲綢、漆品等生活必需品賣給比較寬裕的農民;而在年景不好或者青黃不接時, 適時出售糧食, 同時購進滯銷的手工業品。

當某些商品積壓滯銷時, 白圭用比別家高的價格來收購;當市場糧食匱乏時, 白圭以比別家低廉的價格及時出售。

這種經營方法, 既保證了自己能夠取得經營的主動權, 獲得豐厚的利潤, 又在客觀上調節了商品的供求和價格, 獲得了良好的聲譽。

3

保守型: 蘇軾, 控制消費, 開源節流

這是中國古代主流的一種理財觀念, 追求的是一種低風險、量入為出的資金安排。 大文豪蘇軾先生就是此中典型。

蘇軾在《答秦太虛書》中有過這樣的描述:“初到黃, 廩入既絕, 人口不少, 私甚憂之。 但痛自節儉, 日用不得過百五十。 每月朔便取四千五百錢, 斷為三十塊, 掛屋樑蔔, 平日用畫叉挑取一塊, 即藏去叉, 仍以大竹筒別貯用不盡者,

以待賓客。 ”

當時, 蘇軾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後, 俸祿大幅減少, 他決定每月發工資後取出4500文錢, 分成30堆後用繩子串起來掛在房梁上, 每天早上用一枝長長的畫叉挑取一串, 取完後就把畫叉藏起來, 這樣就把每天的開支控制在150文以內。

“節流”還不夠, 蘇軾經多方申請, 從當地衙門那里弄到數十畝廢棄荒地, 於是他脫下長衫, 穿上短衣, 帶領全家人開荒種地, 在“節流”的同時還做到了“開源”。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