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西方哲學與神學對聆聽的解讀——信仰與聆聽

置頂哲學園 好文不錯過

西方哲學與神學對聆聽的解讀

——信仰與聆聽

安希孟

內容提要:同目視相比, 聆聽與宗教信仰的聯繫更密切。 聞見之知, 分明更多的知識和聞聽有關。 但是若按照百聞不如一見之說, 則人類會成為聾聵之人。 按基督教的觀點, 聆聽上帝之言是在孤獨中單個人聆聽, 而不是在稠人廣座中從大喇叭聆聽, 更不是把好事做在明處。 信仰同聆聽奧秘有關, 而不是同"看"、"見"有關。 科學發現卻同"可見"聯繫在一起。 信仰是個人獨處時與上帝喝喝私語。 上帝之言只能聆聽, 不可口見。 聆聽是心靈與心靈、人與上帝的溝通。

聆聽奧秘, 聆聽心聲, 聆聽天籟, 乃是一種最深沉的交往。 本文論述的聆聽, 兼具感覺性質的聆聽與神秘主義的聆聽兩種性質, 這兩種意義的聆聽都同人的生存體驗結合在一起, 並且, 宗教信仰的聆聽綜合了感性與神秘的聆聽。

朋霍費爾說, 基督徒對他人的服侍, 第一個便是聆聽。 對上帝的愛開始於對於聖言的聆聽, 其次是對他人的聆聽。 我們時代過多的是呱噪, 是言傳, 而不是聆聽。 我們要求服從, 而不去聆聽他人。 對於他人的愛, 開始於聆聽, 而不是喋喋不休止的言說。 上帝的愛不僅僅是贈予我們聖言, 他也借著聆聽, 聆聽我們的所需。 當我們學會聆聽自己的弟兄時, 我們所做的也就是上帝的工作。

牧師們切不可以為自己的服侍工作就是說些什麼, 其實聆聽是比言說更重要的服侍。 人們找尋聆聽的耳朵, 結果發現許多基督徒不注意聆聽, 而是滔滔不絕地言說。 不聆聽兄弟的人, 也不會聆聽上帝, 這是靈性的死亡。 還有的人心不在焉地聆聽。 聆聽當然也是一種服侍。

哲學是智慧, 不是知識, 哲學更多地同"聆聽"、"傾聽"、"諦聽"奧秘有關。 知識則同目睹、見證、觀看、實證有關。 科學把聆聽轉化為可目視的波長。 "眼見為實", 足以說明科學知識關乎實事而非玄想思辨。 "耳聽是虛", 聆聽因而往往同奧秘、玄機和靈虛有關。 哲學就是務虛, 致虛極, 守篤靜-這虛不是虛假, 但它不實。 中國傳統相信眼見, 忽視耳聞, 這限制了人的思維。

聆聽同信仰、信念有關。 科學是視察, 哲學和宗教是聆聽。 聲學記錄的是林濤的波長(可視), 人心卻聽到林濤怒吼, 此即意義。 國人有"眼不見為淨"一說, 但我們卻不可避免地要聽。 聆聽、傾聽, 是我們人類准一不可抗拒的能力。 我們可以拒絕看, 但我們難以抵制聽。 我們可以聽到宇宙中最深邃的聲音。

聆聽是人與人, 人與自然之間的真正關係。 視, 即視事、管事, 是把自然界物件化、客體化。 聆聽, 卻是與對方融為一體, 是進入對方。 聆聽表示不干擾、聽便、聽任、聽憑。 聆聽, 表明主客界限消失, 主體自失於客體之中。 看, 卻不見得有此種關係。 看, 是把對方視為客體。 聽, 則是進入對方。 科學把可以聆聽的事物物件化、符號化、數量化、形體化、視覺化,

如說"聲振林木"、"響遏行雲"、"餘音繞梁"、"高山流水"、"曲高和寡", 又如說"聚精會神"地聽, 此皆科學帶來的弊端。 因為, "可視"同時包含"可操作性", 帶有征服性, 而不是與對方融為一體。 聆聽卻是精神與精神的交流, 是欣賞而非操作, 是融合而非征服。 凝視、注視, 使被目視者變成死寂的客體。 注視、觀看, 也同現象有關, 然而, 聆聽卻同本質有關。 人觀看不到本質, 卻可以聆聽到本質。

聆聽指向理解。 理解其實是聆聽。 聆聽因而就是善解人意, 聆聽是存在的敞開, 聆聽乃開放。 你如何聆聽, 你聆聽到什麼, 這是由你的存在決定的, 反過來也制約你的存在。 "不願意聽的人比聾子還聾。 "即使是沉默的人也以一定形式開放和言說, 因而也善於聆聽。 越沉默的人越善於聆聽。

"聆聽和沉默同樣屬於話語的道說。 "①

聆聽因而不是"包打聽", 不是侵犯他人隱私, 不是竊聽, 不是聽閒言碎語。 沉默因而還是聆聽的前提。 善於理解他人的人因而更尊重他人隱私:他聆聽, 也不聆聽。 不聆聽是更好的聆聽。 因為這不聆聽中已經包含了理解, 因而是最好的聆聽。 另外一種"拒絕聆聽"當然是拒絕強迫的灌輸的教理, 這"拒絕聆聽"乃是聆聽良心。 聆聽也包含被聆聽和被理解。 話語只有被聆聽, 被理解, 才能是話語。 開放性因而也表現為被聆聽。 我們的會議設旁聽席, 群眾可以旁聽人大會議, 這乃是希望被聆聽。 這是因為話語的意義是聆聽者而不僅僅是被聆聽者創造的。

聆聽, 也指聆聽天命, 聆聽良心呼喚(此在的內心呼聲), 聆聽內心的命令。"心事浩茫連廣宇,於無聲處聽驚雷",能從無聲處聽到驚雷,這都是聆聽自己的心聲。

語言的本質不在於言說,而在於被聆聽、被理解。語言的存在,取決於被聆聽,而不是被言說。期待被聆聽,就是希望,就是開放。聆聽因而表明人的開放性、超越性,拒絕封閉性。聆聽和被聆聽,這是關係的存在。另一方面,人也可以自由地聆聽而不受究話。聆聽是自己去聆聽,不是被迫去聆聽,這是聆聽的私密性、隱藏性,乃是人的利益與權利之所在。

東西方哲學和宗教都有許多關於聆聽的說教。孔子雲:"六十而耳順",然後才能從心所欲不逾矩。可見,耳順要花畢生的精力。佛教中"音聲陀羅尼"(Dhdrarli,總持,表示對所聞法能總攝憶持,不會忘失),據說聽到貪慎癡,就不喜歡,聽到施行慈惠,就欣賞。人間百態,都靠聽。耳朵這小洞穴,竟成千佛洞。中國南北朝佛教徒蕭子良(460~ 494)寫了《耳銘》,實則"聽銘":"惟耳是聽,仁愛是聞。"只聽好聽的,當然不對,但若說,"好話壞話,聽了之後,有所分辨",則可也。耳朵這小小的洞穴應當成為"聖賢閣",讓古今賢明之士聚會,聲入心通,聞言知微。佛教認為,耳證得圓通,才是成佛之道。學會聆聽,竟然同得救成聖有關,這就要求人們善於聆聽,"無迷邪餡"。

有兩位哲學大師分別給予觀看和聆聽以優先地位。柏拉圖重視目睹。著名的洞穴((cave)比喻和日喻即是顯例。但希臘人也注意聆聽與交談(這體現在演說與雄辯上)。海德格爾(MartinHeidegger, 1889一1976)則注重聆聽。他認為,我們若不學會聆聽,便不會言說。重要的是聆聽,而不是滔滔不絕地言說。海德格爾雲:人都是在他聆聽的範圍內言說的。人要講話,必須先聆聽命令。人講出的每一個言詞,都是出於這聆聽,也是作為這聆聽而說出的"人是在回應語言的意義上講話。這一回應就是聆聽。人聽,是因為他聆聽那寂靜的命令。"②海氏認為語言的本質是聽、說,而不是看、讀。他說,終有一死的人說話,因為他聆聽。人聆聽,才說話。"語言說,人說,是因為人應合於語言。"應合乃是聆聽。

海德格爾認為,提問者並非首先向自然界提問,讓自然界回答。相反,他首先聆聽從語言中說出來的東西,聆聽語言對我們的訴說。不應當說"言說同時是聆聽",而應當說"言說首先是聆聽"。

伽達默爾(HanseogGadamer, 1900一2002)據此認為,對話首先是一種聆聽,而不是滔滔不絕地演講和訓政。洗耳恭聽是讓所有能聽到的自行顯現。只有聆聽,才能開擴視界,產生新的融合。伽達默爾強調在"言說"之前,必須"聆聽"。

伽達默爾因而說:"世界本身是在語言中得以表現的。語言的世界經驗是絕對的。"③只有在聆聽中,只有被聆聽,語言才是真正的語言。只有在語言中,並通過語言,世界才是真正的世界。並且,人的存在是通過語言來體現的,而語言是通過聆聽來體現的,因而人的存在是通過言說與聆聽來體現的。

因此,人所言說的任何語詞都源於這種聆聽,並作為聆聽而言說。人的言說不應當是"一言堂"。人的言說本身又是聆聽。人不應當不聆聽而一味言說。人言說,是因為他回答語言,這回答乃是一種聆聽。每一種本真的聆聽都在自身中包含了言說。與語言有關的,因而就是聆聽,而不是視察。

柏拉圖儘管強調"目視",但他也認為,音樂的和諧和韻律可能使人傾向于正義。"音樂的調子一變,國家也跟著變。"靡靡之音乃亡國之音。激昂的旋律催人奮進。我們的耳朵原來聯繫著人際關係和國之安全!

《聖經》,尤其是《新約聖經》,有大量關於聆聽、傾聽、諦聽的教導:"然而人未曾信他,怎能求他呢?未曾聽見他,怎能信他呢?沒有傳道的,怎能聽見呢!'(羅10;14)正當順序應當是聽、信、求告。可見"通道是從聽道來的,聽道是從基督的話來的"(羅10;17 ) o"他們的聲音傳遍天下,他們的言語傳到地極"(羅12;17-18)0"你們受了聖靈,是因律法呢?是因聽信福音呢,!'(加3; 25)顯然,答案是後者(聽信)!聽而相信,足見聽的重要地位。"這天國的福音,要傳遍天下"(太24;14)0基督教傳播的方式是佈道與聆聽:"你們往普天下去,傳福音給萬民聽"(可16;15 ) 。"自從你們聽見福音,真知道神恩惠的日子"(西1;6)。福音"是傳與天下萬民聽的"(西1;23)}"叫外邦人從我口中得聽福音之道,而且相信"(徒15;7)。基督教特別注重禱告,乃為上達天聽,以為通過禱告,可以讓上帝聽到自己的內心聲音。禱告就是與神交通。

《舊約。創世記》記述了人把語言物化,從"聆聽"轉向"目睹"的墮落,蛇說:"上帝知道你們吃(禁果)的日子眼睛就明亮",同時,人也覺得這樹的果子"悅人的眼目"。可見"視看"竟然標誌著人的墮落。人因為看,竟忘記了"聆聽"上帝之言。

按基督教的說法,基督是成了肉身的上帝之言(道,邏各斯),因而有耳的,就應該聽。"諸天述說上帝的榮耀",顯然是要上達"天聽"。古人也雲:天聽自我民聽。按基督教,靈性貧乏乃是聽力遲鈍所致。基督教的經典叫福"音",要傳給萬民"聽"。後來,基督教也特別重視禱告、祈求、唱詩、念經(佛教也如此)與頌贊。祈禱是與上帝對話。奥古斯丁在《懺悔錄》中說:"聽啊,我的主!''"讓我聆聽並理解這些話的意思!''"上帝,請告訴我!''

語言主要同"聆聽"有關。聆聽同奧秘有關:"聆聽奧秘"。基督教的禱告是與上帝交流,讓上帝聆聽。而不是行好事在表面讓上帝看到,受到表揚。

中世紀的湯瑪斯認為,人能從上帝的啟示中聆聽到上帝的聲音。然而上帝若碰不到知音,便會隱匿起來。人在面臨自身和世界的奧秘時經常提問,這提問便使人與上帝成為知音。人的提問會被上帝聽到。提問是人的基本本體論的規定性。提問表明人樂於聆聽(答案)。奧秘不可見,但可聽。

歐洲宗教改革破除偶像,人們也以"聆聽"反對"目睹"。初期教會圍繞"看"與"聽"曾有過爭論:起初"看"占上風,後來"聽"越來越重要。宗教改革時期,"聽"取得勝利。教堂注重"聆聽"講道。圖像、雕塑、燈具消失了,代之以管風琴(與聆聽有關)。耳朵代替了眼睛,佈道演說占上風,聽覺代替了視覺。懺悔乃表示讓上帝聆聽。

許多基督教思想家論述了聆聽對於思想的意義。舍勒(MaxScheler, 1874一1928)認為人是祈禱的X,祈禱意味著言說、發問,也意味著聆聽。X表明人的非本真性。他聆聽,這會改變他的本質,這恰恰表明人的開放性-向上帝開放,向未來開放。這也是人的超越性。人是通過聆聽向上帝開放的。祈禱與聆聽表明人從內心"聆聽"神秘的聲音。未聆聽福音的人談不到拯救。③即使對那些口將言而懾懦,或口不能言的人,上帝也聆聽。蒂利希(PaulTillich, 1886一1965)說,這可能是沉默的祈禱:說不出的歎息。然而上帝鑒察人的心靈,知悉和聆聽人的心靈之聲。⑥人們本不知怎樣禱告,卻用說不出的歎息代替禱告。

洞察人心的上帝會知道、會聽見的。沉默有時是無言的禱告,是無法用語言表達的深深的歎息。基督的門徒屈從于"看見"的誘惑,但基督徒應當瞭解基督教的深層。

巴特(KarlBath, 1866一1968)認為,"這一話語(上帝的話語)是我們生時與死後都必須相信和聽從的聖言……言出為聲而被聽知之處,便是上帝之言所在之地:上帝之言只能在此!''⑦

拉納爾(KarlRahner, 1904一1984)討論了"現代人關於上帝的經驗"。他提出"讓心靈的耳朵聽見"。"如果我們在用耳朵聽那從外在說給我們聽的言語時沒有準備好,不從自己內心去聆聽、去接受我們自身存在的靜默之詞……那麼,此一種對上帝的經驗的訴求便從一開始就註定失敗。"⑧拉納爾認為人在對自由的愛中對啟示的上帝所發出的福音以言說或沉默保持著開放。他要麼聆聽上帝的言說,要麼保持沉默(這都是開放)。人能聽到上帝的福音。

拉納爾認為,即使上帝沉默無語,人也在聆聽上帝之言,即聆聽上帝的沉默。拉納爾認為,人是上帝啟示的聆聽者,時時刻刻都在聆聽上帝自由的、獨立的言說或沉默:上帝不言說時,精神也聆聽上帝的沉默。"上帝可能真正還在言說。另一方面,人也能夠傾聽這種聞所未聞的言說。人表明,這種言說真正地被聽到了。"⑨拉納爾相信,人是"聖言的傾聽者"。因而,在我看來,"基督信徒"便來自"基督聽徒"。有人認為,《聖經》中的"道"就是"言","道成肉身",就是"言成肉身"。"言"當然同"說"、"聽"有關(言聽計從),而不是可視的。謝扶雅說,"言"有耳提面命的意思。⑩

默茨(JohanesMetz, 1928一)說:"人被視為這樣的存在者:他……必須聆聽歷史。"人所具有的"諦聽在"的理性一直都帶著問題,為這話語敞開著。神學將"人"當做能夠聆聽啟示的"人之在"。聆聽意味著詢問。人對自我和神聖的奧秘不斷地提問。詢問表示願意聆聽。"提問也是一種虔誠的行為。"人天然地具有聆聽的能力。朋霍費爾也說,"用上帝之耳去聽,這樣我們才能述說上帝之言。',⑩

除了人聆聽上帝以外,上帝也聆聽人。上帝鑒察人的心靈,並且知悉和聆聽人的心靈的聲音。上帝並不"看"這個世界。人也可以講故事給上帝聽。人從不暗啞。人不是悶葫蘆。維特根斯坦說,對不可言說者應當保持沉默。但荒謬的是,人就是不能沉默。人向上帝的祈禱是人的獨白,但同時也是對話-開放的獨白。上帝在聆聽。真正的辯證法不完全是孤獨的思想家對他自己的獨白,而是對話。對話就要聆聽。

基督教要激發人作出真正的聆聽、回答、發問、信賴、順從、祈禱、讚美和感激。上帝不是孤獨的,相反,他注重團契。他是有同情心的、慈悲的上帝。人並不孤獨。漢斯。昆((HansKung, 1928一)認為,在人這一方面不要喋喋不體地要上帝聆聽。人應當只限於讚美和稱頌上帝。他認為從來沒有祈禱不被聆聽到。聆聽是沒有問題的。如果人的祈禱好像未被聆聽,那也不應當沉默,而是應當重新祈禱。⑩

耶穌主張,祈禱應當獨自進行,避開眾人耳目。聆聽因而表明宗教的私人性、隱藏性,而不是大事張揚。禱告不是當眾演說。這是聆聽的私密性、個人性。看、視,則不具有此種性質。

從語言本體論的觀點看,基督教信仰產生於語言。信仰本質上是語言性的。信仰在語言中呈現,而不是脫離語言而存在。離開了語言,人怎麼同天籟、同神秘交流呢?在語言交流中,人仿佛獲得靈智。說到信仰,信徒都有無聲獨白、喃喃自語的經驗,那是在同遙遠的靈魂和冥冥中的神秘交談。信仰因而就是從語言中產生和形成的。信仰不是離開語言從內心認信,而是要呼喚"阿爸父",要祈禱、交通。故而"惟信稱義"應當改為"惟聽稱義"。你若"塞聽",就是堵塞與神交往的可能。"相信",實質上就是"聽信"。"信仰"乃是"聽仰"。

信仰與聆聽的關係表明宗教的私人性質。宗教信仰不應當是萬頭攢動的人海戰術。我們時代的宗教應當保持恬靜和個人獨特性。

_____________

①海德格爾:《存在與時間》陳嘉映等譯三聯書店2000年版,第189頁。

②海德格爾:《人詩意地安居》上海遠東出版社199s年版。

③伽達默爾:《真理與方法》,洪漢鼎譯,臺灣時報出版社1992年版第574頁。

④Saint Augustine,Confessions, New York, 1987, p. 255, p.256, p. 274.

③劉小楓:《走向十字架上的真》上海三聯書店1994年版第93頁。

⑥蒂利希:《祈禱的悖論》載劉小楓主編((20世紀西方宗教哲學文選})(上)上海三聯書店1991年版第597.600頁。

⑦巴特:《教會教義學》(精選本),何亞將、朱雁冰譯,三聯書店1998年版,第131頁。

⑧拉納爾:《現代人對上帝的認識》載劉小楓主編((20世紀西方宗教哲學文選})(上)上海三聯書店1991年版第668頁。

⑨拉納爾:《聖言的傾聽者》J0B0默茨修訂三聯書店1994年版第120頁。

⑩劉小楓主編:《道與言》上海三聯書店1995年版第411頁。

參見拉納爾《聖言的傾聽者》一書中默茨為修訂版所作序言三聯書店1994年版,第6頁。朋霍費爾:《團契生活》轉引自曾慶豹未刊稿《神學論述的語言轉向》(1997)。漢斯.昆:《論做基督徒》,楊德友譯,三聯書店1995年版第468頁。

聆聽內心的命令。"心事浩茫連廣宇,於無聲處聽驚雷",能從無聲處聽到驚雷,這都是聆聽自己的心聲。

語言的本質不在於言說,而在於被聆聽、被理解。語言的存在,取決於被聆聽,而不是被言說。期待被聆聽,就是希望,就是開放。聆聽因而表明人的開放性、超越性,拒絕封閉性。聆聽和被聆聽,這是關係的存在。另一方面,人也可以自由地聆聽而不受究話。聆聽是自己去聆聽,不是被迫去聆聽,這是聆聽的私密性、隱藏性,乃是人的利益與權利之所在。

東西方哲學和宗教都有許多關於聆聽的說教。孔子雲:"六十而耳順",然後才能從心所欲不逾矩。可見,耳順要花畢生的精力。佛教中"音聲陀羅尼"(Dhdrarli,總持,表示對所聞法能總攝憶持,不會忘失),據說聽到貪慎癡,就不喜歡,聽到施行慈惠,就欣賞。人間百態,都靠聽。耳朵這小洞穴,竟成千佛洞。中國南北朝佛教徒蕭子良(460~ 494)寫了《耳銘》,實則"聽銘":"惟耳是聽,仁愛是聞。"只聽好聽的,當然不對,但若說,"好話壞話,聽了之後,有所分辨",則可也。耳朵這小小的洞穴應當成為"聖賢閣",讓古今賢明之士聚會,聲入心通,聞言知微。佛教認為,耳證得圓通,才是成佛之道。學會聆聽,竟然同得救成聖有關,這就要求人們善於聆聽,"無迷邪餡"。

有兩位哲學大師分別給予觀看和聆聽以優先地位。柏拉圖重視目睹。著名的洞穴((cave)比喻和日喻即是顯例。但希臘人也注意聆聽與交談(這體現在演說與雄辯上)。海德格爾(MartinHeidegger, 1889一1976)則注重聆聽。他認為,我們若不學會聆聽,便不會言說。重要的是聆聽,而不是滔滔不絕地言說。海德格爾雲:人都是在他聆聽的範圍內言說的。人要講話,必須先聆聽命令。人講出的每一個言詞,都是出於這聆聽,也是作為這聆聽而說出的"人是在回應語言的意義上講話。這一回應就是聆聽。人聽,是因為他聆聽那寂靜的命令。"②海氏認為語言的本質是聽、說,而不是看、讀。他說,終有一死的人說話,因為他聆聽。人聆聽,才說話。"語言說,人說,是因為人應合於語言。"應合乃是聆聽。

海德格爾認為,提問者並非首先向自然界提問,讓自然界回答。相反,他首先聆聽從語言中說出來的東西,聆聽語言對我們的訴說。不應當說"言說同時是聆聽",而應當說"言說首先是聆聽"。

伽達默爾(HanseogGadamer, 1900一2002)據此認為,對話首先是一種聆聽,而不是滔滔不絕地演講和訓政。洗耳恭聽是讓所有能聽到的自行顯現。只有聆聽,才能開擴視界,產生新的融合。伽達默爾強調在"言說"之前,必須"聆聽"。

伽達默爾因而說:"世界本身是在語言中得以表現的。語言的世界經驗是絕對的。"③只有在聆聽中,只有被聆聽,語言才是真正的語言。只有在語言中,並通過語言,世界才是真正的世界。並且,人的存在是通過語言來體現的,而語言是通過聆聽來體現的,因而人的存在是通過言說與聆聽來體現的。

因此,人所言說的任何語詞都源於這種聆聽,並作為聆聽而言說。人的言說不應當是"一言堂"。人的言說本身又是聆聽。人不應當不聆聽而一味言說。人言說,是因為他回答語言,這回答乃是一種聆聽。每一種本真的聆聽都在自身中包含了言說。與語言有關的,因而就是聆聽,而不是視察。

柏拉圖儘管強調"目視",但他也認為,音樂的和諧和韻律可能使人傾向于正義。"音樂的調子一變,國家也跟著變。"靡靡之音乃亡國之音。激昂的旋律催人奮進。我們的耳朵原來聯繫著人際關係和國之安全!

《聖經》,尤其是《新約聖經》,有大量關於聆聽、傾聽、諦聽的教導:"然而人未曾信他,怎能求他呢?未曾聽見他,怎能信他呢?沒有傳道的,怎能聽見呢!'(羅10;14)正當順序應當是聽、信、求告。可見"通道是從聽道來的,聽道是從基督的話來的"(羅10;17 ) o"他們的聲音傳遍天下,他們的言語傳到地極"(羅12;17-18)0"你們受了聖靈,是因律法呢?是因聽信福音呢,!'(加3; 25)顯然,答案是後者(聽信)!聽而相信,足見聽的重要地位。"這天國的福音,要傳遍天下"(太24;14)0基督教傳播的方式是佈道與聆聽:"你們往普天下去,傳福音給萬民聽"(可16;15 ) 。"自從你們聽見福音,真知道神恩惠的日子"(西1;6)。福音"是傳與天下萬民聽的"(西1;23)}"叫外邦人從我口中得聽福音之道,而且相信"(徒15;7)。基督教特別注重禱告,乃為上達天聽,以為通過禱告,可以讓上帝聽到自己的內心聲音。禱告就是與神交通。

《舊約。創世記》記述了人把語言物化,從"聆聽"轉向"目睹"的墮落,蛇說:"上帝知道你們吃(禁果)的日子眼睛就明亮",同時,人也覺得這樹的果子"悅人的眼目"。可見"視看"竟然標誌著人的墮落。人因為看,竟忘記了"聆聽"上帝之言。

按基督教的說法,基督是成了肉身的上帝之言(道,邏各斯),因而有耳的,就應該聽。"諸天述說上帝的榮耀",顯然是要上達"天聽"。古人也雲:天聽自我民聽。按基督教,靈性貧乏乃是聽力遲鈍所致。基督教的經典叫福"音",要傳給萬民"聽"。後來,基督教也特別重視禱告、祈求、唱詩、念經(佛教也如此)與頌贊。祈禱是與上帝對話。奥古斯丁在《懺悔錄》中說:"聽啊,我的主!''"讓我聆聽並理解這些話的意思!''"上帝,請告訴我!''

語言主要同"聆聽"有關。聆聽同奧秘有關:"聆聽奧秘"。基督教的禱告是與上帝交流,讓上帝聆聽。而不是行好事在表面讓上帝看到,受到表揚。

中世紀的湯瑪斯認為,人能從上帝的啟示中聆聽到上帝的聲音。然而上帝若碰不到知音,便會隱匿起來。人在面臨自身和世界的奧秘時經常提問,這提問便使人與上帝成為知音。人的提問會被上帝聽到。提問是人的基本本體論的規定性。提問表明人樂於聆聽(答案)。奧秘不可見,但可聽。

歐洲宗教改革破除偶像,人們也以"聆聽"反對"目睹"。初期教會圍繞"看"與"聽"曾有過爭論:起初"看"占上風,後來"聽"越來越重要。宗教改革時期,"聽"取得勝利。教堂注重"聆聽"講道。圖像、雕塑、燈具消失了,代之以管風琴(與聆聽有關)。耳朵代替了眼睛,佈道演說占上風,聽覺代替了視覺。懺悔乃表示讓上帝聆聽。

許多基督教思想家論述了聆聽對於思想的意義。舍勒(MaxScheler, 1874一1928)認為人是祈禱的X,祈禱意味著言說、發問,也意味著聆聽。X表明人的非本真性。他聆聽,這會改變他的本質,這恰恰表明人的開放性-向上帝開放,向未來開放。這也是人的超越性。人是通過聆聽向上帝開放的。祈禱與聆聽表明人從內心"聆聽"神秘的聲音。未聆聽福音的人談不到拯救。③即使對那些口將言而懾懦,或口不能言的人,上帝也聆聽。蒂利希(PaulTillich, 1886一1965)說,這可能是沉默的祈禱:說不出的歎息。然而上帝鑒察人的心靈,知悉和聆聽人的心靈之聲。⑥人們本不知怎樣禱告,卻用說不出的歎息代替禱告。

洞察人心的上帝會知道、會聽見的。沉默有時是無言的禱告,是無法用語言表達的深深的歎息。基督的門徒屈從于"看見"的誘惑,但基督徒應當瞭解基督教的深層。

巴特(KarlBath, 1866一1968)認為,"這一話語(上帝的話語)是我們生時與死後都必須相信和聽從的聖言……言出為聲而被聽知之處,便是上帝之言所在之地:上帝之言只能在此!''⑦

拉納爾(KarlRahner, 1904一1984)討論了"現代人關於上帝的經驗"。他提出"讓心靈的耳朵聽見"。"如果我們在用耳朵聽那從外在說給我們聽的言語時沒有準備好,不從自己內心去聆聽、去接受我們自身存在的靜默之詞……那麼,此一種對上帝的經驗的訴求便從一開始就註定失敗。"⑧拉納爾認為人在對自由的愛中對啟示的上帝所發出的福音以言說或沉默保持著開放。他要麼聆聽上帝的言說,要麼保持沉默(這都是開放)。人能聽到上帝的福音。

拉納爾認為,即使上帝沉默無語,人也在聆聽上帝之言,即聆聽上帝的沉默。拉納爾認為,人是上帝啟示的聆聽者,時時刻刻都在聆聽上帝自由的、獨立的言說或沉默:上帝不言說時,精神也聆聽上帝的沉默。"上帝可能真正還在言說。另一方面,人也能夠傾聽這種聞所未聞的言說。人表明,這種言說真正地被聽到了。"⑨拉納爾相信,人是"聖言的傾聽者"。因而,在我看來,"基督信徒"便來自"基督聽徒"。有人認為,《聖經》中的"道"就是"言","道成肉身",就是"言成肉身"。"言"當然同"說"、"聽"有關(言聽計從),而不是可視的。謝扶雅說,"言"有耳提面命的意思。⑩

默茨(JohanesMetz, 1928一)說:"人被視為這樣的存在者:他……必須聆聽歷史。"人所具有的"諦聽在"的理性一直都帶著問題,為這話語敞開著。神學將"人"當做能夠聆聽啟示的"人之在"。聆聽意味著詢問。人對自我和神聖的奧秘不斷地提問。詢問表示願意聆聽。"提問也是一種虔誠的行為。"人天然地具有聆聽的能力。朋霍費爾也說,"用上帝之耳去聽,這樣我們才能述說上帝之言。',⑩

除了人聆聽上帝以外,上帝也聆聽人。上帝鑒察人的心靈,並且知悉和聆聽人的心靈的聲音。上帝並不"看"這個世界。人也可以講故事給上帝聽。人從不暗啞。人不是悶葫蘆。維特根斯坦說,對不可言說者應當保持沉默。但荒謬的是,人就是不能沉默。人向上帝的祈禱是人的獨白,但同時也是對話-開放的獨白。上帝在聆聽。真正的辯證法不完全是孤獨的思想家對他自己的獨白,而是對話。對話就要聆聽。

基督教要激發人作出真正的聆聽、回答、發問、信賴、順從、祈禱、讚美和感激。上帝不是孤獨的,相反,他注重團契。他是有同情心的、慈悲的上帝。人並不孤獨。漢斯。昆((HansKung, 1928一)認為,在人這一方面不要喋喋不體地要上帝聆聽。人應當只限於讚美和稱頌上帝。他認為從來沒有祈禱不被聆聽到。聆聽是沒有問題的。如果人的祈禱好像未被聆聽,那也不應當沉默,而是應當重新祈禱。⑩

耶穌主張,祈禱應當獨自進行,避開眾人耳目。聆聽因而表明宗教的私人性、隱藏性,而不是大事張揚。禱告不是當眾演說。這是聆聽的私密性、個人性。看、視,則不具有此種性質。

從語言本體論的觀點看,基督教信仰產生於語言。信仰本質上是語言性的。信仰在語言中呈現,而不是脫離語言而存在。離開了語言,人怎麼同天籟、同神秘交流呢?在語言交流中,人仿佛獲得靈智。說到信仰,信徒都有無聲獨白、喃喃自語的經驗,那是在同遙遠的靈魂和冥冥中的神秘交談。信仰因而就是從語言中產生和形成的。信仰不是離開語言從內心認信,而是要呼喚"阿爸父",要祈禱、交通。故而"惟信稱義"應當改為"惟聽稱義"。你若"塞聽",就是堵塞與神交往的可能。"相信",實質上就是"聽信"。"信仰"乃是"聽仰"。

信仰與聆聽的關係表明宗教的私人性質。宗教信仰不應當是萬頭攢動的人海戰術。我們時代的宗教應當保持恬靜和個人獨特性。

_____________

①海德格爾:《存在與時間》陳嘉映等譯三聯書店2000年版,第189頁。

②海德格爾:《人詩意地安居》上海遠東出版社199s年版。

③伽達默爾:《真理與方法》,洪漢鼎譯,臺灣時報出版社1992年版第574頁。

④Saint Augustine,Confessions, New York, 1987, p. 255, p.256, p. 274.

③劉小楓:《走向十字架上的真》上海三聯書店1994年版第93頁。

⑥蒂利希:《祈禱的悖論》載劉小楓主編((20世紀西方宗教哲學文選})(上)上海三聯書店1991年版第597.600頁。

⑦巴特:《教會教義學》(精選本),何亞將、朱雁冰譯,三聯書店1998年版,第131頁。

⑧拉納爾:《現代人對上帝的認識》載劉小楓主編((20世紀西方宗教哲學文選})(上)上海三聯書店1991年版第668頁。

⑨拉納爾:《聖言的傾聽者》J0B0默茨修訂三聯書店1994年版第120頁。

⑩劉小楓主編:《道與言》上海三聯書店1995年版第411頁。

參見拉納爾《聖言的傾聽者》一書中默茨為修訂版所作序言三聯書店1994年版,第6頁。朋霍費爾:《團契生活》轉引自曾慶豹未刊稿《神學論述的語言轉向》(1997)。漢斯.昆:《論做基督徒》,楊德友譯,三聯書店1995年版第468頁。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