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一年一度的清明節就快到了,告訴你所不知道的“清明”文化

“春分後十五日, 鬥指丁, 為清明, 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 蓋時當氣清景明, 萬物皆顯, 因此得名。 ”——《曆書》

2016年4月4, 農曆二月廿七日, 清明節至。

清明時節雨紛紛, 1000多年前的杜牧, 應該沒有想到自己的一句古詩, 幾乎成了千古不變的氣候諺語。 清明小長假就迎來了一場暴雨。 不過這也並沒有影響大家掃墓祭祖。

清明節已有2500多年歷史, 古時又叫踏青節、三月節、祭祖節、掃墓節、掃墳節、植樹節、鬼節等。 它與七月十五的中元節、十月初一的寒衣節, 並稱為中國三大著名“鬼節”。 在二十四個節氣中, 既是節氣又是節日的只有清明。

關於清明, 你瞭解多少?清明節能不能說“節日快樂”?清明有哪些有趣的習俗?清明時節, 飲食生活上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呢?

如果你不知道, 就趕緊來看看吧!

清明節能不能說節日快樂?

前幾年曾有媒體報導, 10086發短信“祝您清明節快樂”惹怒用戶, 清明節到底能不能祝福節日快樂?

星湖君覺得, 其實在清明節, 除了掃墓,其它場合說清明節快樂沒問題。 清明節是節氣和節日的結合, 它的特點是把春天的勃勃生機充分地表現出來, 掃墓祭祖讓我們獲 得精神上的慰籍和支撐, 踏青、蕩秋千、放風箏則讓人們動起來。 這些東西加在一起, 都是為了要讓我們快樂度過清明節, 所以說清明節快樂沒有問題。

清明節風俗習慣

♣踏青

清明之時,

正值春回大地, 人們乃因利趁便, 掃墓之餘亦一家老少在山鄉野間遊樂一番, 回家時順手折幾枝葉芽初綻的柳枝戴在頭上, 怡樂融融。 也有的人特意于清明 節期間到大自然去欣賞和領略生機勃勃的春日景象, 郊外遠足, 一抒嚴冬以來的鬱結心胸。 這種踏青也叫春遊, 古代叫探春、尋春。 其含義, 就是腳踏青草, 在郊野遊玩, 觀賞春色。

♣放風箏

每逢清明時節, 人們不僅白天放, 夜間也放。 夜裡在風箏下或風穩拉線上掛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燈籠, 像閃爍的明星, 被稱為“神燈”。

過去, 有的人把風箏放上藍天後, 便剪斷牽線, 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 據說這樣能除病消災, 給自己帶來好運哦。 不過, 放風箏還是要在安全的區域放哦。

♣植樹

清明前後, 春陽照臨, 春雨飛灑, 種植樹苗成活率高, 成長快。 因此, 自古以來, 我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

古人如何過清明節?

北京民俗協會秘書長高巍介紹, 我們的先人掃墓時將其與踏青結合, 清明時節春和景明, 一家人通過踏青掃墓再次聚在一起, 通過踏青, 不辜負春天的大好時光。

過去北京有很多王公大臣, 在逝去的先人的地方除了有一個壯觀的墓, 附近還有大宅。 在掃墓之餘, 一大家人還會在宅子周圍踏青、觀光。 由此可見, 古人是把掃墓和踏青一起過的。

在有些地方, 清明節正日子全家人要去掃墓;還有一些地方則要求在清明節之前掃墓。 但是不論掃墓的日期差別有多大, 掃墓和踏青一定結合在一起。

清明節與寒食節是同一天嗎?

寒食節在清明節前一兩天, 離得非常近, 所以很多人把這兩個節日合在一起了。 清明節有很多重要習俗, 包括掃墓、祭奠先烈、吃寒食等都是從寒食節發展而來, 清明節成為了節氣和節日的結合。

清明節為什麼有吃寒食習俗?高巍介紹, 古人為紀念春秋時被晉文公燒死的介之推, 選擇在寒食節禁火吃冷食。 久而久之, 許多地方便在寒食節中創造出各式的寒食, 歷經數代沿承至今, 成了一道道獨特的清明時令小吃。

《清明上河圖》畫的是清明節嗎?

說起清明節, 不少人會聯想到中國書畫史上的經典作品《清明上河圖》, 《清明上河圖》中的“清明”是不是指清明節?

高巍說, 《清明上河圖》實際上描繪的是都城開封汴梁商業繁榮、人丁興旺的景象。

如果仔細觀賞, 會發現畫中岸邊的樹木並沒有掛滿綠葉或開滿了花。

高巍指出, 按道理說, 開封距離南方較近, 到了清明, 應該是春天甚至夏天的景色, 這樣判斷的話, 《清明上河圖》並不是簡單地僅描寫了開封清明時節的景色。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