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李牧:有他在,要什麼長城(武廟七十二將系列)

李大嘴 大嘴讀史

——史料摘譯——

原文:

匈奴小入, 詳北不勝, 以數千人委之。 單于聞之, 大率眾來入。 李牧多為奇陳, 張左右翼擊之, 大破殺匈奴十餘萬騎。 滅襜襤, 破東胡, 降林胡, 單于奔走。 其後十餘歲, 匈奴不敢近趙邊城。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譯文:

匈奴小股人馬入侵, 李牧就假裝失敗, 故意把幾千人讓匈奴活捉去。 單于聽到這個消息, 就率領大批人馬入侵。 李牧布下許多奇兵, 用左右包抄的方法反擊匈奴軍, 大敗匈奴, 殺掉十幾萬匈奴騎兵。 滅了襜襤, 打敗了東胡, 並收降了林胡, 單于逃跑了。 此後十多年, 匈奴不敢接近趙國邊境城鎮。

1

戰國時期有兩個武安君, 一個是秦國的殺神白起, 一個是趙國的李牧。

同屬於戰國四大名將的兩個武安君, 誰更厲害些呢?眾說紛紜。

大嘴的觀點是:李牧更牛些。

一來白起的戰績都是在“內戰”中取得的, 而且殺戮太多, 而李牧最大的戰績是對付匈奴人取得的, 境界不同。

二來白起的背後是強大的秦國, 把一把好牌打好而已。 而李牧的背後是江河日下的趙國, 李牧在秦趙戰事中取得勝利的時候, 正是趙國最虛弱的時候。 長平之戰傷了元氣, 接踵而至的地震和災荒更是讓趙國奄奄一息, 把一把爛牌打出花兒來, 這才是李牧最牛的地方。

所以, 兩個武安君都很牛, 但大嘴更佩服李牧。

2

李牧幹翻匈奴是一個曲折的故事。

想當年, 趙武靈王推行胡服騎射, 的確增強了趙國軍隊的騎兵作戰能力, 但對上匈奴人, 依然不夠看。

李牧鎮守北方的時候, 採取的是避而不戰的方針。 一方面好吃好喝伺候著邊防將士, 同時嚴格訓練。 另一方面匈奴來襲, 烽火一燃, 消息樹一倒,

統統躲進防禦堅固的軍營。

這樣的結果就是, 沒有什麼軍功, 但人員和物資也幾乎沒有損失, 唯一的壞處就是李牧落下個膽小的名聲。

趙王得知邊境的消息, 很不高興, 換帥!

換帥之後, 匈奴人來襲, 趙軍迎擊, 但結果往往是損兵折將, 因為趙軍人數多了, 匈奴騎兵打不過就跑, 趙軍人數少, 就被匈奴人圍毆。

趙王無奈, 李牧複起。

李牧又隱忍了好幾年, 把人員、訓練、物資、士氣等各方面都調校到最佳狀態, 集結了精選的戰車一千三百輛, 精選的戰馬一萬三千匹, 敢於衝鋒陷陣的勇士五萬人, 善射的士兵十萬人, 亮出了對付匈奴人的獠牙。

匈奴人小股騷擾, 李牧佯敗, 匈奴人被既得利益刺激, 想玩一把大的, 大舉入侵, 卻正中李牧下懷:不戰則已,

一擊必勝。

在一望無際的草原上, 以步兵為主的趙國軍隊在李牧的指揮下, 正面相持的同時, 張開左右兩翼包抄反擊, 把不可一世的匈奴人包了餃子, 創造了中國戰爭史上第一次以步兵大兵團全殲騎兵大兵團的戰例,

此戰, 趙軍殲滅匈奴十多萬人馬, 匈奴單于狼狽逃竄。 之後數十年, 匈奴人在趙國邊境不敢越雷池一步, 被打怕了。

有李牧在, 要什麼長城?!

3

長城無法移動, 但李牧可以轉戰南北。

當秦國再度兵鋒指向趙國時, 趙國終於想起了北方的李牧。

李牧率領邊防軍南下, 和秦軍對峙。 李牧表面上用的是趙國軍隊築壘固守的老套路, 實際上時刻關注著秦軍的動向, 做好出擊的準備。

秦軍出兵攻擊肥下, 攻敵之所必救, 希望把趙軍勾引出來, 然後在運動戰中殲滅趙軍, 但李牧出人意料地沒有救援肥下, 而是突擊秦軍大營, 俘獲了少量留守的秦軍以及大量的輜重物資。 然後回身對付匆匆趕回大營救援的秦軍。

李牧用的依然是對付匈奴人的戰術, 正面相持,兩翼包抄,秦軍和匈奴人一樣也被包了餃子。

秦軍將領桓齮逃出重圍之後,甚至不敢回國,逃到燕國去了。

此戰之後,李牧因功被封為武安君。

一年之後,秦軍南北兩路雙管齊下進攻趙國,李牧胸有成竹,南守北攻,他讓副手堅守南路戰線,自己帶領主力北上,乾淨俐落地擊敗北路秦軍。等李牧率領主力再度南下的時候,南路秦軍已經獲知北路秦軍失敗的消息,灰溜溜地撤退了。

李牧兩戰兩勝,趙國對抗強秦,看起來很有希望的樣子。

4

又過了三年,秦軍再度進攻趙國。這一次,李牧面臨的形勢更加險惡。

長平之戰雖然已經過去了33年,但之後連綿的戰火沒有讓趙國有機會休養生息,元氣未複,而趙國北部又遭遇地震,爆發大面積的饑荒,趙國幾乎到了奄奄一息的地步。

秦國王翦對陣趙國李牧,兩位“四大名將”面對面。

相比物資匱乏的趙軍,秦軍的實力更強,但在李牧面前,即使王翦,也沒有必勝的把握。

戰爭的勝負未必只在戰場上。秦國人為求速勝,施展離間計,用重金收買了趙王的近臣郭開,讓郭開散佈李牧意圖背叛趙國的流言蜚語。

昏庸的趙王聽到信謠言,派人去往前線剝奪李牧的兵權。李牧以“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緣故拒絕接受命令,但落入趙王預先佈置的圈套,被俘後自殺。

趙國自毀長城,三個月後,邯鄲即告失守。

“李牧死,趙國亡。”

5

李牧的死讓人扼腕,但更加悲催的是李牧居然無法做到項羽一般的橫劍自刎,因為他是一個殘疾人。

李牧天生右臂無法伸直,肌肉萎縮。

根據《戰國策·秦策五·文信侯出走》的記載,李牧因為跪拜趙王的時候不能雙手著地,還專門叫木工做了一個假肢。在李牧自殺的時候,因為胳膊短了一截,無法橫劍自刎,只能用嘴咬住劍尖,把劍柄抵在柱子上,頭部前傾,劍尖穿喉而死。

死得慘烈。

(還有一種說法,說李牧不但手臂殘疾,還有一隻眼睛失明,不過大嘴始終沒有找到關於李牧是個獨眼龍的史料。如果有誰知道,拜託留言告知。)

6

李牧是一代名將,在戰場上縱橫睥睨,在政治上卻是一個小白。

當趙國邊境換帥之後情勢不對,朝廷打算讓李牧複起的時候,李牧耍起小孩子脾氣,“杜門不出,固稱疾”,結果趙王不吃這一套,也不低聲下氣去求李牧,直接一封措辭強烈的命令“強起”,李牧乖乖北上就職。

當剝奪李牧軍權的王族和將領來到趙軍大營的時候,李牧拒絕接受命令,但卻沒有把來人控制起來,也沒有加強自己的護衛工作,完全沒有意識到這是一場你死我活的爭鬥。

李牧更像一個技術宅,在自己專長的領域揮斥方遒,但涉及人情交往就不行了。如果想確保自己的軍事才能可以淋漓盡致地發揮,李牧更需要的是一個伯樂式的君主。

但很可惜,他沒有遇到。

7

如果李牧不死,趙國或許沒有那麼快亡國,秦國也沒那麼快實現統一。

但是,歷史沒有如果。

正面相持,兩翼包抄,秦軍和匈奴人一樣也被包了餃子。

秦軍將領桓齮逃出重圍之後,甚至不敢回國,逃到燕國去了。

此戰之後,李牧因功被封為武安君。

一年之後,秦軍南北兩路雙管齊下進攻趙國,李牧胸有成竹,南守北攻,他讓副手堅守南路戰線,自己帶領主力北上,乾淨俐落地擊敗北路秦軍。等李牧率領主力再度南下的時候,南路秦軍已經獲知北路秦軍失敗的消息,灰溜溜地撤退了。

李牧兩戰兩勝,趙國對抗強秦,看起來很有希望的樣子。

4

又過了三年,秦軍再度進攻趙國。這一次,李牧面臨的形勢更加險惡。

長平之戰雖然已經過去了33年,但之後連綿的戰火沒有讓趙國有機會休養生息,元氣未複,而趙國北部又遭遇地震,爆發大面積的饑荒,趙國幾乎到了奄奄一息的地步。

秦國王翦對陣趙國李牧,兩位“四大名將”面對面。

相比物資匱乏的趙軍,秦軍的實力更強,但在李牧面前,即使王翦,也沒有必勝的把握。

戰爭的勝負未必只在戰場上。秦國人為求速勝,施展離間計,用重金收買了趙王的近臣郭開,讓郭開散佈李牧意圖背叛趙國的流言蜚語。

昏庸的趙王聽到信謠言,派人去往前線剝奪李牧的兵權。李牧以“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緣故拒絕接受命令,但落入趙王預先佈置的圈套,被俘後自殺。

趙國自毀長城,三個月後,邯鄲即告失守。

“李牧死,趙國亡。”

5

李牧的死讓人扼腕,但更加悲催的是李牧居然無法做到項羽一般的橫劍自刎,因為他是一個殘疾人。

李牧天生右臂無法伸直,肌肉萎縮。

根據《戰國策·秦策五·文信侯出走》的記載,李牧因為跪拜趙王的時候不能雙手著地,還專門叫木工做了一個假肢。在李牧自殺的時候,因為胳膊短了一截,無法橫劍自刎,只能用嘴咬住劍尖,把劍柄抵在柱子上,頭部前傾,劍尖穿喉而死。

死得慘烈。

(還有一種說法,說李牧不但手臂殘疾,還有一隻眼睛失明,不過大嘴始終沒有找到關於李牧是個獨眼龍的史料。如果有誰知道,拜託留言告知。)

6

李牧是一代名將,在戰場上縱橫睥睨,在政治上卻是一個小白。

當趙國邊境換帥之後情勢不對,朝廷打算讓李牧複起的時候,李牧耍起小孩子脾氣,“杜門不出,固稱疾”,結果趙王不吃這一套,也不低聲下氣去求李牧,直接一封措辭強烈的命令“強起”,李牧乖乖北上就職。

當剝奪李牧軍權的王族和將領來到趙軍大營的時候,李牧拒絕接受命令,但卻沒有把來人控制起來,也沒有加強自己的護衛工作,完全沒有意識到這是一場你死我活的爭鬥。

李牧更像一個技術宅,在自己專長的領域揮斥方遒,但涉及人情交往就不行了。如果想確保自己的軍事才能可以淋漓盡致地發揮,李牧更需要的是一個伯樂式的君主。

但很可惜,他沒有遇到。

7

如果李牧不死,趙國或許沒有那麼快亡國,秦國也沒那麼快實現統一。

但是,歷史沒有如果。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