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星際特工》:呂克·貝松依舊引領觀眾走進未來

《星際特工》:呂克·貝松依舊引領觀眾走進未來

呂克·貝松又出手了, 《星際特工:千星之城》(以下簡稱《星際特工》)由他本人擔綱編劇與導演, 負責本片的一切, 可以說是回到了他的初心, 畢竟本片原著漫畫對其童年時代的三觀影響至為深遠。 《星際特工》是呂克·貝松繼《第五元素》《超體》等經典科幻電影之後後的又一全新巨制, 尤其是他架構起科幻、太空歌劇、探險、時空旅行等多重元素, 是一部以外太空航太基地為背景的美麗新世界, 三千萬來自宇宙深處的的智慧生命共同生存在一起的烏托邦。

1997 年, 呂克·貝松以顛覆想像的姿態拍攝了永載科幻史冊的巨作《第五元素》;2014 年, 他又在《超體》中對人類認知的極限發起了不可思議的挑戰 …… 當全世界的觀眾都在思考這個法國胖子的腦洞是不是像他的體型一樣寬廣的時候, 他又用一部太空歌劇給出了答案——中國基美影業和法國歐羅巴聯合投資出品,

戴恩·德哈恩、卡拉·迪瓦伊、吳亦凡、伊桑·霍克、克裡夫·歐文、約翰·古德曼以及蕾哈娜共同演出的的《星際特工》。 在好萊塢科幻電影日益被《星球大戰》《星際迷航》等續集片和超級動漫電影所一統天下時, 主角們往往是詹姆斯·邦德的科幻變形人, 呂克·貝松以法國人、歐洲人的思維, 將其一貫的人文思考植入電影敘事的母題之中, 世界大同與英雄命運的彼此共振, 《星際特工》體現的是歐盟一直維護的共同價值觀, 這個題材在當今大片中其實並非那麼好處理, 畢竟觀眾們看習慣了也可能看煩了好萊塢遊戲規則下的太空戰爭, 後者往往需要毀滅至少一座天空之城才能滿足主角封神的需要,
而千星之城則需要守護, 戴恩·德哈恩等人在各種生命體的家園中穿行, 是見證, 也是守護, 尤其是當他們送別珍珠人的終極解決方式, 是一種相對于歐洲現實更為開放的表達。

區別於好萊塢眾多千篇一律的科幻作品, 呂克貝松探尋想像的極限,

與眾多設計師一起塑造了一個浩瀚龐大的全新世界。 腦洞之大, 構思之巧妙, 即使《阿凡達》也無法與之媲美。 披頭士罕見的合唱歌曲《because》似乎也在闡釋宇宙探險可歌可泣的壯舉。 就如“溫暖的陽光正好照在他身上, 那一刻感到非常美好和充滿力量”, 《星際特工》不僅是呂克·貝松的童年夢想, 更是一種情懷。 著名的科幻編輯迦納德.多佐耶斯曾經定義過一種科幻小說類型, 那就是“大場景科幻壯劇”——宏大的全景式太空冒險小說, 也是更高層次的太空歌劇。 呂克·貝松的新作《星際特工》無疑完成了這項艱巨的任務, 在龐大的世界觀背後, 同時還有一個動人的人文主義內核。

在《星際特工》之前, 小品文體量的科幻哲學思考的《超體》以現代人與人類始祖露西展開的一場靈魂與智力對話, 讓呂克·貝松浪漫主義的科幻造夢術重新讓世人矚目。 《星際特工》原作是1967首發於《領航》的漫畫《瓦萊裡安和洛瑞琳》(中文譯名《星際特工》), 自問世以來已經被翻譯成21種語言, 漫畫《星際特工》具有創作年代的先鋒性。 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讓一個女性駕駛飛船去拯救世界,在當時的社會文化氛圍中是無法形象的。漫畫中星球的是一個自由開放的世界,它與“冷戰”中的世界格局形成了鮮明的發差,同時也挑戰了主流漫畫的男權中心主義。卡拉·迪瓦伊在《星際特工:千星之城》極其明顯的要超過其他任何男性角色,她的冷靜與智慧、技術和熱血、冒險與擔當,都可以說是2010年代的典型角色。作為《第五元素》升級版的《星際特工》,最主要的區別就在於此。

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讓一個女性駕駛飛船去拯救世界,在當時的社會文化氛圍中是無法形象的。漫畫中星球的是一個自由開放的世界,它與“冷戰”中的世界格局形成了鮮明的發差,同時也挑戰了主流漫畫的男權中心主義。卡拉·迪瓦伊在《星際特工:千星之城》極其明顯的要超過其他任何男性角色,她的冷靜與智慧、技術和熱血、冒險與擔當,都可以說是2010年代的典型角色。作為《第五元素》升級版的《星際特工》,最主要的區別就在於此。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