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二戰前夕的法國為什麼會奉行綏靖政策

1939年, 本是值得法國人紀念的一年。 這一年的7月14日, 法蘭西第三共和國就將迎來攻陷巴士底獄的一百五十周年紀念日。 這個在1870年普法戰爭的廢墟裡建立起來的共和國, 不再像法國的前兩個共和政權那樣沒幾年就走向覆滅, 而是撐過了十九世紀的政治動盪, 撐過了第一次世界大戰, 一直撐到了1939年。 就在1939年的3月, 納粹德國公然違反慕尼克協定, 與匈牙利和波蘭瓜分了捷克斯洛伐克。 戰爭看來是不可避免的, 共和國政府也打算利用這一紀念日來好好激勵國民的愛國主義情懷, 喚醒民眾對法國大革命的記憶。

然而, 一年後的法國戰役中, 第三共和國經歷了一場不可思議的慘敗。 軍事上, 法國被納粹德國的閃電戰徹底擊潰, 僅有戴高樂帶領的裝甲部隊取得了少得可憐的一些勝利。 政治上, 第三共和國的議會在1940年7月10日以569票贊成、80票反對的結果通過了憲法修正案, 將議會的所有權力交給貝當元帥, 貝當領導的法西斯獨裁維希法國政權就此成立。 一個共和國的民選議會, 以壓倒性的結果投票決定終結自己的生命, 這是世界史上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政治自殺事件。 雖然戴高樂跑到倫敦, 宣佈成立自由法國繼續抗爭, 但他的自由法國只被英國一國承認。 可以說, 法國輸了, 輸得一敗塗地。

關於法國為什麼會在如此短的時間裡就被納粹德國擊垮,

史學界至今也還在爭論。 其中不少人認為法國在三十年代所奉行的綏靖政策是其後來潰敗的主要原因。 人教版高中歷史教科書中, 對慕尼克會議的描述是這樣的:“英法公開與法西斯國家勾結在一起, 明目張膽地出賣他國利益。 英法兩國推行的綏靖政策, 經過30年代的逐步發展, 至此達到頂峰。 ”這也代表了許多國人對於法國在三十年代的外交政策的觀點:勾結法西斯, 出賣小國利益。 以至於許多人會覺得法國之後的潰敗純屬報應, 心中可能還會升起一絲幸災樂禍。 然而, 回到歷史現場, 法國為何要與世仇德國締約呢?這要從三十年代法國的政治和社會生態說起。

被大選撕裂的法國社會

雖然法國是歐洲第一個建立共和制度的國家, 法國大革命也一直為左派津津樂道。 但是, 作為歐洲國家中王權最強大, 天主教勢力最雄厚的國家之一, 法國國內的保守派勢力也異常強大。 歷史上第一和第二共和國都分別被波拿巴家族的皇帝終結, 第三共和國得以倖存的一個重要原因也是共和黨人對地方的保守勢力做出了妥協。 二十世紀以來, 共和政權不再受到保皇派的威脅, 但卻開始受到左派的衝擊。 但一直到1936年議會選舉為止, 包括法國共產黨以及工人國際法國支部在內的左派從未在法國取得政權。 即使左派三個黨派可以在選舉中獲得多數, 他們也因為互相猜忌而無法組閣, 法共更是因為接受蘇聯領導而拒絕所有聯盟的邀請,

最終政府都會在中間黨派以及右派的聯盟中產生。 然而, 這一切都在1936年的議會選舉中改變了。

這一改變的契機就是始于蘇聯允許法國共產黨與左派其他政黨組成執政聯盟。 史學界普遍認為促成蘇聯態度轉變的最大因素就是吸取了在德國的失敗教訓。 在1932年舉行的一系列德國國會選舉中, 雖然納粹黨是國會第一大黨, 但是其席位遠沒有達到可以修憲的三分之二的門檻。 1932年11月舉行的議會選舉中, 德國國會的584個席位中, 納粹黨僅僅取得196席, 左翼的社會民主黨以及共產黨分別取得121席以及100席。 如果此時左翼兩黨聯合其他中間黨派是可以組成政府從而阻止希特勒組閣的。

但是, 在蘇聯的要求下, 各國的共產黨一律不能和其他政黨組成執政聯盟。 1933年1月, 希特勒成功組閣, 阻止希特勒的機會就這樣永遠地錯過了。

當時西歐的兩大共產黨, 除了德共, 就是法共。 蘇聯在1934年決定放手讓法共與法國其他左派政黨組成聯盟, 也算是可以保住法國的左派。 這年的六月, 法共和工人國際法國支部(法國社會民主黨前身)簽訂聯合選舉協定。 十月, 協議擴大, 包括了中左的激進共和黨, 這樣法國的左派人民陣線(Le Front Populaire)正式形成。 此後在1936年的選舉中, 人民陣線不負眾望拿下法國國民議會608個席位中的386席, 成功過半。 左派歷史性地在法國執政, 工人國際法國支部主席萊昂·布魯姆(Léon Blum)出任政府總理。

法國共產黨的機關報《人類》頭版報導“勝利了!人民陣線贏了!”

但是,伴隨著左派歷史性執政而來的,是一個越發分裂的法國。左派政府在上臺之後通過新的勞動法,大大改善了工人的待遇。工人獲得了罷工以及要求漲薪的權力,同時工人擁有每年兩周的帶薪休假,每週的工作小時數被限制在40小時,法定最低工資也被調高。社會福利被大幅度地拉高,此外左派政府解散了當時法國國內的極右法西斯政黨。一切都在朝著社會主義工人天堂的方向發展,但是這一系列的改革激起了法國國內的右派,特別是保守右派的強烈不滿。

人生第一次踏上度假之路的法國工人家庭們在出發的火車上綻放微笑

首先,法國總理萊昂·布魯姆是猶太人,而法國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前一直是歐洲反猶主義的橋頭堡,天主教傳統使得右派對於這個左派的猶太人總理實在沒有好感。作為保守派大本營的法國軍方更是對左派的共和國政府充滿鄙夷。1936年法國國民大會以及參議院分別通過了《法蘇互助協議》,許諾法國以及蘇聯將在受到歐洲任意他國攻擊時協助對方進行防禦反擊。然而,保守的法國軍方出於對蘇聯的厭惡和不信任,拒絕執行與蘇聯的軍事合作,這個協定也就就此被束之高閣,這也是此後迫使蘇聯與納粹德國簽訂互不侵犯條約的原因之一。其次,左派政府的社會改革大大傷害了資本家的利益。且不說漲工資以及罷工權等等保護工人利益的新法對於資本家壓榨工人的阻礙,當時法國的一道風景線就是工人階級紛紛前往海灘度假。此前前往海灘度假是資產階級的特權,許多法國的資產階級都對這些髒兮兮的工人佔據了他們的海灘感到不滿,各個度假勝地也成了當時法國階級對抗以及衝突場所。

1936年報紙上的一則反映資產階級高傲態度的小漫畫:哦!太可怕了!我們不能再待在這裡了!他們在我們的海洋裡享受海水浴,他們在呼吸我們的空氣,他們在我們的陽光下曬黑自己!

總之,法國在整個1936年至1939年間都飽受政治上的內耗,此時法國國內的階級矛盾空前激化,政府為了解決改革在國內帶來的種種問題,無暇顧及國際事務,客觀上迫使當時法國政府對包括德奧合併(奧地利併入納粹德國)在內的一系列違反凡爾賽條約的行為採取默許以及綏靖的態度。

和平的政府和厭戰的國民

法國政府遇到的另一個問題在於:這是一個高喊和平口號上臺的政府。第一次世界大戰給法國帶來了巨大的傷害,全法所有的市鎮鄉村都有人在一戰中死亡,也都建有一戰紀念碑。本來法國在十九世紀中後期生育率就長期處於低谷,第一次世界大戰更是基本打光了法國的一代年輕男性。長時間的戰壕戰及炮戰更是永久地改變了法國北部的地形地貌,現在法國北部還有許多本來是平原的地方現在覆蓋著一個個的炮坑。雖然法國贏得了一戰的勝利,但是法國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以至於戰後法國社會上出現了這樣一種聲音:看看法國為了打敗德國付出了什麼吧,我們根本就不是什麼戰勝國,我們犧牲了太多。法國民間完全沒有做好再打一次大戰的心理準備,整個二十世紀二十年代以及三十年代法國國內的和平主義運動也是風起雲湧。人民陣線的競選口號也是“反對苦難、反對戰爭、反對法西斯;為了麵包、為了和平、為了自由”。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戰爭對法國人來說變成了最後的選項。左派政府上臺後造成的社會矛盾,加之法國政府和人民都沒有準備好和納粹德國的戰爭,出賣小國利益的綏靖政策看起來是唯一合理的選擇。

1936年人民陣線的競選宣傳海報:反戰保和平

大戰前的狂歡

回到1939年的歷史現場,法國政壇處於分裂的頂點,人民陣線基本已經分崩離析。工人國際法國支部已經被激進共和黨排擠出去,法國共產黨也因為反對綏靖的慕尼克協議而退出聯盟。在這樣的背景下,德國公然違反慕尼克協定的行為也逐漸讓法國政治精英們意識到與德國的戰爭似乎是不可避免的。在政治分裂及戰爭烏雲籠罩下的法國,法國大革命150周年慶典的兩個主題就是團結國家和保衛祖國。然而,工人國際法國支部及法國共產黨,早早就宣佈不參加七月十四日舉行的慶典,給“團結”的主題蒙上些許陰影。

陰影歸陰影,盛大的慶典還是如期在夏樂宮舉辦了。為了1937年巴黎世博會而建的夏樂宮剛剛見證完那年納粹德國和蘇聯在世博會上的鬥法,又迎來了法國自己的盛會。夏樂宮面對的塞納河岸站滿了來自法國殖民地的膚色各異的禮兵,從河岸登上夏樂宮平臺的臺階兩側站滿了穿著純白服裝的兒童。登上夏樂宮前的廣場,民眾可以看到到處都裝飾著三色綬帶,廣場的中央是三座三十米高的巨塔,象徵著共和國的自由、平等、博愛。三座巨塔的前方是主席臺,主席臺的立面上裝飾著一個由三色綬帶牽引著的巨大的三色徽章。放眼望去,整個會場成為紅白藍三色的海洋,對於所有到場的法國民眾來說都是平生難得一見的盛大場景。

從埃菲爾鐵塔一側拍攝的夏樂宮主會場以及當時的盛況

如果說夏樂宮的慶典代表了當時法國政府希望團結國家的願望,那麼當天在香榭麗舍大道舉行的英法聯合閱兵儀式則更像是對納粹德國的警告,體現出慶典的另一主題:保衛國家。這次閱兵是從一戰勝利閱兵以來,法國最大規模的一次閱兵,總共有三萬名英軍和法軍士兵參加閱兵。軍方出動了三千五百匹戰馬、六百輛各類載具、一百二十門火炮以及三百五十輛裝甲車。在閱兵方陣從凱旋門沿著香榭麗舍大道向協和廣場行進時,空中還有法國空軍和英國皇家空軍的總共三百五十架戰機組成的聯合編隊進行飛行展示。一切的一切都旨在讓法國人民重新想起1919年的一戰勝利閱兵,同時向國民以及納粹德國發出一個明確的信號:法國有能力保衛自己的國土。

1939年的慶典作為一次愛國主義教育來說是成功的:次日全法的報紙都充滿了對於夏樂宮的會場以及香榭麗舍大街聯合閱兵的溢美之詞。當時法國大報《小巴黎人》對此評價道:“祖國勝利了。法國的人民狂熱地迎接了法蘭西殖民帝國的軍隊,表達了他們的力量和決心。”當時的法國總理達拉第(Daladier)在夏樂宮發表的演講中特別強調了全法國人民都已經團結在保衛國家的大旗下,法國人民展現了保衛和平和自由的決心。

時任法國總理以及激進共和黨党首達拉第

此時,離戰爭爆發只有兩個月了。雖然當時的人們無法預測戰爭會何時發起,但是從政府到民間都已經或多或少地預感到和德國的戰爭是不可避免的。看起來,法國已經準備好了,大家的愛國熱情高漲。儘管和平主義在兩次大戰之間的法國逐漸成為社會主流,沒人願意打仗,但1939年法國政府和民間的態度已經是堅定的“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法國的綏靖政策並不是一味地與納粹德國妥協,而只是為了求得和平的一種手段。人們可以說法國政府的這些手段是短視的,是無恥的,是出賣小國利益的,但這些政策對於當時的法國是合理的,是符合法國的國家利益的。悲劇的是,戰爭的車輪已經開動,一年以後,綏靖政策在德國戰車的碾壓下徹底破產。

但是,伴隨著左派歷史性執政而來的,是一個越發分裂的法國。左派政府在上臺之後通過新的勞動法,大大改善了工人的待遇。工人獲得了罷工以及要求漲薪的權力,同時工人擁有每年兩周的帶薪休假,每週的工作小時數被限制在40小時,法定最低工資也被調高。社會福利被大幅度地拉高,此外左派政府解散了當時法國國內的極右法西斯政黨。一切都在朝著社會主義工人天堂的方向發展,但是這一系列的改革激起了法國國內的右派,特別是保守右派的強烈不滿。

人生第一次踏上度假之路的法國工人家庭們在出發的火車上綻放微笑

首先,法國總理萊昂·布魯姆是猶太人,而法國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前一直是歐洲反猶主義的橋頭堡,天主教傳統使得右派對於這個左派的猶太人總理實在沒有好感。作為保守派大本營的法國軍方更是對左派的共和國政府充滿鄙夷。1936年法國國民大會以及參議院分別通過了《法蘇互助協議》,許諾法國以及蘇聯將在受到歐洲任意他國攻擊時協助對方進行防禦反擊。然而,保守的法國軍方出於對蘇聯的厭惡和不信任,拒絕執行與蘇聯的軍事合作,這個協定也就就此被束之高閣,這也是此後迫使蘇聯與納粹德國簽訂互不侵犯條約的原因之一。其次,左派政府的社會改革大大傷害了資本家的利益。且不說漲工資以及罷工權等等保護工人利益的新法對於資本家壓榨工人的阻礙,當時法國的一道風景線就是工人階級紛紛前往海灘度假。此前前往海灘度假是資產階級的特權,許多法國的資產階級都對這些髒兮兮的工人佔據了他們的海灘感到不滿,各個度假勝地也成了當時法國階級對抗以及衝突場所。

1936年報紙上的一則反映資產階級高傲態度的小漫畫:哦!太可怕了!我們不能再待在這裡了!他們在我們的海洋裡享受海水浴,他們在呼吸我們的空氣,他們在我們的陽光下曬黑自己!

總之,法國在整個1936年至1939年間都飽受政治上的內耗,此時法國國內的階級矛盾空前激化,政府為了解決改革在國內帶來的種種問題,無暇顧及國際事務,客觀上迫使當時法國政府對包括德奧合併(奧地利併入納粹德國)在內的一系列違反凡爾賽條約的行為採取默許以及綏靖的態度。

和平的政府和厭戰的國民

法國政府遇到的另一個問題在於:這是一個高喊和平口號上臺的政府。第一次世界大戰給法國帶來了巨大的傷害,全法所有的市鎮鄉村都有人在一戰中死亡,也都建有一戰紀念碑。本來法國在十九世紀中後期生育率就長期處於低谷,第一次世界大戰更是基本打光了法國的一代年輕男性。長時間的戰壕戰及炮戰更是永久地改變了法國北部的地形地貌,現在法國北部還有許多本來是平原的地方現在覆蓋著一個個的炮坑。雖然法國贏得了一戰的勝利,但是法國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以至於戰後法國社會上出現了這樣一種聲音:看看法國為了打敗德國付出了什麼吧,我們根本就不是什麼戰勝國,我們犧牲了太多。法國民間完全沒有做好再打一次大戰的心理準備,整個二十世紀二十年代以及三十年代法國國內的和平主義運動也是風起雲湧。人民陣線的競選口號也是“反對苦難、反對戰爭、反對法西斯;為了麵包、為了和平、為了自由”。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戰爭對法國人來說變成了最後的選項。左派政府上臺後造成的社會矛盾,加之法國政府和人民都沒有準備好和納粹德國的戰爭,出賣小國利益的綏靖政策看起來是唯一合理的選擇。

1936年人民陣線的競選宣傳海報:反戰保和平

大戰前的狂歡

回到1939年的歷史現場,法國政壇處於分裂的頂點,人民陣線基本已經分崩離析。工人國際法國支部已經被激進共和黨排擠出去,法國共產黨也因為反對綏靖的慕尼克協議而退出聯盟。在這樣的背景下,德國公然違反慕尼克協定的行為也逐漸讓法國政治精英們意識到與德國的戰爭似乎是不可避免的。在政治分裂及戰爭烏雲籠罩下的法國,法國大革命150周年慶典的兩個主題就是團結國家和保衛祖國。然而,工人國際法國支部及法國共產黨,早早就宣佈不參加七月十四日舉行的慶典,給“團結”的主題蒙上些許陰影。

陰影歸陰影,盛大的慶典還是如期在夏樂宮舉辦了。為了1937年巴黎世博會而建的夏樂宮剛剛見證完那年納粹德國和蘇聯在世博會上的鬥法,又迎來了法國自己的盛會。夏樂宮面對的塞納河岸站滿了來自法國殖民地的膚色各異的禮兵,從河岸登上夏樂宮平臺的臺階兩側站滿了穿著純白服裝的兒童。登上夏樂宮前的廣場,民眾可以看到到處都裝飾著三色綬帶,廣場的中央是三座三十米高的巨塔,象徵著共和國的自由、平等、博愛。三座巨塔的前方是主席臺,主席臺的立面上裝飾著一個由三色綬帶牽引著的巨大的三色徽章。放眼望去,整個會場成為紅白藍三色的海洋,對於所有到場的法國民眾來說都是平生難得一見的盛大場景。

從埃菲爾鐵塔一側拍攝的夏樂宮主會場以及當時的盛況

如果說夏樂宮的慶典代表了當時法國政府希望團結國家的願望,那麼當天在香榭麗舍大道舉行的英法聯合閱兵儀式則更像是對納粹德國的警告,體現出慶典的另一主題:保衛國家。這次閱兵是從一戰勝利閱兵以來,法國最大規模的一次閱兵,總共有三萬名英軍和法軍士兵參加閱兵。軍方出動了三千五百匹戰馬、六百輛各類載具、一百二十門火炮以及三百五十輛裝甲車。在閱兵方陣從凱旋門沿著香榭麗舍大道向協和廣場行進時,空中還有法國空軍和英國皇家空軍的總共三百五十架戰機組成的聯合編隊進行飛行展示。一切的一切都旨在讓法國人民重新想起1919年的一戰勝利閱兵,同時向國民以及納粹德國發出一個明確的信號:法國有能力保衛自己的國土。

1939年的慶典作為一次愛國主義教育來說是成功的:次日全法的報紙都充滿了對於夏樂宮的會場以及香榭麗舍大街聯合閱兵的溢美之詞。當時法國大報《小巴黎人》對此評價道:“祖國勝利了。法國的人民狂熱地迎接了法蘭西殖民帝國的軍隊,表達了他們的力量和決心。”當時的法國總理達拉第(Daladier)在夏樂宮發表的演講中特別強調了全法國人民都已經團結在保衛國家的大旗下,法國人民展現了保衛和平和自由的決心。

時任法國總理以及激進共和黨党首達拉第

此時,離戰爭爆發只有兩個月了。雖然當時的人們無法預測戰爭會何時發起,但是從政府到民間都已經或多或少地預感到和德國的戰爭是不可避免的。看起來,法國已經準備好了,大家的愛國熱情高漲。儘管和平主義在兩次大戰之間的法國逐漸成為社會主流,沒人願意打仗,但1939年法國政府和民間的態度已經是堅定的“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法國的綏靖政策並不是一味地與納粹德國妥協,而只是為了求得和平的一種手段。人們可以說法國政府的這些手段是短視的,是無恥的,是出賣小國利益的,但這些政策對於當時的法國是合理的,是符合法國的國家利益的。悲劇的是,戰爭的車輪已經開動,一年以後,綏靖政策在德國戰車的碾壓下徹底破產。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