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德國最低調企業:締造波音787,創始人是名納粹!

文/楊大俠

說到品質, 人們的第一反應通常是德國;說到德國品質的代表, 梅賽德斯賓士、寶馬、愛迪達等亦是首當其衝, 它們可謂家喻戶曉。

然而, 德國還有一家企業, 它讓寶馬、阿迪等望其項背。 它的名字, 叫舍弗勒集團;它的創始人, 叫喬治·舍弗勒, 現任掌門人, 叫喬治·費舍爾;如今, 人們都將後者親切的稱為喬治·舍弗勒(為方便區分, 以下將前者簡稱為“老喬治”, 後者為“小喬治”), 與其父同名。

展開舍弗勒集團的歷史畫卷, 其彪炳戰績可謂氣勢如虹:2015年, 小喬治在福布斯富豪榜以292億美元的家產位居德國第一;2016年的胡潤百富榜上, 小喬治位居德國第二, 寶馬在其背後苦苦緊追, 卻望塵莫及。

終於, 2017年的胡潤百富榜上, 寶馬以29億美元的優勢超過舍弗勒集團(後者為171億美元), 一出憋屈多年的惡氣;而這年, 恰好是老喬治的100歲誕辰。

(老喬治)

最有錢的納粹

1921年, 希特勒上臺後, 將德國工人党的右翼行為推向極端, 開始了肆無忌憚的反共產、反資本、反猶太活動, 納粹由此誕生。 1937年, 虛歲20的老喬治被強行征入“希特勒青少年團”, 成為一名納粹分子。

1938年, 老喬治的一年兵役期滿, 脫離了這個令人聞之色變的惡魔團體。 他在服役期間,

是否有過殺戮暴行, 人們不得而知;但“納粹分子”四個字, 成為他永遠無法洗去的污點——即便在1996年去世以後, 人們還會經常將他的“光輝事蹟”拿來尋開心。

二戰期間, 汽車及其零配件成為戰地裡最重要的物資, 因此從1943年開始, 老喬治就建立了滾針軸承廠, 為納粹的戰車不斷輸送血液。 然而不到兩年, 二戰終結, 德國戰敗。 在此前夕, 蘇聯紅軍帶著復仇的利刃, 踏入德國的疆土;納粹是他們頭號手刃的對象, 老喬治不得不疲於奔命, 輾轉幾度進行工廠的搬遷。

(創業初期的喬治和他兄弟威廉)

戰後世界, 人們對和平的呼籲, 成為老喬治的保護傘, 也讓他成為最幸運的納粹。 1946年, 他的“工業有限公司”(舍弗勒集團前生)終於在赫爾佐根奧拉赫穩定下來, 並在幾年時間內實現了滾針軸承的量產。 1953年開始, 舍弗勒集團的滾針軸承, 成為整個德國汽車行業前行的命脈, 寶馬、賓士、大眾, 都是在老喬治的推動下, 成為日後的汽車帝國。

(舍弗勒滾針軸承)

在此期間, 舍弗勒集團的三大品牌之一“INA”也由此誕生, 它集精密度高、創新性強、覆蓋面廣等特點於一身, 蔓延到全球市場, 也滲透到機械、建築、風力、煤炭等各個工業領域。 依靠INA軸承, 舍弗勒的枝蔓不再局限於德國本土, 而是與全球汽車製造商達成合作。

在舍弗勒集團正式運作20周年的時候(1966年), 老喬治已成為整個德國當之無愧的工業霸主。據當年的資料顯示,舍弗勒集團的員工超過萬名,僅在赫爾佐根奧拉赫建立的員工公寓,就多達739套。在每個舍弗勒員工的心中,老喬治成為激勵一代人的偶像。

1996年,老喬治去世,“納粹”的話題卻仍在人們口中和文人筆下不斷被重提,而“最有錢的納粹”,也成為口耳傳誦的傳奇。

喬治的女人

老喬治死得很不是時候。自1990年開始,全球汽車工業崛起,當中尤以底特律三巨頭——福特、通用、克萊斯勒——為甚,瓜分了整個世界一大半的汽車金礦,德國的霸主地位岌岌可危;更糟糕的是,當時的全球冷戰還未結束,而美國又是冷戰的主角,它的崛起,對蘇聯以及所有其它國家的工業而言,都是一場災難。至少在當時,三巨頭根本不需要舍弗勒提供的軸承。

爛攤子遞到小喬治手上,但他明顯沒有老喬治的能力——他僅在法律方面有所建樹。所有的壓力都落在瑪利亞·伊莉莎白·舍弗勒(以下簡稱瑪利亞)身上,而她必須負重前行。

(小喬治和瑪利亞)

瑪利亞和老喬治在1963年結婚。老喬治在世的時候,瑪利亞在人前人後,可謂風光無限;而老喬治撒手人寰不久,外界的不看好幾乎呈一邊倒的局勢,他們甚至多次勸說瑪利亞,讓她賣掉公司回家養老。在他們眼中,舍弗勒集團的成功,完全是老喬治的成功,瑪利亞只是個百事不管的家庭主婦。而瑪利亞卻不這麼想。“我向我丈夫承諾,要將公司引領至未來。我決心要繼承喬治·舍弗勒畢生的事業”,她從來沒有覺得女人比男人差。

(瑪利亞和老喬治的婚禮)

而瑪利亞“走馬上任”的變革,也證明了她的能力。冷戰的輻射面,主要聚集在美國、蘇聯、東歐和西歐,亞洲則基本純屬打醬油。於是,瑪利亞將眼光投向了亞洲市場。

她從1995年開始開闢中國市場,先後在蘇州、太倉、南京等八個中國城市建立分公司,並將INA軸承、變速器、發動機的核心技術播種在這片新大陸中。當技術在中國趨於成熟,她又在北京、上海等22個主流城市設立銷售點,實現銷售與產品的完美對接。

此外,她不斷蠶食德國本土企業,相繼收購了LuK和FAG公司——兩者分別擅長軸承系統和離合器製造,成為世界第二大滾動軸承製造商;此兩者也與INA一起,成為舍弗勒集團的三大核心品牌。

(舍弗勒三大品牌)

企業疆土、規模變大的同時,瑪利亞也在不斷進行產品及其領域的升級。從汽車,到工程機械,到軍事設備,再到電力設備,所有機械類產品,都離不開舍弗勒軸承的影子。

當中最具代表性的,莫過於它在飛機、直升機、火箭發動機上的表現。其中,空客A380、波音787的發動機、變速箱、旋翼的軸承部分,都由舍弗勒集團一手完成。據統計,舍弗勒的產品如今已多達接近23萬種,三大品牌之一的FAG甚至建立了獨立的航空公司。

有好事者將瑪利亞的努力和老喬治的戰績做了比較:無論從銷售數字,還是從全球員工人數上,老喬治都超過瑪利亞時代的三倍。然而在2013年的“巴西風雲人物”的頒獎典禮上,巴西將這個獎頒給了德國的瑪利亞。

她用來自外國的認可,證明了她並不比一個男人差,哪怕這是個傳奇般的男人。

舍弗勒生存指南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當中受衝擊最大的是建築業,其次便是汽車製造業。美國三巨頭的通用、克萊斯勒相繼破產,底特律成為一座悲傷之城;大眾掉入深坑,甚至拿不出危機預案;寶馬也是花了近十年才大致恢復元氣。

與這些汽車大牌息息相關的舍弗勒集團,也面臨破產的僵局。成本提升、產能過剩、數萬名員工的醫保等問題,讓舍弗勒如同掉進深海的大象一般徒勞掙扎;更慘的是,舍弗勒在此期間正在收購大陸集團,根本沒有自救的迴旋餘地。

(大陸集團)

除此之外,令瑪利亞頭疼的是,兒子小喬治剛與妻子離婚,就與另一名健身館女老闆胡攪蠻纏,這在企業旋踵艱難的同時,也給企業抹上了外人喜聞樂見的醜聞。

然而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如同二戰解放後的和平給老喬治帶來轉機,汽車製造業也在次年開始回暖,且一年好過一年。到了2015年,舍弗勒問鼎德國首富的同時,有資料顯示,大陸集團的股價在2009年到2015年的7年間,增長了20倍。舍弗勒這頭落海的大象,也因此被海裡的潛湧卷上了浪潮之巔。

從老喬治的創業初期,到90年代汽車行業與冷戰的動盪,再到次貸危機,舍弗勒集團均是柳暗花明般的絕地反擊,這看似偶然造就的幸運背後,其實都折射出同一條規律,那就是——大。

“大”包含兩層意思,一是別人“大”,二是自己“大”。

在戰爭當中,軍事物資是最大的事,任何與之發生關係的螻蟻,都有可能因為傍上大腿而雞犬升天。“小”的喬治發現了這個“大”的機會,因此他從一名逃亡者,一躍成為納粹富豪。

瑪利亞尋求的“大”,則是利用自身的“大”,整合多方資源,聚合成壟斷局面。LuK和FAG在德國當地可能數一數二,但名氣與舍弗勒絕不可同日而語。它們與舍弗勒結合,後者如同一把推手,為它們嫁接了更多的資源;而舍弗勒本身,也成為全球的軸承帝國。壟斷性質的企業,就算在大蕭條下難以求生,政府也絕不會坐視不理。

而金融危機中舍弗勒與大陸的結合,則是“大”的融合。大陸集團是全球五大汽車零部件製造商之一,舍弗勒集團是世界第二大滾動軸承製造商,它們有很多同質化產品,這就避免了更多產能的堆積,同時能促進產品的創新、擴大產品的規模。同時,它們都是德國的頂樑柱,就算走破產流程,也不是三天兩天的事;而當那一天來臨之時,新一輪經濟週期已然開啟。

因此,創一份事業,立意應該更高遠,心也應該更大。可能它會讓你走得更累,但它一定會讓企業活得更久。

老喬治已成為整個德國當之無愧的工業霸主。據當年的資料顯示,舍弗勒集團的員工超過萬名,僅在赫爾佐根奧拉赫建立的員工公寓,就多達739套。在每個舍弗勒員工的心中,老喬治成為激勵一代人的偶像。

1996年,老喬治去世,“納粹”的話題卻仍在人們口中和文人筆下不斷被重提,而“最有錢的納粹”,也成為口耳傳誦的傳奇。

喬治的女人

老喬治死得很不是時候。自1990年開始,全球汽車工業崛起,當中尤以底特律三巨頭——福特、通用、克萊斯勒——為甚,瓜分了整個世界一大半的汽車金礦,德國的霸主地位岌岌可危;更糟糕的是,當時的全球冷戰還未結束,而美國又是冷戰的主角,它的崛起,對蘇聯以及所有其它國家的工業而言,都是一場災難。至少在當時,三巨頭根本不需要舍弗勒提供的軸承。

爛攤子遞到小喬治手上,但他明顯沒有老喬治的能力——他僅在法律方面有所建樹。所有的壓力都落在瑪利亞·伊莉莎白·舍弗勒(以下簡稱瑪利亞)身上,而她必須負重前行。

(小喬治和瑪利亞)

瑪利亞和老喬治在1963年結婚。老喬治在世的時候,瑪利亞在人前人後,可謂風光無限;而老喬治撒手人寰不久,外界的不看好幾乎呈一邊倒的局勢,他們甚至多次勸說瑪利亞,讓她賣掉公司回家養老。在他們眼中,舍弗勒集團的成功,完全是老喬治的成功,瑪利亞只是個百事不管的家庭主婦。而瑪利亞卻不這麼想。“我向我丈夫承諾,要將公司引領至未來。我決心要繼承喬治·舍弗勒畢生的事業”,她從來沒有覺得女人比男人差。

(瑪利亞和老喬治的婚禮)

而瑪利亞“走馬上任”的變革,也證明了她的能力。冷戰的輻射面,主要聚集在美國、蘇聯、東歐和西歐,亞洲則基本純屬打醬油。於是,瑪利亞將眼光投向了亞洲市場。

她從1995年開始開闢中國市場,先後在蘇州、太倉、南京等八個中國城市建立分公司,並將INA軸承、變速器、發動機的核心技術播種在這片新大陸中。當技術在中國趨於成熟,她又在北京、上海等22個主流城市設立銷售點,實現銷售與產品的完美對接。

此外,她不斷蠶食德國本土企業,相繼收購了LuK和FAG公司——兩者分別擅長軸承系統和離合器製造,成為世界第二大滾動軸承製造商;此兩者也與INA一起,成為舍弗勒集團的三大核心品牌。

(舍弗勒三大品牌)

企業疆土、規模變大的同時,瑪利亞也在不斷進行產品及其領域的升級。從汽車,到工程機械,到軍事設備,再到電力設備,所有機械類產品,都離不開舍弗勒軸承的影子。

當中最具代表性的,莫過於它在飛機、直升機、火箭發動機上的表現。其中,空客A380、波音787的發動機、變速箱、旋翼的軸承部分,都由舍弗勒集團一手完成。據統計,舍弗勒的產品如今已多達接近23萬種,三大品牌之一的FAG甚至建立了獨立的航空公司。

有好事者將瑪利亞的努力和老喬治的戰績做了比較:無論從銷售數字,還是從全球員工人數上,老喬治都超過瑪利亞時代的三倍。然而在2013年的“巴西風雲人物”的頒獎典禮上,巴西將這個獎頒給了德國的瑪利亞。

她用來自外國的認可,證明了她並不比一個男人差,哪怕這是個傳奇般的男人。

舍弗勒生存指南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當中受衝擊最大的是建築業,其次便是汽車製造業。美國三巨頭的通用、克萊斯勒相繼破產,底特律成為一座悲傷之城;大眾掉入深坑,甚至拿不出危機預案;寶馬也是花了近十年才大致恢復元氣。

與這些汽車大牌息息相關的舍弗勒集團,也面臨破產的僵局。成本提升、產能過剩、數萬名員工的醫保等問題,讓舍弗勒如同掉進深海的大象一般徒勞掙扎;更慘的是,舍弗勒在此期間正在收購大陸集團,根本沒有自救的迴旋餘地。

(大陸集團)

除此之外,令瑪利亞頭疼的是,兒子小喬治剛與妻子離婚,就與另一名健身館女老闆胡攪蠻纏,這在企業旋踵艱難的同時,也給企業抹上了外人喜聞樂見的醜聞。

然而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如同二戰解放後的和平給老喬治帶來轉機,汽車製造業也在次年開始回暖,且一年好過一年。到了2015年,舍弗勒問鼎德國首富的同時,有資料顯示,大陸集團的股價在2009年到2015年的7年間,增長了20倍。舍弗勒這頭落海的大象,也因此被海裡的潛湧卷上了浪潮之巔。

從老喬治的創業初期,到90年代汽車行業與冷戰的動盪,再到次貸危機,舍弗勒集團均是柳暗花明般的絕地反擊,這看似偶然造就的幸運背後,其實都折射出同一條規律,那就是——大。

“大”包含兩層意思,一是別人“大”,二是自己“大”。

在戰爭當中,軍事物資是最大的事,任何與之發生關係的螻蟻,都有可能因為傍上大腿而雞犬升天。“小”的喬治發現了這個“大”的機會,因此他從一名逃亡者,一躍成為納粹富豪。

瑪利亞尋求的“大”,則是利用自身的“大”,整合多方資源,聚合成壟斷局面。LuK和FAG在德國當地可能數一數二,但名氣與舍弗勒絕不可同日而語。它們與舍弗勒結合,後者如同一把推手,為它們嫁接了更多的資源;而舍弗勒本身,也成為全球的軸承帝國。壟斷性質的企業,就算在大蕭條下難以求生,政府也絕不會坐視不理。

而金融危機中舍弗勒與大陸的結合,則是“大”的融合。大陸集團是全球五大汽車零部件製造商之一,舍弗勒集團是世界第二大滾動軸承製造商,它們有很多同質化產品,這就避免了更多產能的堆積,同時能促進產品的創新、擴大產品的規模。同時,它們都是德國的頂樑柱,就算走破產流程,也不是三天兩天的事;而當那一天來臨之時,新一輪經濟週期已然開啟。

因此,創一份事業,立意應該更高遠,心也應該更大。可能它會讓你走得更累,但它一定會讓企業活得更久。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