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理財收益從18%到0 別拿預期忽悠我

買理財產品的時候, 大家經常會看到“預期收益率”和“實際收益率”兩個詞。 眼熟之餘, 最近的一個新聞, 讓人覺得, 這倆詞背後的門道可是不少。

不久前, 上海消保委聯合上海師範大學商學院課題組做了一項調查, 結果顯示:17家商業銀行去年上半年到期的一些理財產品, 預期收益率和實際收益率差距大得有些離譜。

差距有多大呢?舉個誇張的例子, 某家銀行的產品, 預期最高收益率18%, 預期最低收益率0, 實際收益率為0。 事實上, 調查顯示有1/3的理財產品是以“最低預期”收場, 而能達到“最高預期”的產品, 連4%都不到。

從18%到零, 這個差距讓好多消費者接受不了。 大家抱怨銀行, 你這預期收益率不是糊弄人嗎?

別看抱怨多, 一些銀行並不認帳。 因為按照相關規定, 理財產品可以承諾保本, 但不能承諾固定收益。 而且這個預期收益率只是個參考, 並非是對客戶的承諾。

此外, 就現實而言, 因為市場波動的不確定性, “預期”的確是一個大致的估算。 可是, 這應該成為大量超高預期收益率出現的理由嗎?有沒有可能, 這些“預期”裡面, 有著人為拔高誤導消費者的情況?

實際上, 理財產品的預期收益率並不是拍腦袋想出來的, 它是有一定的依據和一整套演算法的。 那麼問題來了, 市場上大部分銀行理財的收益率在3%—5%之間, 那18%的“預期”是怎麼算出來的?實現的可能性有多大?有人開玩笑說,

就像扔一個硬幣, “預期最高收益率”不是正反面的概率, 而是硬幣豎起來的概率。

“預期收益率”問題不少, 想管住可不能光靠銀行“講良心”, 最終還得靠制度。

比如, 理財產品的預期最高收益率, 就該標明實現的概率有多大。 或者換個思路, 如果這個預期最高收益率實現的可能性小於一定數值, 就不能標注在理財產品上。 如此一來, 這個沒譜的“預期”, 就當它是浮雲好了。

當然, 投資需謹慎, 消費者自己也要搞明白。 市場上大多數理財產品收益率是多少?這家銀行以往的產品收益情況如何?不管銀行“吹”得有多高, 只有貨比三家, 才能心中有數。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