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譚鑫培故居將建京劇文化博物館 譚氏後人故地重遊:終於盼到這一天

中新社北京8月26日電 題:譚鑫培故居將建京劇文化博物館 譚氏後人故地重遊:終於盼到這一天

中新社記者 高凱

“從前這裡是朱漆的大門??這二樓是後來加蓋的, 我小時候住的是家裡未出閣的女眷??”26日, 北京譚鑫培故居, 譚派第五代傳人譚元壽之子譚立曾辨識著眼前的一磚一瓦, 回憶起家族的點滴舊事。

譚鑫培故居一角 高凱 攝

譚家是京劇史上的一個傳奇。 自1863年譚鑫培隨父親譚志道在京城“廣和成”搭班演戲算起, 這個藝術家族七代都從事同一戲種、同一行當, 且一脈相承, 堪稱一部“濃縮的中國京劇史”。

被尊為京劇界鼻祖的譚鑫培是其中的最傑出代表, 所創唱法世稱“譚派”, 行內有“無腔不學譚”之說。 譚富英在其父譚小培(譚鑫培之子)和老師余叔岩的教導下繼承“譚派”和“餘派”風格, 發揮自己的藝術特長, 酣暢流漓, 樸實大方, 他的演唱被人們稱為“新譚派”。

北京前門外鐵樹斜街大外廊營1號, 1917年5月10日, 譚鑫培在這裡病逝, 享年71歲。 譚家六代都曾居住在此處, 直到上世紀六十年代後期才移居他處。

譚家的院落, 東西長40米, 東半部分是平房四合院, 西半部分以樓房為主。 南北長21米, “大概有46間半, 不光是我們一門住, 族裡很多親戚都住在一起”, 譚立曾介紹, “當年譚鑫培先生隨他的父親譚志道北上到北京, 一直是租房子住, 就跟我們現在的北漂一樣, 等到他唱戲唱武生, 在這裡立足以後, 買下了這處宅子。 曾經有人問他, 譚老闆您為什麼不置辦一些產業?他回答說, ‘難道我們從事的藝術不是產業嗎?’他認為留財不如留德, 後代傳承藝術要比留下金錢重要得多。 ”

譚鑫培一生嚴守伶規,

潛心追求藝術, 不事結交皇親貴胄, 表現了他視藝術為生命的節操品格;在把演唱藝術傳之後人時, 亦把忠厚、樸實的家風傳給後代。 從譚小培、譚富英直到譚元壽、譚孝曾、譚正岩, 一代代承前啟後, 德藝傳家。

“這個院子生活過我們家六代人, 除了正岩這一輩, 我們都出生在這裡”, 譚立曾感慨說。

如今, 這片院子住著幾十戶居民, 而根據北京市的規劃, 今年開始西城區要啟動瀏陽會館、譚鑫培故居等14處文物騰退, 其中, 譚鑫培故居經修繕後可建成京劇文化博物館, 這裡將成為戲曲文化尤其是老生文化的標杆。 據其介紹, 修繕後的譚鑫培故居將分為文物本體部分和博物館配套部分。

對此譚立曾頗感興奮, “一兩年之內, 據說就能開放,

父親因為怕傷感, 離開68年從未回來, 終於盼到這一天了。 這其實是仰仗國家復興, 國家復興才能復興文藝, 重視傳統文化的保存、繼承和發展。 ”

2017年是譚鑫培先生誕辰170周年, 譚富英先生誕辰111周年。 譚立曾說, “我們譚家下一輩的譚正岩如今繼承家缽, 他現在在努力恢復譚派在舞臺上的曾經的一些‘絕活兒’, 我們希望能盡全力把譚派藝術傳承下去。 ”(完)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