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黃曆七月鬼門開 鬼月如何大吉?

七月十五日一般稱為中元或中元節, 有些地方俗稱〝七月半〞, 這一天的祭祀普遍隆重。 在臺灣也有稱黃曆七月為〝鬼月〞的說法, 民間傳說七月一日〝開鬼門〞、七月三十〝關鬼門〞, 鬼月裡鬼門開, 遵守禁忌保平安, 婚嫁喬遷喜慶諸事不宜。 本文從傳統文化溯源尋根, 〝鬼月〞怎樣得大吉?

回顧古早時 〝鬼月〞之說?

說鬼月開鬼門, 那要先扒理一下七月鬼月的由來, 到底鬼月之說從何而來?在中國悠久的歷史上是否有所謂的〝鬼月〞之說?

黃曆(農民曆)七月立秋, 七月就是孟秋之月, 也是稻穀豐收時節。 在二千年多年前的王畿,

此時正是稻穀剛剛收割嘗新, 同時要修補堤防、城郭、宮室, 謹防水澇的時節。 可見《 禮記.月令》中七月(孟秋之月)的記載。 (*注一)

禮記記載戰國時代之前(西元前221年前)的事蹟, 並不存在七月鬼月的禁忌, 而是充滿積極的敬天道盡人事的現世精神。

中元普渡 道教地官誕辰

傳宋 馬麟 三官出巡圖。 (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中元〞、〝中元節〞是道教的稱法, 就是地官的誕辰日。 中國自古以來就有祭天、祭地和祭水的儀式。 據徐道編撰《歷代神仙通鑒》的說法, 天官、地官、水官這三位大神下凡, 轉生成為堯舜禹三帝;東漢時, 張道陵創立天師道, 就祭祀天、地、水三官。 北魏時傳說天、地、水三位神明慈悲具大威德, 特別在祂們生日誕辰那天恩賜世人、亡魂等。 地官職掌九地十方, 考察眾生善惡, 核定男女功過, 具有赦免亡魂罪過的權能, 中元節的節俗普渡祭祀圍繞著地官誕辰, 為普渡亡魂、孤魂而來。

地官生日這一天也就是中元節, 傳說在這一天, 地官慈悲赦罪, 讓地獄中眾鬼囚得返人間享香火、施食,

以激起其向道之心更而得救度。 民間在這一天請求地官赦免先人罪業, 後來遍及於普渡一切孤魂亡靈。 這種救濟先人的孝心、普渡孤魂的悲憫之心和佛教于盆蘭會的報恩七世父母的精神也有相通之處。 因而到了宋代的中元節, 民間節俗三教合流也是很自然的趨勢了。

在宋代的民俗中, 黃曆七月十五日的節俗就非常多元了, 成了釋教、道教、儒教三教合流的〝中元節〞文化表現。 《東京夢華錄》記載北宋的中元節俗, 有佛教的盂蘭盆會、道教的中元節祭拜, 其中也貫穿儒家的孝道傳統。

到了近代, 清代中元節是怎樣的景況呢?據顧鐵卿《清嘉錄》記載, 中元和上元、下元三節, 士人和民眾都到寺廟、道觀奉香, 帶著燈籠返家懸掛於門上,

以求解厄。

同樣是清代的民俗歲時紀《燕京歲時記》對清代北京有關七月的民俗則紀錄了〝中元日各寺院設盂蘭會〞一段, 各寺院設盂蘭會燃燈唪經普渡孤魂野鬼(〝幽冥之沉淪者〞), 源于目連救母, 後世因而效法之。 顯然清代的中元節, 道教和佛教的民俗同時盛行, 這種情境, 如同上述宋朝的景況。

現代的中元節 鬼月傳說

臺灣將七月十五日中元節的普渡祭祀先靈亡魂延展成整個黃曆七月的祭祀活動, 並稱七月為〝鬼月〞, 傳說七月一日〝開鬼門〞、七月三十為〝關鬼門〞;各地方分區〝普渡〞〝好兄弟〞--孤魂野鬼, 所以從黃曆七月初一到七月最後一天, 天天都有祭典。 這種作法可說是一種地方獨特的民俗, 和早年從中國大陸渡海到臺灣開拓的先祖們的遭遇息息相關。

中國大陸沿海一帶居民, 尤其是地域接近臺灣的福建漢人在清朝時期到臺灣開展新生活, 途中遇到海上的風浪而葬身的, 在陸地上遇到瘟疫疾病、災難、械鬥衝突而死的比比皆是, 面對一連串的生存挑戰和眾多的亡靈, 使得這些移民具有更豐富的敬天地、畏鬼神的民俗。 如今, 可以看到臺灣各地區在七月中元節發展了多樣的祭祀活動, 其中也有延展一個月的祭祀儀式, 揚名國際的臺灣〝基隆(雞籠)中元祭〞就是其中的代表。 七月叫〝鬼月〞的俗稱也不脛而走。

臺灣基隆中元祭主普壇,敬天謝地祈福做公益。(吳姓宗親會提供)

臺灣的基隆(古名〝雞籠〞)中元祭從清朝咸豐年間延續至今162年了,起因于當地移民的械鬥。當時來自福建的漳州和泉州人雙方不合,互不相讓衝突日起,造成雙方死傷眾多,一連串的挑釁報仇邁向惡性循環之際,有地方代表人士出面調解,終於平息了械鬥衝突。雙方將死難者骸骨稱為〝老大公〞合葬共祀,並由雙方輪值主持超渡普施亡魂的儀式,由此發展出基隆中元祭,延續至今。

如今,每到黃曆七月,基隆地區就有為期一個月的大規模祭祀活動,在黃曆七月一日開龕門(昔稱鬼門),到八月一日關龕門,其間有起腳燈、迎鬥燈、放水燈、普渡普施等等的相關祭典活動。今2017年臺灣基隆的老大公廟的中元祭,在8月22日,也就是黃曆七月一日〝開鬼門〞。

七月 慈悲喜舍和平共榮之月

由上述民俗看來,七月這個〝鬼月〞,其實是個慈悲喜舍、和平共榮之月。天上地官大慈悲之心普及於亡魂,給予向善的生靈赦罪的機會;人間庶民感念先祖的開拓之艱、亡魂之苦,普渡普施,同時期待不同族裔共存共榮的和平生活。七月平和喜舍,大慈悲、展願景。對佛教信徒來說,在七月十五日施盂蘭盆會報七世親恩,七月裡充滿歡喜感恩,不是恐怖的鬼月。

臺灣基隆中元祭主普壇,敬天謝地祈福做公益。(吳姓宗親會提供)

臺灣的基隆(古名〝雞籠〞)中元祭從清朝咸豐年間延續至今162年了,起因于當地移民的械鬥。當時來自福建的漳州和泉州人雙方不合,互不相讓衝突日起,造成雙方死傷眾多,一連串的挑釁報仇邁向惡性循環之際,有地方代表人士出面調解,終於平息了械鬥衝突。雙方將死難者骸骨稱為〝老大公〞合葬共祀,並由雙方輪值主持超渡普施亡魂的儀式,由此發展出基隆中元祭,延續至今。

如今,每到黃曆七月,基隆地區就有為期一個月的大規模祭祀活動,在黃曆七月一日開龕門(昔稱鬼門),到八月一日關龕門,其間有起腳燈、迎鬥燈、放水燈、普渡普施等等的相關祭典活動。今2017年臺灣基隆的老大公廟的中元祭,在8月22日,也就是黃曆七月一日〝開鬼門〞。

七月 慈悲喜舍和平共榮之月

由上述民俗看來,七月這個〝鬼月〞,其實是個慈悲喜舍、和平共榮之月。天上地官大慈悲之心普及於亡魂,給予向善的生靈赦罪的機會;人間庶民感念先祖的開拓之艱、亡魂之苦,普渡普施,同時期待不同族裔共存共榮的和平生活。七月平和喜舍,大慈悲、展願景。對佛教信徒來說,在七月十五日施盂蘭盆會報七世親恩,七月裡充滿歡喜感恩,不是恐怖的鬼月。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