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恐龍?珙桐?自然博物館請你來選“鎮館之寶”

霸氣的恐龍?珍貴的珙桐? 自然博物館請你來選“鎮館之寶”

亞洲最完整的大型肉食恐龍、重慶最具代表的魚化石、我國特有的植物“活化石”……有著悠久歷史的重慶自然博物館, 在數十年裡收藏了十余萬件標本, 隨著新館正式開放, 這些標本被更好地呈現在人們面前。 昨日, 自然博物館宣佈, 從即日起, 將由市民投票選出博物館“十大鎮館之寶”。

自然博物館館長歐陽輝說, 在十萬餘件標本中, 以恐龍為代表的古脊椎動物化石、西部地區的現生動植物標本以及來自世界各地的礦物晶體、晶簇標本等, 是自然博物館的特色收藏。

這些寶貝, 或在國內獨一無二, 或在國際上具有極高聲望。 自然的奇妙偉大、宇宙的神秘深邃, 都記錄在這些藏品裡。

“對任何一家博物館來說, 都不能缺少‘鎮館之寶’, 那是博物館的靈魂所在。 對觀眾來說, 這些‘鎮館之寶’頗具神秘色彩, 有著莫大吸引力。 但自然博物館至今還沒有自己的‘鎮館之寶’。 ”歐陽輝說, 經過多方徵集意見, 自然博物館整理出館藏精品33件, 通過市民投票和專家評審, 共同從中選出10件, 成為博物館十大“鎮館之寶”。

從即日起至9月1日24:00, 市民可關注重慶自然博物館微信公眾號, 進入投票頁面為自己喜愛的藏品投上一票。

上游永川龍 曾是亞洲霸主

出土于永川的上游永川龍, 是目前亞洲最完整的大型肉食性恐龍之一。

它活躍在侏羅紀時期, 滿口巨齒, 堪稱一台移動的“絞肉機”;它的骨架化石曾多次出國展出, 還曾登上香港郵局發行的“中國恐龍”系列郵票。

上游永川龍的大腦袋有近一米長, 上有六對大孔, 有效地降低頭部的重量, 六對大孔中有一對是眼孔, 其他用於支撐附著於頭部用於撕咬和咀嚼的強大肌肉群。 永川龍的尾巴很長, 可以在奔跑時作為平衡器。 它的前肢很靈活, 奔跑起來就像現在的豹子。

珙桐 險滅絕的美麗植物

它盛開的花朵就像一隻只展翅欲飛的白鴿, 可在千萬年前差點從這個星球上徹底滅絕。 幸好, 在中國南方, 它存活了下來, 它就是被譽為“中國的鴿子樹”的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珙桐。

在自然博物館裡, 就保存著這樣一枝珙桐標本, 這個採集於上世紀30年代的標本, 已在博物館裡存在了80多年。

珙桐有著“植物活化石”之稱, 是國家8種一級重點保護植物中的珍品, 它是千萬年前新生代第三紀留下的孑遺植物, 在第四紀冰川時期, 全球大部分地區的珙桐相繼滅絕, 只在中國南方的一些地區倖存。

大竹重慶魚 生活在億年前

大竹重慶魚生活在億年前的中侏羅紀時期, 是重慶最具代表性的魚化石之一, 整個化石魚, 形體完整, 立體感強, 至今仍可在化石上看到它的頭、唇、眼、鰓和鱗片。

因為生活在水中, 所以魚的屍體要形成化石是非常難的。 歐陽輝說, 首先, 這些生活在上億年前的魚兒要在死後沉入水底,

並被泥沙覆蓋, 將它們與水和空氣隔絕, 減緩屍體腐爛速度。 在億萬年裡, 長期與空氣隔絕還受到高溫高壓作用, 魚屍體上覆蓋的泥沙越來越厚, 形成了堅硬的沉積岩, 夾在這些沉積岩中的魚屍體, 就變成了化石。

江北重慶龍 體形最小的劍龍

被發現于江北貓兒石的恐龍化石, 體長不到4米, 是劍龍家族裡個頭最小的成員, 叫“江北重慶龍”。 主要生活在叢林沼澤湖畔, 以植物為食。

別看劍龍尾巴上排列著特有的長釘, 其實它們是恐龍中性格最溫順的一種, 尾釘只有在遇到攻擊時才會使用。 也因此, 體格矮小的它們, 往往是食肉類恐龍的盤中餐。

江北重慶龍的背上, 有兩塊巨大的骨板, 多數專家覺得它是防衛武器,

還有人說它是警報器。

(責編:陳易、張禕)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