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聊聊七夕那點事

七夕節, 原名乞巧節。 是中國的傳統節日, 每年農曆七月初七。 節日起源於漢代, 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于開襟樓, 人俱習之”的記載, 相傳是七月七日夜婦女在庭院向織女星乞求智巧, 故稱為“乞巧”。

天階夜色涼如水, 臥看牽牛織女星

最先是對自然的崇拜及婦女穿針乞巧, 後經發展被賦予了牛郎織女的傳說使其成為象徵愛情的節日。 但是, “乞巧節”她作為一個流傳于民間的傳統節日, 其中的內容核心還是具有一定的傳承性————製作手工藝品“七夕貢案”。 道滘七夕貢案是目前國內乞巧習俗保留最完整和特色最鮮明的地區之一, 以家庭、廟宇、祠堂為單位展開的“拜七姐”活動, 具有極高的民俗學、人類學價值;搶救與保護瀕臨滅絕的七巧節慶文化, 對於保存城市中有價值的非物質遺產和城市文化的多樣性具有重要的文化意義。

柔情似水, 佳期如夢, 忍顧鵲橋歸路

唐朝王建有詩說“闌珊星斗綴珠光, 七夕宮娥乞巧忙”。 據《開元天寶遺事》載:唐太宗與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宮夜宴, 宮女們各自乞巧, 這一習俗在民間也經久不衰, 代代延續。 宋元之際, 七夕乞巧相當隆重, 京城中還設有專賣乞巧物品的市場,

世人稱為乞巧市。 有著很多習俗:穿針乞巧, 喜蛛應巧, 投針驗巧, 蘭夜鬥巧, 種生求子, 為牛慶生, 曬書曬衣, 供奉磨喝樂, 拜織女, 拜魁星, 七姐誕, 染指甲, 婦女洗髮, 結紮巧姑, 拜七娘媽, 吃巧果。

2006年5月20日, 七夕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在我們大家過七夕節的時候,不要忘了她最初代表的文化傳承,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與希望。

在我們大家過七夕節的時候,不要忘了她最初代表的文化傳承,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與希望。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