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改革開放後的廣交會,非典時期不停辦

改革開放

開始對台貿易

1980年經國務院批准成立中國對外貿易中心, 作為廣交會承辦機構, 1980年春交會( 第47屆) 根據外經貿部規定, 廣交會可同來自港澳地區和旅居海外的華商洽談大陸臺灣之間的貿易, 從此, 廣交會開始了對台貿易。 1982年春交會(第51屆)舉辦時間由30天縮短為20天, 1983年春交會(第53屆)外商投資企業首次參展, 1984年-1985年廣交會分別獲得義大利“國際墨丘利金獎”和西班牙“國際貿易獎”。

省市組團參展

1986年秋交會(第60屆)斥資6000多萬元對展館進行系統改造, 裝飾一新, 並舉行了第60屆慶祝活動。 1989年廣交會出口成交額首次突破100億美元,

達108.9億美元。 1989年春交會(第65屆)會期由20天改為15天, 1989年秋交會(第66屆)新增了由汕頭、深圳、珠海、廈門、海南等經濟特區組成的經濟特區交易團, 共有19個交易團參展。

從1993年春開始, 廣交會開始由省市組團, 到1994年秋第76屆秋交會, 進一步完善為“省市組團、商會組館、館團結合、行業布展”的十六字方針, 結束了已實行37年的由專業總公司組團的歷史。 這也說明, 廣交會可以面對更多的外貿單位, 而行業布展更使廣交會結束了展館與外貿出口的行政劃分掛鉤的歷史, 改革使廣交會緊跟外貿主體快速增長和多元化的發展步伐, 從此步入快速發展時期。

21世紀後

以時間換空間

2004年春交會, 琶洲國際會展中心一期工程全面啟用,

與流花路展館同時分期辦展, 交易會又向新的城市腹地伸出了堅實的臂膀。

2002年廣交會第91屆分期改革被稱作是“以時間換空間”的智慧之舉。 空間, 始終是困擾交易會的一個問題, 從建館開始的上世紀50年代、到交易會平緩發展的70年代、到改革開放後經濟迅速發展的80年代, 展館是交易會面臨的問題, 城市接待能力不足也經常讓主辦方頭疼。 分散改革就是指, 每屆交易會按行業分兩期舉辦, 一期五天, 分期舉辦符合國際慣例, 使廣交會既保持了“綜合展”的傳統優勢, 又適應了“專業展”的發展趨勢。

一屆兩期交易會, 在展位上, 相當於建了一個新展館。 有四十多年歷史的交易會, 無論是會期還是布展方式, 已經形成了交易習慣,

而這個習慣本身, 就是交易會的優勢。 交易會為了這個改革醞釀了兩年時間, 通過各種方式, 徵求交易會參展商和採購商的意見。

從第95屆交易會開始, 流花路展館和琶洲展館兩館並行, 也結束了交易會會不會遷至琶洲的爭論。 以2004年第95屆兩館並運行為標誌, 廣交會展位元從8000個到15600個再到27760個, 實現了規模大跨越, 至第96屆, 展覽規模已躍居世界單年期展第二位。

非典時期不停辦

伍明光, 原廣交會廣東代表團團長, 與廣交會結緣三十多年。

他說, 2003年春交會正值非典時期, 廣交會是否停辦, 多方爭執不下。 最終的決定是, 做好一切防禦工作, 確保萬無一失, 廣交會如期舉辦。

據伍團長稱, 當屆的廣交會, 展館裡很冷清。 不光外國人對非典有戒心,

連廣交會的工作人員也很擔心。 有個外省的公司, 已經拿到參展攤位了, 卻打電話問廣東團要不要, 願意無償送給廣東團, 他們不派人參加廣交會了。

伍團長稱, 事實上, 廣交會組委會沒有為了堅持辦下去而盲目工作, 而是把各種防範非典的措施做到百分之百。 最後的結果皆大歡喜, 沒有來賓和工作人員因為參加交易會而染上非典的。

“再忙也要參展”

“從當初的一個展位, 到今天的海爾館, 廣交會是我們進軍海外市場的最佳貿易平臺, 我們是依託廣交會發展壯大的。 ”張瑞敏說。

1993 年春交會(第73 屆)實行了省市組團、按團設館的改革, 改變了幾十年來由專業外貿總公司為主組團的方式, 1994 年秋交會(第76 屆)實行了“省市組團,

商會組館, 館團結合, 行業佈局”的重大改革, 並提出了“市場多元化、以質取勝、科技興貿和大經貿發展”的戰略。

由此, 中國的新興行業尤其是高科技類的企業開始出現在廣交會上, 廣交會所囊括的行業也開始了“多元化”。

儘管近幾年不少家電製造企業呈現淡出廣交會的跡象, 但作為中國家電製造業領軍企業的海爾集團每年都高調參展, 而且展位元面積、參展產品品類上每年都有突破。

最開始海爾在廣交會只是一張桌子的小攤位, 發展到現在已經是超過500平米展位的“海爾館”。 據海爾方面介紹, 20多年來海爾一屆不落地參加了廣交會, 最初是張瑞敏親自帶隊參加廣交會的布展工作。

海爾集團總裁張瑞敏曾公開稱“再忙也要參加廣交會”, 並曾在參加廣交會時說:“從當初的一個展位,到今天的海爾館,廣交會是我們進軍海外市場的最佳貿易平臺,我們是依託廣交會發展壯大的。”

廣交會更名

2007年春季,第101屆廣交會全稱由“中國出口商品交易會”更名為“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專家普遍認為,一字之變,體現出“廣交會”積極適應中國外貿政策的調整,釋放出中國追求進出口平衡的強大信號。

中國社科院專家宋泓先生說,改革開放初期,中國的外貿目標是鼓勵出口創匯,提高國內生產力。這樣的貿易政策導向,加之中國相對低廉的資源價格,使中國的出口加工行業高速發展,出口額和貿易順差迅速擴大。巨額外匯資金的流入,在給中國積累財富的同時,也給中國調控經濟運行節奏帶來了一定壓力,並成為與其他經濟體產生貿易摩擦的重要原因。宋泓說:“為改變這種狀況,我們在近幾年採取了很重要的戰略,就是要努力促使貿易平衡,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在出口保持增長的情況下,怎麼樣擴大進口。”

廣交會增加進口功能是這一政策的最好佐證。在第101屆廣交會的進口展區,來自美國華盛頓州的威爾森女士表示,進口展區為美國企業進軍中國打開了一扇重要的大門,對中國縮減對美貿易順差也會有幫助。

威爾森說:“這是一個大型的世界性的貿易交易會,而且規模正不斷擴大。我們能見到全世界的潛在客戶。我們希望在交易會上見到有潛力的客戶,在中國尋找一個代理商,他們能與我們建立合資公司,定期進口我們的產品。”

-END-

並曾在參加廣交會時說:“從當初的一個展位,到今天的海爾館,廣交會是我們進軍海外市場的最佳貿易平臺,我們是依託廣交會發展壯大的。”

廣交會更名

2007年春季,第101屆廣交會全稱由“中國出口商品交易會”更名為“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專家普遍認為,一字之變,體現出“廣交會”積極適應中國外貿政策的調整,釋放出中國追求進出口平衡的強大信號。

中國社科院專家宋泓先生說,改革開放初期,中國的外貿目標是鼓勵出口創匯,提高國內生產力。這樣的貿易政策導向,加之中國相對低廉的資源價格,使中國的出口加工行業高速發展,出口額和貿易順差迅速擴大。巨額外匯資金的流入,在給中國積累財富的同時,也給中國調控經濟運行節奏帶來了一定壓力,並成為與其他經濟體產生貿易摩擦的重要原因。宋泓說:“為改變這種狀況,我們在近幾年採取了很重要的戰略,就是要努力促使貿易平衡,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在出口保持增長的情況下,怎麼樣擴大進口。”

廣交會增加進口功能是這一政策的最好佐證。在第101屆廣交會的進口展區,來自美國華盛頓州的威爾森女士表示,進口展區為美國企業進軍中國打開了一扇重要的大門,對中國縮減對美貿易順差也會有幫助。

威爾森說:“這是一個大型的世界性的貿易交易會,而且規模正不斷擴大。我們能見到全世界的潛在客戶。我們希望在交易會上見到有潛力的客戶,在中國尋找一個代理商,他們能與我們建立合資公司,定期進口我們的產品。”

-END-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