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李宗盛:等我更老了,我的珍物會是身上的老人斑

請輸入標題 bcdef

這個世界有時候挺讓人精分的。

一邊用消費主義攻佔你的大腦, 時時刻刻都鼓動你買買買, 一邊又強調斷舍離, 我的房間空無一物。

大浪淘沙, 人的一生總歸不是空無一物的。 用盡了半生精力來囤積, 總會留下幾件有故事的東西。

請輸入標題 abcdefg

每個人都有自己珍惜的東西, 小到小時候攢的糖紙, 大到成年後存的黃花梨, 不管是貴是賤, 可以拿起來摸一摸, 說一說。 這樣的珍物, 你有, 他們也有。

李宗盛 ︱ 筆

“琴與筆是我在創作的這個儀式中啟動另一個靈魂, 經營另一個身份, 通往另一個世界的法器。

林懷民 ︱ 母親手抄《心經》

“《心經》未了, 橫軸留白, 仿佛印證‘諸法空相’。 那是母親給我們的最後教誨。 ”

賈樟柯 ︱故鄉的酒

“我很懷念中學時代那些喝醉的時光, 它代表我們對未知和未來的惶恐。 那時我們一無所有, 能夠感動彼此的只有友情, 它讓我們對這個世界不那麼懼怕。 ”

楊麗萍 ︱ 菜籃子

“這個籃子我帶去了很多地方。 籃子裡要有我的東西才像樣, 我要自己整理的。 ”

金宇澄 ︱ 史密斯船鐘

“舊鐘的記號,鋼印,標識,油漆特徵,底盤式樣,鑰匙,提手,樣樣滄桑。我曾經的熟人,臺詞,機器,畫面,回憶,全部隱退了。上海是一塊海綿,吸收乾淨,像所有回憶並未發生過一樣。”

(向上滑動啟閱)

《珍物》序

李宗盛

是的,我承認。

我就是那種習慣留東西的人。

於是當被邀請對這些物件的其中一些做描述的時候,我樂觀極了。我的確有樂觀的理由!

家裡到處都是這樣的東西。隨手挑一件就足夠吹噓半天,寫一篇文章實屬等閒。

何況這些年我的珍物有增無減;這樣的邀約讓我甚至有了寫一本書的念頭。

雖然我最終交出的稿件裡選擇了作為音樂人創作時用的筆與制琴師用的刀具為主題,但在此之前,我已經用了三個星期試著去說明八顆乾癟的糖炒栗子對我人生的意義。

而決定寫栗子,是忍痛排除了小女兒的口水巾、寫詞用卡式答錄機、幾十首歌詞手稿、打工的錢買的第一張黑膠唱片、老情在我遭逢困境時送我的書之後,所作的決定。

我知道這看似荒謬,但是絕對真實。

我遭遇的情況是往往還未動筆,思緒已經開始神遊。對往事的感懷掛念,淹沒取代了交稿的緊迫感。

老實說,我因此對我的書房進行了一次考古發掘。

現在您就要開始讀這本蘊含深情的小書。

您馬上要發現書裡被作者提起、牽腸掛肚視為珍寶的,沒有一樣是世俗見解所謂的價值高的東西。

但是我以為這些個文章所透露的訊息是極有意思有價值的。

因為不管您對書中作者的認識瞭解如何形成的,這些文章會是最誠實的增補。

它透露了作者的心性,人生的樣貌,經歷的曲折。

其中的蛛絲馬跡必然會帶領您與您先前瞭解的作者映對,暗合。

是的,我的珍物有增無減。

我決定留下我給娘捏腳時用來裝乳液的塑膠罐子,制琴時音梁鑿下來的刨花。

我認真地想,等我更老了,我的珍物會是身上的老人斑。

那是時間專屬給我的,平凡卻無價的,

歲月的勳章!!

本文選自《珍物》

《珍物》

中國文藝百人物語

上海譯文出版社

2017-2-1

長按二維碼

或點擊閱讀原文

進入購買頁面

什麼是你心目中的“珍物”?這是一百個人心目中的答案,也是一個時代的文藝圖景。

藝術家徐冰的珍物是他初到紐約時在公車上偶然收到的鄰座盲人送他的一本盲文書;音樂家譚盾用了二十多年的指揮棒,原來是他第一次與馬友友、波士頓交響樂團合作使用的指揮棒;編舞家林懷民提供的是他母親 手抄的《心經》;作家金宇澄家中掛著的史密斯船鐘,籠罩著早已“隱退”的鐘錶廠回憶……

“華語音樂教父”李宗盛作序力薦“這本蘊含深情的小書”。全書作者及受訪者囊括了中國文藝界各領域的精英人士,包括小說家金宇澄、導演賈樟柯、作曲家譚盾、舞蹈家林懷民、楊麗萍,藝術家徐冰、王澍,攝影家阮義忠、呂楠,學者阮儀三、陳燮君、錢理群……他們都以一件珍貴之物為契機,回望生命中那些細水長流或驚心動魄的時刻。

每一件珍物配有精良的攝影圖片,真實呈現光影細節,你能在這裡看到時間的痕跡。圖文彙聚於此,生動而真實地呈現當代中國文藝景象。我們期望,能通過關照“人”與“物”的生命聯繫,在這一充斥著“消費”與“丟棄”的當下,重拾 “惜物惜情”的美好傳統。

謹以此書,致我們值得熱愛的生活。

·END·

青閱讀

和你一起特立讀行

金宇澄 ︱ 史密斯船鐘

“舊鐘的記號,鋼印,標識,油漆特徵,底盤式樣,鑰匙,提手,樣樣滄桑。我曾經的熟人,臺詞,機器,畫面,回憶,全部隱退了。上海是一塊海綿,吸收乾淨,像所有回憶並未發生過一樣。”

(向上滑動啟閱)

《珍物》序

李宗盛

是的,我承認。

我就是那種習慣留東西的人。

於是當被邀請對這些物件的其中一些做描述的時候,我樂觀極了。我的確有樂觀的理由!

家裡到處都是這樣的東西。隨手挑一件就足夠吹噓半天,寫一篇文章實屬等閒。

何況這些年我的珍物有增無減;這樣的邀約讓我甚至有了寫一本書的念頭。

雖然我最終交出的稿件裡選擇了作為音樂人創作時用的筆與制琴師用的刀具為主題,但在此之前,我已經用了三個星期試著去說明八顆乾癟的糖炒栗子對我人生的意義。

而決定寫栗子,是忍痛排除了小女兒的口水巾、寫詞用卡式答錄機、幾十首歌詞手稿、打工的錢買的第一張黑膠唱片、老情在我遭逢困境時送我的書之後,所作的決定。

我知道這看似荒謬,但是絕對真實。

我遭遇的情況是往往還未動筆,思緒已經開始神遊。對往事的感懷掛念,淹沒取代了交稿的緊迫感。

老實說,我因此對我的書房進行了一次考古發掘。

現在您就要開始讀這本蘊含深情的小書。

您馬上要發現書裡被作者提起、牽腸掛肚視為珍寶的,沒有一樣是世俗見解所謂的價值高的東西。

但是我以為這些個文章所透露的訊息是極有意思有價值的。

因為不管您對書中作者的認識瞭解如何形成的,這些文章會是最誠實的增補。

它透露了作者的心性,人生的樣貌,經歷的曲折。

其中的蛛絲馬跡必然會帶領您與您先前瞭解的作者映對,暗合。

是的,我的珍物有增無減。

我決定留下我給娘捏腳時用來裝乳液的塑膠罐子,制琴時音梁鑿下來的刨花。

我認真地想,等我更老了,我的珍物會是身上的老人斑。

那是時間專屬給我的,平凡卻無價的,

歲月的勳章!!

本文選自《珍物》

《珍物》

中國文藝百人物語

上海譯文出版社

2017-2-1

長按二維碼

或點擊閱讀原文

進入購買頁面

什麼是你心目中的“珍物”?這是一百個人心目中的答案,也是一個時代的文藝圖景。

藝術家徐冰的珍物是他初到紐約時在公車上偶然收到的鄰座盲人送他的一本盲文書;音樂家譚盾用了二十多年的指揮棒,原來是他第一次與馬友友、波士頓交響樂團合作使用的指揮棒;編舞家林懷民提供的是他母親 手抄的《心經》;作家金宇澄家中掛著的史密斯船鐘,籠罩著早已“隱退”的鐘錶廠回憶……

“華語音樂教父”李宗盛作序力薦“這本蘊含深情的小書”。全書作者及受訪者囊括了中國文藝界各領域的精英人士,包括小說家金宇澄、導演賈樟柯、作曲家譚盾、舞蹈家林懷民、楊麗萍,藝術家徐冰、王澍,攝影家阮義忠、呂楠,學者阮儀三、陳燮君、錢理群……他們都以一件珍貴之物為契機,回望生命中那些細水長流或驚心動魄的時刻。

每一件珍物配有精良的攝影圖片,真實呈現光影細節,你能在這裡看到時間的痕跡。圖文彙聚於此,生動而真實地呈現當代中國文藝景象。我們期望,能通過關照“人”與“物”的生命聯繫,在這一充斥著“消費”與“丟棄”的當下,重拾 “惜物惜情”的美好傳統。

謹以此書,致我們值得熱愛的生活。

·END·

青閱讀

和你一起特立讀行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