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曹沖真的稱了大象嗎?

曹沖稱像是真的嗎?

似乎沒有什麼人懷疑過這個故事。

這個故事來自《三國志•鄧哀王傳》, 原文如下。

“鄧哀王沖字倉舒。 少聰察岐嶷,

生五六歲, 智意所及, 有若成人之智。 時孫權曾致巨象, 太祖欲知其斤重, 訪之群下, 咸莫能出其理。 沖曰, 置象大船之上, 而刻其水痕所至, 稱物以載之, 則校可知矣。 太祖大悅, 即施行焉。 ”

大意就是:孫權送給曹操一頭大象, 曹操想知道大象的重量, 大臣們都想不出方法稱象。 曹沖有著超出年齡的聰慧, 用物理方法完成了稱象。

陳壽所著的《三國志》, 在材料的取捨上十分嚴慎, 為歷代史學家所重視。 陳壽本人治學嚴謹, 著書時, 凡是他認為可疑的史料, 不可考據的史料, 一律不錄。 以至於後為評價他“惜墨如金”, 這樣看來, 曹沖稱象應該是千真萬確的。

不過, 且慢……

近代學術泰斗, 陳寅恪先生提出了, “曹沖稱象西來”的說法。

陳寅恪先生指出, 這個是使用了《雜寶藏經》的王子稱象故事, 現摘錄原文如下:

印度佛經《雜寶藏經》載“棄老國祿”, “天神又問:此大白象有兒斤?而群臣共議, 無能知者, 而後大臣問父, 父言:置象船上, 著大池中, 畫水齊船, 深淺幾許, 即以此船量石著中, 水沒齊畫, 則知斤兩, 即以此智以答天神。

這個佛經故事, 在情節、稱象使用的方法上與《三國志》完全一樣。

甚至對比原文, 外藩諸侯, 替換了孫權。 大官替換了曹操。 稱象的角色由曹沖承擔。

並且陳寅恪先生先一步論述:

1、佛教在東漢傳入中原, 在平民和讀書人階層廣為流傳。 特別是在三國開放的學術氛圍中, 是為風尚。 《雜寶藏經》雖然沒有。 流傳于讀書人階層, 曹植就讀過佛經。

2、佛教西來後, 中國的歷史故事中, 有許多明顯與佛經故事有聯繫。

《世說新語•雅量》載竹林七賢王戎七歲時事:王戎七歲, 嘗與諸小兒游。 看道邊李樹多子折枝。 諸兒競走取之, 唯戎不動。 人問之, 答曰:“樹在道邊而多子, 此必苦李。 ”取之, 信然。

對比《本生經•願望品》載:菩薩前生是商隊主, 一樹果實長得很誘人,

但他禁止商隊成員去吃, 指出這是一棵毒樹, 因為:“此樹不難攀登, 離村亦不遠。 樹上有佳果, 圓熟累累無人摘。 由此我知道, 這定非好果樹。 ”

這足以說明, 當時把佛經故事安在名人身上不是孤例。

也有人認為中原地區沒有大象, 以此來證明這個故事的真假, 不過有歷史學家認為三國時期, 中國南方是有野象的, 再次三國時期, 吳國與交趾(今越南)是有密切關係的, 所以這個這個推斷是站不住腳的。

正史非信史

正史, 也未必任何事蹟都經得住考證。

使用細節發現了史料中的疑點, 結合己方論據證實, 大膽假設, 小心求證, 才是科學的讀史態度。

季羨林先生, 也認為佛家的影響, 對中原文化有著不可估量的影響。 當時把佛經故事安在名人身, 也許正是佛教在中原地區悄悄傳播, 潤物無聲, 潛移默化, 以至於無人覺察。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