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從日本醫藥行業發展看中國醫藥行業投資機會

中國和日本在醫藥行業存在很多相似性, 日本醫藥行業的發展對我們醫藥投資決策中的趨勢提供了一定的現實依據。

1. 調整後的中日人口結構相似(日本後移17年):

人口結構是影響醫藥增長的核心因素之一, 中國人口結構同日本17年前極為相似。

2. 調整後經濟情況相似(日本後移17年):

人均GDP作為影響醫藥增長的重要因素。 中國人均GDP和日本17年前也存在著較強的相似性。

3. 疾病譜相似:

大量研究發現日本列島最早的人類很可能與中國大陸有直接聯繫, 日本和中國屬同一人種, 由於歷史原因、飲食生活習慣相近, 疾病譜也相似。

從圖上可見惡性腫瘤、心血管疾病、肺炎為日本人群前三的死亡原因。

根據統計資料顯示, 日本和中國疾病譜相似,

中日的主要常見疾病均為腫瘤、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統疾病、代謝系統疾病和精神神經疾病等慢病為主。

4. 醫藥環境相似:

和中國一樣, 日本是一個農業社會歷史較長的國家, 受“醫藥一體”中醫思想的影響較深, 日本的傳統就醫習慣與我國相似, 早期出現的“以藥養醫”問題與我國大致相似。 日本也經歷過長達幾十年和現在國內一樣的“以藥養醫”情況。 2003推出收視率至今名列前茅的日劇《白色巨塔》, 深刻的刻畫了日本藥商與大醫院、知名教授間利益捆綁, 將日本醫療中的商業賄賂展現的淋漓盡致。

日本1956年實施的《醫藥分業法》雖然對分業做出了明確規定, 但由於醫患長期的習慣, 分業幾乎沒有進展。 隨著日本醫師協會在1974年的成立, 這標誌著日本醫藥分業管理正式開始了, 因此1974年也被稱為日本醫藥“分業元年”。 經過了近40年的時間, 直到21世紀日本才基本控制了醫藥總費用不合理上漲。 資料顯示,2001-2010年,日本醫藥衛生費用年均增長率約為2%,低於經濟合作組織(OECD)平均4.2%的水準。

在我國,1985年被稱為中國醫改元年,國務院批轉了衛生部1984年8月起草的《關於衛生工作改革若干政策問題的報告》,由此,中國的全面醫改正式啟動。2009年新一輪醫改方案的出臺,中國醫改進入的“深水區”,類似日本醫改的1974年後的階段。日本醫藥醫改的歷程,對中國現在的醫藥市場有很強的借鑒和參考作用。

從二級市場的表現分析,如上圖顯示,2000年為日本醫藥行業指數超越TOPIX指數的第一個拐點。2000年前日本的醫藥產業處於深度調整期,醫藥行業指數和東證TOPIX指數基本一致,2000年以前日本醫藥企業經歷醫療政策的改變和市場競爭的持續加劇,不過得益于日本發達的化學工業基礎,日本醫藥企業以仿創藥為突破,完成了醫藥研發能力的升級,同時日本醫藥企業利用資本,收購兼併國外研發機構,建立海外銷售網路,實現了研發的國際化和醫藥產業鏈的國際化。同時日本國內日益嚴重的老齡化也促進的用藥需求的持續提升,2000年以後日本醫藥產業進入了以高品質仿製藥為基礎的穩步發展階段,醫藥行業指數穩步提升且持續高於TOPIX指數。

2000年前後日本醫藥企業大舉進行國內和海外並購,進軍腫瘤藥、生物製藥等前沿創新領域,期間日本政府也加大了對於創新藥物研發的鼓勵,10年以後進入了創新藥品的收穫期,2012年日本醫藥行業指數出現了顯著高於TOPIX指數的第二個拐點,日本醫藥產業進入了以創新藥為基礎的高速發展階段。

中國滬深300醫藥指數走勢高於滬深300指數的第一個拐點出現在2009年。2009年中國開始了新醫改,新醫改提出了要破除“以藥養醫”,也是承認了中國當時存在類似日本醫生藥品補償現象。同時新醫改的一個重要任務為逐步擴大基本醫療保險的覆蓋範圍,卸任的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陳馮富珍這樣評價中國的09年開始的新醫保成就:“中國15年前不到1/3的人享有醫保,現在醫保覆蓋率達到95%。”

本次中國滬深300醫藥指數高於滬深300指數的拐點,和日本70年代醫藥市場的高速增長類似,1961年,日本政府實行了全民醫療保險,政府制定的高昂藥品價格加上類似“以藥養醫”的藥品補償制度等因素,促使日本藥品市場迅速成為僅次於美國的全球第二大市場。

而2009年國內對於醫藥外資的開放程度遠超過70年代的日本,70年代日本只保護藥品的工藝專利,不保護化合物專利,這給國內企業仿製國外藥品留下了巨大的空間。同時國外製藥企業不允許單獨在日本國內申請藥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也不允許單獨進行新藥臨床試驗,如果要進行這些研究,必須有日本企業的參與。我國2009年的醫藥政策對外資更為有利,不僅保護跨國企業的專利藥,對於專利過期的藥品也能以“原研藥”的身份享受高價。2009年,合資和獨資類企業數量約占我國醫藥企業總數的30%,銷售額約占整個醫藥產品銷售額的26%~27%,2009年樣本醫院中外資企業銷售額為714.0億元,同比增長23.0%。

人口和經濟為影響醫藥產業的重要因素,人口結構和經濟情況為驅動2000年日本醫藥產業穩步發展的重要因素,17年後中國的人口結構和人均GDP與2000年的日本存在著一定的相似性。而從2015開始國家開始密集推出醫改措施,兩票制,一致性評價,招標價格聯動,分級醫療等相關醫改政策陸續落地實施,在醫療政策環境上和日本2000年前的政策深度調整類似,同時現在中國的一些優秀醫藥企業也初具了當年日本醫藥企業的雛形,一些國內企業在仿製藥、國際化、創新藥研發等方面已經取得了不錯的成績。2017年是否會能成為類似日本2000年的拐點,桑葛石將進行持續關注和深入研究。

資料顯示,2001-2010年,日本醫藥衛生費用年均增長率約為2%,低於經濟合作組織(OECD)平均4.2%的水準。

在我國,1985年被稱為中國醫改元年,國務院批轉了衛生部1984年8月起草的《關於衛生工作改革若干政策問題的報告》,由此,中國的全面醫改正式啟動。2009年新一輪醫改方案的出臺,中國醫改進入的“深水區”,類似日本醫改的1974年後的階段。日本醫藥醫改的歷程,對中國現在的醫藥市場有很強的借鑒和參考作用。

從二級市場的表現分析,如上圖顯示,2000年為日本醫藥行業指數超越TOPIX指數的第一個拐點。2000年前日本的醫藥產業處於深度調整期,醫藥行業指數和東證TOPIX指數基本一致,2000年以前日本醫藥企業經歷醫療政策的改變和市場競爭的持續加劇,不過得益于日本發達的化學工業基礎,日本醫藥企業以仿創藥為突破,完成了醫藥研發能力的升級,同時日本醫藥企業利用資本,收購兼併國外研發機構,建立海外銷售網路,實現了研發的國際化和醫藥產業鏈的國際化。同時日本國內日益嚴重的老齡化也促進的用藥需求的持續提升,2000年以後日本醫藥產業進入了以高品質仿製藥為基礎的穩步發展階段,醫藥行業指數穩步提升且持續高於TOPIX指數。

2000年前後日本醫藥企業大舉進行國內和海外並購,進軍腫瘤藥、生物製藥等前沿創新領域,期間日本政府也加大了對於創新藥物研發的鼓勵,10年以後進入了創新藥品的收穫期,2012年日本醫藥行業指數出現了顯著高於TOPIX指數的第二個拐點,日本醫藥產業進入了以創新藥為基礎的高速發展階段。

中國滬深300醫藥指數走勢高於滬深300指數的第一個拐點出現在2009年。2009年中國開始了新醫改,新醫改提出了要破除“以藥養醫”,也是承認了中國當時存在類似日本醫生藥品補償現象。同時新醫改的一個重要任務為逐步擴大基本醫療保險的覆蓋範圍,卸任的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陳馮富珍這樣評價中國的09年開始的新醫保成就:“中國15年前不到1/3的人享有醫保,現在醫保覆蓋率達到95%。”

本次中國滬深300醫藥指數高於滬深300指數的拐點,和日本70年代醫藥市場的高速增長類似,1961年,日本政府實行了全民醫療保險,政府制定的高昂藥品價格加上類似“以藥養醫”的藥品補償制度等因素,促使日本藥品市場迅速成為僅次於美國的全球第二大市場。

而2009年國內對於醫藥外資的開放程度遠超過70年代的日本,70年代日本只保護藥品的工藝專利,不保護化合物專利,這給國內企業仿製國外藥品留下了巨大的空間。同時國外製藥企業不允許單獨在日本國內申請藥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也不允許單獨進行新藥臨床試驗,如果要進行這些研究,必須有日本企業的參與。我國2009年的醫藥政策對外資更為有利,不僅保護跨國企業的專利藥,對於專利過期的藥品也能以“原研藥”的身份享受高價。2009年,合資和獨資類企業數量約占我國醫藥企業總數的30%,銷售額約占整個醫藥產品銷售額的26%~27%,2009年樣本醫院中外資企業銷售額為714.0億元,同比增長23.0%。

人口和經濟為影響醫藥產業的重要因素,人口結構和經濟情況為驅動2000年日本醫藥產業穩步發展的重要因素,17年後中國的人口結構和人均GDP與2000年的日本存在著一定的相似性。而從2015開始國家開始密集推出醫改措施,兩票制,一致性評價,招標價格聯動,分級醫療等相關醫改政策陸續落地實施,在醫療政策環境上和日本2000年前的政策深度調整類似,同時現在中國的一些優秀醫藥企業也初具了當年日本醫藥企業的雛形,一些國內企業在仿製藥、國際化、創新藥研發等方面已經取得了不錯的成績。2017年是否會能成為類似日本2000年的拐點,桑葛石將進行持續關注和深入研究。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