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涇川縣博物館又有新獲: “會仙亭”碑解密北宋涇原路建置和官制

正月剛過, 涇川縣博物館就啟動了野外不可移動文物點的春季安全巡視工作和新一輪的流散文物調查徵集工作。 近日, 在城關鎮共池村一農戶家中, 調查人員發現了一方石碑。 經過苦口婆心的思想動員, 終於從收藏者手中徵集到了這件北宋時期的“會仙亭”遊記碑刻, 該碑為研究宋時期涇原路的建置、治所及涇州官制等學術問題提供了重要的研究依據。

涇川縣博物館工作人員查看石碑保存情況

該碑呈方形, 長58釐米, 寬51釐米, 厚4釐米。 碑文共八十字, 記載了北宋皇祐五年(西元1054年)涇原路走馬黃君玉進京之際, 與劉凡、陳宗儒、江利涉等同僚共游涇州會仙亭一事。

碑文如下:

“涇原路走馬黃君玉入奏, 因館於郡署, 思□會仙亭, 遂率通判陳宗儒唐弼, 駐泊都監江利涉公濟, 幕中蹇逢辰伸之、史祥天休、王道中庸同遊, 皇祐五年十月八日涇原路都鈐轄知軍州事劉凡記。

新徵集到的遊“會仙亭”碑刻

碑文雖然較短, 卻包含了大量北宋的時代資訊。 首先, 碑文中涉及人物較多, 有劉凡、黃君玉、陳宗儒、江利涉、蹇逢辰、史祥、王道等, 共七人, 他們均不見於北宋正史。 特別是劉凡, 根據碑文可知, 他為滕子京之後的另一位涇州知州,

然而, 清張延福所修《涇州志》一書對此並無記載, 由此, 該碑的發現彌補了地方誌對宋代官員記載不足的弊端。

其次, 該碑記載了走馬、通判、駐泊都監、都鈐轄知軍州事等官職名稱。 根據《宋史》記載, 走馬即走馬承受公事的簡稱, 每路一員, 通常每年進京入奏一次, 若有邊警則可隨時馳驛上問, 是宋代特有的監察制度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是皇帝的“耳目之寄”;通判則為一州之監察官, 由皇帝親自任命, 其品級略低於一州的軍政長官, 然而職權大體與之相等, 政令軍令由一州的刺史(知州)和通判聯名簽署方能生效。 都鈐轄知軍州事為一州高軍政長官, 駐泊都監為一地的主要軍事長官, 協助都鈐轄知軍州處理軍隊事宜。

通過上述敘述我們可以對北宋涇原路的職官制度有一大致瞭解, 即各路設走馬監管所屬州、郡軍政, 其下各州以都鈐轄知軍州事和通判共掌軍政, 而駐泊都監則為都鈐轄知軍州事在軍隊事務方面的重要輔助。

最後, 通過查訪可知, 此碑為原收藏者在二十餘年前於涇川大雲寺塔附近的五龍山頂挖土時所得, 當時出土地瓦礫成堆, 可能系“會仙亭”原址。 碑文中涇原路走馬在進京之前, 由當時涇州的主要軍政要員多人陪同, 可見北宋時期的涇原路治所及涇州衙署所在地距今天城關五龍山不遠, 即涇州古城遺址, 又一次例證了古代涇州在政治、軍事等方面的重要性, 佐證了涇州古城的建置延續史。

涇川縣博物館工作人員對收藏者進行思想動員

(於旭濤)

涇川縣博物館向收藏者頒發收藏證書

涇川縣博物館向收藏者頒發收藏證書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