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誰解此中味——民國時期報刊保險插畫幽微之境

□陳斌 陳格欣

插畫指插附在書報刊中的圖畫, 在拉丁文的字義裡, 原是“照亮”的意思。 它原來是用以增加刊物中文字所給予的趣味性, 使文字部分能更生動、更具像地活躍在讀者的心中。 筆者搜集整理了部分民國報刊中的保險插畫, 細細品味, 並被其深深濡染。 這些精美插畫, 其重要性和發揮的作用早已遠遠地超過“照亮文字”的陪襯地位。 它不僅能突出保險宣傳的主題思想, 而且具有極強藝術的感染力。 久遠的時光依然無法遮蔽其散發的熠熠光輝和迷人風采。

時光清淺, 歲月留香, 讓我們一起去欣賞這些穿越了時光耐人尋味的美麗圖畫。

1926年2月15日《良友》第1期, 刊登一幅永安人壽保險公司插畫(圖1), 畫面上:“一位坐在壁爐前沙發上的老太太, 久久地望著壁爐上老伴的遺像, 陷入追思......”插畫配文:“君雖舍妻而長逝, 亦知近日君妻, 尚賴君保壽之資安居飽暖乎”。 通過這一場景的勾勒, 將讀者的思緒引向逝去的老者雖然離世, 但由於他辦理的人壽保險使老伴受益, 有了安居和飽暖的生活, 得以安度晚年。 人壽保險的重要性和好處顯而易見。

圖1

1926年3月25日《良友》第2期, 刊登一幅永安人壽保險公司插畫(圖2), 標題:“暮年之安樂”, 配文“衰病殘年, 不耐操勞, 若非早年保壽, 何來餘資, 娛茲暮景”。 畫面上:“一對老年夫妻, 坐在餐桌前一邊品嘗餐食一邊品茶。

”畫面通過室內諸多細節的描繪:優雅的花架, 精美的壁畫, 精緻的沙發, 透亮的大窗戶。 這些場景表達著主人生活的安逸和舒適。 文字直接扣題:是因為早年投入人壽保險, 才有了安逸晚年的美好情景!

圖2

1933年7月1日《東方雜誌》第30卷第13期, 刊登一幅保險插畫(圖3), 標題:“君將擇何道以往?”畫面上:“一對夫妻牽手孩子, 前往成功的頂峰有兩條路可供選擇, 一條是絕壁攔路, 絕壁上寫著:‘君安享高夀、君儲蓄以恒、君投資精明、君永葆健康、君常有職業’;另一條路是在‘人壽保險’路標指引下, 登頂成功一路坦途。 ”將投保人壽保險的好處通過畫面語言形象地傳遞出來, 達到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效果。

圖3

1933年7月10日《人壽季刊》第2號, 由陸士雄主編,

甯紹人壽保險公司發行, 該刊“圖畫展覽”一欄共有四幅圖畫。 第一幅(圖4)畫面標題:“風雲之變幻莫測”, 畫面上:“烏雲翻滾暴雨如注, 一葉孤帆在波濤翻滾的海上, 艱難行進”。 第二幅(圖5)畫面標題:“人生之禍患靡定”, 畫面內容:“一位身著長袍的先生, 早上出門告別妻小去工作, 而另一場景卻是不幸被汽車碰撞”。 第三幅(圖6)畫面標題:“宜未雨而綢繆”, 畫面內容:“一位撐著傘的先生在雨中走的從容, 而另一位先生顯然沒有準備雨具, 一件淋濕的衣服勉強撐著, 且作為遮雨之物, 渾身已濕透了”。 第四幅(圖7)畫面標題:“毋臨渴而掘井”, 畫面內容:“左半圖一位男士在從井中汲水;右半圖是幾位男士匆匆忙忙在打井”。 這一組圖畫直觀地告誡人們,
現實生活需要保險的呵護, 風險和災難不可預測, 人們需要未雨綢繆, 勿臨渴掘井。

圖4

圖5

圖6

圖7

1933年10月10日《人壽季刊》第3號第八頁, 有兩幅圖畫, 第一圖(圖8)標題:“悠遊園林此其時矣”, 畫面:“一對老年夫妻手挽著手, 在林蔭道牽手同行”。 配文:“早年保險, 老年享用, 衣食無虞, 幸福靡窮, 為人若此, 庶乎滿矣。 ”第二圖(圖9)標題:“人老珠黃不值錢”, 畫面:“一耄耋老者蹣跚獨行......”畫面暗黑充滿著壓抑感。 配文:“人到晚年, 成了人們的贅疣, 苟不早謀養老儲蓄保障, 豈非將淪與‘少壯不努力, 老大徒傷悲’的境地。 ”兩圖採用了對比的手法。

圖8-圖9

民國22年10月10日《人壽季刊》第3號第十九頁, 插畫(圖10)標題:“丈夫雖去家室猶在”, 副題:“人壽保險的使命就是保障身後的家庭”, 畫面上:“一位身著旗袍燙著卷髮的時髦中年女性坐在沙發上做著針線活,

男孩正在書桌的檯燈下奮筆疾書, 完成作業, 他的小妹妹坐在地板上翻看著畫報, 牆上有一個巨大的中年人的虛化背影”。 暗喻這個家庭的“頂樑柱”雖已逝去, 但他投保的保險正在代替他完成責任與使命, 支撐起這個家庭的幸福生活和未來!

圖10

1933年10月10日《人壽季刊》第3號第二十頁, 有兩幅畫, 第一幅畫(圖11)標題:“明日成功之路”, 副標題:“欲希望子女們明日入與成功之路, 請家長們今日就下決心投保壽險”, 畫面內容:“一蹣跚學步的孩童, 眼前的路彎彎曲曲, 遠方有學校, 有高聳的辦公樓、商業樓宇等”。 第二幅(圖12)標題:“人生仇敵, 進襲不已”, 畫面:“一中年男子, 在桌前望著帳單, 以手扶頭,一幅痛苦惆悵的樣子......四個分別代表‘老、病、死、失業’的黑色的卡通怪物手執不同利刃,對他發動襲擊。”圖文並茂,相得益彰。

圖11

圖12

1933年11月1日《東方雜誌》第30卷第21期,插畫(圖13)標題:“言猶在耳......”,文字內容:“它生前不是說要保壽嗎?儂偏偏反對,現在呢?言猶在耳,人去財空,嗷嗷待哺,如何度日。”畫面上:“一位失去丈夫的女士,面對兩個‘嗷嗷待哺’的孩子,愁苦萬丈,對於當年丈夫要投保人壽險而自己反對未能如願,如今只能懊悔不已......”畫面具有極強的視覺衝擊力,如一幕情景劇,發人深省!

圖13

1933年12月16日《東方雜誌》第30卷第22期,插畫(圖14)標題:“日薄崦嵫,晚景堪娛”,畫面:“一位老者安坐在陽臺沙發上,欣賞夕陽落日漸漸隱沒在遠山,孝順的兒媳在一旁端茶倒水,活潑可愛的孫兒、孫女在室外玩耍。”暗喻幸福快樂的晚年生活,是在人壽保險的保障下獲得的。

圖14

1934年1月1日《東方雜誌》第30卷第23期,插畫(圖15)文字:“倘若他們的父親遇到什麼意外......他們的前途便將如何?只有人壽保險可以解決這個問題。”畫面上:“一對兄妹面前有兩條路,一條路是‘大學校’,高聳的學校大樓,明亮的教室;另一條路是孤兒院。”

圖15

民國23年1月10日《人壽季刊》第4號第29頁,共有四幅插畫。第一圖(圖16)標題:“壽險保障,得之非易,既得之後,按期付費,切莫失效。”畫面“一隻象徵‘失效保險’的手和另一隻象徵‘保費停付’的手正在撕毀‘身家保障’的紙。”寓意:分期交付的保險必須按時按期續保才行。第二圖(圖17)標題:“丈夫送與妻子的一份永久禮物,唯人壽保險足以當之”,畫面上:“聖誕夜,家裡燭火通明,一位女士坐在燃燒的壁爐前,靜坐獨思,丈夫的身影映在牆上,一張虛化的保險單在空間閃動......”暗喻保險是一份永久的好禮物,是帶給受益人實實在在的經濟呵護與保障。第三圖(圖18)主標題:“人生價值之經濟觀”,副標題:“人壽保險與身家幸福相衡並重豈可忽哉”,畫面上:“一個平衡秤,一邊是幸福的一家四口人,另一邊是象徵‘人壽保險’的錢袋子”。第四圖(圖19)標題:“費一分鐘工夫,簽寫壽險保單,可使家人得數十年的保障”。畫面上:“一個錶盤,時針和分針只有很小的間距。”寓意很短的時間簽約便可獲得保險長久之保障。圖的下角一行小字:“請即日向上海或各埠寧紹人壽保險公司投保壽險”,成為一則軟廣告。

圖16

圖17

圖18

圖19

1934年3月出版的《壽險界》,有一幅插畫(圖20)標題:“悠游林下,怡然自得,身心安泰,同登壽域,保壽之功,曷其有極”。畫面上:“幾位老者在公園悠閒地划船”。

圖20

1934年7月10日《人壽季刊》第6號第24頁,插畫(圖21)文字:“欲求自身晚年及身後家人‘經濟獨立’者應取道與人壽保險。人壽保險為長期契約貴乎恒心維持,否則半途而廢仍屬無益”。畫面上:“一條象徵‘人壽保險’的道路,穿越生機勃勃的村鎮,經過盎然的田野綠色的叢林,走向金色的陽光......”。

圖21

1935年7月10日《人壽季刊》第10號,插畫(圖22)標題:“青年夫婦,攜手同行,世道崎嶇,惟保有壽險者,履險如夷,永無瞻前顧後之憂。”畫面上:“一對青年夫妻攜手走在人生路途......”。

圖22

1936年7月10日《人壽季刊》第14號,有兩幅插畫,大標題:“人壽保險之于人生”。第一圖(見圖23)小標題:“足下愈延遲 道途愈艱難”,畫面內容:“分別以人生的25歲、35歲、45歲、55歲、65歲幾個年齡階段,呈現寬窄不同的人生前行登頂之路”,暗喻人壽保險愈早投保收益愈大。第二圖(見圖24)小標題:“人生五十五歲之變轉”,畫面內容:“以石拱橋為示例圖,人生前半程是上坡,後半程是走下坡”。暗喻人55歲之後生產能力下降,經濟吃緊,趁年輕早投保為佳。

圖23

圖24

1936年10月10日《人壽季刊》第15號,插畫,文字內容:“剪去你錢幣的翅翼,使牠不會飛去,人壽保險是積儲你現在的錢幣,留作晚年享用,並保障家庭”。畫面上:“一把剪刀正預剪去錢幣的翅膀”。此畫似乎借鑒漫畫常用的擬人手法。

1937年8月4日《申報》頭版頭條,刊登一幅廣告插畫,標題:“一開風扇滿室生涼、一經保壽閣家無憂”,文字內容:“消滅後顧之憂,造成晚年幸福,保障家庭安寧,減少孤寡痛苦,扶助子女教育。風扇雖小,涼意頗多,保費雖小,收穫極大。”畫面上:“在風扇的吹拂下,一家四口享受涼風其樂融融,小女孩坐在父親腿上讀小人書,母親在一旁讀書,小女孩的哥哥在桌上玩積木。”

1941年《保聯》第3卷第7期,有一幅插畫,文字內容:“普通儲蓄累年積近如上高山頗感不易”、“人壽保險保障確定如履平坦身心安泰”。畫面上:“儲蓄上臺階越來越難,而有了人壽保險路走的平坦”。用圖畫語言巧妙地告訴人們:人壽保險是一種理性的長期化投資,因而更穩健,收益更大!

保險插畫是保險宣傳和插圖藝術的有機融合,是一種重要的視覺傳達形式,以其直觀的形象性,真實的生活感和美的感染力,將保險資訊和理念以最簡潔、明確、清晰地傳遞給觀者,具有極強的說服力。構思機巧、繪製精良的保險插畫,無論時間怎樣磨洗,依舊耐人尋味,散發著迷人的風采和魅力!

以手扶頭,一幅痛苦惆悵的樣子......四個分別代表‘老、病、死、失業’的黑色的卡通怪物手執不同利刃,對他發動襲擊。”圖文並茂,相得益彰。

圖11

圖12

1933年11月1日《東方雜誌》第30卷第21期,插畫(圖13)標題:“言猶在耳......”,文字內容:“它生前不是說要保壽嗎?儂偏偏反對,現在呢?言猶在耳,人去財空,嗷嗷待哺,如何度日。”畫面上:“一位失去丈夫的女士,面對兩個‘嗷嗷待哺’的孩子,愁苦萬丈,對於當年丈夫要投保人壽險而自己反對未能如願,如今只能懊悔不已......”畫面具有極強的視覺衝擊力,如一幕情景劇,發人深省!

圖13

1933年12月16日《東方雜誌》第30卷第22期,插畫(圖14)標題:“日薄崦嵫,晚景堪娛”,畫面:“一位老者安坐在陽臺沙發上,欣賞夕陽落日漸漸隱沒在遠山,孝順的兒媳在一旁端茶倒水,活潑可愛的孫兒、孫女在室外玩耍。”暗喻幸福快樂的晚年生活,是在人壽保險的保障下獲得的。

圖14

1934年1月1日《東方雜誌》第30卷第23期,插畫(圖15)文字:“倘若他們的父親遇到什麼意外......他們的前途便將如何?只有人壽保險可以解決這個問題。”畫面上:“一對兄妹面前有兩條路,一條路是‘大學校’,高聳的學校大樓,明亮的教室;另一條路是孤兒院。”

圖15

民國23年1月10日《人壽季刊》第4號第29頁,共有四幅插畫。第一圖(圖16)標題:“壽險保障,得之非易,既得之後,按期付費,切莫失效。”畫面“一隻象徵‘失效保險’的手和另一隻象徵‘保費停付’的手正在撕毀‘身家保障’的紙。”寓意:分期交付的保險必須按時按期續保才行。第二圖(圖17)標題:“丈夫送與妻子的一份永久禮物,唯人壽保險足以當之”,畫面上:“聖誕夜,家裡燭火通明,一位女士坐在燃燒的壁爐前,靜坐獨思,丈夫的身影映在牆上,一張虛化的保險單在空間閃動......”暗喻保險是一份永久的好禮物,是帶給受益人實實在在的經濟呵護與保障。第三圖(圖18)主標題:“人生價值之經濟觀”,副標題:“人壽保險與身家幸福相衡並重豈可忽哉”,畫面上:“一個平衡秤,一邊是幸福的一家四口人,另一邊是象徵‘人壽保險’的錢袋子”。第四圖(圖19)標題:“費一分鐘工夫,簽寫壽險保單,可使家人得數十年的保障”。畫面上:“一個錶盤,時針和分針只有很小的間距。”寓意很短的時間簽約便可獲得保險長久之保障。圖的下角一行小字:“請即日向上海或各埠寧紹人壽保險公司投保壽險”,成為一則軟廣告。

圖16

圖17

圖18

圖19

1934年3月出版的《壽險界》,有一幅插畫(圖20)標題:“悠游林下,怡然自得,身心安泰,同登壽域,保壽之功,曷其有極”。畫面上:“幾位老者在公園悠閒地划船”。

圖20

1934年7月10日《人壽季刊》第6號第24頁,插畫(圖21)文字:“欲求自身晚年及身後家人‘經濟獨立’者應取道與人壽保險。人壽保險為長期契約貴乎恒心維持,否則半途而廢仍屬無益”。畫面上:“一條象徵‘人壽保險’的道路,穿越生機勃勃的村鎮,經過盎然的田野綠色的叢林,走向金色的陽光......”。

圖21

1935年7月10日《人壽季刊》第10號,插畫(圖22)標題:“青年夫婦,攜手同行,世道崎嶇,惟保有壽險者,履險如夷,永無瞻前顧後之憂。”畫面上:“一對青年夫妻攜手走在人生路途......”。

圖22

1936年7月10日《人壽季刊》第14號,有兩幅插畫,大標題:“人壽保險之于人生”。第一圖(見圖23)小標題:“足下愈延遲 道途愈艱難”,畫面內容:“分別以人生的25歲、35歲、45歲、55歲、65歲幾個年齡階段,呈現寬窄不同的人生前行登頂之路”,暗喻人壽保險愈早投保收益愈大。第二圖(見圖24)小標題:“人生五十五歲之變轉”,畫面內容:“以石拱橋為示例圖,人生前半程是上坡,後半程是走下坡”。暗喻人55歲之後生產能力下降,經濟吃緊,趁年輕早投保為佳。

圖23

圖24

1936年10月10日《人壽季刊》第15號,插畫,文字內容:“剪去你錢幣的翅翼,使牠不會飛去,人壽保險是積儲你現在的錢幣,留作晚年享用,並保障家庭”。畫面上:“一把剪刀正預剪去錢幣的翅膀”。此畫似乎借鑒漫畫常用的擬人手法。

1937年8月4日《申報》頭版頭條,刊登一幅廣告插畫,標題:“一開風扇滿室生涼、一經保壽閣家無憂”,文字內容:“消滅後顧之憂,造成晚年幸福,保障家庭安寧,減少孤寡痛苦,扶助子女教育。風扇雖小,涼意頗多,保費雖小,收穫極大。”畫面上:“在風扇的吹拂下,一家四口享受涼風其樂融融,小女孩坐在父親腿上讀小人書,母親在一旁讀書,小女孩的哥哥在桌上玩積木。”

1941年《保聯》第3卷第7期,有一幅插畫,文字內容:“普通儲蓄累年積近如上高山頗感不易”、“人壽保險保障確定如履平坦身心安泰”。畫面上:“儲蓄上臺階越來越難,而有了人壽保險路走的平坦”。用圖畫語言巧妙地告訴人們:人壽保險是一種理性的長期化投資,因而更穩健,收益更大!

保險插畫是保險宣傳和插圖藝術的有機融合,是一種重要的視覺傳達形式,以其直觀的形象性,真實的生活感和美的感染力,將保險資訊和理念以最簡潔、明確、清晰地傳遞給觀者,具有極強的說服力。構思機巧、繪製精良的保險插畫,無論時間怎樣磨洗,依舊耐人尋味,散發著迷人的風采和魅力!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