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美食>正文

糖炒炒,油爆爆,吃得嘴角生大泡

二十萬吃貨的精神故鄉

年糕是一種節日食物, 因與“年年高”諧音, 所以寓意著人們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 年糕有很多種做法, 寧波慈城就有糖炒年糕, 當地民諺曰:“糖炒炒, 油爆爆, 吃得嘴角生大泡”。

但不管什麼做法, 我都喜歡吃, 因為總覺得吃下這軟軟糯糯的年糕之後, 就會迎來新的希望。 吃年糕, 把每天都當成歡快的節日來過, 也未嘗不可啊。

另外補充一句, 因為檔期調整, 吃學英文欄目延後發佈。

——深夜君

- 正文 -

軟軟糯糯的年糕還是糖炒的對味。 雖然濃油赤醬的排骨年糕有肉的鮮香, 香辣的毛蟹年糕很是火爆,

但我最愛的還是香甜的桂花糖炒年糕, 認為唯其將年糕的本性發揮得淋漓盡致。 食物也是有性格的, 年糕就屬於那份膩人, 香和甜才對味。

首先是年糕要選好。 只是城市的菜場超市雖隨時可見已切好片的年糕, 但都為雪白的薄片, 且均勻溜滑, 看著就知道沒啥粘性嚼頭可言。 最好的當然是水磨的粉, 手打的年糕。 只是現在機器方便, 人力升值, 這等食材已是稀罕物。

不過, 年節時的江南小城還是偶有機會碰上, 畢竟冬日節時愛此物者甚多。 我就于過年時得了幾根新打的年糕, 用冷水浸著, 隨時備取。 哪天想來一盤, 便取出一根。

其實那年糕並不是純白色的, 而是略帶灰色。 也並不整齊光滑, 反而是有點粗糙硬質的。

切片時相當需要花點力氣, 通常是無法一刀到底的, 而是要兩手一起上。

一手抓刀柄, 另一手壓在刀背上一起使勁往下時, 能感到傳到手上的韌性力量。 不過, 這種韌勁很是受落, 年糕本來就該這樣子麼。 而在花力氣切時, 也就知道可以期盼成品的好口感了。

切好的片要先在沸水中過一遍, 此時也可略加些沙拉油, 使其能夠片片分開不粘成團。 當然這只是希望, 實際是否起效是沒有做過對比實驗的。 只是從心理上來說, 總是該如此更好。 過完水, 用冷水沖洗浸泡後濾過, 這時每片年糕不再那麼硬, 顯得白嫩柔軟起來。

之後則是熱油, 用的當然是家熬的豬油了。 但凡配糖, 總是豬油最好。 就像紅豆沙, 糖糕, 八寶飯之類,

莫不能少了豬油, 為的就是讓那份甜變得膩人起來。

有段時間熬豬油被營養學家批為危害健康的罪魁, 好在近來的研究又有不同認識, 科學的進步總是如此曲折。 在吃上還遵循存在即是合理, 味美為重吧。

油鍋燒熱後, 加入過了水的年糕片快速用力地翻炒。 不一會, 就徹徹底底的軟塌下來, 且片片裹上了層亮油色。

接下來便是加入足夠多的白砂糖後繼續翻炒。 關鍵是糖要多, 簡直可以說是多多益善, 讓每一面都裹上層白沙糖熬出的厚漿。 在不停的翻炒中, 甜膩的油香味顯得越來越濃厚, 直至難以翻動。

最後在糖漿將黃未焦時, 加入桂花醬。 桂花醬一定要自家制的。 秋華時躡手撮了一小丘的花末末, 用鹽醃漬過,

再擠去水分, 用蜂蜜或白糖封上, 就成地道的桂花蜜露了。 只有加入這種自家做桂花醬才能聞到那份真實的桂花香。 若買的成品, 工業化製作中總要加各種配料添加劑, 是怎麼也嗅不到自然的味道了。

加入桂花醬後, 稍加拌炒, 桂花香氣就飄蕩開來, 略解了點油膩感, 甜味則更重了。 用一瓷盤裝了, 就著取暖的爐子, 在冷冬夜裡, 慢慢享受起來。

文 / 蘿拉

圖片 / 百度圖片、昵圖網

BGM / 南部小城 - 曹方

你想與20萬吃貨分享你的美食故事嗎?歡迎給我們投稿~投稿郵箱等待著你的故事:tougao@tonightfood.com(點擊原文獲得更多資訊)

深夜談吃

你與吃的故事, 講給世界聽

長按掃碼關注

深夜談吃是覆蓋千萬受眾的WeMedia自媒體聯盟成員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