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你看到的可能是一個假娛樂圈|熱點聚焦

作者:梁雲風 / 秦朔朋友圈:qspyq2015

“娛樂圈, 正在經歷一輪信任危機。 ”

央視3.15晚會, 當最後一個造假案例播放完了後, 曾在北京某電視臺工作多年, 現獨立運營一個電視觀察自媒體的柳凡感歎, “央視打假, 最該打的應該是娛樂行業。 ”

柳凡的擔心並非杞人憂天, 收視率造假、票房造假、小鮮肉造假、明星假唱……所有你能想到的假, 在娛樂圈都存在。

3月7日, 在全國政協十二屆五次會議文藝界小組發言中, 全國政協委員、國家一級演員張國立痛陳近年來出現的收視率作假現象, “把大家一起趕上了黑道”。 張國立認為, 目前中國僅有一家收視率監督監控平臺,

對一些人來說“就方便了”, 給收視率購買和作假打開了方便之門。 他舉例稱, 曾出現導演購買收視率被騙, 最終作品在省級衛視頻道上線三天后就被下線的“業內大笑話”。

在娛樂這個產業內, 笑話何止這麼一個呢?

電視行業:情感節目百分百用托?

娛樂產業的造假積重難返, 已經到了觸目驚心的地步了。 我們先來看看電視行業有哪些造假。

電視造假至少包括兩個方面, 一是節目造假, 二是收視率造假。

首先不得不說電視節目的造假。 前些年相親節目一窩蜂地在各大衛視火起來的時候, 就有“真相帝”揭秘不少節目嘉賓都是電視臺請來的群眾演員或者是想火的網紅。 繼相親節目之後,

情感調節類節目如今也在各個電視臺霸屏, 當然, 這些節目也是“套路深深深幾許”, 比如節目中的嘉賓們往往出現各種稀奇古怪甚至是道德敗壞的情感問題, 隨後便在節目舞臺上相互謾駡指責, 痛哭流涕, 話題極具爭議。 最後是情感專家的犀利點評和建議, 妙語連珠。

| 電視劇《敵後便衣隊傳奇》中的情節, 抗日隊伍中有人發明了殺敵神器——“包子雷”, 用劇中人物的話說:“俺這個包子啊, 能吃, 也能炸!”

面對千篇一律的狗血劇情, 很多人一直有疑問, 這是真的嗎?近日, 著名媒體評論人梁宏達在作客某節目時大膽揭秘其中的內幕:“幾乎百分之百使用托兒, 電視臺編導為了提高收視率, 用假的東西欺騙觀眾, 卑鄙齷齪!”

梁宏達的話雖然不可全信,

但他在電視圈內多年, 對其中的內幕應該瞭解不少, 他的話應該不是無的放矢。 柳凡認為, 全部用托肯定言過其實, 不過編導幫助“加工”故事, 添油加醋的肯定不少, “觀眾看到的, 大多是電視‘藝術’。 ”

其次是收視率造假。 購買虛假收視率已成為業內的潛規則, 真假莫辨對整個市場的發展產生較大的負面影響。

可是能堅持的, 真的不多了!

電影行業:被吹大的電影票房

3月21日, 國務院電影主管部門對2016年以來全國326家存在瞞報票房情況的電影院依法進行處罰, 對部分影院停業整頓90天。 這是自3月1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影產業促進法》正式實施以來的第一例處罰。

事實上, 瞞報票房只不過是電影行業造假體系中的冰山一角,

在偷漏瞞報票房之外, 偷票房、票房注水、“幽靈場”等違規行為屢見不鮮。

以票房注水為例, 2015年, 《捉妖記》以24億票房奪冠, 根據央視記者的調查, 在出品方安樂自己的百老匯院線, 每天淩晨開始包場, 而且上座率100%, 更為可笑的是時長120分鐘的電影居然能在同一個廳每隔15分鐘就能放一場, 有的場次上座率還達到108%, 還有7、8個人在淩晨站著看完近兩個小時的電影。

除了2015年的《捉妖記》, 2016年因電影《葉問3》票房造假而導致的快鹿“龐氏騙局”事件也不斷揭開電影行業遮羞布, 但這些在業內人士看來, 只是“倒楣”的出頭鳥而已, 更多的內情, 被層層利益掩蓋。

電影造假還涉及演員造假。 很多小鮮肉現在忙於在幾個電視劇片場之間奔波, “真身”已經越來越少,

很多表演都交由替身完成。 一個演員背臺詞那不是天經地義?但現實中, 他們在片場只需要在嘴裡念數字。 1月份, 著名戲劇大師賴聲川參加某活動時談到青年演員的職業道德問題時說, “有個年輕演員讓我那個朋友幫一下忙, 把臺詞貼在我朋友身上, 把很有尊嚴的演員變成了小鮮肉的人肉提詞器, 他就照著念就過關, 根本不背臺詞。 對於這樣的演員, 我很抱歉, 我一點合作的興趣都沒有。 ”

相比於念數字, 不知道賴導是否覺得人肉提詞器已經算是很敬業的呢?

娛樂產業的野蠻生長?

娛樂產業“假”態畢出, 說病入膏肓可能有人會覺得危言聳聽, 但確實存在不少諱疾忌醫的成分。 這是一個閉環, 所有從業者都知道造假終究有被揭開的危險, 但真正願意站出來抵制的卻少之又少。

中國的娛樂產業正在進入一個野蠻生長的階段,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孫佳山在《環球時報》撰文指出,中國電影行業出現了結構性困境。

我試著分析這其中的原因。

首先,娛樂產業是一個低門檻的競爭性行業。這種競爭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隨著UGC時代的到來,娛樂產業,特別是電影行業,出現了來自各個行業從業者的競爭。比如現在的演藝行業是個演員就想當導演,說得好聽點是“演而優則導”,說得不好聽是才華罩不住日益膨脹的野心,你不能想像,一個寫二流言情小說的三流作家居然也能被人“三導”“四導”地叫;而另一方面,某個題材一旦火了,市場就一窩蜂地擠進去,比如在趙薇帶動下“無墮胎不青春”的題材熱就是個再好不過的例證。

娛樂產業隨著資本的瘋狂湧入,這又是一個充滿血腥的戰場。在孫佳山看來,自1999年我國廣播電視市場化浪潮拉開帷幕,2002年電影制度改革開始,影視行業就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今天一部電影、電視劇需要投資幾個億很正常,但數量多並不代表品質高,在內容品質不能有效保證的情況下,就有了靠大牌明星壓陣的衝動,這也就導致了小鮮肉們議價能力提升,即使是念數位、拿人當人肉提詞器也不得不忍。再加上在院線、電視臺等播出、放映端,高企的經營壓力下,自然使他們將上座率、收視率視為生死線,尤其是電視臺,一旦收視率下滑,影響與之綁定的廣告收入,就將陷入到萬劫不復的境地。

說到底,光鮮的娛樂行業充滿了激烈的競爭和巨大的不確定性。盧米埃集團創始人、總裁邵征撰文指出,據說截至2015年底,全國註冊的影視投資機構已經達到2000多家,不少A股上市公司宣佈轉型影視,而幾乎每家公司都是要做生態圈、一條龍,打通全產業鏈。“其實說到底,這個行業規模並不大,一二線城市一個稍微像樣點兒的地產項目也會有幾十億、上百億的規模。無利不起早,那麼多投資機構進入影視行業,有那麼多錢賺麼?坦率地說,不會很容易,而且上游下游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業態。”

下游的影院雖然有排片權,但需要精細管理,需要優越的物業位置。當然,這畢竟不是一個風險行業,上游的製片才是真正的風險。在邵征看來,創作的要義在出奇制勝。一部認真創作出來的作品是否能得到觀眾認可,真是需要天時地利人和。而且影視行業根本不是“二八定律”,甚至不是“一九定律”。2015年北美賣得最好的十部電影占了全部票房的28%,而不少有各種問題的電影可能只是在電影院“一日遊”,顆粒無收。

當然,行業的競爭不是娛樂產業造假的理由。必須強調的是,電影行業票房造假被寫進了新實施的《電影法》。根據該法案:使用資料截流和篡改資料庫工具軟體修改票務資料、截留票款,票務軟體商向電影院銷售額外的票務軟體,影院安裝“截流、篡改”軟體提供技術支援,票房造假,偷漏瞞報票房收入;虛假排場、注水票房等都將被嚴厲打擊。

在市場監管和輿論越來越緊的今天,造假的代價也越來越高。很多人對卓偉的風行工作室用偷拍等手段揭秘娛樂圈的各種“假”不以為然,其實,這何嘗不是一種打假方式?前段時間,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上的假唱的林妙可(當時只有9歲)參加藝考廣受關注,不過被媒體提及最多的,還是十年前的那一“黑幕”。舒淇當年發誓要把脫掉的衣服,一件一件穿回來,林妙可如果不能在音樂上有作為,估計這個假唱的污點要跟她一輩子。

隨著中國2017年承諾電影開放的大限來臨,中國娛樂產業更加激烈的競爭將撲面而來。“如何通過法律、稅收、市場監督、版權保護等手段,保證電影行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吸引更多的投資人,需要更多監管者的智慧和從業人員的自律。”邵征感歎。

「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但真正願意站出來抵制的卻少之又少。

中國的娛樂產業正在進入一個野蠻生長的階段,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孫佳山在《環球時報》撰文指出,中國電影行業出現了結構性困境。

我試著分析這其中的原因。

首先,娛樂產業是一個低門檻的競爭性行業。這種競爭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隨著UGC時代的到來,娛樂產業,特別是電影行業,出現了來自各個行業從業者的競爭。比如現在的演藝行業是個演員就想當導演,說得好聽點是“演而優則導”,說得不好聽是才華罩不住日益膨脹的野心,你不能想像,一個寫二流言情小說的三流作家居然也能被人“三導”“四導”地叫;而另一方面,某個題材一旦火了,市場就一窩蜂地擠進去,比如在趙薇帶動下“無墮胎不青春”的題材熱就是個再好不過的例證。

娛樂產業隨著資本的瘋狂湧入,這又是一個充滿血腥的戰場。在孫佳山看來,自1999年我國廣播電視市場化浪潮拉開帷幕,2002年電影制度改革開始,影視行業就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今天一部電影、電視劇需要投資幾個億很正常,但數量多並不代表品質高,在內容品質不能有效保證的情況下,就有了靠大牌明星壓陣的衝動,這也就導致了小鮮肉們議價能力提升,即使是念數位、拿人當人肉提詞器也不得不忍。再加上在院線、電視臺等播出、放映端,高企的經營壓力下,自然使他們將上座率、收視率視為生死線,尤其是電視臺,一旦收視率下滑,影響與之綁定的廣告收入,就將陷入到萬劫不復的境地。

說到底,光鮮的娛樂行業充滿了激烈的競爭和巨大的不確定性。盧米埃集團創始人、總裁邵征撰文指出,據說截至2015年底,全國註冊的影視投資機構已經達到2000多家,不少A股上市公司宣佈轉型影視,而幾乎每家公司都是要做生態圈、一條龍,打通全產業鏈。“其實說到底,這個行業規模並不大,一二線城市一個稍微像樣點兒的地產項目也會有幾十億、上百億的規模。無利不起早,那麼多投資機構進入影視行業,有那麼多錢賺麼?坦率地說,不會很容易,而且上游下游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業態。”

下游的影院雖然有排片權,但需要精細管理,需要優越的物業位置。當然,這畢竟不是一個風險行業,上游的製片才是真正的風險。在邵征看來,創作的要義在出奇制勝。一部認真創作出來的作品是否能得到觀眾認可,真是需要天時地利人和。而且影視行業根本不是“二八定律”,甚至不是“一九定律”。2015年北美賣得最好的十部電影占了全部票房的28%,而不少有各種問題的電影可能只是在電影院“一日遊”,顆粒無收。

當然,行業的競爭不是娛樂產業造假的理由。必須強調的是,電影行業票房造假被寫進了新實施的《電影法》。根據該法案:使用資料截流和篡改資料庫工具軟體修改票務資料、截留票款,票務軟體商向電影院銷售額外的票務軟體,影院安裝“截流、篡改”軟體提供技術支援,票房造假,偷漏瞞報票房收入;虛假排場、注水票房等都將被嚴厲打擊。

在市場監管和輿論越來越緊的今天,造假的代價也越來越高。很多人對卓偉的風行工作室用偷拍等手段揭秘娛樂圈的各種“假”不以為然,其實,這何嘗不是一種打假方式?前段時間,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上的假唱的林妙可(當時只有9歲)參加藝考廣受關注,不過被媒體提及最多的,還是十年前的那一“黑幕”。舒淇當年發誓要把脫掉的衣服,一件一件穿回來,林妙可如果不能在音樂上有作為,估計這個假唱的污點要跟她一輩子。

隨著中國2017年承諾電影開放的大限來臨,中國娛樂產業更加激烈的競爭將撲面而來。“如何通過法律、稅收、市場監督、版權保護等手段,保證電影行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吸引更多的投資人,需要更多監管者的智慧和從業人員的自律。”邵征感歎。

「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