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愈老愈知生有涯,晚節無傷須自重!

文:向尚瞰(讀史專欄作家)

南宋大詩人陸游晚年曾寫下一首《自詒》詩:

愈老愈知生有涯, 此時一念不容差。

身如病鶴長停料, 心似山僧巳棄家。

高枕時時聞解籜, 捲簾片片數飛花。

飯余解帶摩便腹, 自取風爐煮晚茶。

題中“詒” 通“貽”, 贈送之意。 “自詒”, 即給自己的勉勵、警示的意思。 陸游晚年退居山陰(今紹興) , 仍然心系民族興亡、國家盛衰, 時時告誡自己要保全晚節。

“愈老愈知生有涯, 此時不容一念差。 ”人生有涯, 年老之後一步步走向終點, 這是不可移易的客觀規律, 誰也改變、逃脫不了!這時不容一念之差, 因為有涯之生已不多了, 不可能再行補救, 更是要慎之又慎。 陸遊活了85歲, 他一直到死, 報國之心, 複土之念, 沒有一念鬆懈。 他說“壯心未與年俱老, 死去猶能作鬼雄。 ”(《書憤》)他的抗敵複國之念從未動搖過, “歲月推移萬事非, ……有志尚如少年時。 ”(《自嘲》)陸游的愛國之念, 至死不諭,

他臨終時的《示兒》詩“王師北定中原日, 家祭無忘告乃翁”, 更可見保持晚節的念頭無一時稍差、稍懈。

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家曾三, 在退居二線時也曾賦詩感情, 詩的後四句是:

生於偉在時代, 擔負天下興亡。

七五蹉跎有愧, 力爭晚節無傷。

一個革命大半輩子的人, 又到了75歲的高齡, 仍不失赤子之心, 念念不忘身上的責任, 自愧蹉跎了歲月, 從心底發出了力爭“晚節無傷須自重”的誓言, 這是何等高尚的情操, 多麼豁達的胸懷!

一古一今, 兩位老人的晚節觀, 都是值得我們學習與效法的榜樣。 晚節, 是老年人特別看重的節操, 即珍惜自己一生清白的人格, 光榮的歷史, 萬萬不可玷污它。

古話說:“靡不有初, 鮮克有終”。 一個人做點好事並不難, 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 不做壞事, 善始善終。 人老之後, 因生理、心理老化等原因, 容易產生“一念之差“。 常見的有兩種念頭:

一種是“空”, 也就是消極悲觀, 這種人滋生一種“人生苦短”, “人生如夢”的虛無主義情緒, 有了這種情緒, 心理衰敝, 加快生理衰老。

另一種是“貪”,

年老了, 己為時日不多, 抓緊最後時日, 補償補償, 多撈一把, 龍其是那些手中有權的, 頭上有銜的, 更是作最後瘋狂的拚搏, 到頭來弄得個身敗名裂, 晚節不保。

“空”與“貪”雖是兩個極端, 但都是邪念。 確是“此時一念不容差”, 往往差之一念, 錯之萬里, 很多在反腐治貪中倒下的官吏, 有種奇怪的“退休前”斂財現象, 就是覺得前面做官做事忙碌了半輩子, 奉獻了半輩子, 自己什麼也沒撈著, 可別人汗水沒有自己付出得, 貢獻沒有自己做得大, 可比自己撈了個盆滿缽滿, 心裡覺得不平衡。 心想, 再不補償, 就吃大虧了, 私欲一膨脹, 便利令智昏, 於是乎, 忘了潔身自愛, 忘了晚節, 結果一失足成千古恨, 遺恨無窮, 真是悔之晚矣。

私欲任何時候不加控制,

任其自由氾濫, 都會因一念之差, 由小節的漸變, 發展到大節的不保, 就是有著光華燦爛的老革命, 老功臣, 也免不了黯然失色。

要想晚節無傷, 必須自珍自重, 人生有涯, 老而彌珍。 聯想起子思的一句名言:“君子慎其獨也。 ”我覺得還應加上一句:“君子慎其終也” , 則近乎完美。

“從頭燃到尾, 通體放光明”, 這是人們對蠟燭的讚美, 我們每個有良知的人, 每個堂堂正正大寫的人, 何償又不應該像蠟燭一樣, 一生行事, 一生做人, 都清清白白, 自頂至踵, 通體發光!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