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你還在過“加杠杆”的人生?再不覺醒就遲了

國務院常務會議再次指出:要加大去杠杆力度, 為去杠杆制定分行業標準。 那麼什麼是去杠杆, 誰要去杠杆, 對哪些機構有影響?

今年以來, 去杠杆的力度和風聲是一次蓋過一次, 我們是否要保持足夠的警惕呢?

金融體系只是起到資源配置的作用, 所以確切地說應該是實體經濟去杠杆。 先給大家普及一個概念:明斯基時刻。 所謂“明斯基時刻”(Minsky Moment)是指海曼·明斯基Hyman Minsky(美國經濟學家)所描述的時刻, 即資產價值崩潰時刻。

他的觀點主要是經濟長時期穩定可能導致債務增加、杠杆比率上升, 進而從內部滋生爆發金融危機和陷入漫長去杠杆化週期的風險。 經濟好的時候, 投資者傾向于承擔更多風險, 隨著經濟向好的時間不斷推移, 投資者承受的風險水準越大, 直到超過收支不平衡點而崩潰。 這種投機資產促使放貸人儘快回收借出去的款項。 “就像引導到資產價值崩潰時刻”。

明斯基時刻表示的是市場繁榮與衰退之間的轉捩點。 明斯基的觀點簡單明瞭:好日子的時候, 投資者敢於冒險;好日子的時間越長, 投資者冒險越多, 直到過度冒險。 一步一步地, 投資者會到達一個臨界點上, 其資產所產生的現金不再足以償付他們用來獲得資產所舉的債務。 投機性資產的損失促使放貸者收回其貸款。 “從而導致資產價值的崩潰。 ”

去杠杆一般有三個層次, 一是政府去杠杆, 二是金融去杠杆, 三是企業去杠杆。

政府去杠杆, 就是削減政府債務, 對中國而言重點是地方政府債務。 其實中國政府整體債務占GDP比重與美國、日本以及一些歐洲國家相比, 還不算高, 去杠杆的需求不是太迫切。

主要問題是不透明, 讓中央領導、銀行心裡沒底。 所以我覺得與其說政府去杠杆, 不如說是調結構更合適。

這裡就有兩個問題要問。 一是現有債務是否可控?二是如何控制未來的地方政府債務風險? 第一個問題經濟界討論的很多, 見仁見智吧。 我沒有具體資料不做判斷, 但有一點很明確。

現存債務已是既成事實, 投資專案有清償能力還得上最好, 還不上就從全國財政大盤子裡找錢, 實在還不上, 就只能債務重組。 當然債務重組最好的辦法不是像早先那樣, 再剝離幾家不良資產管理公司, 這樣等於全國人民集體買單, 效率不高且不公平。

而是對銀行的地方政府融資平臺貸款、相關不良貸款進行信貸資產證券化(CLO), 吸引投資者來買。

悲觀的投資者可以買優先順序, 低風險低收益。 樂觀的投資者可以買劣後級, 高風險高收益。

這樣就把地方債務風險從銀行體系轉移到了廣泛的投資人身上, 也就盤活了債務存量。 關於第二個問題, 最根本的解決方法明確政府定位, 有所為有所不為, 建立規範的地方債、資產支持證券發行機制, 讓真正用錢的和投錢的直接見面, 是為用好增量。 這一點對承銷商, 如銀行、券商們, 是利好。

金融去杠杆, 一方面金融本來就是高杠杆行業, 不讓用杠杆怎麼提供金融服務?二來, 國內的杠杆率與國際同業相比應該不高吧, 還要打壓(以券商為例, 看看高盛的杠杆率比國內的券商高多了, 再打壓的話, 中國的券商還怎麼發展)。

具體到銀行, 去杠杆不可能是減少存款, 現在看來也只能壓縮同業業務、表外業務了。 銀行是整個社會最大的資金來源, 同業不讓做, 表外業務受限於資本壓力短期內不可能全回到表內, 這樣看來全社會資金成本會上升。

對銀行而言利好利空很難判定, 但對依賴理財產品、同業業務等籌集資金的企業, 短期內則是大利空。 有些雪友認為信貸資產證券化是為了金融去杠杆, 個人認為理解有誤, 應該是轉移銀行信用風險的舉措。

信貸資產屬於銀行資產, 而賣資產無論如何不會降低銀行的杠杆水準的。 因為它和銀行負債端的資金來源根本就是兩回事。

不過, 如果CLO能夠常規化、可盈利, 債務風險就能有效轉移, 那長期來看對銀行業確實是一個利好。 需要說明的是,CLO的開展,給銀行帶來信貸額度,如果不對這部分信貸流向進行指導控制,很可能資金又會流向政府融資平臺。這樣的話,反而不利於政府去杠杆了。

企業去杠杆,是指過剩、夕陽行業要壓縮債務。經營狀況差、中長期不可能好轉的企業,最好不要借債,否則債務違約的概率很大。而且不僅不借新,還要想辦法還舊。

然而,正當國家加大力度去杠杆時,老百姓反而在不斷的加杠杆。中國居民消費貸款近幾月的增速簡直可以用火箭升空來形容。

過去猛增的是房貸,好不容易才把這個杠杆皮球按下去一點,沒想到換成消費貸款爆發。因為現在消費觀和以前不同,一些年輕人更是毫無節制,除了月光,還超出自己承受能力負債消費,完全不顧後果。

特別是有些房貸被限制後,更是借道消費貸款等,以消費為由,做房貸之實。

實際上,老百姓的杠杆根本是一直在增加。但我認為,過度透支未來,不斷加重個人債務,這些遲早都是要還的。

在你不斷加杠杆時,想過能不能承受國家去杠杆帶來的衝擊呢?

道理就是這樣簡單:個人收入與企業經營有關,企業受到國家政策影響。以前國家去杠杆的方法,更多的只是減少新增杠杆,收緊銀行體系,提高企業新增杠杆的門檻,逐步回收到期貸款,起到降杠杆的過程。

現在,國家要加快推進去杠杆的進度,制定標準線,到時候企業就自己主動降至標準線以下,做不到的就處罰約談。

從財務風險的角度,資產負債率超過40%就算高了,而歐盟設置的政府負債率警戒線為60%,對於銀行來說,企業負債率70%是隱形警戒線,超過就基本借不到款。

而央企國企負債率在65%左右,就目前的負債率來說都是不達標的,所以你也可以去想想你的杠杆是多少。

等這套標準在央企試點後,只要國家覺得標準合適,往下一放,要求放貸機構按此標準執行企業借貸資格審核,就可以起到對民營企業去杠杆的效果,形成整體去杠杆。

而大部分企業都是舉債前行,只是多與少的問題。有些企業還是靠貸款擴大經營或者存活的,一旦負債過高達不到借貸標準,就貸不了款。

貸不了款意味著資金鏈斷了,為了企業不倒閉,要麼縮編要麼變賣資產,這個時候你就知道什麼叫個人權益和企業是綁在一起的。

縮編意味著有人需要被辭退,減少企業開支,沒了工作沒了收入你拿什麼來還貸款。重新找一份工作,時間需要多久?收入能不能覆蓋你的生活和債務?

國家在保護國有資產,不斷降低央企國企杠杆,先行的富豪也在變賣資產降低負責,如果你依然舉債無度,受傷的只會是你自己。

本該控制家庭支出理性消費的年頭,卻讓自己活在過去經濟泡沫的幻影裡,這是在讓自己一步步掉入債務黑洞裡。

文中資料來自互聯網,僅為資訊傳播之需要,不代表看看錢包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那長期來看對銀行業確實是一個利好。 需要說明的是,CLO的開展,給銀行帶來信貸額度,如果不對這部分信貸流向進行指導控制,很可能資金又會流向政府融資平臺。這樣的話,反而不利於政府去杠杆了。

企業去杠杆,是指過剩、夕陽行業要壓縮債務。經營狀況差、中長期不可能好轉的企業,最好不要借債,否則債務違約的概率很大。而且不僅不借新,還要想辦法還舊。

然而,正當國家加大力度去杠杆時,老百姓反而在不斷的加杠杆。中國居民消費貸款近幾月的增速簡直可以用火箭升空來形容。

過去猛增的是房貸,好不容易才把這個杠杆皮球按下去一點,沒想到換成消費貸款爆發。因為現在消費觀和以前不同,一些年輕人更是毫無節制,除了月光,還超出自己承受能力負債消費,完全不顧後果。

特別是有些房貸被限制後,更是借道消費貸款等,以消費為由,做房貸之實。

實際上,老百姓的杠杆根本是一直在增加。但我認為,過度透支未來,不斷加重個人債務,這些遲早都是要還的。

在你不斷加杠杆時,想過能不能承受國家去杠杆帶來的衝擊呢?

道理就是這樣簡單:個人收入與企業經營有關,企業受到國家政策影響。以前國家去杠杆的方法,更多的只是減少新增杠杆,收緊銀行體系,提高企業新增杠杆的門檻,逐步回收到期貸款,起到降杠杆的過程。

現在,國家要加快推進去杠杆的進度,制定標準線,到時候企業就自己主動降至標準線以下,做不到的就處罰約談。

從財務風險的角度,資產負債率超過40%就算高了,而歐盟設置的政府負債率警戒線為60%,對於銀行來說,企業負債率70%是隱形警戒線,超過就基本借不到款。

而央企國企負債率在65%左右,就目前的負債率來說都是不達標的,所以你也可以去想想你的杠杆是多少。

等這套標準在央企試點後,只要國家覺得標準合適,往下一放,要求放貸機構按此標準執行企業借貸資格審核,就可以起到對民營企業去杠杆的效果,形成整體去杠杆。

而大部分企業都是舉債前行,只是多與少的問題。有些企業還是靠貸款擴大經營或者存活的,一旦負債過高達不到借貸標準,就貸不了款。

貸不了款意味著資金鏈斷了,為了企業不倒閉,要麼縮編要麼變賣資產,這個時候你就知道什麼叫個人權益和企業是綁在一起的。

縮編意味著有人需要被辭退,減少企業開支,沒了工作沒了收入你拿什麼來還貸款。重新找一份工作,時間需要多久?收入能不能覆蓋你的生活和債務?

國家在保護國有資產,不斷降低央企國企杠杆,先行的富豪也在變賣資產降低負責,如果你依然舉債無度,受傷的只會是你自己。

本該控制家庭支出理性消費的年頭,卻讓自己活在過去經濟泡沫的幻影裡,這是在讓自己一步步掉入債務黑洞裡。

文中資料來自互聯網,僅為資訊傳播之需要,不代表看看錢包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