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晉中文學事業回顧

詩歌的繁榮, 為晉中文學增添了一道亮麗的色彩

晉中的詩歌繼承了先人們的遺風, 掀開了新時期詩歌創作的又一個高潮, 一些個詩人的面孔展現在晉中詩壇上。 葛平、楊丕梁、白恩傑、白天、孟麗紅、楊治國、韓衛平、姚宏偉、齊潤琴、張玉、劉翠蓮、劉曉光、孫國祥、王晉鴻、張廣文、申太明……, 他們以特有的藝術感覺, 獨到的表達方式, 活躍了晉中詩壇, 為晉中的文學增添了一道亮麗的色彩。

葛平, 汾西礦業工作。 她的詩歌創作可以分為二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大約是在2000年之前。 這個階段她創作的詩歌, 大多以抒情為主。

她的詩作, 先後在《人民文學》《詩刊》《世界詩頁》《山西文學》《九州詩文》等國內外報刊上發表, 並出版了詩集《夢的雕像》和《葛平短詩選》。 1998年, 山西省作家協會、《九州詩文》、晉中文聯、汾西礦務局聯合召開了葛平詩歌研討會, 在山西詩壇樹立了她的形象。 葛平這段時間的作品, 主要涉及人生、社會、自然、愛情等領域, 表現了詩人對生活的愛和感悟。 詩人應用了傳統與現代意識相結合的表現手法, 再現了人世間的真、善、美。 委婉而靈秀, 雅嫻且雋麗, 是她詩作的基本風格。 第二個階段, 是到了2000年以後。 這段時間, 她的詩作風格突變, 在她的詩中, 看不到了雋麗和靈秀, 看到的卻是厚重和深沉。 從她發表的《在北京的春天裡行走》《和你說說話》《病房日記》和《父親祭》等幾首組詩就能看出這一點。

楊丕梁, 晉中太谷人。 楊丕梁寫詩比較早, 在上學的時候, 就開始了詩歌創作, 並且參與了晉中師專白楊詩社的組織工作。 他的詩作有《飛翔的葉子》《紅馬》等幾部詩集, 而且有多篇詩作獲得了各種大獎, 入選十餘部詩集中。 他的詩, 大多是些人生的體驗, 寫情感的需求, 寫自己生命內部的需要。 他希望自己的詩能以獨特的姿態去飛翔, 能在浩瀚的宇宙中留下淺淺的印痕。 他做到了, 他已經飛翔在中國的詩壇。

白恩傑, 榆次經緯廠工作。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中期, 許多青年懷著夢想和理想進入詩壇, 白恩傑就是其中的一位。 他憑藉著對詩歌的酷愛, 一直堅持不懈的創作, 近三十年來創作一千餘首詩歌,

並獲得“銅爵杯”“萌芽杯”“廬山杯”“展望杯”多項等全國性的短詩大獎, 出版了詩集《滴水有聲》。 白恩傑從一位“工人詩人”, 隨著其詩歌視野的不斷拓展, 最終成為一位行吟詩人。 其知名度也從榆次經緯廠擴大到晉中, 山西省乃至全國青年詩歌界。 他的詩作沒有反映大的體裁, 而是選取生活中的一景一情, 記錄生活, 反映生活, 雖有個別詩句流於表面, 不算深刻, 但作為一個熱愛生活, 擁護生活的業餘詩人, 能從某些方面或角度, 反映出詩的內涵已是難能可貴。 自由撰稿人李建偉對白恩傑的評價是:你是一滴水, 靈感編制詩網, 灑脫耕耘人生, 剛強自尊, 堅守自愛, 投射上天七彩, 詠唱人間風情, 笑迎風飛雨霖, 信度春華秋感,
不求煙波浩淼, 唯求滴水有聲。 期待恩傑有更多的佳作問世, 在創作詩歌的路上走得更遠。

白天, 原名白長生, 壽陽縣人。 他寫詩較早, 並以其扎實的寫作功底, 在1987年前後, 以其《中國雄風》《我的黃土高坡 我的高原》等詩受到山西詩壇的關注。 著有詩集《我的黃土風 我的高原》《九月陽光》《澆築彩虹》等。 白天的詩, 出於他對家鄉的熱愛, 對養育他的黃土地的眷戀, 抒發著自己的情感, 闡述著自己的心靈。 從他的詩中, 這種感悟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和驗證。

楊治國, 曾為和順縣政協主席。 說他是位政府官員, 倒不如說他是位純文化人。 他所著的《小人物點評孟子》一書出版後, 引起了國人的廣泛關注。 曾與著名學者易中天同登中央電視臺的讀書頻道欄目,

被譽為中國的草根學者。 這些成就的取得, 究其原因, 還要從他熱愛文學說起。 楊治國從小就非常的闊愛文學, 他家中已經有了近萬卷的藏書。 在很早的時候, 他就開始寫詩。 他的詩, 主要以古體詩為主, 在2002年, 出版了《荷香齋詩草》一書, 全書選發了楊治國創作的200餘首詩作。 在他創作的這些詩作裡, 描寫家鄉的山山水水占了多數。 從這點看出, 他對家鄉的深厚感情。 我們都知道, 古體詩詩很難把握的, 平仄押韻對仗, 每字每句的應用必須準確, 他做到了這一點, 而且在創作每首詩時, 總要以嚴謹的態度去完成, 那怕是只有四行的短詩。

韓衛平, 曾為左權縣政協主席。 出版《漳波吟韻》《太行吟頌》二部詩集。 這二部詩集, 全部是舊體詩,作者應用了各種詞牌,抒發了他對家鄉太行山、清漳河、左權革命老區的愛。吟故鄉事,寫故鄉人,是他詩中的一個主要特徵。填寫詞牌,是一件很難的事情,但在韓衛平筆下,卻填寫的是那麼的準確和從容,可見他對詞牌的研究是多麼的到位。他把自己對家鄉的情感,都注入到每首詞中,這實在是難能可貴的事。

孟麗紅,晉中平遙縣人,出版有詩集《城牆情結》。平遙的確是塊靈秀之地,她不僅造就出像裴梅琴那樣的一批小說家,也造就出孟麗紅這樣的一批詩人。謳歌故土,抒發故土的人和事,是孟麗紅詩歌的一大表現。她把自己的思想、理想揉入詩中,使其得到昇華。

太谷詩人姚宏偉,他的詩,大氣,豪放,充滿激情,有力度。他雖然沒有出過詩集,但就其發表的詩歌來看,是位非常有潛力詩人。

在這裡,還要提到的一位詩人是原晉中日報的申太明。他的詩,思想性、哲理性極強。他把對事物的認識感覺揉入詩中,使作品得到了進一步昇華。

晉中的詩歌創作,真可謂是長江後浪推前浪,一些年輕的詩人活躍在晉中的詩壇。像昔陽的劉琰,平遙的高巧玲,趙靜,祁縣的雨夫,太谷的王海燕、李棟……,他們的創作勢頭很好,一定能為晉中未來的詩壇再增添許多亮色。

(2011年寫)

張迎建

散文的繁榮,為晉中的文學注入了活力

改革開放後,晉中散文的創作和小說詩歌一樣,取得了較大的成就。這表現在:寫散文的作者越來越多,隊伍也越來越大。其次: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化。第三,出現了一批有影響的作家作品。

溫暖,寶刀不老,又推出了新作《晚秋舊夢錄》。前面我已經對溫暖的散文做過評價,在這裡就不多說了。昔陽的老作家孔令賢,也出版了散文集《超越昨天的輝煌》和《漫話大寨文化》等五部作品。孟繁信,出版了散文集《包容與感動》。詩人陳瑞,出版了散文集《長天數雲錄》。小說家陳亞珍,出版了散文集《玫瑰,撒下一片殷紅》。近年裡,出版散文集的還能列舉出十幾位,但因為篇幅問題,不能去一一列舉。在這裡,我想重點介紹幾位專門從事散文創作的作家。

劉有根,左權統戰部工作。現已出版《太行魂》《漳河水》《開花調》《點燃黎明》等幾部散文集。他非常愛他的家鄉,他愛左權,愛麻田,愛家鄉的一草一木,愛家鄉的山山水水,更愛家鄉勤勞樸實的人民。他把自己的真情真愛全部溶入到自己文章中,淋漓盡致表現了出來。他的作品,除了注入了自己濃郁的情感外,語言的形象化是他散文的一大特色。他在《花椒熟了》一文中是這樣描繪花椒的:“說起小紅椒,這是家鄉的寵物兒,蛋兒小且性躁,-------”多麼形象的比喻,幾句話就把小紅椒的特性全都刻畫出來,展現在讀者面前。又如《十月柿鄉紅》描寫柿子熟了是的情景:“清風一吹,滿山遍野處處都是跳動的火焰。”《打核桃》中寫核桃成熟季節:“小孩拳頭一樣的核桃滿枝都是-------”等等篇目的描繪及樸實的語言,寫得洋洋灑灑,使你讀後,就會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讀了有根的散文,你的思緒總會讓文中的情和愛所感染,不由得使你想立即去感受一下那裡的場景,去感受一下那裡的人民,或去親口品嘗一下核桃柿子,親口唱幾句開花調,親自跳一段小花戲-------。寫到這裡,我想起了有根在他的創作談中的一句話:“我一沒錢,二沒權,能為家鄉做什麼呢?只有用筆寫一寫,把自己用心寫成的東西集結成冊,奉獻給世人,讓天下人知道我的家鄉多美多美,是我最願做的事。”有根的願望達到了,他成功了。

孔瑞萍,昔陽縣國稅局工作。她創作的散文集《歲月書簽》一書,於2009年由山西出版集團三晉出版社出版,書中收錄了孔瑞平近年來的百餘篇散文、隨筆作品。該書由“俗裡乾坤大”、“千里快哉風”、“春韭隨心剪”、“奇文共欣賞”四個部分組成,分別輯錄了作者對鄉風民俗的記錄和挖掘、對景點和歷史的探究和思索、對生活的點滴感悟,以及對筆友佳作的評論和賞析等。作者對本土民風民俗的感受和思考,以及她獨特的視角和語言駕馭能力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王海燕,太谷縣人,著有散文集《雛燕呢喃》。該書由五個部分組成,收錄了她近年裡在網上創作的各類散文。她的這些散文,有寫親情的,有寫家鄉的山山水水,有寫對人生的感悟。她熱愛生活,熱愛生活中的每一個人。無論是殘疾人,還是孤寡老人,她都會獻上自己的一份愛。這種愛,在她的文章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使人讀後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喬愛紅,晉中文聯辦公室主任,著有散文集《一朵花的誘惑》。全書十三萬字,收錄了喬愛紅創作的散文60餘篇。讀過她的散文,都能感覺到她的文字飄逸灑脫,就如鄉村童子的葦笛,感覺細緻入微似花瓣碰在玄武石上之聲音,整個文章營造出一種輕盈的風格。她把散文的筆觸伸延到人性化的主題層面,讓我們看見了人固有的親情、生死、美與醜、善與惡。她的散文已經或正在不知不覺地顛覆著傳統散文單純的“借景抒情”,而是以一種跳躍的、錯亂的、飄或不定的語言來營造複合的、複指的深意,而心靈的取向更明顯地回歸於人性的關照。我看過她的三、四十篇散文,都體現了以上這些特徵。她的《鄉村系列》、《生命如風》、生命如詩》、《生命如歌》、《母親》、《姑姑》等等都是她寫作風格的代表之作。她寫情、寫美、寫生與死,都不是單純地寫實或寫意,而是招招都圍著靈魂來展開。所以她的散文在給讀者看的時候總有一種“心的考問”的重量。

張基祥,左權縣人,著有散文集《漫遊散記》。全書所收散文23篇,以山水遊記為主。從他的這些散文來看,字詞句章,功夫可見,編排倫次,思構獨到,均構成了精美鮮豔的景致。不須刻意品味,你就領略了神州江山。東南西北,京都中原錦繡繁榮,古跡新貌令人耳目清亮,心曠神怡,好不嚮往,自不油然地發出了讚歎!

晉中的散文,源遠流長,在這裡,不能一一列舉,就以上的散文家,看的出晉中散文創作的實力。

張迎建

晉中文學過往的輝煌

晉中地處山西腹地,距離山西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太原只有30公里。晉中自古以來就物產豐富,民風淳樸,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

早在上古時候,即產生古老歌謠,明《山西通志》上記載,唐、虞、夏時期,即堯、舜、禹時期,即有《去壤歌》《康衢謠》等人類早期歌謠產生,《擊壤歌》歌為:“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何力於我哉?”

東週末產生的《詩經》三百首,是我國勞動人民創造的精神產品結晶。《詩經》中的魏國風七篇,唐國風十二篇,即是立國于太原的唐境內作品。唐應當包括現晉中平川一帶地方。

秦、漢,兩晉南北朝時期,爭戰頻繁,誕生了不少爭戰疆場、保家衛國的軍中歌謠,以及人民口頭傳播創作的民間歌謠,晉時有祖籍中都(即今平遙)的孫楚、孫綽兄弟,長於銘、賦,專擅琢章煉字,作品被譽為“擲地有聲”,在當時文壇享有盛名。

隋唐時期,祖籍祁縣的詩人王績,自號“東皋子”,史稱初唐詩壇獨稱一格。其侄孫王勃,在初唐詩壇譽為“初唐四傑”,“落霞與孤騖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海記憶體知己,天涯若比鄰”、“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為千古名句。

盛唐詩壇王維。王維父處廉,祁縣人,官汾州司馬。王維弟王縉,名動京城,“諸王近貴,莫不拂席而迎之,甯、薛諸王,爭相為友”。王維的歌行,律詩詩風豪邁,積極向上,充滿了盛唐氣象,抒情詩,情真意切,《九月九日憶山東弟兄》《送元二使安西》《江上逢段十六》等。代表了一個時代風尚,他晚年仕途坎坷,但依然寫下了優美異常的山水詩,田園詩。他開山水畫南宗畫法之祖,王維在詩、書、畫方面,對中國文藝史有卓越貢獻,是晉中兒女在歷史長河的優秀代表。

晚唐詩人溫庭筠,亦是祁縣人,他的律詩享有一時盛譽,又吸收民間歌謠、音樂成份,大量從事詞的創作,使詞的形式日臻完備,進入文人創作領域,並為宋詞的繁榮昌盛完成了技術上的準備,成為詞壇開宗立派之祖,他的作品被收入《溫飛卿詩集》《花間詞》二書中。溫的一生,才高命薄,顛簸流離。

北宋介休文彥博,出將入相50年,晚年與司馬光等12位名人結為洛陽耆英會,經常聚會賦詞作詩,詩作收入《文潞公集》。明正德年間,官至兵部尚書的樂平縣(今昔陽縣)人喬宇,著有《遊嵩集》,詩意真切,詩風豪放。

清代,晉中詩人更多,康熙年間,介休縣女詩人田莊儀,著有《莊境地集》,其中有女子抒懷之作,有山水名勝之詠,也有針弊、抒發愛國激情之聲。乾隆年間,介休縣詩人宋廷魁著有《雪籟集》。同時,“綿上四人”之一的董柴著有《半壁山房詩集》。道光年間,介休縣女詩人紐福全,著有詩集《吟秋閣詩抄》,詩風悲壯蒼涼,對帝國主義列強侵華罪行表現出強烈的憤恨之情。

清中晚期,壽陽人祁韻士、祁雋藻父子先後在朝為官,祁韻士官戶部福建司郎中寶泉局監督,後因受牽連發往新疆,著有詩集《濛池詩稿》《西陲竹枝詞》。祁韻士詩風樸實,情真意切,情景交融。祁雋藻官至首席軍機大臣,執掌樞要數十年,為嘉、道、同年間政要首腦。宗法朴學,詩宗宋體,字為柳楷,在政治、經濟、文學、書法等方面卓有建數,曾與林則徐等到組織宣南詩社,提倡現實,反對浮誇,生平作詩二千四百餘首,自編為《曼谷亭集》四十卷,他的《打粥婦》一詩,曾被收入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期出版的《清詩選》中,被當作現實主義詩歌典範。

清末民初,晉中詩人引起反響的有曹潤堂的《木石庵詩集》,段志先的《友山書屋吟草》,兩者同為太谷人。曹潤堂的詩記載了帝國主義侵略、瓜分中國給人民造成的痛苦,反映了中國人民反抗、鬥爭的心情。段志先起太谷的落魄文人,反映出了一個在貧困交加生死線上苦苦掙扎的的舊式文人。清末民初,榆次縣學者常麟書擅長詩詞研究,刊行問世的有《詩經述義》、《微閱草堂詩話》、《約齋詩集》和《韋華社詩集》等。

五四運動以後,中國社會進入翻天覆地變動時代,共產黨領導的人民革命,給貧困落後的中國帶來了生機,晉中人民先後前仆後繼投入了共產黨領導的人民革命鬥爭之中,第一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榆次青年趙品三、趙石賓,在革命陣營的文學隊伍中,享有盛名,抗日戰爭爆發,直至解放戰爭,山西成為鬥爭前沿,共產黨員和順人魯兮、榆社人劉秀峰、平遙人郭振山都奮不顧身,投入了抗日洪流,並用通俗易懂的快板詩、壁報詩喚起民眾,起到了文藝為人民大眾服務的作用。劉秀峰的《長工訴苦歌》《祁縣對敵鬥爭回憶詩鈔》、郭振山的《活捉漢奸》、《當貨郎》等詩,均流傳民間,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被譽為“革命詩人”劉秀峰詩詞被其後人編為《劉秀峰詩選》,郭振山的詩詞被後人編為《風土詩歌》,魯兮出版有《魯兮詩選》,他們的詩歌代表了晉中詩歌一個時代的風貌。

1949年後,工、農、兵大眾成為詩壇主人,詩歌創作空前繁榮。1950年,女詩人彥穎在《大眾詩刊》發表《貴兒媳婦》,在《新民報》發表《鄉村小景》、《回娘家》等作品。同時,昔陽縣農民詩人李居鵬在《山西日報》、《人民日報》、《大眾文學》發表詩作100首。1958年,全區人民開展寫詩大比賽,全年創作詩歌200萬首。1966年,昔陽縣農民藝人李濟勝與陝西農民詩人王老九等在《人民文學》上搭起賽詩台,發表了壓陣詩歌《歌台搭在北京城》受到全國文化界名人的讚賞。1967年後,昔陽縣詩人梁石在《詩刊》《人民日報》《山西文學》陸續發表了《毛主席又回漳河灣》及《耬鈴》等詩歌160多首,並編輯《對聯詩集》6本。1972年以來,榆社青年詩人陳瑞、壽陽縣插隊青年楊潞生相繼開始了詩歌創作,為他們日後走向詩壇做了準備。

晉中歷史上散文家輩出。唐代初期,祖籍祁縣的王勃所寫的《滕王閣序》,被世人尊為情景交融的千古典範。明代和順縣人王雲風,曆事成化、弘治、正德三朝,晚年回家養病,常騎驢外出流覽山水,所著散文一併收入《虎穀集》。清末民初,部分文人撰寫的墓誌銘雖有恭維、杜撰之嫌,但也不失其為一代佳作。其中,尤以榆次縣常旭春寫的《喬筱之墓誌銘》和《宋雋臣墓誌銘》為最。

1949年後,全區散文創作逐步增多。1956年,彥穎的散文集《漳河畔的姑娘》出版。1960年,又出版了靈石縣胡正的散文集《七月的彩虹》收入散文80餘篇。

晉中的小說創作源遠流長,蔚為壯觀。元末明初,祁縣人羅貫中著有中國章回小說的開山之作《三國演義》。清代嘉慶年間,介休人宋廷魁著有章回小說《粉妝樓》。清末,榆次人郭繼泰著有譴責小說《帶印奇冤郭公傳》。

介休文學十年

毛守仁

2006年,綿山腳下棲仙山莊各路才子興聚,張石山先生深刻而風趣的演講讓來參會的作家們意猶未盡,晚上篝火翩翩,熱情照亮了夜空,各路才俊們即興表演,你方唱罷我登場,高潮迭起,尤其李剛惟妙惟肖的方言小品把晚會推向高潮,成為永遠的紀念。那是個星光燦爛的起點,時光如梭,晃眼間,十個春秋,織出了介休市文學充盈的十年光景。

十年,是一幅幅回文錦繡,橫看春光明媚,豎看是秋果累累,遠看腳步聲聲,近看自信滿滿。

經看,增加了一名中國作家協會會員,現有三名全國會員,被文學圈稱為三駕馬車。這十年,增加了6名省會員,現在有11名。以及地區會員16名,本市會員60余名。

緯看,介休的文學期刊《綿山文藝》風一陣,雨一陣,高品質地辦到現在,出了40多期。《綿山文藝》上的作品,能夠被省級刊物轉載的當有近百篇。

在此不妨略數家珍。

首先說小說,介休是小說強市,長篇小說盡由北京著名大出版社出版。《北腔》(毛守仁著)即其中代表,于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出版發行,該書雖是晉商題材,確是以民俗風情為背景,突顯黃河文化,罕見地以晉商大院的女人們的生存狀況為主要內容,突顯高原人文精神,創造人性美為作家的美學張力。2007年,該書獲第三屆趙樹理文學獎長篇小說獎。《太原日報》連載,2016年,《北腔》再版,進入三晉百部長篇小說文庫,進入文庫的還有王旭東描寫民間婚姻實錄的《複調婚姻》。

許建斌繼《鄉村豪門》獲恒泰杯一等獎後,又寫了《城市貴族》,在武漢《古今傳奇》發表,可讀性強,一時漢陽紙貴。

與此同時,介休還有《瘋人日記》《成長的疼痛》《煤鄉少年》《駝馬度的教堂》等四部長篇問世。

中篇小說優勢尚存,有6篇在《黃河》《山西文學》《陽光》等省部級刊物發表,其中全國影響較大的刊物《北京文學》《廣州文藝》也有作品問津。

短篇小說也不甘示弱,曾經拿過趙樹理文學獎,全國煤礦文學烏金獎,在《山西文學》《山西日報》《陽光》等報刊有十數篇作品面世。

詩歌是介休市的後起之秀,一發而不可收,尤其女詩人葛平的詩,這十年在文學界確立了自己的位置,詩歌上《人民文學》,讓晉中詩人在全國亮相一回,這十年,組詩更是頻頻亮相:四上《詩刊》,九上《山西日報》,在《北京文學》《山西文學》《黃河》《陽光》,屢有新作,並以組詩《一個人的列車》獲第五屆全國煤礦文學烏金獎,《和你說說話》獲《陽光》雜誌年度文學獎。《一個人的江山》等組詩兩次入選山西文學年度作品選。

特別是《五穀豐登的心情》等詩十數次上臺灣《秋水》詩刊。《尋白玉蘭不遇》等詩作兩上臺灣《葡萄園》詩刊。是為海外發詩並被推薦的晉中第一人。

李劍嘯的詩歌也躍上一個新臺階,成為引人注目的新星。《岩石中的光芒》等詩發表于《中國詩人》《山西日報》《都市》等報刊。尤其散文詩別開生面,成為這個領域本市獨有建樹的詩人。散文詩《幹河床》,獲得《星星詩刊》散文詩優秀作品獎。

這十年,還有《馬茹花》《詩韻如心》《指尖上的花朵》《嚼著顏料的羊群》《忘憂草》等五部集子出版。

在散文特寫隨筆方面,介休市也有長足發展。

散文集《石在》獲第六屆全國煤礦文學烏金獎。

散文《民國范兒》在《陽光》發出後,被《散文選刊》選用。

散文《兩見壺口》入選《2013山西散文年選》。

值得一書的還有《名作掀賞》,這本在全國大中學校中卓有影響的刊物,過去多年是空白。這十年,介休竟有四篇作品亮相,其中三篇,都是評價介休先賢作品的,如評民國詩文作家岳鴻舉的《綿山寶樹自婆娑》,評晚清女詩人田莊儀《莊鏡集》的《上天賜介休一位花仙子》以及綿山地區的念卷活動的《空王寶卷與晉中的佛》等。

散文形成氣候的還有葛平在《山西日報》《陽光》等報刊發表的十幾篇散文隨筆,她的“書簡”,最為人稱道。成為其那個階段的標誌性文體。

總之這十年,介休作家們在《人民文學》,《美文》《山西日報》《國學週刊》《三晉都市報》《印象》等報刊,有數十篇作品面世。

評論曾經是介休的弱項,這十年,面貌甚為改觀,收穫不一而足,在《黃河》《山西文學》《陽光》均有作品。以孟凡通的文學評論最為引人注目。其中《北腔何腔》《族天下與氓世界》等一批非學院式的評論文章以新鮮的見解,生動活潑的文字,準確的剖析,衝擊了山西文學界,給評論界以新的氣勢。李劍嘯的評論異峰突起,他以詩人的語言氣勢闖入評論界,特色鮮明。

另一位後來居上的評論高手是郝繼文,文化積累深厚,文筆老到遒勁,出手不凡,一年三上《書法報》,何等了的。

介休文學真成了既能寫出,也能評得的全套把式。

還需要介紹一下從介休走出去的作家,從介休成長起來,走出去後,也與介休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這十年,尤為活躍,進入了省城文學界的前沿。其中,最引起文學圈子裡注目的當數介子平、閻文盛兩位。

介子平是圖書館及書店出身,詩人起手,走出學術氣息濃重的文化隨筆一路,以厚實的學養,深遂的思想,廣博的涉獵範圍,辟出一方重鎮,在《文匯報》《山西文學》等報刊發現後,結集出版。

閻文盛進入省城文學界後,大踏步跨入全國新銳一代作家。在國內一些新銳刊物頻頻發表青春小說,詩性散文,引起了文學界關注,主政《都市》文學,成果卓著,調入省作協,前途未可限量。

這十年,也出現了嶄露頭角的一些新作者,任兆琮的中篇小說處女作《木鐸傳奇》,上了《鄉土文學》頭條,對作者來說,是個新開端,高二學生李金的小說《江南煙雨琉璃瓦》則作為《鄉土文學》“新人新作”開欄篇目。是值得喝彩與期待的。

與此同時,介休也出現了《知彼》等網路文學平臺,正在形成自己的文學氛圍。

清初,曾有三晉名士朱衣道人傅山在綿山介廟西壁題詩,曰“還慮寒山太枯寂,婉容分在牡丹頭,”確是寫實,也不妨認作期盼、希冀。放眼看去,卻又可視作預料,於是口占一絕,為前賢大名士作一呼應。

七絕·十年行(平水韻)

綿山寶樹承文脈,十戴春秋墨客行,

莫慮紅衣空寂寞,婉容今已吐芬芳。

全部是舊體詩,作者應用了各種詞牌,抒發了他對家鄉太行山、清漳河、左權革命老區的愛。吟故鄉事,寫故鄉人,是他詩中的一個主要特徵。填寫詞牌,是一件很難的事情,但在韓衛平筆下,卻填寫的是那麼的準確和從容,可見他對詞牌的研究是多麼的到位。他把自己對家鄉的情感,都注入到每首詞中,這實在是難能可貴的事。

孟麗紅,晉中平遙縣人,出版有詩集《城牆情結》。平遙的確是塊靈秀之地,她不僅造就出像裴梅琴那樣的一批小說家,也造就出孟麗紅這樣的一批詩人。謳歌故土,抒發故土的人和事,是孟麗紅詩歌的一大表現。她把自己的思想、理想揉入詩中,使其得到昇華。

太谷詩人姚宏偉,他的詩,大氣,豪放,充滿激情,有力度。他雖然沒有出過詩集,但就其發表的詩歌來看,是位非常有潛力詩人。

在這裡,還要提到的一位詩人是原晉中日報的申太明。他的詩,思想性、哲理性極強。他把對事物的認識感覺揉入詩中,使作品得到了進一步昇華。

晉中的詩歌創作,真可謂是長江後浪推前浪,一些年輕的詩人活躍在晉中的詩壇。像昔陽的劉琰,平遙的高巧玲,趙靜,祁縣的雨夫,太谷的王海燕、李棟……,他們的創作勢頭很好,一定能為晉中未來的詩壇再增添許多亮色。

(2011年寫)

張迎建

散文的繁榮,為晉中的文學注入了活力

改革開放後,晉中散文的創作和小說詩歌一樣,取得了較大的成就。這表現在:寫散文的作者越來越多,隊伍也越來越大。其次: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化。第三,出現了一批有影響的作家作品。

溫暖,寶刀不老,又推出了新作《晚秋舊夢錄》。前面我已經對溫暖的散文做過評價,在這裡就不多說了。昔陽的老作家孔令賢,也出版了散文集《超越昨天的輝煌》和《漫話大寨文化》等五部作品。孟繁信,出版了散文集《包容與感動》。詩人陳瑞,出版了散文集《長天數雲錄》。小說家陳亞珍,出版了散文集《玫瑰,撒下一片殷紅》。近年裡,出版散文集的還能列舉出十幾位,但因為篇幅問題,不能去一一列舉。在這裡,我想重點介紹幾位專門從事散文創作的作家。

劉有根,左權統戰部工作。現已出版《太行魂》《漳河水》《開花調》《點燃黎明》等幾部散文集。他非常愛他的家鄉,他愛左權,愛麻田,愛家鄉的一草一木,愛家鄉的山山水水,更愛家鄉勤勞樸實的人民。他把自己的真情真愛全部溶入到自己文章中,淋漓盡致表現了出來。他的作品,除了注入了自己濃郁的情感外,語言的形象化是他散文的一大特色。他在《花椒熟了》一文中是這樣描繪花椒的:“說起小紅椒,這是家鄉的寵物兒,蛋兒小且性躁,-------”多麼形象的比喻,幾句話就把小紅椒的特性全都刻畫出來,展現在讀者面前。又如《十月柿鄉紅》描寫柿子熟了是的情景:“清風一吹,滿山遍野處處都是跳動的火焰。”《打核桃》中寫核桃成熟季節:“小孩拳頭一樣的核桃滿枝都是-------”等等篇目的描繪及樸實的語言,寫得洋洋灑灑,使你讀後,就會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讀了有根的散文,你的思緒總會讓文中的情和愛所感染,不由得使你想立即去感受一下那裡的場景,去感受一下那裡的人民,或去親口品嘗一下核桃柿子,親口唱幾句開花調,親自跳一段小花戲-------。寫到這裡,我想起了有根在他的創作談中的一句話:“我一沒錢,二沒權,能為家鄉做什麼呢?只有用筆寫一寫,把自己用心寫成的東西集結成冊,奉獻給世人,讓天下人知道我的家鄉多美多美,是我最願做的事。”有根的願望達到了,他成功了。

孔瑞萍,昔陽縣國稅局工作。她創作的散文集《歲月書簽》一書,於2009年由山西出版集團三晉出版社出版,書中收錄了孔瑞平近年來的百餘篇散文、隨筆作品。該書由“俗裡乾坤大”、“千里快哉風”、“春韭隨心剪”、“奇文共欣賞”四個部分組成,分別輯錄了作者對鄉風民俗的記錄和挖掘、對景點和歷史的探究和思索、對生活的點滴感悟,以及對筆友佳作的評論和賞析等。作者對本土民風民俗的感受和思考,以及她獨特的視角和語言駕馭能力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王海燕,太谷縣人,著有散文集《雛燕呢喃》。該書由五個部分組成,收錄了她近年裡在網上創作的各類散文。她的這些散文,有寫親情的,有寫家鄉的山山水水,有寫對人生的感悟。她熱愛生活,熱愛生活中的每一個人。無論是殘疾人,還是孤寡老人,她都會獻上自己的一份愛。這種愛,在她的文章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使人讀後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喬愛紅,晉中文聯辦公室主任,著有散文集《一朵花的誘惑》。全書十三萬字,收錄了喬愛紅創作的散文60餘篇。讀過她的散文,都能感覺到她的文字飄逸灑脫,就如鄉村童子的葦笛,感覺細緻入微似花瓣碰在玄武石上之聲音,整個文章營造出一種輕盈的風格。她把散文的筆觸伸延到人性化的主題層面,讓我們看見了人固有的親情、生死、美與醜、善與惡。她的散文已經或正在不知不覺地顛覆著傳統散文單純的“借景抒情”,而是以一種跳躍的、錯亂的、飄或不定的語言來營造複合的、複指的深意,而心靈的取向更明顯地回歸於人性的關照。我看過她的三、四十篇散文,都體現了以上這些特徵。她的《鄉村系列》、《生命如風》、生命如詩》、《生命如歌》、《母親》、《姑姑》等等都是她寫作風格的代表之作。她寫情、寫美、寫生與死,都不是單純地寫實或寫意,而是招招都圍著靈魂來展開。所以她的散文在給讀者看的時候總有一種“心的考問”的重量。

張基祥,左權縣人,著有散文集《漫遊散記》。全書所收散文23篇,以山水遊記為主。從他的這些散文來看,字詞句章,功夫可見,編排倫次,思構獨到,均構成了精美鮮豔的景致。不須刻意品味,你就領略了神州江山。東南西北,京都中原錦繡繁榮,古跡新貌令人耳目清亮,心曠神怡,好不嚮往,自不油然地發出了讚歎!

晉中的散文,源遠流長,在這裡,不能一一列舉,就以上的散文家,看的出晉中散文創作的實力。

張迎建

晉中文學過往的輝煌

晉中地處山西腹地,距離山西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太原只有30公里。晉中自古以來就物產豐富,民風淳樸,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

早在上古時候,即產生古老歌謠,明《山西通志》上記載,唐、虞、夏時期,即堯、舜、禹時期,即有《去壤歌》《康衢謠》等人類早期歌謠產生,《擊壤歌》歌為:“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何力於我哉?”

東週末產生的《詩經》三百首,是我國勞動人民創造的精神產品結晶。《詩經》中的魏國風七篇,唐國風十二篇,即是立國于太原的唐境內作品。唐應當包括現晉中平川一帶地方。

秦、漢,兩晉南北朝時期,爭戰頻繁,誕生了不少爭戰疆場、保家衛國的軍中歌謠,以及人民口頭傳播創作的民間歌謠,晉時有祖籍中都(即今平遙)的孫楚、孫綽兄弟,長於銘、賦,專擅琢章煉字,作品被譽為“擲地有聲”,在當時文壇享有盛名。

隋唐時期,祖籍祁縣的詩人王績,自號“東皋子”,史稱初唐詩壇獨稱一格。其侄孫王勃,在初唐詩壇譽為“初唐四傑”,“落霞與孤騖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海記憶體知己,天涯若比鄰”、“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為千古名句。

盛唐詩壇王維。王維父處廉,祁縣人,官汾州司馬。王維弟王縉,名動京城,“諸王近貴,莫不拂席而迎之,甯、薛諸王,爭相為友”。王維的歌行,律詩詩風豪邁,積極向上,充滿了盛唐氣象,抒情詩,情真意切,《九月九日憶山東弟兄》《送元二使安西》《江上逢段十六》等。代表了一個時代風尚,他晚年仕途坎坷,但依然寫下了優美異常的山水詩,田園詩。他開山水畫南宗畫法之祖,王維在詩、書、畫方面,對中國文藝史有卓越貢獻,是晉中兒女在歷史長河的優秀代表。

晚唐詩人溫庭筠,亦是祁縣人,他的律詩享有一時盛譽,又吸收民間歌謠、音樂成份,大量從事詞的創作,使詞的形式日臻完備,進入文人創作領域,並為宋詞的繁榮昌盛完成了技術上的準備,成為詞壇開宗立派之祖,他的作品被收入《溫飛卿詩集》《花間詞》二書中。溫的一生,才高命薄,顛簸流離。

北宋介休文彥博,出將入相50年,晚年與司馬光等12位名人結為洛陽耆英會,經常聚會賦詞作詩,詩作收入《文潞公集》。明正德年間,官至兵部尚書的樂平縣(今昔陽縣)人喬宇,著有《遊嵩集》,詩意真切,詩風豪放。

清代,晉中詩人更多,康熙年間,介休縣女詩人田莊儀,著有《莊境地集》,其中有女子抒懷之作,有山水名勝之詠,也有針弊、抒發愛國激情之聲。乾隆年間,介休縣詩人宋廷魁著有《雪籟集》。同時,“綿上四人”之一的董柴著有《半壁山房詩集》。道光年間,介休縣女詩人紐福全,著有詩集《吟秋閣詩抄》,詩風悲壯蒼涼,對帝國主義列強侵華罪行表現出強烈的憤恨之情。

清中晚期,壽陽人祁韻士、祁雋藻父子先後在朝為官,祁韻士官戶部福建司郎中寶泉局監督,後因受牽連發往新疆,著有詩集《濛池詩稿》《西陲竹枝詞》。祁韻士詩風樸實,情真意切,情景交融。祁雋藻官至首席軍機大臣,執掌樞要數十年,為嘉、道、同年間政要首腦。宗法朴學,詩宗宋體,字為柳楷,在政治、經濟、文學、書法等方面卓有建數,曾與林則徐等到組織宣南詩社,提倡現實,反對浮誇,生平作詩二千四百餘首,自編為《曼谷亭集》四十卷,他的《打粥婦》一詩,曾被收入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期出版的《清詩選》中,被當作現實主義詩歌典範。

清末民初,晉中詩人引起反響的有曹潤堂的《木石庵詩集》,段志先的《友山書屋吟草》,兩者同為太谷人。曹潤堂的詩記載了帝國主義侵略、瓜分中國給人民造成的痛苦,反映了中國人民反抗、鬥爭的心情。段志先起太谷的落魄文人,反映出了一個在貧困交加生死線上苦苦掙扎的的舊式文人。清末民初,榆次縣學者常麟書擅長詩詞研究,刊行問世的有《詩經述義》、《微閱草堂詩話》、《約齋詩集》和《韋華社詩集》等。

五四運動以後,中國社會進入翻天覆地變動時代,共產黨領導的人民革命,給貧困落後的中國帶來了生機,晉中人民先後前仆後繼投入了共產黨領導的人民革命鬥爭之中,第一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榆次青年趙品三、趙石賓,在革命陣營的文學隊伍中,享有盛名,抗日戰爭爆發,直至解放戰爭,山西成為鬥爭前沿,共產黨員和順人魯兮、榆社人劉秀峰、平遙人郭振山都奮不顧身,投入了抗日洪流,並用通俗易懂的快板詩、壁報詩喚起民眾,起到了文藝為人民大眾服務的作用。劉秀峰的《長工訴苦歌》《祁縣對敵鬥爭回憶詩鈔》、郭振山的《活捉漢奸》、《當貨郎》等詩,均流傳民間,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被譽為“革命詩人”劉秀峰詩詞被其後人編為《劉秀峰詩選》,郭振山的詩詞被後人編為《風土詩歌》,魯兮出版有《魯兮詩選》,他們的詩歌代表了晉中詩歌一個時代的風貌。

1949年後,工、農、兵大眾成為詩壇主人,詩歌創作空前繁榮。1950年,女詩人彥穎在《大眾詩刊》發表《貴兒媳婦》,在《新民報》發表《鄉村小景》、《回娘家》等作品。同時,昔陽縣農民詩人李居鵬在《山西日報》、《人民日報》、《大眾文學》發表詩作100首。1958年,全區人民開展寫詩大比賽,全年創作詩歌200萬首。1966年,昔陽縣農民藝人李濟勝與陝西農民詩人王老九等在《人民文學》上搭起賽詩台,發表了壓陣詩歌《歌台搭在北京城》受到全國文化界名人的讚賞。1967年後,昔陽縣詩人梁石在《詩刊》《人民日報》《山西文學》陸續發表了《毛主席又回漳河灣》及《耬鈴》等詩歌160多首,並編輯《對聯詩集》6本。1972年以來,榆社青年詩人陳瑞、壽陽縣插隊青年楊潞生相繼開始了詩歌創作,為他們日後走向詩壇做了準備。

晉中歷史上散文家輩出。唐代初期,祖籍祁縣的王勃所寫的《滕王閣序》,被世人尊為情景交融的千古典範。明代和順縣人王雲風,曆事成化、弘治、正德三朝,晚年回家養病,常騎驢外出流覽山水,所著散文一併收入《虎穀集》。清末民初,部分文人撰寫的墓誌銘雖有恭維、杜撰之嫌,但也不失其為一代佳作。其中,尤以榆次縣常旭春寫的《喬筱之墓誌銘》和《宋雋臣墓誌銘》為最。

1949年後,全區散文創作逐步增多。1956年,彥穎的散文集《漳河畔的姑娘》出版。1960年,又出版了靈石縣胡正的散文集《七月的彩虹》收入散文80餘篇。

晉中的小說創作源遠流長,蔚為壯觀。元末明初,祁縣人羅貫中著有中國章回小說的開山之作《三國演義》。清代嘉慶年間,介休人宋廷魁著有章回小說《粉妝樓》。清末,榆次人郭繼泰著有譴責小說《帶印奇冤郭公傳》。

介休文學十年

毛守仁

2006年,綿山腳下棲仙山莊各路才子興聚,張石山先生深刻而風趣的演講讓來參會的作家們意猶未盡,晚上篝火翩翩,熱情照亮了夜空,各路才俊們即興表演,你方唱罷我登場,高潮迭起,尤其李剛惟妙惟肖的方言小品把晚會推向高潮,成為永遠的紀念。那是個星光燦爛的起點,時光如梭,晃眼間,十個春秋,織出了介休市文學充盈的十年光景。

十年,是一幅幅回文錦繡,橫看春光明媚,豎看是秋果累累,遠看腳步聲聲,近看自信滿滿。

經看,增加了一名中國作家協會會員,現有三名全國會員,被文學圈稱為三駕馬車。這十年,增加了6名省會員,現在有11名。以及地區會員16名,本市會員60余名。

緯看,介休的文學期刊《綿山文藝》風一陣,雨一陣,高品質地辦到現在,出了40多期。《綿山文藝》上的作品,能夠被省級刊物轉載的當有近百篇。

在此不妨略數家珍。

首先說小說,介休是小說強市,長篇小說盡由北京著名大出版社出版。《北腔》(毛守仁著)即其中代表,于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出版發行,該書雖是晉商題材,確是以民俗風情為背景,突顯黃河文化,罕見地以晉商大院的女人們的生存狀況為主要內容,突顯高原人文精神,創造人性美為作家的美學張力。2007年,該書獲第三屆趙樹理文學獎長篇小說獎。《太原日報》連載,2016年,《北腔》再版,進入三晉百部長篇小說文庫,進入文庫的還有王旭東描寫民間婚姻實錄的《複調婚姻》。

許建斌繼《鄉村豪門》獲恒泰杯一等獎後,又寫了《城市貴族》,在武漢《古今傳奇》發表,可讀性強,一時漢陽紙貴。

與此同時,介休還有《瘋人日記》《成長的疼痛》《煤鄉少年》《駝馬度的教堂》等四部長篇問世。

中篇小說優勢尚存,有6篇在《黃河》《山西文學》《陽光》等省部級刊物發表,其中全國影響較大的刊物《北京文學》《廣州文藝》也有作品問津。

短篇小說也不甘示弱,曾經拿過趙樹理文學獎,全國煤礦文學烏金獎,在《山西文學》《山西日報》《陽光》等報刊有十數篇作品面世。

詩歌是介休市的後起之秀,一發而不可收,尤其女詩人葛平的詩,這十年在文學界確立了自己的位置,詩歌上《人民文學》,讓晉中詩人在全國亮相一回,這十年,組詩更是頻頻亮相:四上《詩刊》,九上《山西日報》,在《北京文學》《山西文學》《黃河》《陽光》,屢有新作,並以組詩《一個人的列車》獲第五屆全國煤礦文學烏金獎,《和你說說話》獲《陽光》雜誌年度文學獎。《一個人的江山》等組詩兩次入選山西文學年度作品選。

特別是《五穀豐登的心情》等詩十數次上臺灣《秋水》詩刊。《尋白玉蘭不遇》等詩作兩上臺灣《葡萄園》詩刊。是為海外發詩並被推薦的晉中第一人。

李劍嘯的詩歌也躍上一個新臺階,成為引人注目的新星。《岩石中的光芒》等詩發表于《中國詩人》《山西日報》《都市》等報刊。尤其散文詩別開生面,成為這個領域本市獨有建樹的詩人。散文詩《幹河床》,獲得《星星詩刊》散文詩優秀作品獎。

這十年,還有《馬茹花》《詩韻如心》《指尖上的花朵》《嚼著顏料的羊群》《忘憂草》等五部集子出版。

在散文特寫隨筆方面,介休市也有長足發展。

散文集《石在》獲第六屆全國煤礦文學烏金獎。

散文《民國范兒》在《陽光》發出後,被《散文選刊》選用。

散文《兩見壺口》入選《2013山西散文年選》。

值得一書的還有《名作掀賞》,這本在全國大中學校中卓有影響的刊物,過去多年是空白。這十年,介休竟有四篇作品亮相,其中三篇,都是評價介休先賢作品的,如評民國詩文作家岳鴻舉的《綿山寶樹自婆娑》,評晚清女詩人田莊儀《莊鏡集》的《上天賜介休一位花仙子》以及綿山地區的念卷活動的《空王寶卷與晉中的佛》等。

散文形成氣候的還有葛平在《山西日報》《陽光》等報刊發表的十幾篇散文隨筆,她的“書簡”,最為人稱道。成為其那個階段的標誌性文體。

總之這十年,介休作家們在《人民文學》,《美文》《山西日報》《國學週刊》《三晉都市報》《印象》等報刊,有數十篇作品面世。

評論曾經是介休的弱項,這十年,面貌甚為改觀,收穫不一而足,在《黃河》《山西文學》《陽光》均有作品。以孟凡通的文學評論最為引人注目。其中《北腔何腔》《族天下與氓世界》等一批非學院式的評論文章以新鮮的見解,生動活潑的文字,準確的剖析,衝擊了山西文學界,給評論界以新的氣勢。李劍嘯的評論異峰突起,他以詩人的語言氣勢闖入評論界,特色鮮明。

另一位後來居上的評論高手是郝繼文,文化積累深厚,文筆老到遒勁,出手不凡,一年三上《書法報》,何等了的。

介休文學真成了既能寫出,也能評得的全套把式。

還需要介紹一下從介休走出去的作家,從介休成長起來,走出去後,也與介休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這十年,尤為活躍,進入了省城文學界的前沿。其中,最引起文學圈子裡注目的當數介子平、閻文盛兩位。

介子平是圖書館及書店出身,詩人起手,走出學術氣息濃重的文化隨筆一路,以厚實的學養,深遂的思想,廣博的涉獵範圍,辟出一方重鎮,在《文匯報》《山西文學》等報刊發現後,結集出版。

閻文盛進入省城文學界後,大踏步跨入全國新銳一代作家。在國內一些新銳刊物頻頻發表青春小說,詩性散文,引起了文學界關注,主政《都市》文學,成果卓著,調入省作協,前途未可限量。

這十年,也出現了嶄露頭角的一些新作者,任兆琮的中篇小說處女作《木鐸傳奇》,上了《鄉土文學》頭條,對作者來說,是個新開端,高二學生李金的小說《江南煙雨琉璃瓦》則作為《鄉土文學》“新人新作”開欄篇目。是值得喝彩與期待的。

與此同時,介休也出現了《知彼》等網路文學平臺,正在形成自己的文學氛圍。

清初,曾有三晉名士朱衣道人傅山在綿山介廟西壁題詩,曰“還慮寒山太枯寂,婉容分在牡丹頭,”確是寫實,也不妨認作期盼、希冀。放眼看去,卻又可視作預料,於是口占一絕,為前賢大名士作一呼應。

七絕·十年行(平水韻)

綿山寶樹承文脈,十戴春秋墨客行,

莫慮紅衣空寂寞,婉容今已吐芬芳。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