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評劇在樂亭

本文摘選于《樂亭文化志》

評劇, 是中國四大劇種之一, 清朝光緒年間自樂亭一帶萌生。 其前身是民間說唱“蓮花落”, 又叫“蓮花樂”、“蓮花絡”,

搬上舞臺後亦稱為“平腔梆子戲”、“平戲”。 “蓮花落”在成為戲劇之前, 屬民間說唱藝術形式, 歷史悠久, 且流傳很廣。 據史料記載, 隋、唐時代全國各地幾乎都有她的身影。 傳入冀東大約在金元時期, 多以民間散藝人走街串巷演出形式出現。 據灤縣縣誌載 :“蓮花落原名蓮花樂, 俗謂之 ' 蹦蹦戲 ', 昔時丐者沿街乞討之歌曲。 ”因而, 時人也稱之為“乞食蓮花落”。 起初演唱多為單口, 即一人手拿 “呱打板”, 也叫“乍板”、“大板”(用長約六寸, 寬二寸的兩塊竹板, 用繩穿起來);另一手拿“碎嘴子”, 也稱“節子”(用長約三寸, 寬一寸的竹板五塊, 每兩塊之間放兩枚銅錢, 用線繩穿起來), 兩手配合操作, 沿街巷或數或唱一些蓮花落小曲及民歌小調之類的民間俗曲,
主要包括竹板蓮花落、太平歌詞(也叫單板蓮花落)、數來寶、什不閑等十幾種說唱形式。

後來, 這些說唱形式又逐漸發展為對口蓮花落, 即彩扮蓮花落的初級階段。 其演出形式變作兩個男性表演者同時上場, 一扮作小旦, 手拿摺扇、手絹, 稱為“包頭”、“上裝”;一扮作小丑, 手拿“呱打板”, “碎嘴子”, 也稱下裝。 這種取站式有問有答且歌且舞的演出形式, 被時人稱做“兩小戲”, 以敘事體第三人稱為主要特點。 後發展成為“彩扮蓮花落”, 突破了一旦一醜的表演格局, 加進了小生行當, 化妝方式體現了角色特點, 使演出形式更加靈活、內容更加豐富。 伴奏以呱打板、碎嘴子擊節, 後加進了大弦(板胡)、橫笛、小嗩呐等簡單的伴奏樂器, 司樂人員視需要隨時進入角色,

配合情節的發展應答幫唱, 此時也被人們稱為“三小戲”。

彩扮蓮花落發展到“拆出戲”階段。 所謂“拆出戲”, 就是將長篇故事的劇碼, 視情節將劇中典型精要部分, 拆成折子戲, 分場演出。 由原來第三人稱的敘述故事情節, 變為第一人稱的表演, 以劇中人物面目出場來表演故事。 演出場所也不局限於走街串巷, 而是在街頭撂攤打場湊錢, 進而到席棚、茶園劇場演出。 這種藝術形式的變化過程, 即由地攤演唱逐步演繹成為舞臺演唱的評劇雛形, 後來被稱之為“落子”階段, 即評劇產生的基礎階段。

清光緒年間, 享譽京東的“樂亭四大家”之一——廟上崔家的崔佑文, 對家鄉的皮影、大鼓、秧歌、蓮花落等鄉土藝術愛之如癖。 他在管理崔家雜藝班子時,

廣聚各民間戲曲劇種的藝人于家中。 至清末, 先後養有樂亭影班、河北梆子班、蓮花落班等多個班社以及樂亭大鼓藝人。 其中, 他把散落在周邊各縣知名蓮花落藝人聚集在一起, 所辦的專業蓮花落“雙發合”班, 首開將地攤蓮花落搬上舞臺的先河。

崔家“雙發合”蓮花落班成立初期演員近 20 人, 經常於周邊各縣開展演出活動。 鑒於蓮花落為群眾喜聞樂見、興盛發展勢頭, 崔佑文為使雙發合後繼有人, 又成立了“雙發合”蓮花落小班。 這是中國評戲史上出現的第一個培養新人的專業科班。 它的創建, 首開蓮花落(評劇)創辦科班之先河, 它不僅為雙發合蓮花落班培養了後備力量, 同時為蓮花落的發展, 培養出了一批具有相當藝術造詣的新型演員。

1894 年成兆才就來到雙發合班學藝, 拜師于任連會等著名蓮花落藝人為師。 為以後從蓮花落到平腔梆子戲再到評劇, 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造就了眾多人才。 由此可見, 評劇在樂亭萌生, 樂亭是評劇的搖籃。

1904 年, 崔家家境敗落, 任連會、成兆才同大批藝人轉入豐南縣魏莊子趙家班。 此時, 成兆才已深諳蓮花落表演技藝精髓和劇本創作的基本常識, 在任連會的關照下, 走上了劇本創作之路。 成兆才移植、整理、創作評劇劇本上百部, 他們師徒還多次攜手參與諸如慶春班、警世戲社等班社的組建, 多次對蓮花落進行脫胎換骨的改造, 從而奠定了評劇發展的基礎。 隨著南孫班、魏家班、警世戲社等班社群雄蜂起, 眾多藝人以其獨具特色的藝術魅力進入城市演出,產生很大影響。

20 世紀 20 年代,蓮花落被稱為“平腔梆子戲”,當時有的班社也曾叫過評劇,但都沒叫響,多數還是以“落子”冠名。直到 1926 年,孫鳳鳴親自帶領岐山劇社小班進入上海,給上海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繼孫鳳鳴之後,1935 年,白玉霜在上海恩派亞大戲院演出,《時事新報》發表著名戲劇家歐陽予倩、洪深、田漢的文章,文中讚譽白玉霜為“評劇皇后”。於是“評劇”字樣正式見諸報端,“中國評劇”的名字從此飲譽海內外。

評劇,其唱腔通俗、優美、餘韻無窮,人民群眾喜聞樂見,影響相當廣泛。從其誕生至今近百年裡,深深地紮根於人民大眾之中。她有過據唐山、闖關東、下上海、占津京、紅全國,風風光光的歷史 ;有過在城裡 “只愁擠不進堂廂,站著聽一夜也要過過評戲癮”的魅力 ;有過在鄉下“其藝廣為流布,

蒸蒸日上,百姓喜聞樂見,觀者如雲”的興盛。

新中國成立後,文藝界“百花齊放,推陳出新”,評劇藝術不斷壯大和發展。評劇界群星燦爛,新老劇碼爭相上演,聲腔韻律回蕩城鄉,至“文化大革命”前,評劇藝術曾達巔峰。原中國評劇院院長胡沙說 :“當時文化部統計,評劇在中國除了京劇就是她,占第二位”。

1959 年 1 月,隨著灤縣評劇團整建制轉到樂亭,樂亭縣開始有了縣辦專業評劇團。縣劇團經常深入樂亭城鄉演出經典古裝戲和現代戲,在為廣大群眾提供精神食糧的同時,還不斷影響了廣大評劇戲迷的評劇熱情。很多村裡相繼建立了業餘評劇團,評劇演出成為當時全縣人民業餘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種藝術形式。

20 世紀 80 年代前,評劇是廣大群眾精神文化生活的主要組成部分。因而評劇的發展壯大有肥沃的土壤,在人們文化生活中佔有重要地位。80 年代初期,人們的文化生活日益豐富,評劇的市場範圍相對縮小,觀眾的分化,致使受眾銳減,進入了發展的低潮,1981 年,樂亭縣評劇團解散。受多元文化興盛的影響,樂亭縣的專業評劇演出活動減少,但喜歡和學習評劇的大有人在,群眾評劇演唱活動未曾中斷。

進入 21 世紀,隨著人民生活水準逐步提高,群眾對樂亭傳統文化的喜好度逐漸增加,廣大評劇愛好者對評劇的熱情日漸高漲,截止 2013 年,樂亭縣城鄉建立評劇業餘演唱組織十幾個,演唱及伴奏人員百余名,評劇演唱活動遍佈樂亭城鄉。

2004 年 9 月,樂亭評劇票友賈鳳娟參加全國評劇票友大賽,榮獲“全國十大評劇名票一等獎”。評劇,這一傳統藝術又在樂亭大地煥發出新的青春和活力。

附:樂亭縣評劇團藝人傳略

水金珠(1919-1987),女,原名董鏡雲,藝名水金珠,乳名水靈。原籍遵化縣平安城人。天性聰明伶俐,有一副好嗓子,養母見她有這份天賦,決心花力氣培養她,經常帶著她到戲園子裡去看落子,並有意到後臺接觸藝人,看演員化妝、練功、練唱。回來後,小水靈就在家模仿戲裡的人物情節進行學唱。平時,養母還有意讓她在人前唱幾口,增添了她學戲的興致。

小水靈 12 歲,拜天樂戲院戲班裡的老藝人田振海(藝名灑金紅,玉田縣人)為師,老師按她的長相和名字給她起了個藝名 “水金珠”。

師傅先讓水金珠學小旦,開坯子戲是《花為媒》裡《張五可坐繡樓》一折, 17 天就能登臺演出。後跟老師學《張彥趕船》、《老媽開嗙》等小戲和折子戲,經多次登臺演出,她的名字在劇場也就響亮起來。

她演出的很多戲,都是她自己花錢向藝人們學的,也有的是別人演戲時在幕後偷偷看著學的。

15 歲那年,戲班主演花月英正在天樂戲院唱《桃花庵》,她跑前跑後地到池子裡“打子兒”(攆錢)和到台簾內等候飲場(給主演送水潤嗓子),有幸借著等候的機會偷看花月英演戲,一招一式,她都銘記在心裡。只十幾天功夫,就把全部《桃花庵》都學會了。一日,花月英因對班主不滿,在觀眾已經開始進場時,藉口有病把戲給撂了。班主只好托人去說合,花月英托詞不演。眾人無計可施時,只好讓小水靈救場。鑼鼓一響,水金珠登臺,憑一副金嗓子和俊俏的扮相便獲得台下觀眾陣陣掌聲,一炮打紅。

第二天觀眾爭相購票,一連幾天,水金珠越演越好。從此,水金珠一舉成名,站到了主演的位置上。

水金珠登上了主演寶座,卻繼續虛心向各位師傅學習演出技藝, 唱念做打樣樣扎實。在她的艱苦努力下,先後學會了《蝴蝶杯》、《孟薑女》、《庚娘傳》、《打狗勸夫》、《黑貓告狀》、《楊三姐告狀》等近百出戲,但最拿手的還是《李香蓮賣畫》、《李三娘打水》、《桃花庵》、《蓮花庵》、《杜十娘》、《劉翠屏哭井》、《夜宿花亭》、《夜審周子琴》、《繡鞋記》、《楊三姐告狀》、《打狗勸夫》、《秦香蓮》等十幾出戲。因功底扎實,嗓音洪亮,在臺上,她一張口,便震動全場。直到 20 世紀 50 年代中期,劇團下鄉演出仍是盛況不衰。

1931 至 1954 年,水金珠在灤縣紫金座班(新民劇社)和後來的灤縣評劇團從藝。她作風正派、藝德高尚,在藝術生涯中所經歷的各班社、團體中都起到了穩定作用,對傳統評劇藝術的繼承、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1956 年後,她在灤縣積極參加民主改革(當時叫國營運動),把民營的新民劇社改造為國營劇團,並帶頭把自己私有的“行頭”折價歸公,將淨“分”制改為固定工資制。她畢生熱心于評劇傳統藝術的挖掘和繼承,積極演出好戲,始終是以主人翁的姿態團結和自己在一起共事的藝人們。

1959 年,水金珠隨團到樂亭從藝期間,在自己繁忙的演出活動中還兼作青年演員的教學工作,既教青衣、花旦,還教老旦、彩旦。 青年演員石身勤、崔雅秋、王桂芝、郝翠梅、常淑珍、孟祥花等都出其門下。很多老演員如洪媚蘭、張蘊璞等也經常受到她的指點。她為樂亭評劇團無私培育青年演員數十名,為評劇藝術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1964 年,她當選為樂亭縣第四屆人民代表和婦女代表。在“文化大革命”中,水金珠遭受到迫害,被打成殘廢。

1978 年,党對水金珠及其丈夫的冤案平反,恢復了政治名譽,這個從藝大半生的樂亭縣著名評劇表演藝術家,在病床上仍然關心著評劇事業的發展。

1987 年,水金珠去世。

孫玉亭(1916-1988),女,藝名大玉鳳,豐南縣薄家港人。從小在南孫小科班學藝,師從孫鳳鳴學習文武生,亦曾受教于成兆才。她先工武旦,後學彩旦,功底深厚、扎實,表演人物細膩、幽默,趣味性強。起初在岐山(班主孫鳳鳴,字岐山)劇社從藝,1930 年與本劇社名旦筱麻紅去日本東京灌制《白

玉樓畫畫》、《小借當》等劇唱片。後在灤縣評劇團、樂亭評劇團從藝。年長後,她多在劇中演飾彩旦角色,如《楊三姐告狀》中的費氏、《竇娥冤》中張驢之母、《天河配》中牛郎嫂子等角色。

晁錫純(1924-1964),樂亭鎮晁莊人。建國初期在縣人民劇社演評劇,後調唐山專署青年評劇團,20 世紀 60 年代調回樂亭縣評劇團。主工老生,曾在《小二黑結婚》中飾演二諸葛,在《奪印》中飾演陳有才。其表演形象逼真,感情真摯,唱腔洪亮,吐字清晰。被觀眾稱為“活二諸葛”、“活陳有才”,受到廣大戲迷的好評。

褚月樵(1928-2005),天津市人。因說唱時發啞音(行話叫“雲遮月”),人們習慣地稱之為“公鴨嗓”。他年輕時在天津學戲,建國初期由天津到遷安縣建昌營評劇團從藝,1953 年被招到遵化縣評劇團,主唱小生。1956 年加入到灤縣評劇團。1959 年,隨灤縣評劇團來到樂亭。

褚月樵扮相英俊,表演瀟灑、大方、沉著、穩重,每在關鍵時刻,他雄健的臺步伴隨著激昂的鼓點,在臺上一亮相,那一雙明亮的大眼,頓時放出光芒,迅即贏得觀眾熱烈地掌聲。 禇月樵工底深厚、戲路寬,做戲認真,能演小生、老生、文生、武生多個行當。文戲、武戲、傳統戲、現代戲樣樣得心應手。可稱是樂亭評劇團的臺柱子。他不僅基本功扎實,且樂於助人,劇團每在排練新戲遇到難做的動作時,都是由他給青年演員做示範,一招一式,循循善誘,使他們大受教益。曾主演過傳統戲《呂布戲貂蟬》(飾呂布)、《牧羊圈》(飾朱春登)、《秦香蓮》(飾包拯),現代戲《野火春風斗古城》(飾楊曉冬)

等劇碼。

白豔萍(1929-2005),女,天津市人。自幼在天津拜師學藝,師從慶春班著名評劇藝人董瑞海。她遵從師訓,學戲刻苦,十四五歲即登臺演出,在天津與學藝有所成的禇月樵結婚後,夫妻二人由天津先後到遷安建昌營、遵化、灤縣評劇團從藝。1959 年隨團來到樂亭,是劇團的主要青衣演員。白豔萍扮相俊美,嗓音寬厚,善演悲劇。她在演出時全身心投入,感情充沛,常常是以動人的表演技巧抓住觀眾,使之與其共鳴,因而產生最佳的舞臺效果。以其堅實功底授徒多人,如 :樂亭劇團青年主演王桂芝的開坯子劇碼《杜十娘》就是白豔萍口傳心授。演出劇碼有 :《劉翠蘋哭井》、《孟薑女》、《杜十娘》、《李三娘打水》、《牧羊圈》、《竇娥冤》等。

劉金霞(1924- ?),女,天津市人。自幼愛好戲劇,青年時在天津從藝,主工青衣。20 世紀 50 年代由天津到灤縣評劇團,1959 年隨團到樂亭。她基本功扎實,戲路寬、閱歷廣,表演細膩,是劇團主要演員並兼任培養輔導青年演員工作。主演過的戲有《孔雀東南飛》、《相思樹》、《唐知縣審誥命》等劇

目。

張品三(1922- ?),天津市人。丑角演員。20 世紀 50 年代初與其妻劉金霞到灤縣評劇團,1959年隨團到樂亭評劇團工作。他嗓音純正,吐字清晰明亮,表演幽默詼諧,飾演正反面人物都能恰到好處,尤善演三花臉。曾演出過《唐知縣審誥命》中的唐知縣、《竇娥冤》中的張驢、《天河配》中牛郎舅舅、《三看禦妹》中的太醫等角色。

李德奎(1928-1984),灤縣人。從小在灤縣落子園子(新民劇社)跟隨父親李寶全學藝。父親系冀東一帶知名評劇文武老生,功底深厚,教學嚴格,使他練得一身好功夫,刀槍棍棒樣樣精熟。十餘歲即在一些武戲中擔任角色。1954 年他參加灤縣評劇團,1959 年隨劇團來樂亭。他對藝術精益求精,飾演的角色一招一式都認真到位。演出武戲,每當劇情達到高潮時都會將自己的絕技展示出來,博得觀眾的掌聲。可惜他嗓音條件較差,大多是演反派(反面人物),如番兵將帥等。演出劇碼有《保龍山》中的曹克讓、《野火春風斗古城》中的高大成、《十五貫》中的都爺等。後來主要從事培養青年演員武功和導演、舞臺監督工作。自灤縣評劇團始,排武戲都是由他負責指導。他善於根據演員水準安排表演套路和器械使用方法,使之達到最佳演出效果。他在樂亭評劇團工作 20 多年間,先後培養出張洪、張淑珍等一大批男女武功演員。

董月華(1931-2008),原籍天津市。自幼跟隨舅舅(天津京劇武行知名教師)學習武功。後在榮春社(京劇名家尚小雲科班)學戲,與何永華(京劇《智取威虎山》中扮演座山雕)同科。在榮春社,他主要學習了《挑滑車》、《林沖夜奔》等武生戲。藝學成後,先後在天津、撫順京劇團從藝。建國初到唐山地區評劇團,由京劇改行從事評劇演出活動。 20 世紀 50 年代後期應邀到灤縣評劇團從藝,1959 年隨團來到樂亭。在樂亭評劇團,他擔任藝術室主任,主要負責劇碼導演、演出和培養青年演員工作。董月華功底深厚,動作規範,身段漂亮,其演技在東北、冀東一帶很有名氣。

王寶華(1932-2009),北京市人,與洪媚蘭是夫妻。青年時期同在中國評劇院從事演藝事業,先工小生,後主要扮演三花臉角色(醜)。他非常喜愛著名評劇演員趙連喜的表演藝術,在演出時多模仿趙的幽默詼諧的唱腔和表演風格。在 40 餘年的評劇生涯中,曾扮演過《張羽煮海》中的張羽、《秦香蓮》中的陳士美、《花為媒》中的李茂林、《小二黑結婚》中的二孔明、《楊三姐告狀》中的高貴和等角色。

馮寶成(1926- ?),灤南縣張士坎人。自幼在灤縣戲園子裡從師學司鼓,練就嫺熟的操鼓技藝。

他善於學習、積累,閱歷豐富,戲路寬,文戲和武戲樣樣在行。作為劇團裡的鼓佬,每排練一齣戲,他都認真分析研究劇中的人物、情節、內容和要求,準確掌握劇情發展變化。在演出時,注意把握住劇中各個環節的節奏,特別注重演員在舞臺上的情緒、動態,靈活處理一些突發情況,並根據劇情發展,適時以鼓點帶動樂隊,激勵演員通過表演將劇情推向高潮,使演員的演技在臺上得到充分發揮。在團內,他的司鼓技藝有口皆碑。

眾多藝人以其獨具特色的藝術魅力進入城市演出,產生很大影響。

20 世紀 20 年代,蓮花落被稱為“平腔梆子戲”,當時有的班社也曾叫過評劇,但都沒叫響,多數還是以“落子”冠名。直到 1926 年,孫鳳鳴親自帶領岐山劇社小班進入上海,給上海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繼孫鳳鳴之後,1935 年,白玉霜在上海恩派亞大戲院演出,《時事新報》發表著名戲劇家歐陽予倩、洪深、田漢的文章,文中讚譽白玉霜為“評劇皇后”。於是“評劇”字樣正式見諸報端,“中國評劇”的名字從此飲譽海內外。

評劇,其唱腔通俗、優美、餘韻無窮,人民群眾喜聞樂見,影響相當廣泛。從其誕生至今近百年裡,深深地紮根於人民大眾之中。她有過據唐山、闖關東、下上海、占津京、紅全國,風風光光的歷史 ;有過在城裡 “只愁擠不進堂廂,站著聽一夜也要過過評戲癮”的魅力 ;有過在鄉下“其藝廣為流布,

蒸蒸日上,百姓喜聞樂見,觀者如雲”的興盛。

新中國成立後,文藝界“百花齊放,推陳出新”,評劇藝術不斷壯大和發展。評劇界群星燦爛,新老劇碼爭相上演,聲腔韻律回蕩城鄉,至“文化大革命”前,評劇藝術曾達巔峰。原中國評劇院院長胡沙說 :“當時文化部統計,評劇在中國除了京劇就是她,占第二位”。

1959 年 1 月,隨著灤縣評劇團整建制轉到樂亭,樂亭縣開始有了縣辦專業評劇團。縣劇團經常深入樂亭城鄉演出經典古裝戲和現代戲,在為廣大群眾提供精神食糧的同時,還不斷影響了廣大評劇戲迷的評劇熱情。很多村裡相繼建立了業餘評劇團,評劇演出成為當時全縣人民業餘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種藝術形式。

20 世紀 80 年代前,評劇是廣大群眾精神文化生活的主要組成部分。因而評劇的發展壯大有肥沃的土壤,在人們文化生活中佔有重要地位。80 年代初期,人們的文化生活日益豐富,評劇的市場範圍相對縮小,觀眾的分化,致使受眾銳減,進入了發展的低潮,1981 年,樂亭縣評劇團解散。受多元文化興盛的影響,樂亭縣的專業評劇演出活動減少,但喜歡和學習評劇的大有人在,群眾評劇演唱活動未曾中斷。

進入 21 世紀,隨著人民生活水準逐步提高,群眾對樂亭傳統文化的喜好度逐漸增加,廣大評劇愛好者對評劇的熱情日漸高漲,截止 2013 年,樂亭縣城鄉建立評劇業餘演唱組織十幾個,演唱及伴奏人員百余名,評劇演唱活動遍佈樂亭城鄉。

2004 年 9 月,樂亭評劇票友賈鳳娟參加全國評劇票友大賽,榮獲“全國十大評劇名票一等獎”。評劇,這一傳統藝術又在樂亭大地煥發出新的青春和活力。

附:樂亭縣評劇團藝人傳略

水金珠(1919-1987),女,原名董鏡雲,藝名水金珠,乳名水靈。原籍遵化縣平安城人。天性聰明伶俐,有一副好嗓子,養母見她有這份天賦,決心花力氣培養她,經常帶著她到戲園子裡去看落子,並有意到後臺接觸藝人,看演員化妝、練功、練唱。回來後,小水靈就在家模仿戲裡的人物情節進行學唱。平時,養母還有意讓她在人前唱幾口,增添了她學戲的興致。

小水靈 12 歲,拜天樂戲院戲班裡的老藝人田振海(藝名灑金紅,玉田縣人)為師,老師按她的長相和名字給她起了個藝名 “水金珠”。

師傅先讓水金珠學小旦,開坯子戲是《花為媒》裡《張五可坐繡樓》一折, 17 天就能登臺演出。後跟老師學《張彥趕船》、《老媽開嗙》等小戲和折子戲,經多次登臺演出,她的名字在劇場也就響亮起來。

她演出的很多戲,都是她自己花錢向藝人們學的,也有的是別人演戲時在幕後偷偷看著學的。

15 歲那年,戲班主演花月英正在天樂戲院唱《桃花庵》,她跑前跑後地到池子裡“打子兒”(攆錢)和到台簾內等候飲場(給主演送水潤嗓子),有幸借著等候的機會偷看花月英演戲,一招一式,她都銘記在心裡。只十幾天功夫,就把全部《桃花庵》都學會了。一日,花月英因對班主不滿,在觀眾已經開始進場時,藉口有病把戲給撂了。班主只好托人去說合,花月英托詞不演。眾人無計可施時,只好讓小水靈救場。鑼鼓一響,水金珠登臺,憑一副金嗓子和俊俏的扮相便獲得台下觀眾陣陣掌聲,一炮打紅。

第二天觀眾爭相購票,一連幾天,水金珠越演越好。從此,水金珠一舉成名,站到了主演的位置上。

水金珠登上了主演寶座,卻繼續虛心向各位師傅學習演出技藝, 唱念做打樣樣扎實。在她的艱苦努力下,先後學會了《蝴蝶杯》、《孟薑女》、《庚娘傳》、《打狗勸夫》、《黑貓告狀》、《楊三姐告狀》等近百出戲,但最拿手的還是《李香蓮賣畫》、《李三娘打水》、《桃花庵》、《蓮花庵》、《杜十娘》、《劉翠屏哭井》、《夜宿花亭》、《夜審周子琴》、《繡鞋記》、《楊三姐告狀》、《打狗勸夫》、《秦香蓮》等十幾出戲。因功底扎實,嗓音洪亮,在臺上,她一張口,便震動全場。直到 20 世紀 50 年代中期,劇團下鄉演出仍是盛況不衰。

1931 至 1954 年,水金珠在灤縣紫金座班(新民劇社)和後來的灤縣評劇團從藝。她作風正派、藝德高尚,在藝術生涯中所經歷的各班社、團體中都起到了穩定作用,對傳統評劇藝術的繼承、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1956 年後,她在灤縣積極參加民主改革(當時叫國營運動),把民營的新民劇社改造為國營劇團,並帶頭把自己私有的“行頭”折價歸公,將淨“分”制改為固定工資制。她畢生熱心于評劇傳統藝術的挖掘和繼承,積極演出好戲,始終是以主人翁的姿態團結和自己在一起共事的藝人們。

1959 年,水金珠隨團到樂亭從藝期間,在自己繁忙的演出活動中還兼作青年演員的教學工作,既教青衣、花旦,還教老旦、彩旦。 青年演員石身勤、崔雅秋、王桂芝、郝翠梅、常淑珍、孟祥花等都出其門下。很多老演員如洪媚蘭、張蘊璞等也經常受到她的指點。她為樂亭評劇團無私培育青年演員數十名,為評劇藝術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1964 年,她當選為樂亭縣第四屆人民代表和婦女代表。在“文化大革命”中,水金珠遭受到迫害,被打成殘廢。

1978 年,党對水金珠及其丈夫的冤案平反,恢復了政治名譽,這個從藝大半生的樂亭縣著名評劇表演藝術家,在病床上仍然關心著評劇事業的發展。

1987 年,水金珠去世。

孫玉亭(1916-1988),女,藝名大玉鳳,豐南縣薄家港人。從小在南孫小科班學藝,師從孫鳳鳴學習文武生,亦曾受教于成兆才。她先工武旦,後學彩旦,功底深厚、扎實,表演人物細膩、幽默,趣味性強。起初在岐山(班主孫鳳鳴,字岐山)劇社從藝,1930 年與本劇社名旦筱麻紅去日本東京灌制《白

玉樓畫畫》、《小借當》等劇唱片。後在灤縣評劇團、樂亭評劇團從藝。年長後,她多在劇中演飾彩旦角色,如《楊三姐告狀》中的費氏、《竇娥冤》中張驢之母、《天河配》中牛郎嫂子等角色。

晁錫純(1924-1964),樂亭鎮晁莊人。建國初期在縣人民劇社演評劇,後調唐山專署青年評劇團,20 世紀 60 年代調回樂亭縣評劇團。主工老生,曾在《小二黑結婚》中飾演二諸葛,在《奪印》中飾演陳有才。其表演形象逼真,感情真摯,唱腔洪亮,吐字清晰。被觀眾稱為“活二諸葛”、“活陳有才”,受到廣大戲迷的好評。

褚月樵(1928-2005),天津市人。因說唱時發啞音(行話叫“雲遮月”),人們習慣地稱之為“公鴨嗓”。他年輕時在天津學戲,建國初期由天津到遷安縣建昌營評劇團從藝,1953 年被招到遵化縣評劇團,主唱小生。1956 年加入到灤縣評劇團。1959 年,隨灤縣評劇團來到樂亭。

褚月樵扮相英俊,表演瀟灑、大方、沉著、穩重,每在關鍵時刻,他雄健的臺步伴隨著激昂的鼓點,在臺上一亮相,那一雙明亮的大眼,頓時放出光芒,迅即贏得觀眾熱烈地掌聲。 禇月樵工底深厚、戲路寬,做戲認真,能演小生、老生、文生、武生多個行當。文戲、武戲、傳統戲、現代戲樣樣得心應手。可稱是樂亭評劇團的臺柱子。他不僅基本功扎實,且樂於助人,劇團每在排練新戲遇到難做的動作時,都是由他給青年演員做示範,一招一式,循循善誘,使他們大受教益。曾主演過傳統戲《呂布戲貂蟬》(飾呂布)、《牧羊圈》(飾朱春登)、《秦香蓮》(飾包拯),現代戲《野火春風斗古城》(飾楊曉冬)

等劇碼。

白豔萍(1929-2005),女,天津市人。自幼在天津拜師學藝,師從慶春班著名評劇藝人董瑞海。她遵從師訓,學戲刻苦,十四五歲即登臺演出,在天津與學藝有所成的禇月樵結婚後,夫妻二人由天津先後到遷安建昌營、遵化、灤縣評劇團從藝。1959 年隨團來到樂亭,是劇團的主要青衣演員。白豔萍扮相俊美,嗓音寬厚,善演悲劇。她在演出時全身心投入,感情充沛,常常是以動人的表演技巧抓住觀眾,使之與其共鳴,因而產生最佳的舞臺效果。以其堅實功底授徒多人,如 :樂亭劇團青年主演王桂芝的開坯子劇碼《杜十娘》就是白豔萍口傳心授。演出劇碼有 :《劉翠蘋哭井》、《孟薑女》、《杜十娘》、《李三娘打水》、《牧羊圈》、《竇娥冤》等。

劉金霞(1924- ?),女,天津市人。自幼愛好戲劇,青年時在天津從藝,主工青衣。20 世紀 50 年代由天津到灤縣評劇團,1959 年隨團到樂亭。她基本功扎實,戲路寬、閱歷廣,表演細膩,是劇團主要演員並兼任培養輔導青年演員工作。主演過的戲有《孔雀東南飛》、《相思樹》、《唐知縣審誥命》等劇

目。

張品三(1922- ?),天津市人。丑角演員。20 世紀 50 年代初與其妻劉金霞到灤縣評劇團,1959年隨團到樂亭評劇團工作。他嗓音純正,吐字清晰明亮,表演幽默詼諧,飾演正反面人物都能恰到好處,尤善演三花臉。曾演出過《唐知縣審誥命》中的唐知縣、《竇娥冤》中的張驢、《天河配》中牛郎舅舅、《三看禦妹》中的太醫等角色。

李德奎(1928-1984),灤縣人。從小在灤縣落子園子(新民劇社)跟隨父親李寶全學藝。父親系冀東一帶知名評劇文武老生,功底深厚,教學嚴格,使他練得一身好功夫,刀槍棍棒樣樣精熟。十餘歲即在一些武戲中擔任角色。1954 年他參加灤縣評劇團,1959 年隨劇團來樂亭。他對藝術精益求精,飾演的角色一招一式都認真到位。演出武戲,每當劇情達到高潮時都會將自己的絕技展示出來,博得觀眾的掌聲。可惜他嗓音條件較差,大多是演反派(反面人物),如番兵將帥等。演出劇碼有《保龍山》中的曹克讓、《野火春風斗古城》中的高大成、《十五貫》中的都爺等。後來主要從事培養青年演員武功和導演、舞臺監督工作。自灤縣評劇團始,排武戲都是由他負責指導。他善於根據演員水準安排表演套路和器械使用方法,使之達到最佳演出效果。他在樂亭評劇團工作 20 多年間,先後培養出張洪、張淑珍等一大批男女武功演員。

董月華(1931-2008),原籍天津市。自幼跟隨舅舅(天津京劇武行知名教師)學習武功。後在榮春社(京劇名家尚小雲科班)學戲,與何永華(京劇《智取威虎山》中扮演座山雕)同科。在榮春社,他主要學習了《挑滑車》、《林沖夜奔》等武生戲。藝學成後,先後在天津、撫順京劇團從藝。建國初到唐山地區評劇團,由京劇改行從事評劇演出活動。 20 世紀 50 年代後期應邀到灤縣評劇團從藝,1959 年隨團來到樂亭。在樂亭評劇團,他擔任藝術室主任,主要負責劇碼導演、演出和培養青年演員工作。董月華功底深厚,動作規範,身段漂亮,其演技在東北、冀東一帶很有名氣。

王寶華(1932-2009),北京市人,與洪媚蘭是夫妻。青年時期同在中國評劇院從事演藝事業,先工小生,後主要扮演三花臉角色(醜)。他非常喜愛著名評劇演員趙連喜的表演藝術,在演出時多模仿趙的幽默詼諧的唱腔和表演風格。在 40 餘年的評劇生涯中,曾扮演過《張羽煮海》中的張羽、《秦香蓮》中的陳士美、《花為媒》中的李茂林、《小二黑結婚》中的二孔明、《楊三姐告狀》中的高貴和等角色。

馮寶成(1926- ?),灤南縣張士坎人。自幼在灤縣戲園子裡從師學司鼓,練就嫺熟的操鼓技藝。

他善於學習、積累,閱歷豐富,戲路寬,文戲和武戲樣樣在行。作為劇團裡的鼓佬,每排練一齣戲,他都認真分析研究劇中的人物、情節、內容和要求,準確掌握劇情發展變化。在演出時,注意把握住劇中各個環節的節奏,特別注重演員在舞臺上的情緒、動態,靈活處理一些突發情況,並根據劇情發展,適時以鼓點帶動樂隊,激勵演員通過表演將劇情推向高潮,使演員的演技在臺上得到充分發揮。在團內,他的司鼓技藝有口皆碑。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