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從《本草綱目》“被黑”看中醫傳承

重點事件輿情分析:

8月21日, 微信公眾號“鳳凰WEEKLY”發表題為《要不是看了<本草綱目>, 我還真以為李時珍是醫生呢》一文, 文章中舉出多個例子指責《本草綱目》中收錄了諸多匪夷所思的藥物和方子,

如亂髮、頭垢、耳屎、指甲等。 8月23日, 網易以《史上最重口醫書:<本草綱目>裡, 滿目屎尿精血》為題進行了轉載。 截至8月25日, 該篇文章下已有2100位線民參與跟帖, 表達了對該事件的看法。 其中, 明確表達否定中醫的占36.1%, 而支持中醫的僅有13.8%。

本次事件中, 首發媒體的偏向性報導極易引起“群體極化”現象。 線民會受媒體報導的情感傾向影響, 朝著偏向的方向移動, 最後形成極端觀點。 互聯網的普及, 讓人人都有 “麥克風”, 一個錯誤觀點的傳播更易引發輿論危機。 媒體在報導醫藥類的新聞時, 應本著真實、全面、客觀的態度, 將合法性和合理性建立在科學性的基礎之上, 不能僅僅為了吸引眼球、增大閱讀量而失去媒體人最基本的素養。

此次輿情事件線民關注的焦點有兩個:

第一, 李時珍是博物學家還是醫生。 李時珍當然是醫生, 是名副其實的醫生。 他曾出任太醫院院判, 救人無數, 而且他對臨床醫學頗有建樹, 特別是在臟腑氣血理論、辨證原則以及藥物的運用等方面。 此外, 對於《本草綱目》的編撰, 李時珍不僅“搜羅百氏”“採訪四方”, 更是深入實際進行調查, 考古證今, 窮究物理。 他不僅瞭解藥物的形狀和生長的情況, 更懂藥理、知藥效。 試問一位普通的博物學家怎會熟知藥物的性味歸經、升降浮沉, 亦或藥物之間的君臣佐使的搭配。 與其認為李時珍是一位博物學家, 不如說他是一位學識淵博的醫藥學家。

第二, 《本草綱目》中有許多荒謬的藥物和方子。 現發行的《本草綱目》讀本已對原書籍有所刪減, 一些與社會發展不合時宜的早已刪去。 社會在進步, 科學在進步, 人類對世界的認知也在不斷更新中。 我們後人要看到《本草綱目》這類醫學古典著作中淵博的醫學知識, 對人類健康的貢獻, 以及古人對抗疾病的智慧。 傳承古代醫學文化, 不是簡單的複製和粘貼, 而是思考和檢驗後的精華汲取。 我們拿著現代醫學的觀點去批判古人礙于當時歷史環境局限的認知錯誤, 這是十分不恰當的。 在近日舉行的“朱良春學術思想研討會暨百歲誕辰紀念”活動上,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科技司司長李昱表示, 如何把國醫大師們好的經驗和學術思想保留、傳承下來,

這是當務之急。 中醫藥法中也明確規定, 對具有重要學術價值的中醫藥理論和技術方法, 省級以上人民政府中醫藥主管部門應當組織遴選本行政區域內的中醫藥學術傳承專案和傳承人, 並為傳承活動提供必要的條件。

那如何傳承, 如何創新呢?

經典之所以被稱為經典, 不是因為它沒有瑕疵, 而是其護佑人類健康的巨大價值以及先進的學術思想。 古人囿于當時的文化水準、社會環境, 對世界的認識存在局限性, 一些醫學著作或有紕漏, 但這並不能成為我們否定其價值的理由。 對於古代的醫學文化, 我們要善於發掘, 取其精華, 去其糟粕。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屠呦呦在談到青蒿素研製經歷時曾談到,

是《肘後備急方》給予她靈感和啟發。

結合現代科技的發展, 將優秀的中醫藥文化應用于健康中國建設, 將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傳承好、發展好。 我們要做的是好的堅持, 不合時宜的摒棄。 那些經過歷史長河檢驗的經典名方會更加熠熠生輝, 為人類健康作出卓越貢獻。 (中國中醫藥報社輿情監測研究中心 劉曉欣)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