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南北朝時期的武漢人做生意自覺投幣納稅,商業誠信歷史上全國領先

《漢口商業簡史》

長江日報融媒體8月29日訊武漢首部城市商業史專著《漢口商業簡史》今天上午在武昌湖北出版文化城時光書館首發,

該書系統梳理武漢商業發展歷程, 上至作為青銅器轉運中心的商代盤龍城, 下至漢口商業在漢口北崛起的當代商業傳奇, 重在發掘武漢不同歷史時期的城市商業精神。

該書以漢口商業博物館展陳大綱為藍本, 在深度擴展研究的基礎上歷時3年編撰而成。 由卓爾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長閻志主編, 武漢地方誌專家董玉梅, 和嚴星柔、江身軍、塗岑等學者共同撰寫, 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 全書分商城盤龍、長江重鎮、名鎮之首、漢口開埠、漢口時代、曲折前進、漢正復興、“兩通”起飛、漢口北上等10個篇章。

武漢地方誌專家董玉梅

首發現場, 武漢地方誌專家董玉梅說, 誠信是商業之本, 武漢人的商業誠信精神可追溯至南北朝。 南朝的梁朝, 武昌稱郢州, 當時的郢州刺史陸法和發明了一個商民自覺交稅的盒子, 盒子上有一個入口。 陸法和命人將盒子放置到街市上, 史載“賈客店人隨貨多少, 計其估限, 自委檻中”。 也就是說, 來市場交易的商人根據售賣貨物的多少, 自覺將稅錢投入盒中,

稅錢多少由自己估計決定。 到晚上, 官員再開箱清點稅錢入庫。

董玉梅說, 與古代常見的商人逃稅、稅官追繳現象形成鮮明對照, 那時商民誠信經營, 自覺納稅, 成為風氣。 這一點無論在中國古代, 還是放在今天, 都是十分罕見。 商業誠信, 武漢人在中國歷史上可謂領風氣之先。

而武漢商業之肇始, 可推至東漢末年, 時間上也領先許多城市。 董玉梅說, 東漢末年, 黃巾軍興起, 龜蛇二山成為群雄爭奪的要地, 這一時期龜山已築卻月城, 蛇山有夏口城。 時年東漢著名文學家蔡邕來到龜山, 寫下關於武漢市場最早的文學作品《漢津賦》, 其中描述了漢陽商船“導財運貨, 懋遷有無”的景況, 而且將武漢為中心的水上商業輻射圈勾畫了出來,

即“南援三州, 北集京都, 上控隴阪, 下接江湖”。 “三州”指當時的涼州、荊州、揚州, 這個範圍相當於今天的甘陝、兩湖、豫、川、蘇、皖、浙、贛等地。

明代《江漢攬勝圖》

清代武漢全圖

武漢商業萌芽則更早, 商代的盤龍城被推測是中國古代的青銅轉運中心。 湖北大冶、陽新, 江西瑞昌, 安徽銅陵先後發現商代青銅遺存, 青銅資源在盤龍城周邊城市的遺存被發現, 直接證據證明了盤龍城有轉運碼頭存在。 盤龍城遺址中有比較完善的作坊, 有鑄銅、制陶、琢玉等工種, 初具物物交換的商業雛形。

近代漢口中山大道

近代漢口江灘

八十年代的漢正街

《漢口商業簡史》一書中還描繪了武漢商業發展的四次高峰,如明清時期漢口創造“四大名鎮”之首的輝煌,以及開埠之後通過近代化轉型成就有“東方芝加哥”盛譽的國際大都會,武漢“駕乎津門、直追滬上”領跑全國,也回顧了漢正街率先發展商品經濟成為“改革開放風向標”。

歷史學家馮天瑜為該書作序,他寫道:“從盤龍城到漢口市,從漢正街到漢口北,並非人為的巧合,而是歷史演進與市場發展的結果。”他認為,武漢商業歷史發展中沉澱下來的敢為人先、開放包容、積極進取的漢上商貿文化,將成為助推武漢崛起和騰飛的不竭動力。

【編輯:王戎飛】

近代漢口中山大道

近代漢口江灘

八十年代的漢正街

《漢口商業簡史》一書中還描繪了武漢商業發展的四次高峰,如明清時期漢口創造“四大名鎮”之首的輝煌,以及開埠之後通過近代化轉型成就有“東方芝加哥”盛譽的國際大都會,武漢“駕乎津門、直追滬上”領跑全國,也回顧了漢正街率先發展商品經濟成為“改革開放風向標”。

歷史學家馮天瑜為該書作序,他寫道:“從盤龍城到漢口市,從漢正街到漢口北,並非人為的巧合,而是歷史演進與市場發展的結果。”他認為,武漢商業歷史發展中沉澱下來的敢為人先、開放包容、積極進取的漢上商貿文化,將成為助推武漢崛起和騰飛的不竭動力。

【編輯:王戎飛】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