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張垣印記」載入史冊的京劇現代戲——《八一風暴》

編者按

在20世紀60年代, 張家口市京劇團排演的京劇現代戲《八一風暴》在全國引起了轟動。 周恩來總理曾親自觀看戲劇演出。 1963年3月25日, 《八一風暴》在北京進行了首演。 作為最早將現代生活內容和京劇傳統藝術相結合的戲劇, 《八一風暴》載入了《中國京劇史》。 今天向大家介紹載入史冊的京劇現代戲 《八一風暴》創作和演出的一些故事。

京劇現代戲《八一風暴》

1959年11月的一個星期天, 正在張家口市郊下花園礦區演出的張家口京劇團突然被召回張家口市內看一出話劇, 這便是江西省話劇團原創的《八一風暴》。

當時這齣戲在張家口市非常火爆, 一天演出日夜兩場, 連演20天不衰。 張家口京劇團的演職人員們觀看了話劇《八一風暴》, 像新交了“知己”。 當晚, 大家熱情洋溢地討論著剛剛看完的劇碼, 眾人的思想火花一經碰撞, 便產生了一個很重要的想法:他們要把話劇《八一風暴》移植改編為京劇。 當時也許他們並沒有想到, 這個把話劇《八一風暴》改編成京劇的單純想法, 會讓張家口京劇團的遭遇如此曲折難忘, 光榮與探索並存, 輝煌與艱難相伴。

1959年, 中央已經提出了戲曲改革的方針, 號召傳統戲、新編歷史劇和現代戲三者並舉。 張家口京劇團改編創作革命歷史題材現代京劇的嘗試, 在全國尚屬首次。 有了想法以後, 編導組很快就成立起來。

執筆確定了關玉峰、陳利華、陳文遠、李鶴鳴等人擔任;導演是關玉峰、陳利華、陳文遠;緊接著演員很快也選定了。 大家群策群力, 導演組與幾個主要演員在一邊改編劇本一邊排戲, 然後再在一邊演出中一邊修改, 全團每一個人, 幾乎把自己的創作激情發揮到了極致。 真正意義上的京劇移植改編就是這樣在不停的切磋、磨合之中進行的, 修改、排練、上演, 只用了短短10天。

張家口京劇團本身早就意識到了自身特色, 而他們所決定改編的話劇《八一風暴》亦正好是這樣一出以一系列英雄的群體形象為表現內容的劇碼。 劇團的條件和《八一風暴》劇本的特色剛好契合, 京劇《八一風暴》的改編就已經成功了一半。 而正是在不斷排演的過程中,

從情節設置、音樂設計、演員扮相、服裝化妝、舞美道具等各個方面不斷修改, 這出京劇漸臻成熟, 其為人物設計了一些小道具並結合傳統表演的程式, 精心匯出了許多符合人物特點又有京劇樣式的表演細節。 這樣反復的推敲斟酌和修改, 使得這出取材於真實的革命歷史, 表現的人物主要是元帥和將軍們的京劇, 逐漸擺脫了話劇的影子成熟起來。 它亦很快和話劇一樣深入人心, 反響強烈。

京劇現代戲《八一風暴》

經過近三年、二百多場的演出和實踐, 1963年3月, 有人提出要進京演出《八一風暴》, 請首都的觀眾、領導和戲曲專家們看看, 聽聽他們的意見。 北京市朝陽區“群眾劇場”的廣告一登出就被中國戲劇家協會所關注。

劇協的何海生等人看戲後非常激動和高興, 立即向劇協的有關領導作了彙報, 決定讓劇團在全國文聯禮堂演出一場, 以中國戲劇家協會主席田漢為首的全國劇協、全國文聯的有關領導和專家們都看了戲。 後又決定讓劇團在東四十八條當時的中國戲曲研究院四樓小禮堂再演出一場, 應邀看戲人員的範圍擴大到了北京市劇協、文聯、文化局及戲曲界的領導、專家和一些著名的京劇演員以及各個文藝團體、藝術院校的負責人等。 戲劇演出後, 中國戲劇家協會為張家口京劇團演出的《八一風暴》召開了座談會。 這次座談會對於該劇而言是一次巨大的鼓舞, 當時來自首都戲劇界的多位專家學者熱情洋溢地提出自己的建議。
這其中大家認為京劇《八一風暴》為傳統京劇表現現代生活和京劇的改革開闢了一條寬闊的大道, 較好地解決了現代生活內容和京劇傳統藝術形式這一對比較突出的矛盾。 中國戲曲研究院隨後派出李紫貴、黃克保、劉保綿、林綠等一行五人, 幫助繼續加工整理。 劇團回到張家口之後, 在專家們的指導和幫助下, 在場次及內容上進行了適當的刪減歸併, 重新進行了處理。 僅僅用了20天的時間, 京劇《八一風暴》就又以嶄新的面貌展現給了廣大觀眾。

7月13日, 劇團全體演職員帶著領導的希望, 家鄉父老的囑撫, 再次離開了張家口第二次晉京公演。 7月14日, 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對《八一風暴》進行了錄音, 可以進行全國播放。 7月16日,《八一風暴》在王府井吉祥戲院進行首場演出。之後,劇團一直在北京進行演出。全國各地的劇團和有關單位派人或來信,要走劇本80多本,一些劇團還專程派人來京學習觀摩。

京劇現代戲《八一風暴》

京劇《八一風暴》最值得驕傲的還是在全國政協禮堂為周恩來總理的演出。8月20日是大家永遠難忘的日子。“周總理也來看戲了”,這是劇團全體同志當晚在政協禮党演出時聽到最多的一句話。當晚的演出全體演職員感到是件特別光榮的事情,喜悅與興奮佔據著每一個人的心。這是黨和國家對我們極大的關懷!大家覺得有多少心裡的話要說,但是大家知道,今晚的任務就是要演好戲,向我們的党和國家領導人作彙報。演出在熱烈的掌聲中結束了,大幕緩緩的落下,當周總理健步走上舞臺,出現在大家面前的時候,大家的心沸騰起來了。當周總理和大家一一握手並合影,大家激動得說不出話來。隨後,大家圍繞著周總理,靜聽著總理那風趣的談話和爽朗的笑聲,總理首先說到:“這齣戲是江青同志推薦我看的,我問她有影射嗎?她說沒有影射,今天看了還是有影射嘛。”(當時江青是調研員,她是在吉祥戲院看戲之後推薦總理看的)隨後,總理不只談了對戲的意見,還仔細地詢問了劇團建團以來的概況和劇團在北京演出的情況。總理還一一詢問了每一個演員的年齡、藝齡、行當,對劇團在運用京劇傳統程式表現現代生活上的革新創造精神表示了贊許。總理還講述了八一南昌起義的歷史情況,並對修改劇本作了重要的指示。周總理指出:張家口市京劇團演出現代戲的路子,方向是對的,推陳出新,真正體現了毛主席說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為京劇表現現代生活開了一個路子。合影時周恩來卻特意站在扮演杜震山的演員張少昆旁邊,指著張少昆說,我就和杜震山站在一塊,他是我介紹入黨的。劇中杜震山的歷史原型正是賀龍。在近二十分鐘的談話中,總理的每一句話都使大家感到萬分的親切。每一個同志從內心的深處感到黨和國家對戲曲事業的無比關懷。

從7月13日到8月22日,《八一風暴》在京共演出39場,觀眾達到萬人。有15家報刊發表了51篇評論文章。有12家廣播電臺錄音播放,三家電視臺實況轉播。8月23日,劇團返回山城張家口。

京劇現代戲《八一風暴》

1964年,文化部在北京舉辦了“全國京劇現代戲觀摩演出大會”。《八一風暴》被文化部指定為展演劇碼,在全國範圍內做巡迴演出。在幾十個城市演出了近300場,平均每天一場,有時一天兩場,尤其是在上海天蟾舞臺(今天的勞動劇場)的演出,在40天內劇場第三層的觀眾廳就開放了三、四次,據當時的劇場經理講,這種現象解放以來是很少見的。每天夜裡售票視窗前都排起了長長的隊伍,等著買第二天的戲票,可見京劇《八一風暴》在當時是多麼的火爆。在上海演出期間,藝術大師周信芳、俞振飛、蓋叫天以及言慧珠、張少樓、言少朋、童芷苓都看了戲並且給予了很高的評價。

《中國京劇史》評價京劇《八一風暴》:“整個演出洋溢著革命激情,在運用京劇藝術形式,塑造革命英雄人物方面有很大提高,給觀眾以極大的感染,在京劇現代戲的創作上取得了一定經驗。”

文化大革命期間,《八一風暴》停演。

京劇現代戲《八一風暴》

1976年10月6日“江青反革命集團”倒臺。當時全國的戲曲界處在一個青黃不接的時節,“樣板戲”不演了,傳統戲又不能演,一時間京劇界出現了無戲可演的局面,京劇團在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於1977年決定複排京劇《八一風暴》。1963-1977年的14年間,張家口市京劇團先後五次組織寫作班子,對京劇《八一風暴》的劇本大的修改16次,小的修改百餘次。1978年夏,葉劍英元帥到張家口,點名要看京劇《八一風暴》。在中國京劇院的大力支持下,劇院黨委書記郭瑞親自率領李紫貴、關雅濃、郭大友等專家又一次來到張家口市,對京劇《八一風暴》的音樂、唱腔、舞臺美術等重新進行了設計,使其從內容到形式更加完善,更富有戲曲藝術的欣賞性。從1963年算起,相隔15年後,京劇《八一風暴》再一次來到北京,在人民劇場連演十天,場場暴滿。演出受到了國務院、文化部領導同志的熱情關懷和親切鼓勵,再一次贏得了首都觀眾的掌聲。

2007年8月,張家口市電視臺拍攝電視專題片《舞臺上的,再現了這段歷史》。

原文選編自白科華、白少華《京劇現代戲的先行者》,劉涓迅、周李立《壯業驚天地 史詩亙古傳——同名話劇、京劇創作演出的前前後後》,李海清《京劇進京演出追憶》《張家口市志》《張家口事典》等書。

7月16日,《八一風暴》在王府井吉祥戲院進行首場演出。之後,劇團一直在北京進行演出。全國各地的劇團和有關單位派人或來信,要走劇本80多本,一些劇團還專程派人來京學習觀摩。

京劇現代戲《八一風暴》

京劇《八一風暴》最值得驕傲的還是在全國政協禮堂為周恩來總理的演出。8月20日是大家永遠難忘的日子。“周總理也來看戲了”,這是劇團全體同志當晚在政協禮党演出時聽到最多的一句話。當晚的演出全體演職員感到是件特別光榮的事情,喜悅與興奮佔據著每一個人的心。這是黨和國家對我們極大的關懷!大家覺得有多少心裡的話要說,但是大家知道,今晚的任務就是要演好戲,向我們的党和國家領導人作彙報。演出在熱烈的掌聲中結束了,大幕緩緩的落下,當周總理健步走上舞臺,出現在大家面前的時候,大家的心沸騰起來了。當周總理和大家一一握手並合影,大家激動得說不出話來。隨後,大家圍繞著周總理,靜聽著總理那風趣的談話和爽朗的笑聲,總理首先說到:“這齣戲是江青同志推薦我看的,我問她有影射嗎?她說沒有影射,今天看了還是有影射嘛。”(當時江青是調研員,她是在吉祥戲院看戲之後推薦總理看的)隨後,總理不只談了對戲的意見,還仔細地詢問了劇團建團以來的概況和劇團在北京演出的情況。總理還一一詢問了每一個演員的年齡、藝齡、行當,對劇團在運用京劇傳統程式表現現代生活上的革新創造精神表示了贊許。總理還講述了八一南昌起義的歷史情況,並對修改劇本作了重要的指示。周總理指出:張家口市京劇團演出現代戲的路子,方向是對的,推陳出新,真正體現了毛主席說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為京劇表現現代生活開了一個路子。合影時周恩來卻特意站在扮演杜震山的演員張少昆旁邊,指著張少昆說,我就和杜震山站在一塊,他是我介紹入黨的。劇中杜震山的歷史原型正是賀龍。在近二十分鐘的談話中,總理的每一句話都使大家感到萬分的親切。每一個同志從內心的深處感到黨和國家對戲曲事業的無比關懷。

從7月13日到8月22日,《八一風暴》在京共演出39場,觀眾達到萬人。有15家報刊發表了51篇評論文章。有12家廣播電臺錄音播放,三家電視臺實況轉播。8月23日,劇團返回山城張家口。

京劇現代戲《八一風暴》

1964年,文化部在北京舉辦了“全國京劇現代戲觀摩演出大會”。《八一風暴》被文化部指定為展演劇碼,在全國範圍內做巡迴演出。在幾十個城市演出了近300場,平均每天一場,有時一天兩場,尤其是在上海天蟾舞臺(今天的勞動劇場)的演出,在40天內劇場第三層的觀眾廳就開放了三、四次,據當時的劇場經理講,這種現象解放以來是很少見的。每天夜裡售票視窗前都排起了長長的隊伍,等著買第二天的戲票,可見京劇《八一風暴》在當時是多麼的火爆。在上海演出期間,藝術大師周信芳、俞振飛、蓋叫天以及言慧珠、張少樓、言少朋、童芷苓都看了戲並且給予了很高的評價。

《中國京劇史》評價京劇《八一風暴》:“整個演出洋溢著革命激情,在運用京劇藝術形式,塑造革命英雄人物方面有很大提高,給觀眾以極大的感染,在京劇現代戲的創作上取得了一定經驗。”

文化大革命期間,《八一風暴》停演。

京劇現代戲《八一風暴》

1976年10月6日“江青反革命集團”倒臺。當時全國的戲曲界處在一個青黃不接的時節,“樣板戲”不演了,傳統戲又不能演,一時間京劇界出現了無戲可演的局面,京劇團在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於1977年決定複排京劇《八一風暴》。1963-1977年的14年間,張家口市京劇團先後五次組織寫作班子,對京劇《八一風暴》的劇本大的修改16次,小的修改百餘次。1978年夏,葉劍英元帥到張家口,點名要看京劇《八一風暴》。在中國京劇院的大力支持下,劇院黨委書記郭瑞親自率領李紫貴、關雅濃、郭大友等專家又一次來到張家口市,對京劇《八一風暴》的音樂、唱腔、舞臺美術等重新進行了設計,使其從內容到形式更加完善,更富有戲曲藝術的欣賞性。從1963年算起,相隔15年後,京劇《八一風暴》再一次來到北京,在人民劇場連演十天,場場暴滿。演出受到了國務院、文化部領導同志的熱情關懷和親切鼓勵,再一次贏得了首都觀眾的掌聲。

2007年8月,張家口市電視臺拍攝電視專題片《舞臺上的,再現了這段歷史》。

原文選編自白科華、白少華《京劇現代戲的先行者》,劉涓迅、周李立《壯業驚天地 史詩亙古傳——同名話劇、京劇創作演出的前前後後》,李海清《京劇進京演出追憶》《張家口市志》《張家口事典》等書。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