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詩經》是孔子編著的嗎

《詩經》又稱“詩”或“詩三百”, 是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 全書主要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葉五百多年間的作品, 共305篇。 《詩經》正是這五百年間中國社會生活面貌的形象反映,

其中有先祖創業的頌歌, 祭祀神鬼的樂章;也有貴族之間的宴飲交往, 勞逸不均的怨憤;更有反映勞動、打獵、以及大量戀愛、婚姻、社會習俗方面的動人篇章。

那麼, 究竟由誰將這些詩歌編纂成書的呢? 迄今仍存在種種不同的說法。

一說孔子刪詩。 把《詩經》的編纂之功歸之於孔子一人。 這種說法起源於漢代。 《史記·孔子世家》載:“古者詩三千餘篇, 及至孔子, 去其重, 取可施於禮義……三百五篇, 孔子皆弦歌之, 以求合翻武雅頌之音。 ”《漢書·藝文志》說:“孔子純取周詩。 上采殷, 下取魯, 凡三百五篇。 ”都認為是由孔子選定《詩經》篇目的。 但是, 也有許多觀點足以推翻孔子刪詩說法的, 例如, 《左傳·襄公二十九年》載, 季劄曾在魯國觀樂,

當時所見的詩已經和今日差不多, 可見當時《詩經》已定型。 而當時孔子虛齡才八歲, 怎麼會刪詩?

一說王者采詩。 早在漢代就出現了“王者采詩”的說法。 《漢書·食貨志》曰:“孟春之月 (陰曆正月), 群居者將散, 行人振木鐸徇于路, 以采詩。 ”劉歆《與揚雄書》說:“詔問三代、周、秦軒車使者, 迪人使者, 以歲八月巡路, 求代語、童謠、歌戲。 ”都說由天子指派官吏坐車去全國各地採集詩歌, 以便“王者不出牖戶, 盡知天下所苦;不下堂而知四方”。

一說周朝太師編定。 今人朱自清認為, 《詩經》的編審權很可能在周王朝的太師手中。 他在《經典常談》中指出, 春秋時各國都養了一班樂工, 像後世闊人家的戲班子, 老闆叫太師。 各國使臣來往, 宴會時都得奏樂唱歌。

太師們不但要搜集本國樂歌, 還要搜集別國樂歌。 而各國的樂工和太師們是搜集《詩經》的功臣, 但是要取得編纂整體的統一, 就非周王朝的太師莫屬。 《國語·魯語下》有“正考父校商之名頌十二篇于周太師”的記載, 正考父是宋國的大夫, 獻《商頌》于周王朝的太師。 由此看來, 《詩經》應當是周王朝的太師編定的。

“風”“雅”“頌”的體裁和“賦”“比”“興”的修辭手法, 合稱《詩經》的“六義”。 而風、雅、頌也是詩經作品分類的主要依據。 我們現在所熟知的《蒹葭》《氓》等詩歌就收錄在《詩經》之中。 名句“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也出自《詩經》。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