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孫祁祥:在防範風險中更好地發揮保險的功能

4月25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就維護國家金融安全進行第四十次集體學習。 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學習時強調, 金融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 是經濟平穩健康發展的重要基礎。 維護金融安全, 是關係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全域的一件帶有戰略性、根本性的大事。

在7月份召開的全國金融工作會議上, 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強調要抓好“服務實體經濟、防範金融風險, 深化金融改革”三項任務。 而對保險業來說, “要發揮長期穩健風險管理和保障的功能”。

由於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和血液, 金融機構因經營不善而出現危機,

不僅可能對該金融機構的生存構成威脅, 而且有可能對整個金融體系的穩健運行構成威脅;一旦發生系統性風險, 金融體系運轉失靈, 必然會導致全社會經濟秩序的混亂, 甚至引發嚴重的政治危機。 這都已經被國內外大量的事例所證明。

保險因其具有“資金融通”的屬性而被視作大金融的一個分支, 但又因其獨特的風險保障功能而區別于一般意義上的金融, 而這一功能恰恰是保險業立足、生存和發展的核心價值和獨特意義所在。 保險是市場經濟條件下對風險進行管理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這樣說並不意味著在現實中它就一定會完美地扮演“風險管理者”的正面角色, 在有的情況下, 如果處理不好,

它也可能製造新的風險, 扮演“風險製造者”的負面角色。 這就由此引出了一個關於“保險的制度責任”的嚴肅話題。 我早就提出, 保險業的制度責任就是要“以自身的穩健來保障整個經濟和社會的穩定”。 如何達成這一目標?那就是必須有效防範和化解各類風險。

從保險業當前的情勢來看, 總體態勢良好, 但我認為仍須特別警惕和防範公司治理風險、償付能力不足風險、流動性風險和信用風險等四類風險。

其一是公司治理風險。 中國企業普遍存在的治理結構不完善、內控制度不健全, “一股獨大”、“內部人”控制等問題在保險業也都存在。 國際經驗和中國的實踐都表明, 大多數重大風險的暴露都與風險的長時間累積有關,

而風險的長時間累積又與風險的隱蔽性和複雜性相連。 應當說, 保險業的風險天然具有隱蔽性和複雜性的特點, 具有長時間累積的可能。 因此, 從這個意義上說, 保險公司治理結構不健全和不完善所蘊藏的風險是不可小覷的。

其二是償付能力不足風險。 據中國保監會提供的資料顯示, 2016 年, 保險業整體償付能力保持充足, 年末行業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為247%。 不達標公司有所減少, 僅有 2 家, 但出現了兩個需要警惕的現象:一是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位於100%-150%區間的公司有所增加, 二是償付能力下降的公司數量有所增加。 2016 年第四季度, 120 家公司的充足率較第三季度有所下降, 占全部公司的 74%。 償付能力部分結構性指標下行,

呈現出穩中有憂的特徵。

其三是流動性風險。 當前保險業仍處於退保和滿期給付高峰期, 一些保險公司面臨較大的現金流壓力, 流動性風險隱患加大。

其四是信用風險。 近兩年債券違約進入高發期, 保險資金投資債券比例較高, 信用風險凸顯。 此外, 一些互聯網金融平臺蘊藏的兌付風險, 通過信用保證保險業務傳導至保險業。 除以上風險以外, 其他還有投資風險、行業信譽風險等需要警惕和防範。

不可否認, 發展、創新、對外開放過程中難以避免出現風險, 但防範金融風險, 確保國家金融安全, 絕不是說不要發展和創新, 絕不是說不要對外開放。 實際上, 不發展, 故步自封、自我封閉;或者偏離主業的“保費規模增長”,

才是行業發展中最大的風險。 應當說, 雖然按照保費總規模、人均保費和保險深度等指標來衡量, 我國保險業在過去近40年的發展中取得了不起的成就, 但在發揮風險保障功能方面應當說還有相當大的提升空間。

從保險業增長的傳統路徑來看, 人身(包括生命與健康)、財產和責任這三大風險載體是保險業立足、生存和發展的重要支撐。 中國的人口基數很大, 而隨著經濟總量的增大, 城鎮化的發展、法律制度、特別是侵權體系的不斷完善, 人身、健康、財產、責任的風險總量也會逐漸增大。 而目前我國保險的覆蓋面、投保率和風險保障程度顯然明顯不足。 以下幾組資料可以説明我們“管中窺豹”。 據2017年瑞再研究院《sigma》的資料顯示, 2016年世界人均保費為638.3美元,中國為337美元,低於世界平均水準,占世界排名第47位。如果從中美這兩個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來比較,差距則更為明顯。2016年美國人均GDP為57108美元,中國為8123美元,中國人均GDP占美國人均GDP的比重為14.22%。而同年中國人均保費約為美國的8.07%。另外一個比較能夠說明保險保障水準的資料是保險賠款占災難損失的比例。從國際社會來看,保險賠款占災難損失的比例世界平均水準為30%-40%;北美地區高達60%以上,而中國在發生各種大災大難時,保險賠款占災難損失的比重幾乎都是在5%以下的個位數。長期壽險保單是衡量保險業穩健風險管理和風險保障的重要指標之一,而據保監會2016年提供的資料表明:在全國14多億張保單中,只有4000多萬張長期壽險保單。從責任保險來看,2013年我國責任保險占非壽險的比重僅為2.78%,而美國同期為15.81%、英國9.98%、德國8.63%、法國8.18%、日本7.41%、加拿大10.30%、義大利10.50%、澳大利亞14.68%。雖然這幾年我國責任險占非壽險的比重有所上升,但直到2016年,其比重也僅為4.15%。

歷史經驗和國際經驗均表明,保險業之所以被視作“國家治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的重要抓手,是因為良好的保險制度在基於風險保障和風險管理這一核心功能的基礎上,能夠派生出許多其他重要功能,由此對國民經濟這個大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產生機體提振的作用。從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路徑來看,保險業至少可以並且應當在以下體系的建設中發揮重要作用。

第一, 投資體系的建設。由於保費收取與給付和賠償之間或長或短的“時差”,大量的保險資金將會聚集到保險公司。保險密度越高,保險業所存儲的資金就越雄厚。假定其他條件不變,這同時也意味著保險業的負債越大,未來的給付賠償規模也越高。如果沒有合理的投資使保險基金得到保值增值,以承諾性為基本特徵的保險制度將難以有效履行其保障功能。由此可見,保險業雖然是為“風險保障”而不是為做“投資”而生的,然而,其經營的特點使其由“保障功能”派生出了很強的投資功能,成為資本市場上重要的機構投資者和其他投資領域中的重要參與者。但需要明確指出的是,保險業固然應當很好地做好投資以更好地履行保險的制度責任,但絕不應當用“投資思維”來經營保險,否則將在誤導消費者、偏離核心功能的前提下,削弱和自毀保險業立足、生存和發展的基礎。

第二,大資料平臺體系的建設。在當今我們生活的這個資訊化社會中,大資料正在深刻改變著人類的思維、生產、生活、學習、交往等方式。雖然其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深刻影響力還未完全顯現,其革命性的意義恐怕也還沒有完全為人類所認知,但可以預見的是,誰先掌握了大資料,誰就優先擁有了競爭的實力和主動性。正因為如此,目前世界各國都在大力加強大資料的研究和應用;大力實施網路強國戰略、國家大資料戰略也是“十三五”期間中國的重要任務之一。保險自身就是一個基於大數定理之上的行業。從它誕生之日起,對“大資料”就有著非常強烈的需求。沒有資料,保險產品就難以定價,保險公司就難以防範“逆選擇”和道德風險,保險業就難以跨時間、跨空間、跨載體聚集各類風險,熨平風險週期,降低風險損失。當然,隨著技術的進步,資料的性質、採集和使用也會發生很大的變化,保險業自身需要借助現代資訊技術進行升級改造;但作為一個以“資料”為重要基礎而生存和發展的行業,在當前大資料平臺體系的建設中,保險業無疑可以貢獻許多經驗、智慧和技術。

第三,科技創新體系的建設。科技創新是一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特別是在當今科技迅猛發展的背景下。相對於一般企業來說,科技產業,特別是高新技術企業一旦成功,將產生大大高於一般企業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而一旦失敗,將損失慘重,即所謂高收益與高風險並存。科技保險作為風險管理的最佳手段之一,在提升企業的創新能力、放大科技投入的產出效應,促進、推動和完善國家科技創新體系的構建,由此推動中國經濟健康發展等方面,可以發揮其獨特的作用。

第四,巨災風險防範體系的建設。由於人類活動對自然環境造成的影響,全球氣候的變化,自然災害和極端天氣事件發生的頻率不斷上升,巨災發生的頻率也越來越高。中國是世界上自然災害最嚴重的少數國家之一。如果缺乏有效的風險防範體系,隨著經濟總量的增大,自然災害頻發地區的經濟脆弱性也會不斷增加,由巨災所帶來的經濟損失也會越來越高。由此可見,加快構建巨災風險防範體系,提高巨災風險的管理能力對維護我國經濟、社會的平穩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而國際經驗早已證明,保險在巨災風險防範體系中發揮著獨特的功能。

第五,社會保障安全網體系的建設。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這是人類發展的終極目的,也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踐行馬克思“人的全面發展學說”的偉大實踐。人的全面發展具有全面深刻的內涵,但其首要前提是安全———生命的安全、財產的安全……病、老、死、財產損失等等,是構成人類社會主體要素的所有自然人在整個生命過程中都無法回避的嚴酷事實。而保險就是這樣一項偉大的制度,它具有保障財產、生命安全、維護社會穩定、推動社會進步的積極作用,在整個社會保障安全網中發揮著基礎和重要的作用。

改革開放以來,保險業無疑是中國經濟發展中增長速度最快的行業之一,不僅在中國,而且從世界範圍內來看也是如此。據“瑞再研究院”《Sigma》 7月份公佈的統計資料顯示,2016年,在全球2.5%的壽險保費增長中,中國貢獻了2.4個百分點,其餘的0.1個百分點則為其他所有市場的合計貢獻率。在非壽險保費3.7%的增長中,北美和西歐貢獻了1.8個百分點,中國為1.7個百分點,其餘的0.2個百分點由其他市場分享。由此可見,我國的保險業有強勁的增長勢頭。我們需要在嚴防風險的同時,加快行業發展,在充分發揮其長期穩健風險管理和保障的功能的基礎上,更好地為提升國家治理體系和能力的現代化做出貢獻。

文 北京大學經濟學院院長 孫祁祥

編輯 葉玨瓏

2016年世界人均保費為638.3美元,中國為337美元,低於世界平均水準,占世界排名第47位。如果從中美這兩個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來比較,差距則更為明顯。2016年美國人均GDP為57108美元,中國為8123美元,中國人均GDP占美國人均GDP的比重為14.22%。而同年中國人均保費約為美國的8.07%。另外一個比較能夠說明保險保障水準的資料是保險賠款占災難損失的比例。從國際社會來看,保險賠款占災難損失的比例世界平均水準為30%-40%;北美地區高達60%以上,而中國在發生各種大災大難時,保險賠款占災難損失的比重幾乎都是在5%以下的個位數。長期壽險保單是衡量保險業穩健風險管理和風險保障的重要指標之一,而據保監會2016年提供的資料表明:在全國14多億張保單中,只有4000多萬張長期壽險保單。從責任保險來看,2013年我國責任保險占非壽險的比重僅為2.78%,而美國同期為15.81%、英國9.98%、德國8.63%、法國8.18%、日本7.41%、加拿大10.30%、義大利10.50%、澳大利亞14.68%。雖然這幾年我國責任險占非壽險的比重有所上升,但直到2016年,其比重也僅為4.15%。

歷史經驗和國際經驗均表明,保險業之所以被視作“國家治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的重要抓手,是因為良好的保險制度在基於風險保障和風險管理這一核心功能的基礎上,能夠派生出許多其他重要功能,由此對國民經濟這個大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產生機體提振的作用。從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路徑來看,保險業至少可以並且應當在以下體系的建設中發揮重要作用。

第一, 投資體系的建設。由於保費收取與給付和賠償之間或長或短的“時差”,大量的保險資金將會聚集到保險公司。保險密度越高,保險業所存儲的資金就越雄厚。假定其他條件不變,這同時也意味著保險業的負債越大,未來的給付賠償規模也越高。如果沒有合理的投資使保險基金得到保值增值,以承諾性為基本特徵的保險制度將難以有效履行其保障功能。由此可見,保險業雖然是為“風險保障”而不是為做“投資”而生的,然而,其經營的特點使其由“保障功能”派生出了很強的投資功能,成為資本市場上重要的機構投資者和其他投資領域中的重要參與者。但需要明確指出的是,保險業固然應當很好地做好投資以更好地履行保險的制度責任,但絕不應當用“投資思維”來經營保險,否則將在誤導消費者、偏離核心功能的前提下,削弱和自毀保險業立足、生存和發展的基礎。

第二,大資料平臺體系的建設。在當今我們生活的這個資訊化社會中,大資料正在深刻改變著人類的思維、生產、生活、學習、交往等方式。雖然其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深刻影響力還未完全顯現,其革命性的意義恐怕也還沒有完全為人類所認知,但可以預見的是,誰先掌握了大資料,誰就優先擁有了競爭的實力和主動性。正因為如此,目前世界各國都在大力加強大資料的研究和應用;大力實施網路強國戰略、國家大資料戰略也是“十三五”期間中國的重要任務之一。保險自身就是一個基於大數定理之上的行業。從它誕生之日起,對“大資料”就有著非常強烈的需求。沒有資料,保險產品就難以定價,保險公司就難以防範“逆選擇”和道德風險,保險業就難以跨時間、跨空間、跨載體聚集各類風險,熨平風險週期,降低風險損失。當然,隨著技術的進步,資料的性質、採集和使用也會發生很大的變化,保險業自身需要借助現代資訊技術進行升級改造;但作為一個以“資料”為重要基礎而生存和發展的行業,在當前大資料平臺體系的建設中,保險業無疑可以貢獻許多經驗、智慧和技術。

第三,科技創新體系的建設。科技創新是一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特別是在當今科技迅猛發展的背景下。相對於一般企業來說,科技產業,特別是高新技術企業一旦成功,將產生大大高於一般企業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而一旦失敗,將損失慘重,即所謂高收益與高風險並存。科技保險作為風險管理的最佳手段之一,在提升企業的創新能力、放大科技投入的產出效應,促進、推動和完善國家科技創新體系的構建,由此推動中國經濟健康發展等方面,可以發揮其獨特的作用。

第四,巨災風險防範體系的建設。由於人類活動對自然環境造成的影響,全球氣候的變化,自然災害和極端天氣事件發生的頻率不斷上升,巨災發生的頻率也越來越高。中國是世界上自然災害最嚴重的少數國家之一。如果缺乏有效的風險防範體系,隨著經濟總量的增大,自然災害頻發地區的經濟脆弱性也會不斷增加,由巨災所帶來的經濟損失也會越來越高。由此可見,加快構建巨災風險防範體系,提高巨災風險的管理能力對維護我國經濟、社會的平穩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而國際經驗早已證明,保險在巨災風險防範體系中發揮著獨特的功能。

第五,社會保障安全網體系的建設。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這是人類發展的終極目的,也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踐行馬克思“人的全面發展學說”的偉大實踐。人的全面發展具有全面深刻的內涵,但其首要前提是安全———生命的安全、財產的安全……病、老、死、財產損失等等,是構成人類社會主體要素的所有自然人在整個生命過程中都無法回避的嚴酷事實。而保險就是這樣一項偉大的制度,它具有保障財產、生命安全、維護社會穩定、推動社會進步的積極作用,在整個社會保障安全網中發揮著基礎和重要的作用。

改革開放以來,保險業無疑是中國經濟發展中增長速度最快的行業之一,不僅在中國,而且從世界範圍內來看也是如此。據“瑞再研究院”《Sigma》 7月份公佈的統計資料顯示,2016年,在全球2.5%的壽險保費增長中,中國貢獻了2.4個百分點,其餘的0.1個百分點則為其他所有市場的合計貢獻率。在非壽險保費3.7%的增長中,北美和西歐貢獻了1.8個百分點,中國為1.7個百分點,其餘的0.2個百分點由其他市場分享。由此可見,我國的保險業有強勁的增長勢頭。我們需要在嚴防風險的同時,加快行業發展,在充分發揮其長期穩健風險管理和保障的功能的基礎上,更好地為提升國家治理體系和能力的現代化做出貢獻。

文 北京大學經濟學院院長 孫祁祥

編輯 葉玨瓏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