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劉輝|四川歷史名人:又一對牛郎織女:才子佳人楊慎與黃娥

【揚揚導讀】自古英雄配美人, 才子配佳人, 歷來被傳為愛情佳話。 在四川歷史文化名人中, 繞不開一對才子佳人, 他們就是楊慎與黃娥。 夫妻情深意篤, 卻聚少離多。 三十餘年的生離死別, 相見無日的淒苦, 楊慎與黃娥留下了深摯淒婉、纏綿悱惻的詩詞。 他們淒美的愛情故事與絕世的才情, 為世人所動容。

楊慎(1488年12月8日一1559年8月8日), 字用修, 初號月溪、升庵, 又稱楊升庵。 四川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區)人, 祖籍廬陵。 明代著名文學家, 明代三才子(解縉、徐謂)之首, 東閣大學士楊廷和之子。

楊慎於正德六年(1511年)狀元及第, 官翰林院修撰, 參與編修《武宗實錄》。 武宗微行出居庸關, 上疏抗諫。 世宗繼位, 複為翰林修撰, 任經筵講官。 嘉靖三年(1524年), 因"大禮議"受廷杖, 謫戍于雲南永昌衛。 曾率家奴助平尋甸安銓、武定鳳朝文叛亂, 此後雖往返于四川、雲南等地, 仍終老于永昌衛。 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

楊慎卒於戍所, 年七十二。 明穆宗時追贈光祿寺少卿, 明熹宗時追諡"文憲", 世稱"楊文憲"。

楊慎在滇南三十年, 博覽群書。 明代記誦之博, 著述之富, 推楊慎為第一。 他又能文、詞及散曲, 論古考證之作範圍頗廣。 其詩沉酣六朝, 攬采晚唐, 創為淵博靡麗之詞, 造詣深厚, 獨立於當時風氣之外。

楊慎:明代三大才子之首

滾滾長江東逝水, 浪花淘盡英雄。 是非成敗轉頭空。 青山依舊在, 幾度夕陽紅。 白髮漁樵江渚上, 慣看秋月春風。 一壺濁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 都付笑談中。

《三國演義》開篇詞《臨江仙》為楊慎所作。

楊慎存詩約2300首, 所寫的內容極為廣泛。 因他居滇30餘年, 所以"思鄉"、"懷歸"之詩, 所占比重很大。 他在被謫滇時, 妻子黃娥伴送到江陵話別, 所作的《江陵別內》表現別情思緒, 深摯淒婉。 《宿金沙江》描寫往返川滇途中的感慨:"豈意飄零瘴海頭, 嘉陵回首轉悠悠, 江聲月色那堪說, 腸斷金沙萬里樓。 "以今昔行旅思情相對, 襯出離愁的痛苦。

他臨終前所作《六月十四日病中感懷》詩:"七十餘生已白頭,

明明律例許歸休。 歸休已作巴江叟, 重到翻為滇海囚。 "敘述自己因病歸蜀, 途中卻被追回的憾恨, 深為感人。

他也有一些詩作表現了對人民疾苦的關懷。 《海口行》及《後海口行》揭露豪紳地主勾結地方官吏, 借疏海口占田肥私。 他在詩中指出, "疏浚海口銀十萬, 委官歡喜海夫怨", 並呼籲"安得仁人罷此宴, 億兆歌舞如更生"。 他在《觀刈稻紀諺》中托老農之語, 說"樂土寧無詠, 豐年亦有歌。 惟愁軍餉急, 松茂正干戈"。 表現了農民遇豐年, 卻因軍餉賦斂沉重而仍然不得溫飽的貧苦生活。 其他如《寶井篇》、《滇池涸》等, 也是此類作品。

楊慎的寫景詩也不少。 他敘寫雲南風光, 描繪祖國山河, 頗有特色。 《海風行》寫了下關的風:"蒼山峽束滄江口, 天梁中斷晴雷吼。

中有不斷之長風, 衝破動林沙石走。 咫尺顛崖迥不分, 征馬長嘶客低首。 "氣勢雄偉, 有雷霆萬鈞之力。 而《龍關歌》:"雙洱煙波似五津, 漁燈點點水粼粼。 月中對影遙傳酒, 樹裡聞歌不見人。 "寫洱海夜色, 漁舟燈火, 月映水波, 細膩清新。

當他來到有川南勝景之稱的西昌瀘山, 看到這裡的美景與火把節的盛況後,在此吟出了名句《夜宿瀘山》:"老夫今夜宿瀘山,驚破天門夜未關。誰把太空敲粉碎,滿天星斗落人間"。此外,楊慎又有描述、歌頌歷史英雄、忠臣義士以至耕夫樵叟的詩,其中也不乏佳作。

楊慎在前七子宣導"文必秦漢、詩必盛唐",復古風氣較為流行的時候,能別張壘壁。他廣泛吸收六朝、初唐詩歌的一些長處,形成他"濃麗婉至"的詩歌風格。如《滇海曲》12首、三峽《竹枝詞》9首,描繪山川風情,頗得樂府遺韻。他的《垂柳篇》,深具初唐風範。《于役江鄉歸經板橋》:"千里長征不憚遙,解鞍明日問歸橈,真如謝姚宣城路,南浦新林過板橋。"抒發行役倦苦的情懷,情致綿細,別出新境。楊慎又廣為采攬"桑間濮上"的民歌的長處,以豐富自己詩作。如《送餘學官歸羅江》,全用綿州民歌,尾碼四句送行語,構思新穎,別致清新。

楊慎對文、詞、賦、散曲、雜劇、彈詞,都有涉獵。他的詞和散曲,寫得清新綺麗。如(浪淘沙)"春夢似楊花"一首,描寫細潤,言辭華美流暢。散曲(駐馬聽)《和王舜卿舟行之詠》,寫月下舟行幽景,江天一色,月光如水,並暢想駛入長空銀河,意境優美,記敘細微。

他的長篇彈唱敘史之作《二十一史彈詞》,敘三代至元及明季歷史,文筆暢達、語詞流利,廣為傳誦。他的散文古樸高逸,筆力奔放。另外他還著有《宴清都洞天玄記》、《太和記》、《割肉遺細君》等雜劇。

楊慎在文學上既講求文法,主張詩文用字要有來歷,又反對極端的復古主義;反對詩史說;偏愛李白,亦好杜甫,對李白的身世進行了有價值的探討。又辨李白為蜀之彰明人,曆引其《上裴長史書》與《悲清秋賦》及諸詩句,以證《唐書》稱白為隴西人及唐宗室之非,如此之類,考訂辨論,亦多獲新解。

蜀中黃娥:她在等一個人——楊慎

黃娥是明代女文學家,四川遂寧人。其父是當朝尚書黃珂,其母也是大家閨秀。黃娥就是生於這樣的書香門第,外加上她天資聰慧,小小年紀,就成了有名的才女。

黃娥20歲時才嫁人。也許您要問古代的女子不是十二三歲就結婚了嗎?為什麼黃娥這麽晚才結婚?的確如此,古代的女子結婚都很早,黃娥二十歲才結婚是有原因的,因為她在等一個人楊慎。

楊慎是大家公認的大才子,曾經高中狀元。其父是朝中的首輔楊廷和,恰巧黃娥的父親和楊廷和是好友,黃娥十二歲時就被楊公子的才氣所征服,發誓非楊狀元郎不嫁。就這樣一直到黃娥20歲那年,楊慎的原配夫人去世。

之後順理成章兩家成了親家,黃娥終於如願以償,和楊慎結為了夫婦。婚後的二人感情很好,生活甜蜜。但是這樣的幸福婚姻只過了六年,一場變故將兩個有情人硬生生地分開了。

西元1521年,武宗朱厚照駕崩,但是武宗沒有子嗣,只能由他年僅15歲的堂弟朱厚熜繼位,就是後來的明世宗嘉靖皇帝。之後就引發了明朝歷史上十分有名的"大禮儀之爭。"

楊慎和父親堅定地站在了嘉靖皇帝的對立面,與眾多朝臣跪伏于左順門上疏力諫,嘉靖大為震怒,下令逮捕為首八人,但是楊慎逃過了一劫。楊慎之後約同年進士二百余人在金水橋請願,要求釋放被逮捕的朝臣。嘉靖更加怒不可遏,採取暴力手段鎮壓,將一百九十餘人投入監獄,對楊慎處以廷杖。幸虧楊慎年輕,兩次廷杖都沒有死。嘉靖遂把楊慎流放到雲南永昌充軍,永不錄用。

消息傳到四川大都,黃娥哭得死去活來。她擔心夫君經不起路途艱難,決定赴京護送。待她趕到京城,身披紅色囚衣、項系沉重枷鎖的楊慎已被解差押送出城。黃娥緊追不捨,終於在潞河渡口得與夫君相見。看著夫君滿身創傷、虛弱不堪,黃娥痛不欲生,夫妻二人抱頭痛哭,此情此景押解人員都感動不已。

楊慎看著疲憊不堪、滿面風塵的妻子,再也不忍心讓她護送了。他勸黃娥回到四川老家。黃娥不願離去,但是架不住丈夫的一再勸說,黃娥忍住悲傷,與丈夫訣別。但是不想這一別就是三十多年。

在二人分別的三十余年間,黃娥與楊慎只有過兩次相聚,一次是黃娥思夫心切,跋山涉水去永昌探監,在楊慎流放地住了兩年多;一次是父親楊廷和病故,楊慎獲准回家治喪。在兩情相隔的三十多年中,二人只能以詩詞寄託思念之情,黃娥所寫《寄外》特別感人:

雁飛曾不度衡陽,錦字何由寄永昌?

三春花柳妾薄命,六詔風煙君斷腸。

曰歸曰歸愁歲暮,其雨其雨怨朝陽。

相聞空有刀環約,何日金雞下夜郎?

依照大明律,罪犯年滿六十即可歸休,不再服役。但是嘉靖皇帝是個出了名的小心眼,一直沒有准許楊慎回家。七十歲的楊慎在貧病交加中離開了人世,即使是與妻子見最後一面的心願也不能實現。

楊慎去世的噩耗傳來,黃娥悲痛萬分,以花甲之年、孱弱之身徒步來到雲南為楊慎奔喪。途經瀘州,恰遇楊慎靈柩。她自作哀章,當眾宣讀,詞語悽愴哀婉,之後放聲大哭,聞見者無不落淚。

在眾多的才女之中,黃娥的經歷也許是最平實的,沒有轟轟烈烈的愛情故事,沒有跌盪起伏的傳奇人生,但是黃娥是我最佩服的才女。在我心裡,兩情始終如一,不離不棄,才是最實在的愛情。

看到這裡的美景與火把節的盛況後,在此吟出了名句《夜宿瀘山》:"老夫今夜宿瀘山,驚破天門夜未關。誰把太空敲粉碎,滿天星斗落人間"。此外,楊慎又有描述、歌頌歷史英雄、忠臣義士以至耕夫樵叟的詩,其中也不乏佳作。

楊慎在前七子宣導"文必秦漢、詩必盛唐",復古風氣較為流行的時候,能別張壘壁。他廣泛吸收六朝、初唐詩歌的一些長處,形成他"濃麗婉至"的詩歌風格。如《滇海曲》12首、三峽《竹枝詞》9首,描繪山川風情,頗得樂府遺韻。他的《垂柳篇》,深具初唐風範。《于役江鄉歸經板橋》:"千里長征不憚遙,解鞍明日問歸橈,真如謝姚宣城路,南浦新林過板橋。"抒發行役倦苦的情懷,情致綿細,別出新境。楊慎又廣為采攬"桑間濮上"的民歌的長處,以豐富自己詩作。如《送餘學官歸羅江》,全用綿州民歌,尾碼四句送行語,構思新穎,別致清新。

楊慎對文、詞、賦、散曲、雜劇、彈詞,都有涉獵。他的詞和散曲,寫得清新綺麗。如(浪淘沙)"春夢似楊花"一首,描寫細潤,言辭華美流暢。散曲(駐馬聽)《和王舜卿舟行之詠》,寫月下舟行幽景,江天一色,月光如水,並暢想駛入長空銀河,意境優美,記敘細微。

他的長篇彈唱敘史之作《二十一史彈詞》,敘三代至元及明季歷史,文筆暢達、語詞流利,廣為傳誦。他的散文古樸高逸,筆力奔放。另外他還著有《宴清都洞天玄記》、《太和記》、《割肉遺細君》等雜劇。

楊慎在文學上既講求文法,主張詩文用字要有來歷,又反對極端的復古主義;反對詩史說;偏愛李白,亦好杜甫,對李白的身世進行了有價值的探討。又辨李白為蜀之彰明人,曆引其《上裴長史書》與《悲清秋賦》及諸詩句,以證《唐書》稱白為隴西人及唐宗室之非,如此之類,考訂辨論,亦多獲新解。

蜀中黃娥:她在等一個人——楊慎

黃娥是明代女文學家,四川遂寧人。其父是當朝尚書黃珂,其母也是大家閨秀。黃娥就是生於這樣的書香門第,外加上她天資聰慧,小小年紀,就成了有名的才女。

黃娥20歲時才嫁人。也許您要問古代的女子不是十二三歲就結婚了嗎?為什麼黃娥這麽晚才結婚?的確如此,古代的女子結婚都很早,黃娥二十歲才結婚是有原因的,因為她在等一個人楊慎。

楊慎是大家公認的大才子,曾經高中狀元。其父是朝中的首輔楊廷和,恰巧黃娥的父親和楊廷和是好友,黃娥十二歲時就被楊公子的才氣所征服,發誓非楊狀元郎不嫁。就這樣一直到黃娥20歲那年,楊慎的原配夫人去世。

之後順理成章兩家成了親家,黃娥終於如願以償,和楊慎結為了夫婦。婚後的二人感情很好,生活甜蜜。但是這樣的幸福婚姻只過了六年,一場變故將兩個有情人硬生生地分開了。

西元1521年,武宗朱厚照駕崩,但是武宗沒有子嗣,只能由他年僅15歲的堂弟朱厚熜繼位,就是後來的明世宗嘉靖皇帝。之後就引發了明朝歷史上十分有名的"大禮儀之爭。"

楊慎和父親堅定地站在了嘉靖皇帝的對立面,與眾多朝臣跪伏于左順門上疏力諫,嘉靖大為震怒,下令逮捕為首八人,但是楊慎逃過了一劫。楊慎之後約同年進士二百余人在金水橋請願,要求釋放被逮捕的朝臣。嘉靖更加怒不可遏,採取暴力手段鎮壓,將一百九十餘人投入監獄,對楊慎處以廷杖。幸虧楊慎年輕,兩次廷杖都沒有死。嘉靖遂把楊慎流放到雲南永昌充軍,永不錄用。

消息傳到四川大都,黃娥哭得死去活來。她擔心夫君經不起路途艱難,決定赴京護送。待她趕到京城,身披紅色囚衣、項系沉重枷鎖的楊慎已被解差押送出城。黃娥緊追不捨,終於在潞河渡口得與夫君相見。看著夫君滿身創傷、虛弱不堪,黃娥痛不欲生,夫妻二人抱頭痛哭,此情此景押解人員都感動不已。

楊慎看著疲憊不堪、滿面風塵的妻子,再也不忍心讓她護送了。他勸黃娥回到四川老家。黃娥不願離去,但是架不住丈夫的一再勸說,黃娥忍住悲傷,與丈夫訣別。但是不想這一別就是三十多年。

在二人分別的三十余年間,黃娥與楊慎只有過兩次相聚,一次是黃娥思夫心切,跋山涉水去永昌探監,在楊慎流放地住了兩年多;一次是父親楊廷和病故,楊慎獲准回家治喪。在兩情相隔的三十多年中,二人只能以詩詞寄託思念之情,黃娥所寫《寄外》特別感人:

雁飛曾不度衡陽,錦字何由寄永昌?

三春花柳妾薄命,六詔風煙君斷腸。

曰歸曰歸愁歲暮,其雨其雨怨朝陽。

相聞空有刀環約,何日金雞下夜郎?

依照大明律,罪犯年滿六十即可歸休,不再服役。但是嘉靖皇帝是個出了名的小心眼,一直沒有准許楊慎回家。七十歲的楊慎在貧病交加中離開了人世,即使是與妻子見最後一面的心願也不能實現。

楊慎去世的噩耗傳來,黃娥悲痛萬分,以花甲之年、孱弱之身徒步來到雲南為楊慎奔喪。途經瀘州,恰遇楊慎靈柩。她自作哀章,當眾宣讀,詞語悽愴哀婉,之後放聲大哭,聞見者無不落淚。

在眾多的才女之中,黃娥的經歷也許是最平實的,沒有轟轟烈烈的愛情故事,沒有跌盪起伏的傳奇人生,但是黃娥是我最佩服的才女。在我心裡,兩情始終如一,不離不棄,才是最實在的愛情。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