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民間北路戲劇團:重拾非遺劇種的復興之路

演員在演《齊王哭將·凱旋》。

甯德網消息(吳通華 吳加元 文/圖)又是一個收穫的季節。 在壽甯縣鳳陽鎮連綿數裡的晚熟鋅葡萄基地,

一串串晶瑩剔透、渾圓飽滿的葡萄掛滿枝頭。 在葡萄園裡, 年過五旬的北路戲民間藝人劉大金一邊將葡萄套袋去除, 一邊還放開嗓子唱道:“家邦盼得太平日, 萬民喜迎遠征人……”其妻:“兒郎歸來耕荒地, 男耕女織農桑興……”兩人相互對唱《齊王哭將·凱旋》中的曲詞。

劉大金夫婦種植7畝葡萄, 兩人白天在園裡幹活, 中午、晚上到村中臨水分宮的古戲臺上排戲、演戲, 樂此不疲。

今年6月, 封團近二十年的鳳陽北路戲劇團藝人再度組團開演。 同時, 縣城鼇陽鎮北鳳社區也成立了鼇峰北路戲劇團。 兩大民間北路戲劇團登臺亮嗓, 重拾非遺劇種的復興之路。

穿越時空百年不衰劇種

每晚夜幕降臨, 一陣鑼鼓響過之後,一段遙遠而又熟悉的北路戲唱詞便從鳳陽村的臨水分宮隨風飄來。

老藝人劉帝艮準時來到臨水分宮, 認真觀賞北路戲傳人排練劇碼, 對演員們的唱腔、姿態、演技方面進行指點。

現年82歲的劉帝艮, 是老一代北路戲傳人, 14歲開始進入北路戲劇團, 直到60歲才離開舞臺。 當年, 劉帝艮扮演老生、青衣等角色, 隨團每年從農曆正月初三外出演戲直到三月初三返回, 歷時3個月, 足跡遍佈福安、周甯、屏南、古田及浙江泰順、平陽一帶。 他說, 備演的劇碼有十幾個, 《穆桂英掛帥》《董永賣身》《十五貫》《薛剛返唐》等最受觀眾歡迎。 每到一個村莊, 演3至4個晚上, 每晚演4至5場。 劉帝艮演藝精湛, 只要他一現身, 全場就會掌聲雷動。 回憶起當年的情景, 老人興奮地說:“現在做夢仍在演戲,

北路戲真的不能沒有傳人。 ”

北路戲原叫福建亂彈、橫哨戲, 是一種稀有古老的戲曲劇種, 曾流行於閩北、閩中及閩東一帶, 至今已有300多年歷史。

穿越時空, 薪火相傳, 北路戲從明朝開始一直在鳳陽鎮傳承, 最輝煌時鎮內有3個戲班——南路班、東路班, 北路班。 3個戲班以北路戲班實力最強, 影響力最大。 1946年, 北路班劇團藝人劉文楷重新組合創辦北路戲班, 當時以劉文楷班命名, 俗稱“阿楷班”, 在閩浙一帶名噪一時。 解放後, 劉文楷將鳳陽北路劇團部分演員帶到縣城, 組建了壽甯縣北路戲劇團。

1963年冬, 北路戲劇團編演現代戲《張高謙》, 在福州舉行的福建省第三屆戲曲現代戲匯演中引起轟動。 隨後, 劇團應邀到全省各地巡迴演出。 1965年, 北路戲劇團赴贛、湘展演6個多月,

行程逾萬里, 演出400多場, 觀眾達40多萬人, 當時被稱為古老劇種的“天下第一團”。

“涅槃重生”整合再現舞臺

鳳陽鎮觀看北路戲的群眾。

上世紀九十年代後期, 戲曲藝術開始呈現邊緣化狀態, “雙軌制”又讓北路戲陷入“自生自滅”的尷尬境地。

壽甯北路戲劇團也漸漸步入困境, 演出越多, 賠得越多, 形成惡性循環, 演員們紛紛卸下戲裝, 自謀生活出路。

2006年, 壽甯北路戲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隨後, 北路戲藝人劉經倉、繆清奇登上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北路戲重新迎來生機, 然而, 由於北路戲演員已大量流失, 散落民間的藝人多數已年老, 劇團只有在職人員6位。

如何挖掘、搶救, 讓北路戲“涅槃重生”?

壽寧縣委、縣政府把這一文化遺產的繼承和發展擺上了議事日程, 制定振興計畫, 著手解決演職人員的生存與傳承問題, 省、市相關部門也撥出專項資金予以扶持幫助。 2009年6月, 壽甯縣北路戲劇團與壽甯職業技術學校聯合創辦北路戲藝術表演班, 招收17名13至15歲的文藝表演愛好者為學員。2012年,北路戲藝術表演班十多名學員完成學業,獲得國家承認的中專文憑,分配到劇團工作,享受國家事業單位員工的各項待遇。

近年來,壽甯北路戲劇團排演了《網癮少年》《奔訪》《海峽西岸正春風》《和諧奮進凱歌行》等劇碼,收到很好的效果。隨後,創作編排大型現代兒童劇《少年張高謙》、歷史傳奇劇《馮夢龍打虎》,參加福建省第25屆、第26屆戲劇匯演,獲得劇碼、劇本、導演、作曲、舞美、燈光、演員等七大項16個獎。《齊王哭將·奔訪》,參加在福州舉辦的“福建地方戲經典摺子展演”,被推選參加“晉京展演”,這是北路戲建團56年以來首次晉京演出。

民間傳承保護大有可為

演一場北路戲,前臺演員、後臺樂器人員至少要在30人以上。壽甯縣北路戲劇團雖然力量得到加強,但人手還是永遠不夠。每演一場戲,都要到外地請演員,傳承發展仍然困難重重。

“不能讓這門‘絕活’失傳。”去年,鳳陽鎮一批熱心村民及老藝人們發出共同心聲,決定重新成立鳳陽北路戲劇團。經過努力,30多位民間老藝人重新聚集在一起,挖掘劇本遺存、重整行頭道具、編演舞臺劇碼。劉大金、劉經康、劉伏寶等最年輕一代的藝人,多數已年過五旬,但信心十足,重返藝術青春,成為劇團裡的領航者。

今年36歲的王龍鳳,早年進入福安閩劇團學習,後來與丈夫在福州閩劇團當演員,月收入超過1萬元。當他們得知家鄉籌備成立北路戲劇團時,十分高興,辭掉工作雙雙返回鳳陽,成為北路戲劇團中的一員。王龍鳳:“我一點都不後悔,最大的願望就是讓北路戲能夠再次揚名。”

王龍鳳與丈夫種植5畝葡萄,除了幹活之外,其它時間都用在北路戲的學習與排練上。

多年來,壽甯縣鼇陽鎮北鳳社區幹部吳祖良、林作斌一直在默默傳承北路戲這一文化遺產。2007年,北鳳社區籌集資金10萬元添置服裝、道具、樂器、音響等設備,聘請北路戲老藝人排演北路戲劇碼《多福老太》,獲得很大成功。

今年4月,北鳳社區召集居住在縣城的北路戲藝人及民間戲曲愛好者35人,聘請老藝人繆亦慶為藝術總監,成立鼇峰北路戲劇團。3個多月的時間,他們排練了《老仙偷桃》《八仙全台》《財神》《加冠》《雲頭送子》等劇碼。目前,鼇峰北路戲劇團已在竹管壟鄉傍洋村、南陽鎮南陽村演出2場,準備在14個鄉鎮巡迴演出。

專業人士認為,北路戲的傳承發展應以官方為主、民間為輔,標本兼治才能長期存活。壽甯縣委常委、宣傳部長劉春民說:“民間北路戲劇團應融合專業團體和民間藝術力量,探索民辦公助、合力提升的可持續發展模式,讓國寶級藝術珍遺再亮光芒,回歸到百姓生活中。”

招收17名13至15歲的文藝表演愛好者為學員。2012年,北路戲藝術表演班十多名學員完成學業,獲得國家承認的中專文憑,分配到劇團工作,享受國家事業單位員工的各項待遇。

近年來,壽甯北路戲劇團排演了《網癮少年》《奔訪》《海峽西岸正春風》《和諧奮進凱歌行》等劇碼,收到很好的效果。隨後,創作編排大型現代兒童劇《少年張高謙》、歷史傳奇劇《馮夢龍打虎》,參加福建省第25屆、第26屆戲劇匯演,獲得劇碼、劇本、導演、作曲、舞美、燈光、演員等七大項16個獎。《齊王哭將·奔訪》,參加在福州舉辦的“福建地方戲經典摺子展演”,被推選參加“晉京展演”,這是北路戲建團56年以來首次晉京演出。

民間傳承保護大有可為

演一場北路戲,前臺演員、後臺樂器人員至少要在30人以上。壽甯縣北路戲劇團雖然力量得到加強,但人手還是永遠不夠。每演一場戲,都要到外地請演員,傳承發展仍然困難重重。

“不能讓這門‘絕活’失傳。”去年,鳳陽鎮一批熱心村民及老藝人們發出共同心聲,決定重新成立鳳陽北路戲劇團。經過努力,30多位民間老藝人重新聚集在一起,挖掘劇本遺存、重整行頭道具、編演舞臺劇碼。劉大金、劉經康、劉伏寶等最年輕一代的藝人,多數已年過五旬,但信心十足,重返藝術青春,成為劇團裡的領航者。

今年36歲的王龍鳳,早年進入福安閩劇團學習,後來與丈夫在福州閩劇團當演員,月收入超過1萬元。當他們得知家鄉籌備成立北路戲劇團時,十分高興,辭掉工作雙雙返回鳳陽,成為北路戲劇團中的一員。王龍鳳:“我一點都不後悔,最大的願望就是讓北路戲能夠再次揚名。”

王龍鳳與丈夫種植5畝葡萄,除了幹活之外,其它時間都用在北路戲的學習與排練上。

多年來,壽甯縣鼇陽鎮北鳳社區幹部吳祖良、林作斌一直在默默傳承北路戲這一文化遺產。2007年,北鳳社區籌集資金10萬元添置服裝、道具、樂器、音響等設備,聘請北路戲老藝人排演北路戲劇碼《多福老太》,獲得很大成功。

今年4月,北鳳社區召集居住在縣城的北路戲藝人及民間戲曲愛好者35人,聘請老藝人繆亦慶為藝術總監,成立鼇峰北路戲劇團。3個多月的時間,他們排練了《老仙偷桃》《八仙全台》《財神》《加冠》《雲頭送子》等劇碼。目前,鼇峰北路戲劇團已在竹管壟鄉傍洋村、南陽鎮南陽村演出2場,準備在14個鄉鎮巡迴演出。

專業人士認為,北路戲的傳承發展應以官方為主、民間為輔,標本兼治才能長期存活。壽甯縣委常委、宣傳部長劉春民說:“民間北路戲劇團應融合專業團體和民間藝術力量,探索民辦公助、合力提升的可持續發展模式,讓國寶級藝術珍遺再亮光芒,回歸到百姓生活中。”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