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古人怎麼過七夕 古代究竟是不是情人節

中國人對奇數有一種特別的情結。 一年中從一月初一的春節, 三月初三的上巳節, 五月初五的端午節, 七月初七的七夕節, 一直到九月初九的重陽節, 每一個都是對古代中國人非常重要的節日。 (加上現如今11.11的光棍節, 我大天朝算是湊齊所有奇數節日了)。 儘管如今, 七夕節已經演變成了中國的情人節, 但其實在古代, 七夕節的可不是一開始就被當做情人節的。

七夕最早的風俗:曬曬曬!

最早關於七月七日的節日的可信記載來自東漢時期。 這個節日最初與牛郎織女的傳說沒有關係。 《玉燭寶典·七月孟秋第七》引東漢學者崔寔(shí)所著《四民月令》記載:“四日,

命治麹室, 具簿持槌, 取淨艾;六日, 饌, 治五穀磨具;七日遂作麹及磨。 是日也, 可合藍丸及蜀柒丸, 曝經書及衣裳, 作幹糗, 采蕙耳也。 ”

這裡記載, 七月四日和六日要對七日的活動做以準備, 而到了七月七日, 則需要製作“藍丸”、“蜀柒丸”和炒麥, 採集蒼耳, 還要曝曬圖書和衣物。

《四民月令》中關於的七夕節的記載。

《世說新語》中記載到“阮仲容、步兵居道南, 諸阮居道北。 北阮皆富, 南阮貧。 七月七日, 北阮盛曬衣, 皆紗羅錦綺。 仲容以竿掛大布犢鼻褌於中庭。 人或怪之, 答曰:“不能免俗, 聊複爾耳。 ”郝隆七月七日出日中仰臥。 人問其故, 答曰:“我曬書。 ”

“犢鼻褌(kūn)”就是一種窮人穿的短褲, 以其像牛的鼻子而得名。 這兩段引文, 第一段講的是阮咸和阮籍沒錢也任性, 第二段中郝隆的行為藝術, “仰臥”而美其名曰“曬書”。 在那個時代, 到了七夕節這天, 這種曝曬防潮的風俗十分盛大且鄭重, 一項常見的勞動, 也具有了節日的儀式感。

穿針乞巧

七夕其實是女兒節,

或者說是乞巧節。 過去的女兒家, 都希望自己心靈手巧, 日後能相夫教子、男耕女織。 而織女是巧星, 傳統女性的偶像。 所以每到七夕, 姑娘們都要做各種奇巧小玩藝, 向織女星乞求智巧, “家家乞巧望秋月, 穿盡紅絲幾萬條”。 祈禱之後, 姑娘們還會互相贈送小工藝品, 送上美好祝福。

對這一節俗的最早的記錄來自晉代。 晉人葛洪所著《西京雜記》中記載:“漢?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于開襟樓, 俱以習之。 ”又有“戚夫人侍兒賈佩蘭, 後出為扶風人段儒妻, 說在宮內時……至七月七日, 臨百子池, 作于闐樂。 樂畢, 以五色縷相羈, 謂為‘相連愛’。 ”漢代是不是已經有了這樣的風俗, 我們還不能下定論, 但可以看出乞巧在當時已經是比較流行的一種活動了。

喜蛛應巧

這也是較早的一種乞巧方式, 其俗稍晚於穿針乞巧, 大致起于南北朝之時。 南朝的梁宗懍《荊楚歲時記》說;“是夕, 陳瓜果於庭中以乞巧。 有喜子網於瓜上則以為符應。 ”喜子指肖蛸科的蜘蛛。 這裡談到的蔔巧風俗, 就是如果肖蛸在供神的瓜果上結了網, 那就是乞到了巧的預兆, 而且網越密, 乞到的巧越多。

看到這蜘蛛, 小主我寧願笨點兒

除了乞巧, 還可以乞些別的

《玉燭寶典·七月孟秋第七》引周處《風土記》對此有比較詳細的記載:“七月俗重是日。 其夜灑掃於庭, 露施機筵, 設酒脯時果, 散香粉於筵上, 熒重為稻, 析請於河鼓、織女, 言此二星神當會。 守夜者鹹懷私願。 或雲:‘見天漢中有奕奕正白氣, 如地河之波, 蕩而輝輝有光, 耀五色, 以此為征應, 見者便拜而願, 乞富乞壽, 無子乞子。 唯得乞一, 不得兼求。 三年乃得言之。 ’或雲頗有受其祚者。 ”

這裡羅列了乞富、壽、子三種情況, 然而文獻中最多見的都是祈子。 有人說蜘蛛名為“喜子”“喜蛛兒”, 這與喜事關係密切, 或許也有幾分乞子的意思在裡面。

 七夕還是個購物狂歡節?

宋朝人過七夕,在七月七日晚飯時分,全城的兒童、女子,都穿上自己最漂亮的新衣服。富貴人家,在開闊的庭院中,擺放香案,案上羅列酒菜點心。女孩子排列成行,抬頭看著月亮、北斗星,行跪拜之禮,向牛郎織女乞巧。

七夕到底能不能算是中國的情人節?

當前很多商家將七夕打造為中國的情人節,此舉卻受到了部分學者的反對。七夕最初的基本節俗是與愛情無關的曝曬,後世最重要的節俗乞巧和祈子與愛情也缺少直接的聯繫,但是它在發展過程中吸收的牛郎織女傳說,又確實多多少少與愛情有關。

據《開元天寶遺事》載:唐太宗與妃子每逢七夕都會在清宮夜宴,宮女們各自乞巧,這一習俗在民間也經久不衰,代代延續。唐代白居易《長恨歌》中:“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寫的就是唐明皇和楊玉環在七月初七晚上對月盟誓的情景。像“天階夜色涼如水,坐看牽牛織女星”、“兩情若是長久時,又豈在朝朝暮暮”那樣的動人詩句,無疑也包括了對愛情的期待,和對愛人離別的傷感。

清人沈複在《浮生六記》中詳細地描述了他和夫人過七夕節的浪漫情景,他這樣寫道:“是年七夕,芸設香燭瓜果,同拜天孫于我取軒中。余鐫‘願生生世世為夫婦’圖章二方;余執朱文,芸執白文,以為往來書信之用。是夜月色頗佳,俯視河中,波光如練,輕羅小扇,並坐水窗,仰見飛雲過天,變態萬狀……”七夕的夜裡月色很好,他們擺上香燭瓜果,共拜織女星。波光粼粼的河面像白絲綢一樣,他們搖著輕羅小扇,並坐在臨水的窗前,祈願夫妻恩愛長久。這般夫妻情篤,令人感歎,更為七夕的浪漫添了濃重的一筆。

所以,從這個層面上來看,七夕原來本不是情人節的,也許是七月初七乞巧這樣一個盛大的節日風俗,讓在閨閣中的女子和男子有了見面的機會,再加上女孩子乞求心靈手巧(為婚嫁)、夫妻乞求多子多福,牛郎織女美好愛情故事以及後人豐富的聯想和想像力等等因素,讓七夕成為了當今國人的情人節。

最後希望所有在最初因為寄予人們美好願望才興起,從遙遠的古代流傳至今的節日,都能不失初心地將同樣的美好回饋給今人。希望在過節的時候,除了各大商家爭相推出的秒殺、熱賣和爆款,除了送禮物的抓耳撓腮和攀比外,我們還能和身邊人以最純粹的方式一起享受節日帶來的幸福和美好。

 七夕還是個購物狂歡節?

宋朝人過七夕,在七月七日晚飯時分,全城的兒童、女子,都穿上自己最漂亮的新衣服。富貴人家,在開闊的庭院中,擺放香案,案上羅列酒菜點心。女孩子排列成行,抬頭看著月亮、北斗星,行跪拜之禮,向牛郎織女乞巧。

七夕到底能不能算是中國的情人節?

當前很多商家將七夕打造為中國的情人節,此舉卻受到了部分學者的反對。七夕最初的基本節俗是與愛情無關的曝曬,後世最重要的節俗乞巧和祈子與愛情也缺少直接的聯繫,但是它在發展過程中吸收的牛郎織女傳說,又確實多多少少與愛情有關。

據《開元天寶遺事》載:唐太宗與妃子每逢七夕都會在清宮夜宴,宮女們各自乞巧,這一習俗在民間也經久不衰,代代延續。唐代白居易《長恨歌》中:“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寫的就是唐明皇和楊玉環在七月初七晚上對月盟誓的情景。像“天階夜色涼如水,坐看牽牛織女星”、“兩情若是長久時,又豈在朝朝暮暮”那樣的動人詩句,無疑也包括了對愛情的期待,和對愛人離別的傷感。

清人沈複在《浮生六記》中詳細地描述了他和夫人過七夕節的浪漫情景,他這樣寫道:“是年七夕,芸設香燭瓜果,同拜天孫于我取軒中。余鐫‘願生生世世為夫婦’圖章二方;余執朱文,芸執白文,以為往來書信之用。是夜月色頗佳,俯視河中,波光如練,輕羅小扇,並坐水窗,仰見飛雲過天,變態萬狀……”七夕的夜裡月色很好,他們擺上香燭瓜果,共拜織女星。波光粼粼的河面像白絲綢一樣,他們搖著輕羅小扇,並坐在臨水的窗前,祈願夫妻恩愛長久。這般夫妻情篤,令人感歎,更為七夕的浪漫添了濃重的一筆。

所以,從這個層面上來看,七夕原來本不是情人節的,也許是七月初七乞巧這樣一個盛大的節日風俗,讓在閨閣中的女子和男子有了見面的機會,再加上女孩子乞求心靈手巧(為婚嫁)、夫妻乞求多子多福,牛郎織女美好愛情故事以及後人豐富的聯想和想像力等等因素,讓七夕成為了當今國人的情人節。

最後希望所有在最初因為寄予人們美好願望才興起,從遙遠的古代流傳至今的節日,都能不失初心地將同樣的美好回饋給今人。希望在過節的時候,除了各大商家爭相推出的秒殺、熱賣和爆款,除了送禮物的抓耳撓腮和攀比外,我們還能和身邊人以最純粹的方式一起享受節日帶來的幸福和美好。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