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歐顏柳趙,楷書入門怎樣選?

楷書四大家是對書法史上以楷書著稱的四位書法家的合稱, 也稱四大楷書。 他們分別指是:唐朝歐陽詢(歐體)、唐朝顏真卿(顏體)、唐朝柳公權(柳體)、元朝趙孟頫(趙體)。 四大楷書, 在森嚴細微與俊朗大氣中見分曉。 今天, 我們分別為大家著重聊聊四大字體的區別和特點比較。

1、歐陽詢(557一641), 字信本, 潭州臨湘(今湖南長沙)人。 楷書法度嚴謹, 筆力險峻, 世稱“唐人楷書第一”, 代表作《九成宮醴泉銘》。

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

歐體:字體以“二王”為基礎, 融和了漢隸魏晉書法餘韻, 吸收諸家之長, 于平正中求見險絕, 自創新意, 獨樹一幟。 在用筆上和點畫上基本上以方筆為主, 間用圓筆, 落筆輕鬆自然, 乾淨俐落, 行筆緩慢含蓄, 有頓無蹲, 收筆不苟。 點畫講究呼應連貫之氣, 筆劃追求變化, 點像三角形, 橫豎起筆多用方筆, 撇奈多用圓筆, 筆勢靈活生動。 鉤畫取法於隸, 儀態飽滿, 氣勢開展, 轉折又多是方中帶圓勢, 既顯方勁, 又見渾厚。 在結構上取修長, 四面均勻停當, 嚴緊欹側, 峰棱比較突出, 左收緊, 右舒展, 豎為主幹, 橫成圖案, 法度森嚴, 于平正中求見險勁。 中間勻集緊密(中宮較緊), 大都向右擴展, 而字的中心一般多見稍偏左, 險勁奇巧,

沉穩嚴謹, 無懈可擊。

2、顏真卿(709--785), 字清臣, 京兆萬年人, 祖籍唐琅琊臨沂, 是繼二王之後成就最高, 影響最大的書法家。 一變古法, 反初唐書風, 化瘦硬為豐腴雄渾, 結體寬博而氣勢恢宏, 與他高尚的人格契合, 是書法美與人格美完美結合的典例。 代表作《多寶塔碑》、《顏勤禮碑》等。

顏真卿《勤禮碑》

顏體:廣泛吸納六朝、隋、唐書家的技法, 兼收並蓄融為一爐, 法前人而愚新意, 開創新的風格, 筆劃勁挺肥厚, 間架平整茂密, 氣勢磅礴多變, 上密下疏, 似泰嶽之高聳。 行筆雄健, 起筆藏鋒圓轉, 筆筆中鋒, 用墨橫輕豎重, 奈筆有“蠶頭燕尾”之態,

轉筆多長用提法, 圓轉直下, 而不取折筆。 轉折處多呈現內方外圓。 鉤筆筆法多成鳥嘴狀, 字形結構寬博方正飽滿, 左右基本對稱, 端莊平穩, 表現出雍榮度大、開闊雄偉的氣概。 顏楷特別加強了運筆用腕的作用, 更多地運用藏鋒, 形成雄厚、豐潤、勁健的特徵。 顏體的筆劃一般對稱, 但是豎畫大有向內環保之勢, 略呈弧形。 造型隸書筆意十足, 是整個字外觀圓深, 內含雄強, 具有深厚的藝術效果。

3、柳公權(778-865),字誠懸,唐朝京兆華原人,官至太子太師,世稱柳少師。書法結體遒勁,而且字字嚴謹,一絲不苟。楷書體勢勁媚,骨力道健,以行書和楷書最為精妙。代表作《玄秘塔碑》和《神策軍碑》。

柳公權《神策軍碑》

柳體:晚唐著名書法。初學“二王”,後習隋唐各家筆法,後進一步把變用顏體,另闢蹊徑創新獨樹一幟。書體結構嚴謹,疏朗開闊,格局方正,勁健挺拔,骨力洞達,神采俊發,因此成為後世楷模。

其點畫遒勁剛健,富有彈性,橫豎撇奈筆勢都向四面伸展,大局勢開闊,“豎鉤”“斜戈”,往往採用適當的上伸和下延的寫法,使字顯得昂首屹立,雄資磅礴。橫畫多採用方起園收,豎畫多用逆峰起筆,頓筆之後引峰下行,收筆多採用懸針或者垂露法書。撇奈多有一定的弧度,雖然出鋒挺拔,但有著內部的骨力。用筆行駐提按精悍出神。以顏體為基礎,結字緊湊疏朗豪放,中宮收緊,四面開張,緊而不拘,疏而不散,規整中富有變化,平正中偶出險奇。

4、趙孟頫(1254—1322)字子昂,號松雪,松雪道人,今浙江吳興人。他善篆、隸、真、行、草書,書風遒媚、秀逸,結體嚴整、筆法圓熟。楷書圓潤清秀,端正嚴謹,又不失行書之飄逸娟秀,世稱“趙體”,代表作《玄妙觀重修三門記》。

趙孟頫《膽巴碑》

趙體:以楷書藝術成就最高。所做楷書,中鋒用筆,平順和暢。結構勻稱,從而得妍媚豐滿,婉轉秀勁,之美,大與歐、顏、柳子的風格顯然不同,其代表作《膽巴碑》。趙字特點是姿態繁多,圓活生動,顧盼呼應,其實連貫,橫畫豎下筆,中間稍提筆行走,收筆回鋒,整個運筆沉穩果斷,一般都是向右上取勢。豎畫大多垂直常常根據結體的需要微帶左弧狀,弧形向著字的中心環抱。折法在橫豎交接處,稍頓一下,就勢順筆一拓直下,既不顯棱角也不流於圓滑,絕無拋筋露骨之弊端。這和顏柳提筆另起,蓄勢外拓的寫法不一樣。撇奈行筆較快,筆劃犀利,大都鋒不外露。結體勻稱舒適,筆劃疏密合度,邊旁部件配合融和。但是應該著重注意,趙體字流暢圓潤,但是行筆較快,書寫時切忌浮滑筆力軟弱,鋒芒顯露,不可只求外觀圓潤甜美,不查骨力內涵。

3、柳公權(778-865),字誠懸,唐朝京兆華原人,官至太子太師,世稱柳少師。書法結體遒勁,而且字字嚴謹,一絲不苟。楷書體勢勁媚,骨力道健,以行書和楷書最為精妙。代表作《玄秘塔碑》和《神策軍碑》。

柳公權《神策軍碑》

柳體:晚唐著名書法。初學“二王”,後習隋唐各家筆法,後進一步把變用顏體,另闢蹊徑創新獨樹一幟。書體結構嚴謹,疏朗開闊,格局方正,勁健挺拔,骨力洞達,神采俊發,因此成為後世楷模。

其點畫遒勁剛健,富有彈性,橫豎撇奈筆勢都向四面伸展,大局勢開闊,“豎鉤”“斜戈”,往往採用適當的上伸和下延的寫法,使字顯得昂首屹立,雄資磅礴。橫畫多採用方起園收,豎畫多用逆峰起筆,頓筆之後引峰下行,收筆多採用懸針或者垂露法書。撇奈多有一定的弧度,雖然出鋒挺拔,但有著內部的骨力。用筆行駐提按精悍出神。以顏體為基礎,結字緊湊疏朗豪放,中宮收緊,四面開張,緊而不拘,疏而不散,規整中富有變化,平正中偶出險奇。

4、趙孟頫(1254—1322)字子昂,號松雪,松雪道人,今浙江吳興人。他善篆、隸、真、行、草書,書風遒媚、秀逸,結體嚴整、筆法圓熟。楷書圓潤清秀,端正嚴謹,又不失行書之飄逸娟秀,世稱“趙體”,代表作《玄妙觀重修三門記》。

趙孟頫《膽巴碑》

趙體:以楷書藝術成就最高。所做楷書,中鋒用筆,平順和暢。結構勻稱,從而得妍媚豐滿,婉轉秀勁,之美,大與歐、顏、柳子的風格顯然不同,其代表作《膽巴碑》。趙字特點是姿態繁多,圓活生動,顧盼呼應,其實連貫,橫畫豎下筆,中間稍提筆行走,收筆回鋒,整個運筆沉穩果斷,一般都是向右上取勢。豎畫大多垂直常常根據結體的需要微帶左弧狀,弧形向著字的中心環抱。折法在橫豎交接處,稍頓一下,就勢順筆一拓直下,既不顯棱角也不流於圓滑,絕無拋筋露骨之弊端。這和顏柳提筆另起,蓄勢外拓的寫法不一樣。撇奈行筆較快,筆劃犀利,大都鋒不外露。結體勻稱舒適,筆劃疏密合度,邊旁部件配合融和。但是應該著重注意,趙體字流暢圓潤,但是行筆較快,書寫時切忌浮滑筆力軟弱,鋒芒顯露,不可只求外觀圓潤甜美,不查骨力內涵。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