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孔子遊莘川尋洛源

《今本竹書紀年》記載:孔子適周, 遂西窮洛源至盧。 故文峪有燕居堂, 沙窩川有傳道堂。 春秋丁祭, 又有顏子河, 仲由山。 (《縣舊志》)2500至4000多年前的古人所記古事的一本史籍裡, 記有2500多年前盧氏事, 且秉筆直書, 赫然在目。

古盧古事, 我不知道, 但古盧現事, 作為一個盧氏人, 我是知道一些的。 我知道2000多年前的“文峪”就是現在的文峪鄉;“沙窩川”乃盧氏古國故都“三角城”, 即現在的“鴻盧之水”“沙河街”;“傳道堂”現在沒有了, 傳說孔子在傳道堂講過學後, 因竹書簡太多太重不便帶走, 臨走時把竹書簡留在了“留書嶺”, 現在盧氏不僅有“留書嶺”,

還有一個“留書村”;古老的顏子河, 就是現在獅子坪鄉的顏子河;仲由山現在還叫仲由山。 真是世事萬變, 地名不變, 山河依舊。

文峪我最為熟悉, 我的小學三、四年級就是在那裡度過的。 我家住在大峪廟坪村, 那時歸文峪鄉管。 從我家到文峪要翻過姚家山、文峪嶺等四座大山。 站在文峪嶺上, 眼前豁然開朗, 一條大河, 從蒼茫的萬山叢中流出, 流過文峪川, 北流入洛河。 文峪川河岸上一條細長的獨街便是文峪鄉。 文峪街的下頭二郎河邊有座二郎廟, 人稱下廟;街的中間, 有座大廟叫孔廟, 傳說人們為了紀念孔子講學, 把這個山溝叫“文峪”, 把2400多年前孔子講學居住的房屋叫燕居堂, 後人把燕居堂改建成了孔廟。 街的上頭安溝河岸有一座祖師廟,

人稱上廟。 當時的文峪小學就設在上廟裡, 我就是在上廟讀完了小學三、四年級。 兒時的文峪印象已雲煙模糊, 但恢宏壯麗上接藍天的孔廟, 聖殿裡非仰視不可及的孔子聖像, 至今仍歷歷在目。 孔廟裡有數十棵千年古柏, 蒼勁挺拔, 歷經風雨雷電, 枝幹仍虯曲盤旋, 與藍天白雲共舞。 說到顏子河, 我曾在其中捉過魚, 水清澈凜冽, 夏天仍寒冷刺骨。 其他地方, 至今地名尤在, 地圖冊上均有標記可查。

孔子窮洛源游盧氏, 不僅有史籍、縣誌、傳說, 更有至今未改的地名為證。 至於孔子何時造訪盧氏, 有明確記載, 孔子55歲時, 因不滿魯君荒逸, 棄官周遊列國, 希冀找到可行他的仁政的理想之國, 適鄭, 至洛邑, 隨西窮洛源到盧氏。

孔子在盧氏講學遊玩月餘, 造訪了古盧故都沙窩川, 便欣然循原途而返。

孔子為什麼窮洛源到盧氏欣然而返?盧氏已至洛之上游, 洛之涓涓細流, 在洛南的深山老林之中, 山高奇險, 無路可走, 到了盧氏, 已窮洛之源, 且盧氏見證了洛水流域太多的古代歷史大事。 盧氏北臨黃河, 南出伊水, 西枕熊耳聖山, 熊耳山乃長江流域與黃河流域的分水嶺。 盧氏重大考古發掘出跗猴骸骨, 證明這裡是人猿揖別的地方, 更是公認的河洛文化與伊洛文化交匯疊加的金三角地帶。 史載神農部族源于姜水, 逮至二世炎帝臨魁率神農部族徙洛水流域熊耳山。 盧氏木桐拐峪現發現猿人山和石器時代部落群居一處, 數十原始人居洞穴遍佈一山,

新舊石器俯身可拾。

盧氏峰高林密、清流見底, 炎帝神農部族於此漁、獵、耕、牧, 馴百獸、藝百穀、藥百草, 觀天象, 審月運軌跡, 始創月亮 , 即陰曆。 史曰:伊耆氏始為蠟, “蠟”者陰曆也。 後又納黃帝太陽 (陽 ), 終成農曆, 曉民農耕, 走上漁獵農耕時代。 炎帝神農部族在盧氏還發明了“ ”器, 保存火種, 烹煮食物, 告別了茹毛飲血的生食時代, 走上了熟食時代, 社會大大地前進了一步。 堯舜禹時, 天下洪水, 《尚書》載:大禹“導洛自熊耳”, 現範裡鎮山河口尚存“神禹導洛處”聖跡, 並出現了神龜所獻《洛書圖》, 使《河圖》得配《洛書圖》, 形成了體系完美的《河圖洛書》。 《易·繫辭上》:“河出圖, 洛出書, 聖人則之。 ”我國最古老的河洛文化, 也就是華夏文化的原始形態肇始形成,

這就是中華文化之濫觴, 盧氏就是“洛書文化的源頭地帶”。 其後武王伐紂, 盧氏大軍英勇善戰, 卓建奇勳, 武王封虢于盧氏等等歷史大事, 這些或許也是孔子念念不忘窮洛源造訪盧氏的原因。

5000多年的歷史過去了, 歷史上的許多大事都煙消雲散了, 但盧氏作為炎帝神農部族活動的主要歷史舞臺;盧氏作為河洛文化和伊洛文化的源頭地帶;孔子窮洛源訪盧氏, 在盧氏講學並留下了文峪、燕居堂、沙窩川、留書嶺、顏子河、仲由山等古老的地名和歷史遺跡, 將像亙古夜空裡的耿耿明星照亮後人。

作者: 尚允康

孔子像

孔子像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