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今日“七夕”來相會,但你知道“鵲橋”究竟有多長嗎?

今天是農曆七月初七, 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七夕節, 又稱乞巧節、七巧節、女兒節或七姐誕。

七夕節始于中國漢朝。 相傳, 在每年的這個夜晚, 天上的織女與牛郎會在鵲橋相會。 織女是一個美麗聰明、心靈手巧的仙女, 凡間的婦女便在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藝, 也少不了向她求賜美滿姻緣。 因為牛郎織女的美麗傳說, 原本以少女乞巧為傳統的七夕節, 逐漸被多情的中國人賦予了新的意義, 成為象徵愛情的節日。

傳說丨“鵲橋”到底有多長?

七夕節始終和牛郎織女的傳說相連。 天上的織女和人間的牛郎相愛成親, 玉帝和王母娘娘勃然大怒, 並命令天神下界抓回織女。 牛郎擔了兩個小孩追去, 眼看就要追上, 王母娘娘心中一急,

拔下頭上的金簪向銀河一劃, 昔日清淺的銀河一霎間變得濁浪滔天, 牛郎再也過不去了。 從此, 牛郎織女只能淚眼盈盈, 隔河相望。 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也拗不過他們之間的真摯情感, 准許他們每年七月七日相會一次。 相傳, 每逢七月初七, 人間的喜鵲(也有人說是烏鴉)就要飛上天去, 在銀河為牛郎織女搭鵲橋相會。

那麼問題來了, 傳說中的“鵲橋”究竟有多長?

牛郎星是排名全天第十二的明亮恒星, 距離地球16.7光年;織女星是天琴座中最明亮的恒星, 在夜空中排名第五, 距地球大概是 25.04 光年。 有人通過測量牛郎星和織女星之間的夾角, 利用余弦定理, 算出了它們的距離大約是 16 光年。

所以, 鵲橋至少得有16光年那麼長!1光年相當於9460730472581千米, 也就是說牛郎和織女要跨越9460730472581×16千米的長度, 才能見到對方!這漫長遙遠的鵲橋, 得調動自然界多少只喜鵲義務勞動呀!恐怕只有天庭神力才能辦得到啦。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 就是你我之間隔著鵲橋!

習俗丨乞巧也要“文藝範”

那麼七夕節都有哪些傳統習俗?明仔馬上為你數一數~

穿針乞巧

穿針乞巧是最早的七夕乞巧方式,始於漢,流於後世。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說:“七夕,宮中以錦結成樓殿,高百尺,上可以勝數十人,陳以瓜果酒炙,設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妃嬪各以九孔針五色線向月穿之,過者為得巧之侯。動清商之曲,宴樂達旦。土民之家皆效之。”

喜蛛應巧也是古代民間流行的乞巧方式,其俗稍晚於穿針乞巧,大致起于南北朝之時。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說:“七月七日,各捉蜘蛛於小盒中,至曉開;視蛛網稀密以為得巧之侯。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中國民間亦效之”。宋朝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說,七月七夕“以小蜘蛛安合子內,次日看之,若網圓正謂之得巧。”

這些乞巧方式精巧、別致,充滿“文藝範”,表現了我國古代青年女性的智慧與才思。

種生求子

舊時習俗,在七夕前幾天,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層土,播下粟米的種子,讓它生出綠油油的嫩苗,再擺一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樣,稱為“殼板”,或將綠豆、小豆、小麥等浸於瓷碗中,等它長出敷寸的芽,再以紅、藍絲繩紮成一束,稱為“種生”,又叫“五生盆”或“生花盆”。南方各地也稱為“泡巧”,將長出的豆芽稱為巧芽,甚至以巧芽取代針,拋在水面乞巧。又有蠟制的嬰兒玩偶,讓婦女買回家浮于水上,以為宜子之祥,稱為“化生”。

種生求子實際上是一種生育信仰,寄託著中國勞動人民樸素的審美情趣和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拜魁星

俗傳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魁星文事,想求取功名的讀書人特別崇敬魁星,所以一定在七夕這天祭拜,祈求他保佑自己考運亨通。

根據中國民間傳說,魁星爺生前長相奇醜,臉上長滿斑點,又是個跛腳。有人便寫了一首打油詩來取笑他:“不揚何用飾鉛華,縱使鉛華也莫遮。娶得麻姑成兩美,比來蜂室果無差。”然而這位魁星爺志氣奇高,發憤用功,竟然高中了。皇帝殿試時,問他為何臉上全是斑點,他答道:“麻面滿天星”;問他的腳為何跛了,他答道:“獨腳跳龍門”。皇帝很滿意,就錄取了他。

因為魁星能左右文人的考運,所以每逢七月七日他的生日,讀書人都鄭重的祭拜。

吃巧果

七夕的應節食品,以巧果最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極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東京夢華錄》中稱之為“笑厭兒”、“果食花樣”,圖樣則有捺香、方勝等。宋朝時,市街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

巧果的做法是:先將白糖放在鍋中熔為糖漿,然後和入麵粉、芝麻,拌勻後攤在案上擀薄,晾涼後用刀切為長方塊,最後折為梭形巧果胚,入油炸至金黃即成。手巧的女子,還會捏塑出各種與七夕傳說有關的花樣。此外,乞巧時用的瓜果也可多種變化。或將瓜果雕成奇花異鳥,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圖案,稱為“花瓜”。

編輯|高明發佈微信編輯部

來源|新華網(ID:newsxinhua)

回復關鍵字獲取便民服務

天氣 | 颱風 | 即時公交

即時路況 | 查詢違章 | 查詢班車

查公積金 | 查詢社保 | 看病預約

查詢水費 | 查寄快遞 | 通行證續簽

習俗丨乞巧也要“文藝範”

那麼七夕節都有哪些傳統習俗?明仔馬上為你數一數~

穿針乞巧

穿針乞巧是最早的七夕乞巧方式,始於漢,流於後世。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說:“七夕,宮中以錦結成樓殿,高百尺,上可以勝數十人,陳以瓜果酒炙,設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妃嬪各以九孔針五色線向月穿之,過者為得巧之侯。動清商之曲,宴樂達旦。土民之家皆效之。”

喜蛛應巧也是古代民間流行的乞巧方式,其俗稍晚於穿針乞巧,大致起于南北朝之時。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說:“七月七日,各捉蜘蛛於小盒中,至曉開;視蛛網稀密以為得巧之侯。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中國民間亦效之”。宋朝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說,七月七夕“以小蜘蛛安合子內,次日看之,若網圓正謂之得巧。”

這些乞巧方式精巧、別致,充滿“文藝範”,表現了我國古代青年女性的智慧與才思。

種生求子

舊時習俗,在七夕前幾天,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層土,播下粟米的種子,讓它生出綠油油的嫩苗,再擺一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樣,稱為“殼板”,或將綠豆、小豆、小麥等浸於瓷碗中,等它長出敷寸的芽,再以紅、藍絲繩紮成一束,稱為“種生”,又叫“五生盆”或“生花盆”。南方各地也稱為“泡巧”,將長出的豆芽稱為巧芽,甚至以巧芽取代針,拋在水面乞巧。又有蠟制的嬰兒玩偶,讓婦女買回家浮于水上,以為宜子之祥,稱為“化生”。

種生求子實際上是一種生育信仰,寄託著中國勞動人民樸素的審美情趣和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拜魁星

俗傳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魁星文事,想求取功名的讀書人特別崇敬魁星,所以一定在七夕這天祭拜,祈求他保佑自己考運亨通。

根據中國民間傳說,魁星爺生前長相奇醜,臉上長滿斑點,又是個跛腳。有人便寫了一首打油詩來取笑他:“不揚何用飾鉛華,縱使鉛華也莫遮。娶得麻姑成兩美,比來蜂室果無差。”然而這位魁星爺志氣奇高,發憤用功,竟然高中了。皇帝殿試時,問他為何臉上全是斑點,他答道:“麻面滿天星”;問他的腳為何跛了,他答道:“獨腳跳龍門”。皇帝很滿意,就錄取了他。

因為魁星能左右文人的考運,所以每逢七月七日他的生日,讀書人都鄭重的祭拜。

吃巧果

七夕的應節食品,以巧果最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極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東京夢華錄》中稱之為“笑厭兒”、“果食花樣”,圖樣則有捺香、方勝等。宋朝時,市街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

巧果的做法是:先將白糖放在鍋中熔為糖漿,然後和入麵粉、芝麻,拌勻後攤在案上擀薄,晾涼後用刀切為長方塊,最後折為梭形巧果胚,入油炸至金黃即成。手巧的女子,還會捏塑出各種與七夕傳說有關的花樣。此外,乞巧時用的瓜果也可多種變化。或將瓜果雕成奇花異鳥,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圖案,稱為“花瓜”。

編輯|高明發佈微信編輯部

來源|新華網(ID:newsxinhua)

回復關鍵字獲取便民服務

天氣 | 颱風 | 即時公交

即時路況 | 查詢違章 | 查詢班車

查公積金 | 查詢社保 | 看病預約

查詢水費 | 查寄快遞 | 通行證續簽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